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青青,胡思進,戴亮
(浙江省瑞安市中醫(yī)院針灸科,浙江 325200)
慢性棘上韌帶損傷是腰背部疼痛的常見原因之一,臨床表現為腰痛位于后正中部,起臥困難,行動受限,每當負重或彎腰時,即感腰部不適,影響功能。本病好發(fā)于青壯年,可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及工作質量,導致患者腰背疼痛和運動功能障礙。本病屬于中醫(yī)學“痹證”范疇。筆者根據機體的生理、病理特點,采用鈹針治療慢性棘上韌帶損傷 88例,并與常規(guī)針刺治療 40例相比較,現報道如下。
128例慢性棘上韌帶損傷患者均經我院骨傷科診查后轉入我科治療,按就診順序隨機分為治療組88例和對照組40例。治療組中男47例,女41例;年齡最小18歲,最大72歲,平均54歲;胸椎棘上疼痛47例,腰椎棘上疼痛8例,胸腰椎棘上合并疼痛33例。對照組中男22例,女18例;年齡最小20歲,最大71歲,平均53歲;胸椎棘上疼痛21例,腰椎棘上疼痛6例,胸腰椎棘上合并疼痛13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及疼痛部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疼痛均以T5-6棘突多見,T12-S1棘突次之,腰椎棘突少見,腰背部有外傷史和勞損傷;疼痛多為鈍痛或針刺樣痛,輕者酸痛,重者不能仰臥,彎腰或低頭時加重,疼痛可向棘旁擴散,在棘突可觸及梭形腫塊,質地硬;胸腰椎CR攝片未見骨質病變。
患者取俯臥位或側臥位(頸,胸,腰向前彎屈),醫(yī)者先用右手拇指指尖按壓尋找最痛點,在棘突或棘突上下兩端觸診找到體表壓痛點后,用指端垂直向下做十字壓痕,注意十字壓痕的交叉點對準壓痛點的中心,或用紫藥水做出標記,因棘上韌帶位置較淺,痛點亦較表淺,稍按壓后即感明顯疼痛,用碘伏或乙醇-碘酒-乙醇常規(guī)消毒皮膚,以標記為中心螺旋向外,其范圍略大于治療的操作范圍的2倍。采用0.60 mm×50 mm鈹針,其末端扁平帶刃,刀口為斜口。用無菌注射器抽取0.5%利多卡因注射液2 mL,在標記處注射1皮丘,鈹針刀口線與脊椎縱軸平行從注射點刺入,深度達棘突頂部骨面,先在壓痛點處數次點刺,然后將針體傾斜 45°,在疼痛棘突的上緣或下緣,行縱行剝離,刀下如遇韌性硬結,則縱行切開后出針,用棉花簽壓住針孔 2 min,以防針孔出血,貼上創(chuàng)可貼保護針孔以防感染。每星期治療1次,2~4次為1個療程。
取阿是穴、八髎和委中穴。阿是穴采用圍刺,余穴常規(guī)針刺,得氣后接 G6805-2A型電針治療儀,采用連續(xù)波,強度以患者耐受為度,留針30 min。每天治療1次,10次為1個療程
治愈 疼痛消失,脊柱活動功能恢復正常。
顯效 疼痛基本消失,脊柱活動功能明顯改善。
無效 疼痛無減輕,活動無改善。
應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對評定結果計數資料進行卡方檢驗,計量資料進行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由表1可見,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1.8%,對照組為62.5%,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提示治療組總有效率優(yōu)于對照組。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n)
患者,女,65歲,于2008年6月5日就診?;颊哐?10年,伴僵直,不能向前彎腰,后伸則舒,不能久坐久站,睡覺時腰部墊薄物,睡久自覺腰沉,翻身困難,側臥則舒,無下肢痛,無外傷史,曾服用藥物、理療、推拿未愈,遂放棄治療,逐漸加重?;颊哐登扒芟?L4-5棘突上有明顯壓痛點,余無壓痛。診斷為棘上韌帶勞損。用上述方法3次治愈,2年后隨訪無復發(fā)。
