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苗 林嫦梅 劉桂蘭 王華英
(北京市海淀區(qū)婦幼保健院,北京 海淀100080)
本文以我院出生的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比較新的臍帶處理方法與傳統(tǒng)處理方法的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研究對象 采取方便取樣的方法,選擇我院產(chǎn)科2009年7~12月出生的足月正常新生兒(孕周≥37周,體重2 500~4 000g,出生后10min內(nèi)Apgar評分均≥7分者)360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入選對象已獲得其父母的知情同意),新生兒均無宮內(nèi)感染史,除外出生后因母親有合并癥而送入嬰兒監(jiān)護室的新生兒。
1.2 研究方法
1.2.1 分組 將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臍帶處理方法,即用氣門芯結(jié)扎后,在距臍根部0.5cm處剪斷,斷端用2.5%碘酊燒灼后,包以無菌臍帶卷,待臍帶殘端干燥后,去掉臍帶卷,而后每天用75%酒精消毒臍周;嬰兒出院后,繼續(xù)每日用75%酒精消毒臍周2次,直至臍帶殘端脫落,臍窩干燥,無分泌物。
1.2.2 研究方法 臍帶殘端脫落時間,是指從嬰兒出生到臍帶殘端脫落的時間。臍部干燥時間,是指嬰兒出生到第一次發(fā)現(xiàn)臍窩已經(jīng)干燥且無分泌物或滲液的時間。
為保證觀察的時間盡量準確,在新生兒出生時,即向其父母發(fā)放自制臍部護理手冊,并請嬰兒母親記下第一次發(fā)現(xiàn)臍帶殘端脫落和臍窩完全干燥的時間。取得了嬰兒父母的同意和支持,同時對其聯(lián)系方式進行登記,可行電話隨訪。
在住院期間,每日為新生兒父母示范臍部護理正確方法兩次。出院前,確認父母已掌握臍部消毒方法,并告知父母什么情況下屬于異?,F(xiàn)象,及時撥打咨詢電話。
1.2.3 隨訪方法 在嬰兒住院期間,每日登記臍部情況。嬰兒出院后,出生第3天、7天、14天、21天,依次電話隨訪。如果發(fā)現(xiàn)臍窩已經(jīng)干燥,無分泌物,即停止隨訪。如果臍帶殘端超過30d仍未脫落,則請父母抱嬰兒到病房來作進一步的處理。
1.2.4 臍部感染評價標準[1-2](1)臍炎:輕者臍輪與臍周皮膚輕度紅腫,可伴少量漿液膿性分泌物;重者臍部及臍周明顯紅腫發(fā)硬,膿性分泌物較多,常有臭味,可向周圍皮膚或組織擴散,引起腹壁蜂窩組織炎等;(2)臍部出血:斷臍后臍帶殘端仍有不同程度的滲血,如未滲至紗布外,為正常,若臍出血浸潤紗布或更多,為出血;(3)臍部干燥:斷臍后臍帶殘端干燥,無滲液或分泌物。
1.3 統(tǒng)計學(xué)方法 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原始資料錄入分析,P<0.05為差異有顯著意義。
表1 新生兒一般情況比較
表2 脫落時間與干燥時間比較
360例研究對象無一例發(fā)生臍炎或臍部出血情況。
WHO關(guān)于臍帶護理方式的最新臨床指導(dǎo)原則是“干燥清潔法(dry and clean)”[3],提倡在出生后嚴格無菌斷臍,然后等待臍帶自然干燥脫落。護理原則包括以下幾點:(1)分娩過程嚴格執(zhí)行無菌原則;(2)斷臍時應(yīng)用嚴格無菌的器械;(3)保持臍帶及其周圍清潔干燥直到脫落。日常護理用清水清潔擦干,不涂消毒劑;(4)在護理每個嬰兒前后洗手;(5)讓臍部暴露于空氣中,或蓋清潔、松大的衣服;(6)尿布要低于臍部;(7)如果有尿、糞污染,用清水清潔,否則不做處理,讓其自然干燥;(8)觀察感染征象:如臍周紅腫、膿性分泌物、發(fā)熱等。本研究所涉及的新方法與WHO提倡的干燥清潔法不同之處在于:用75%醫(yī)用酒精每日涂擦臍部,直至臍窩完全干燥且無分泌物為止;如果有尿、糞污染,用清水清潔后,用75%醫(yī)用酒精涂擦一遍。
本研究在設(shè)計之初擬采用清潔干燥法,但在預(yù)實驗時,嬰兒父母均不同意,故而無法實施,改為先研究完全暴露的處理方法的效果。研究結(jié)果表明,完全暴露的處理方法未增加臍帶干燥和脫落時間,也未增加感染的風(fēng)險(P>0.05)。新的臍帶處理方法節(jié)省了包裹臍帶卷的步驟,節(jié)約了紗布,節(jié)省了制作臍帶卷、滅菌、拆除無菌臍帶卷的物力和人力,節(jié)省了廢臍帶卷的垃圾處理,與原處理方法比較,感染風(fēng)險未見增加,值得臨床推廣(針對足月、Apgar評分7~10分、無合并癥的新生兒)。
[1] 楊錫強,易著文.兒科學(xué)[M].第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158.
[2] 金漢珍,黃德珉,官希吉.實用新生兒學(xué)[M].第3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354.
[3]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Care in Normal Birth Maternal and Newborn Health-Safe Motherhood.Division of Reproductive Health[J].Geneva,WHO/FRH/MSN/9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