成 妍 ,巫東堂,馬蓉麗,魏學紅,焦彥生 ,吳海濤
(1.山西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山西太原030006;2.山西省農業(yè)科學院蔬菜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32;3.山西大學化工學院,山西太原030006)
辣椒(Capsicum annuum L.)原產于中美洲和美洲的熱帶地區(qū),在世界各地普遍種植,是人們廣為熟知的一種蔬菜和調料品,營養(yǎng)價值極高[1]。辣椒種質資源變異豐富,根據其果實形態(tài)的不同,可以劃分為甜椒、牛角椒、羊角椒、線椒和朝天椒等類型。由于辣椒是常異花授粉植物,雜種優(yōu)勢十分明顯。因此,進行辣椒單倍體培養(yǎng)技術的研究,對于選育具有突出優(yōu)點的親本品系、加速育種進程、培育強優(yōu)勢辣椒組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2]。
目前,花藥培養(yǎng)已經成為獲取辣椒單倍體較成熟的技術,已被應用于辣椒的遺傳育種工作中[3-5]。游離小孢子培養(yǎng)與花藥培養(yǎng)相比,具有不可比擬的優(yōu)勢,不僅能避免愈傷組織和體細胞胚的產生,而且單倍體再生率較高[6]。同時,小孢子的單倍性和單細胞特性可以為遺傳轉化提供好的機會[7]。然而,目前有關辣椒游離小孢子培養(yǎng)的成功報道較少,遠遠沒有達到建立起完善的、高頻的小孢子培養(yǎng)再生體系的程度,還不能應用于遺傳育種或基礎性研究[8],因此,非常有必要對辣椒游離小孢子培養(yǎng)技術進行深入細致的探索研究。
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本試驗以甜椒、牛角椒、羊角椒、線椒和朝天椒5個不同類型的10個辣椒品種為試材,研究直接機械游離、看護培養(yǎng)自然游離和先花藥預培養(yǎng)再機械游離3種不同的小孢子游離方式下辣椒小孢子的胚胎發(fā)生情況,旨在為推動辣椒游離小孢子培養(yǎng)的實用化研究奠定基礎。
試驗共采用10個辣椒品種(表1)。2010年12月下旬播種于山西省農業(yè)科學院蔬菜研究所辣椒課題組北營菜地,2011年2月下旬定植于試驗地溫室內,開花期間及時整理花枝,常規(guī)水肥管理,并注意控制病蟲害的發(fā)生。
表1 供試10個辣椒品種及其類型和來源
于盛花期開始,每天 7:00—8:00 或 17:00以后從各品種健壯植株上摘取花藥尖端呈微紫色的花蕾(此時花蕾的小孢子大多處于單核靠邊期)[9-10]放入自封袋中,裝入冰盒帶回實驗室,置于4℃冰箱中預處理2 d。每次取3~5株的花蕾混合,以消除可能的單株間差異。
在超凈工作臺上,將花蕾放在70%的酒精中浸泡30 s后,用無菌水沖洗1次,再用0.1%升汞消毒8 min,然后用無菌水沖洗4次,每次5 min。用無菌濾紙吸干花蕾表面水分后,進行3種游離方式處理。
1.2.1 直接機械游離 在Y培養(yǎng)基(即蔗糖饑餓培養(yǎng)基,含有0.37 mol/L麥芽糖,10 mmol/LCaCl2,1 mmol/LMgSO4·7H2O,1 mmol/LKNO3,200 μmol/L KH2PO4,1 μmol/LKI,100 nmol/LCuSO4·5H2O,pH值為5.8)[11]中,采用擠壓法使小孢子游離出來,并且依次經75,38 μm的細胞篩過濾。濾液經400 r/min離心4 min,棄上清液,再用Y培養(yǎng)基懸浮小孢子并離心,重復3次至上清液無色透明,棄上清液,沉淀即為純化的小孢子。最后用Y培養(yǎng)基懸浮小孢子,并用血球計數板計數,調整小孢子密度約為1.0×105個/mL。每個培養(yǎng)皿(60 mm×15 mm)中分裝2 mL小孢子懸浮液,接種后用Parafilm膜封口。32℃下暗培養(yǎng)2 d后,回收小孢子,并用NLN液體培養(yǎng)基(含9%蔗糖)清洗,然后更換為NLN培養(yǎng)基,在25℃下懸浮暗培養(yǎng)。
1.2.2 看護培養(yǎng)自然游離 在無菌濾紙上,用消毒后的鑷子和解剖刀從花蕾中剝出花藥(除凈花絲),接種于固液雙層培養(yǎng)基(下層固體培養(yǎng)基為:NLN+2%麥芽糖+1%活性炭+0.6%瓊脂,pH值為5.8;上層液體培養(yǎng)基為:NLN+2%麥芽糖+2.5 μmol/LZT+5 μmol/LIAA,pH 值為 5.8)[12]中,每瓶接種20~24個花藥,將接種了花藥的培養(yǎng)瓶放入35℃的恒溫培養(yǎng)箱中黑暗預培養(yǎng)7 d,后轉入25℃下進行暗培養(yǎng)。
