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學鑾
新“24孝”行動標準出臺以后,招來許多議論。大部分意見是說“標準”較高難以實現之類,并沒有抓住問題的本質。問題的本質是什么?是“孝”為何物和何為“盡孝”。不搞清這兩個問題,我們就只能在小窠臼里轉圈子,而不能進入大境界。
孝為何物
孔子在《孝經》“開宗明義章第一”中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弊鳛榈轮?、百善之先的“孝”,必然要成為“教”的源泉,這是沒有什么疑問的??鬃舆€說:“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崩纾蹐蛟唬骸拔岽嫘挠谙裙?,加志于窮民,一民饑我饑之也,一民寒我寒之也,一民有罪我陷之也?!钡鬯凑f:“吾盡吾敬,以事吾上,故見謂忠焉;吾盡吾敬,以接吾敵,故見謂信焉;吾盡吾敬,以使吾下,故見謂仁焉?!贝笥碚f:“民無食也,吾弗能使也,功成而不利于民,吾弗能勸也?!贝笏此f的“盡”,其中就包括“盡孝”,更何況帝舜位于24孝之首的位置。
到這里,明白人應該知道,古代24孝所指是人。清朝宮夢仁所編《讀書紀數略》言稱,24孝者乃24人。
“孝”本來屬于家庭倫理,后來由于政治家和御用文人的介入,結果使它和政治倫理結為親家。漢高祖說:“孝順之道,天地之經?!笨鬃訉Υ苏f得再清楚不過了。他說:“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至始也。立身行道,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笨鬃訌男⒌钠鹗颊f起,說到孝的發(fā)展,再說到孝的終結,把孝、忠、美的進程描繪得既自然又明白。這里的“美”意指“立身”,即大人之學的“美其身”。
詩曰:“孝悌之道,通于神明,光于四海?!边@種“孝通神明”的故事在中國歷史上屢見不鮮。24孝之一的王祥臥冰求鯉的故事就帶有神話色彩。被人贊譽為“嬉笑怒罵皆成文章”的魯迅,對此事持懷疑批判態(tài)度是自然的。但是,絕對不能根據此事說魯迅是批判24孝的。其實,魯迅從小就“聽話”、“從命”,是個孝子。受到魯迅質疑批判的不過是“郭巨埋兒”、“老萊娛親”和“臥冰求鯉”這兩三個人物及故事而已,要說魯迅是從根本上反對“孝”的,根據不足。魯迅詛咒的只是那些反對白話文的人,并不是詛咒“孝”本身。
新“24孝”值得商榷之處
新“24孝”大部分內容都是日常生活中的瑣事,比如“經常帶著愛人、子女回家”,“每周給父母打個電話”,這些生活細節(jié)都是大部分人經常做的。不過,新“24孝”進一步把這些生活細節(jié)規(guī)范化、制度化罷了。因此,新“24孝”條規(guī)作為年輕人的行為規(guī)范,大部分是沒有問題的,大多數也具有可操作性。不過,“新24孝行動標準”還有一些值得商榷之處。用“行動標準”似有不妥,宜采用“行為規(guī)范”。因為“行動”是個大概念,主體往往是社會,如“社會行動”;“行為”是個小概念,主體經常是個人,如“個人行為”;“標準”是工程學的概念,是剛性的、必須執(zhí)行的,“規(guī)范”則是社會學的概念,是彈性的、導向性的。
新“24孝”是有關單位利用舊“24孝”的話語形式,構建新型“孝道”文化的一種嘗試。當下它的出現有一定的必然性,其中大部分內容也是可行的。不過,它還要根據實際情況,作進一步的修改和完善。原則有兩條:一是父母的實際需要,二是子女的實際能力水平。新“24孝”要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貼近實際,不要把許多子女置于“不孝”的尷尬境地。建議用典型人物的感人故事形式詮釋新“24孝”條規(guī),以增加它的親和力、吸引力、感召力和易操作力。
舊“24孝”在宣揚、傳播中國的“孝道”文化上是起過一定作用的,是不應該被完全否定的。但是,中國“孝道”文化有一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忠孝合璧、家國重構”。作為中國新文化旗手的魯迅,對于這種帶有封建禮教色彩的舊“24孝”進行批判是必然的,新“24孝”借用舊“24孝”的形式,賦予它具有時代精神的新內容,可以說是“舊瓶裝新酒”。但是,形式并不是完全消極、被動的。當新內容、新精神出現的時候,必然要求形式上的變革,相信也必然有越來越多的“行孝”形式創(chuàng)新出來。中國的“孝道”文化就是在內容和形式不斷地變革中交替前行的。
人們對新“24孝”產生爭議的一個理由,是法不能進入私域,管不了或不應該管人們“孝”還是“不孝”的問題。這里所討論的問題實際上涉及到道德和法律的關系問題。社會上70-80%的人和個人行為的70-80%不是靠法而是靠民俗、民德來約束的。當下,世風不良,道德滑坡,需要加強法律對社會的整合力度,把本來屬于孝的行為上升到法律的層面,實在是無奈之舉。但是,從二者具有相同社會控制功能的角度看,把“?;丶铱纯础边@類孝行寫進法律,也可以說是法律對道德的維護和支持。
當代人社會流動性大、工作壓力大,這為年輕人行孝增添了不少的障礙。但是,千山萬水也阻擋不住回家的腳步,工作再忙也擋不住對父母的思念。國家、社會和企業(yè)要從制度上幫助年輕人盡孝,盡量為年輕人感恩盡孝創(chuàng)造各種便利條件??傊褐灰行⑿囊黄呐履巧礁呗愤h;忠孝兩難古來事,孝子從來一肩擔!
從國家高度來看待孝道文化的培養(yǎng)
感恩盡孝是最基本的社會情操,孝是其他一切社會美德的基礎。孝不是個人的私事,孝子忠臣是一體兩面的事情。所以,要從國家高度來看待孝道文化的培養(yǎng),因為它關系著社會風氣、后代培養(yǎng)、社會治亂、國家興亡的大事,絕不可以掉以輕心。國家要從制度上建設孝道文化,為年輕人盡孝創(chuàng)造充分條件,使她們有時間盡孝、有能力盡孝、有條件盡孝??梢酝ㄟ^“孝子”評定的方式來表彰踐行孝道文化的優(yōu)秀人物,逐漸形成孝道文化的社會氛圍。
國家可以通過增加老人福利和年輕人福利的方式,直接或間接地減輕年輕人的生活負擔和照料老人負擔。年輕人工作壓力和生活壓力都很大,減輕年輕人的工作壓力和生活壓力,實際上就是支持年輕人盡孝。這一代年輕人多為獨生子女,是國家人口控制政策的產物,國家有義務幫助他們渡過“上有老下有小”的難關。
國家還可以通過多建設社會福利院的方式幫助這一代年輕人解決父母照料問題,鼓勵多種主體投資建設社會福利院。私人企業(yè)投資興建的,國家要給予福利補貼和免稅等優(yōu)惠政策。要解決入住福利院的價格問題和管理問題,價值貴、管理亂是相當一部分老人福利院的普遍問題。
還可以學習、借鑒國外老人照顧的先進經驗。以社區(qū)為本的居家養(yǎng)老模式值得我們學習。這里的關鍵是要有一個強大的、功能齊全的社區(qū)服務中心。把老人分類為無活動能力的老人和有活動能力的老人,前者放在福利院照顧,叫“院內照顧”;后者放在家庭,叫“院外照顧”,具體說來就是以社區(qū)為本的居家照顧。平時由社區(qū)用小車送飯,病時由社區(qū)派出由醫(yī)生、護士、社工、志愿者等組成的團隊前去,根據病情采取或在家中治療,或送醫(yī)院治療的人文化處理。
在現代社會養(yǎng)老盡孝,不完全是個人責任,它還是一種社會福利。中國社會福利的發(fā)展程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中國老人生活的文明程度。所以,在養(yǎng)老問題上,不能完全靠子女,還要靠社會、靠國家。
(作者為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責編/杜鳳嬌美編/石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