棘上韌帶是一條連接各棘突的堅強韌帶,呈連續(xù)的細索狀突起,上端起于第7頸椎棘突,下端止于骶正中嵴,為縱行的膠原纖維組成,棘上韌帶可分為 3層,深層纖維與棘突骨質密切相連,中層纖維連接2~3個棘突,淺層纖維超過了3~4個棘突,并與皮下相連。棘上韌帶唯胸段較薄弱,而腰段承受牽引力最大,對脊柱穩(wěn)定性有一定作用,能限制脊柱過度前屈,T5-6棘突亦是頸夾肌起點,此肌使頭后仰[1],故 T5-6椎及胸腰段易發(fā)生損傷,長期彎腰或伏案工作,不能夠或未注意定時改變姿勢,棘上韌帶長期處于高張力狀態(tài),纖維持續(xù)承受牽拉應力,而造成損傷。脊柱外傷后,韌帶損傷可致脊柱不穩(wěn)定,而不穩(wěn)定的脊柱又加重了韌帶損傷。由于以上原因,棘上韌帶經常處于緊張狀態(tài),可引起細微損傷,此種創(chuàng)傷引起的充血、滲出、纖維化和疤痕形成,可刺激或壓迫分布在韌帶上脊神經后支的分支,產生疼痛[2]。
慢性棘上韌帶損傷多為急性損傷遷延日久或因慢性勞損導致局部出現無菌性炎癥,從而形成炎性粘連的一種病理過程。通過鈹針治療,可直接在病灶處減壓、減張[3]、松解、剝離,使肌肉、腱膜、肌間膜等得到松解,動態(tài)平衡得到恢復[4],使其發(fā)揮良好的功能狀態(tài),從而達到力學平衡作用,直到能“開通”作用。利多卡因注射液的運用解決進針疼痛,解除肌肉緊張和痙攣,使松解剝離較為徹底。術中應注意暈針的發(fā)生,若出現暈針,立即停止治療,一般平臥片刻即可緩解。另一方面,通過休息,避免引起累積性損傷的反復刺激,從而使疼痛緩解或消除,達到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的效果,與中醫(yī)學“通則不痛,痛則不通”的理論相吻合,符合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整體觀的動態(tài)平衡學說,是中醫(yī)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治療方法[5-8]。
過去治療此病多采用毫針針刺,但由于其治療次數多,療程長,且易復發(fā),不易被患者所接受[9]。本法受董?;劢淌诘拟斸樦委熎ど窠浛▔壕C合征療法啟發(fā),經過多次臨床療效觀察,療效確切,具有創(chuàng)口小,痛苦小,定位準確,松解較為充分,初步顯示了良好的臨床效果,其有效性仍有待于在臨床實踐中進一步證實。
[1] 邵福元,邵華磊,薛愛榮.頸肩腰腿痛應用解剖學[M].鄭州:河南科學出版社,2000:223.
[2] 魯玉來,孫永華.最新腰腿痛診斷治療學[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7:194-195.
[3] 董?;?郭振芳,張春美,等.皮神經卡壓綜合征[M].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2002:36-39.
[4] 朱漢章.針刀醫(yī)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4:514-516.
[5] 李赟,康曉利.針灸推拿治療項韌帶勞損 120例[J].上海針灸雜志,2007,26(3):24-25.
[6] 許毅強.溫針治療髕韌帶勞損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07,26(2):28.
[7] 沈素絨.齊刺配合隔藥灸治療腰椎棘間韌帶勞損45例[J].上海針灸雜志,2009,28(3):164.
[8] 李石良,張永旺,李輝.火針引流法治療急性踝關節(jié)韌帶損傷30例[J].上海針灸雜志,2007,26(3):26-27.
[9] 段慧,左小紅.溫排針治療膝關節(jié)內側副韌帶損傷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09,28(1):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