1.2.3 先花藥預培養(yǎng)再機械游離 同1.2.2方法,將花藥接種于盛有固體培養(yǎng)基(KM+1 mg/L NAA+2 mg/L KT+1 mg/L BA+0.6%瓊脂+10%葡萄糖,pH值為5.8)的培養(yǎng)瓶中。每瓶接種20~24個花藥。在33℃下暗培養(yǎng)7 d后,選取無污染無褐化且膨大的花藥進行機械游離。小孢子的游離、純化和密度調整方法同1.2.1,游離的小孢子僅經過75 μm細胞篩過濾。所用洗液為:MS+3%蔗糖,pH值5.8;培養(yǎng)基為:KM+1 mg/L NAA+2 mg/L KT+1 mg/L BA+10%葡萄糖,pH值為5.8。將分裝好小孢子懸浮液的培養(yǎng)皿置于25℃下進行暗培養(yǎng)。
3種游離方式處理的液體培養(yǎng)基均采用過濾滅菌(依次通過0.45,0.22 μm的微孔濾膜),固體培養(yǎng)基均采用高壓滅菌。各處理每品種接種5個培養(yǎng)瓶或皿,重復3次。
1.2.2和1.2.3方法接種7 d后統(tǒng)計褐化率(發(fā)生褐化的花藥占接種花藥總數的百分率);接種35 d后統(tǒng)計和分析各處理胚狀體產量(平均每瓶或皿獲得的胚狀體個數,包括球形胚、心形胚和子葉形胚等各時期的胚狀體)和子葉形胚狀體產量(平均每瓶或皿獲得的子葉形胚胚狀體個數)。
采用Microsoft Excel軟件處理數據,用DPS軟件進行顯著性檢驗。
直接機械游離小孢子接種后20 d,肉眼可見大小不均的球形胚出現(xiàn),呈乳白色。供試的10份材料中,僅3號產生了大小不均的球形胚(表2),但獲得的球形胚不能進一步發(fā)育形成子葉形胚,因此,再生植株比較困難。其余材料中有部分基因型的游離小孢子或出現(xiàn)膨大,或已啟動分裂,但最終未能繼續(xù)分裂形成胚狀體。
表2 直接機械游離小孢子的胚胎發(fā)生情況
看護培養(yǎng)的花藥接種后漂浮在上層液體培養(yǎng)基表面。培養(yǎng)1 d后,花藥沉到下層固體培養(yǎng)基上。培養(yǎng)7 d后,部分花藥發(fā)生褐化死亡。培養(yǎng)2~3周時,未褐化的花藥正常開裂,釋放出小孢子進入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4周后,可以看到球形胚和心形胚。培養(yǎng)5周后,球形胚和心形胚發(fā)育到魚雷形和子葉形胚。大多數胚狀體來自釋放的小孢子而不是來自黏附于花藥壁的小孢子。
在10份試驗材料中,分別從2,3,5號中獲得了胚狀體(表3)。其中,產量最高的是3號,為每瓶2.2個,最低的是2號,為每瓶0.4個。僅3,5號獲得子葉形胚,2號獲得的球形胚很難再生植株。各材料之間褐化率存在明顯差異,7號褐化率高達79.9%,胚胎發(fā)生較好的3號褐化率最低,為36.5%。誘導胚胎發(fā)生的3份材料的褐化率均低于50%,說明在看護培養(yǎng)中花藥褐化嚴重影響小孢子的胚胎發(fā)生。
表3 看護培養(yǎng)自然游離小孢子的胚胎發(fā)生情況
花藥在高溫預培養(yǎng)過程中,部分發(fā)生褐化變黑。經過7 d的預培養(yǎng)后,反應的花藥體積膨大,大小增大到原來體積的1.5倍左右。通過選取無污染無褐化且膨大的花藥進行機械游離小孢子,聚集了已啟動雄核發(fā)育的小孢子,因此,胚胎發(fā)生效果好于前2種游離方式(表4)。不僅在看護培養(yǎng)中有胚狀體產生的2,3,5號材料有子葉形胚產生,而且在看護培養(yǎng)中沒有胚胎發(fā)生的4,8號材料也獲得了胚狀體,其中,8號材料還有子葉形胚形成。但是,各材料花藥預培養(yǎng)后的褐化率均高于看護培養(yǎng),這可能是由于看護培養(yǎng)中的花藥在淺層液體培養(yǎng)基中既能保持通氣,又能與培養(yǎng)基充分接觸,從而延緩了花藥褐化。
表4 先花藥預培養(yǎng)再機械游離小孢子的胚胎發(fā)生情況
通過直接機械游離小孢子的方式誘導胚胎發(fā)生,在十字花科蕓薹屬和禾本科作物上都取得了較大成功[13]。本試驗中,供試的10份不同基因型材料通過直接機械游離小孢子的方式僅有1份啟動雄核發(fā)育,獲得了球形胚,但這些球形胚從此停止發(fā)育,不能進一步形成再生能力較強的子葉形胚。辣椒小孢子直接機械游離后很難存活[14],可見,不同作物種類對小孢子游離方式的適應能力有明顯差異。
然而,Kim等[11]采用相同的小孢子分離方法,每皿胚產量高達54個,平均子葉形胚產量可達5.5個。培養(yǎng)效果差異如此之大,從一個角度證明了基因型的重要影響;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其采用Percoll密度梯度離心聚集了已啟動雄核發(fā)育的小孢子??梢?,分離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都會影響辣椒小孢子的胚胎發(fā)生能力,有關直接機械游離進行小孢子培養(yǎng)的技術還需進一步探索研究。
本試驗通過看護培養(yǎng)自然游離小孢子和先花藥預培養(yǎng)再機械游離小孢子的胚胎發(fā)生情況好于直接機械游離小孢子,說明辣椒小孢子最初的脫分化對花藥壁有依賴作用?;ㄋ幈诮M織在小孢子培養(yǎng)前期作用十分重要,不但能保持適當的滲透壓,還能從培養(yǎng)基中吸收營養(yǎng),供小孢子進一步生長發(fā)育。
相比先花藥預培養(yǎng)再機械游離小孢子方式,看護培養(yǎng)自然釋放方式不會對小孢子造成損傷,但培養(yǎng)效果不佳。這可能是由于高溫預培養(yǎng)后,花藥壁組織處于衰老狀態(tài),不僅不能從培養(yǎng)基中吸收營養(yǎng),而且本身的營養(yǎng)物質也被耗盡,影響花粉胚狀體的形成和完全發(fā)育。通過機械游離使花藥壁及時破裂,有利于多核花粉和球形胚吸收營養(yǎng)并繼續(xù)發(fā)育。就花藥預培養(yǎng)過程中的褐化問題,可參考辣椒花藥培養(yǎng)研究,在培養(yǎng)基中添加一定量的AgNO3或Vc,抑制乙烯產生,從而降低花藥的褐化率[15-16]。
[1]Kothari S L,Joshi A,Kachhwaha S,et al.Chilli peppers-a review on tissue culture and transgenesis[J].Biotechnol Adv,2010,28:35-48.
[2]王玉英,郭敬三,王敬駒.小黑麥和辣椒花粉植株的誘導[J].中國科學,1973(1):104-105.
[3]陳肖師.甜椒花藥培養(yǎng)及“塞花一號”的育成[J].中國蔬菜,1988(3):5-7.
[4]李春玲,蔣仲仁.甜椒花培新品種“?;ㄈ枴钡挠蒣J].園藝學報,1990,17(1):39-44.
[5]邢永萍,張樹根,張軍民,等.保護地甜椒新品種海豐26號選育初報[J].辣椒雜志,2003(3):22-23.
[6]Bal U,Abak K.Haploidy in tomato(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a critical review[J].Euphytica,2007,158:1-9.
[7]陳斌,耿三省,張曉芬,等.辣椒單倍體培養(yǎng)研究進展[J].長江蔬菜,2007(12):36-41.
[8]成妍,馬蓉麗,焦彥生,等.辣椒游離小孢子培養(yǎng)研究進展[J].山西農業(yè)科學,2012,40(3):288-291.
[9]張菊平,鞏振輝,劉珂珂,等.辣椒小孢子發(fā)育時期與花器形態(tài)的相關性 [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2007,35(3):153-158.
[10]張芳,李海濤,張馨宇.不同基因型辣椒相同花器外部形態(tài)小孢子發(fā)育時期的差異[J].中國蔬菜,2009(10):23-27.
[11]Kim M,Jang I C,Kim J A,et al.Embryogenesis and plant regeneration of hot pepper(Capsicum annuum L.)through isolated microspore culture[J].Plant Cell Rep,2008,27(3):425-434.
[12]Supena E D J,Suharsono S,Jacobsen E,et al.Successful development of a shed-microspore culture protocol for doubled haploid production in Indonesian hot pepper(Capsicum annuum L.)[J].Plant Cell Rep,2006,25:1-10.
[13]成妍,班青宇,王倩,等.不結球白菜游離小孢子培養(yǎng)及再生植株的倍性鑒定 [J].南京農業(yè)大學學報,2009,32(2):25-29.
[14]王燁,張寶璽,連勇,等.不同預處理對辣椒小孢子存活率的影響[J].中國蔬菜,2004(4):4-6.
[15]Santana-Buzzy N,Canto-Flick A,Iglesias-Andreu L G,et al.Improvement of in vitro culturing of Habanero pepper by inhibition ofethylene effects[J].Hort Science,2006,41:405-409.
[16]劉廣霞,張曉偉,蔣武生,等.溫度及培養(yǎng)基中添加物對辣椒花藥培養(yǎng)胚狀體誘導的影響 [J].河南農業(yè)科學,2009(5):9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