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
明代嶺南的詩社研究
李艷
明代嶺南地區(qū)經濟發(fā)展較快,社會安定,文化繁榮,為文人結社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條件。嶺南的詩社十分活躍,詩社成員經常在一起談詩講學,相互交流,促進了嶺南詩歌水平的繁榮興盛。嶺南的詩社持續(xù)了數百年,不僅是文人之間的酬唱活動,更是嶺南文化精神的象征。
明代;嶺南;詩社
明以前,嶺南經濟發(fā)展緩慢,文學藝術水平相對其他地區(qū)而言還比較落后。隨著嶺南經濟的發(fā)展和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嶺南的詩社便如雨后春筍般蓬勃地發(fā)展起來。明代嶺南的詩社十分活躍,數量眾多,影響深遠。目前,很多學者主要關注的是嶺南的南園詩社,如高建旺《南園五先生來歷考論》、陳恩威的《元末明初南園五先生生卒年考補證》、唐朝暉的《南園詩社新探》等文,論證詳實,但不具備完整的體系。李緒柏《明清廣東的詩社》主要從考證的角度梳理了明清廣東的詩社概貌,關注范圍比較廣,但對嶺南地區(qū)的詩社活動及其意義缺乏深入研究。筆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整理明代嶺南地區(qū)詩社的發(fā)展脈絡,力求將嶺南地區(qū)的詩社作為一個整體進行宏觀的考查。
明代嶺南的詩社可追溯到元末明初的南園詩社。孫蕡、趙介、王佐、黃哲、李德結詩社于南園,世稱“南園五先生”。陳恩維說:“明代以前,嶺南雖出現過張九齡、余靖等大家,但詩人分布面不廣,并且只以個體形態(tài)存在,嶺南文學還處在一個接受影響的時期。以孫蕡為代表的南園五先生在廣州南園結社吟詩,取得與明初吳中詩派、閩中詩派并駕齊驅的成就和地位,標志著嶺南文學進入自覺自為階段。”[1]嶺南詩派作為一個整體的派別,成為明初詩派的代表之一,標志著嶺南詩歌的發(fā)展?!澳蠄@五先生”及其結社活動,在嶺南詩歌史上有重要地位,“自此以后,明清二代,廣東詩社勃興,層出不窮?!保?]元末明初,南園詩社的發(fā)展開啟了嶺南地區(qū)的結社風氣。明初還有著名的鳳臺詩社,主要成員是陳靖吉、何潛淵等15人。
嘉靖后,嶺南地區(qū)經濟文化水平不斷提高,全國的文人結社風氣更加濃厚,文有文社,詩有詩社。因此,嶺南地區(qū)的文人也響應這股潮流,積極參與結社,以文會友,詩酒唱和,吟詠性情。嶺南的詩社開始蓬勃發(fā)展起來,參與人數越來越多,影響也越來越廣。“他們的群體意識和豐富的詩歌活動,代表了嶺南詩派的成熟和發(fā)展”[3],反映了當時嶺南的社會現實和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
明代嶺南的詩社持續(xù)了數百年的歷史,與其它地區(qū)的詩社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也有自身的許多特點。
第一,從地域分布情況來看,主要集中在經濟發(fā)達的廣州及其周圍東莞、南海、順德等縣。嶺南詩社數量眾多(表1)。
表1 明代嶺南地區(qū)詩社分布
文人結社在地域上分布不平衡,以廣州為中心,向周圍經濟條件較好、文化教育水平也相對比較高的東莞、順德等縣輻射??梢?,文人結社通常集中在經濟發(fā)達、風景秀麗、文化繁榮的城鎮(zhèn)。
第二,詩社從成立到開展活動,往往需要具有號召力的組織者。相對以往的結社而言,明代嶺南地區(qū)詩社的發(fā)起者身份比較多樣化。詩社的組織者大多是才華卓越、聲名遠播的朝廷官吏。他們心懷天下,志向遠大,詩酒酬唱,以文會友,如越山詩社的倫以訓、東皋詩社的御史陳子履。還有一類文人因為仕途不順而隱居結社,既可以逃避復雜的政治斗爭,又可以在美麗的山水中忘卻煩惱。李時行厭倦官場的爭斗,建小云林別墅,對景賦詩,讀書會友;溪南詩社是由王應華隱居后所結。還有一些為致仕榮歸者,他們心境開闊,詠景賦詩,以樂享天年,黃閱古與諸耆碩結東山社,賦詩自適。
第三,從詩社的名稱來看,這些詩社還具有延續(xù)性的特點。元末明初,孫蕡、趙介、王佐、黃哲、李德結社,世稱“南園五先生”,他們青春年少,才華橫溢,開啟了南國的風雅之氣。嘉靖時,歐大任與梁有譽、黎民表、吳旦、李時行一起在抗風軒結社,世稱“南園后五先生”,其詩風剛健雄直,注重反映社會現實。崇禎時期,有世稱“南園十二子”的陳子壯、黎遂球、陳子升、歐主遇、區(qū)懷瑞等十二位詩人,他們主動標明繼承的身份,結社于南園,在當時的嶺南詩壇也造成了較大的影響。再如鳳臺詩社,最初由陳靖吉、何潛淵等人于天順、成化間所結,經歷了幾次興廢后,崇禎末由陳象明等人再度結社。其他的如浮邱詩社、訶林凈社等,也多次重修。
明代嶺南的詩社數量眾多,出現了一批又一批名揚海內的詩人,他們代表著嶺南文化的發(fā)展和詩歌水平的提高。嶺南的詩社能夠始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延續(xù)數百年的生命歷程,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明代嶺南地區(qū)的結社具有一定的歷史原因。明以前,嶺南也出現了過張九齡、余靖等著名詩人,這些詩人的創(chuàng)作代表著嶺南詩歌的發(fā)展,對于嶺南詩歌的興盛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南宋末年,東莞的趙必豫等遺民詩人對異族的侵略和壓迫充滿了憤慨,經常聚在一起詩酒酬唱,“表達共同的苦悶和氣節(jié),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開始萌芽了群體的意識和追求,這可以從近人陳伯陶的《宋東莞遺民錄》和張其淦的《東莞詩錄》中得到證實?!保?]這批遺民詩人的活動,對嶺南的文人結社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嶺南詩人開始不斷增多。明初,各地文人群體與社團紛紛涌現,這種結社的氛圍也影響到了嶺南地區(qū)的詩人?!澳蠄@五先生”就在廣州南園結社,開創(chuàng)了嶺南詩壇的結社風氣。
第二,任何一種文化或文學現象都產生于一定的經濟背景之下。明代文人結社之興,不僅有賴明代政治,而且是明代經濟的產物[4]。繁榮的經濟為文人結社提供了一定的物質基礎。明代嶺南社會比較安定,“廣東承平近三百年,經濟持續(xù)高漲,已奠定了廣東富甲天下的基礎”[2]。廣州早在唐宋時代就是著名的東方港口,貿易頻繁。嶺南人口越來越多,城市十分繁榮。孫蕡在《廣州歌》寫道:“廣南富庶天下聞,四時風氣長如春。長城百雉白云里,城下一帶春江水。少年行樂隨處佳,城南南畔更繁華。”[5]嶺南繁榮的經濟和優(yōu)越的生活條件,為文人結社吟詠、詩酒酬唱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第三,嶺南繁榮的城市文化與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相結合,激發(fā)了文人的創(chuàng)作靈感和激情。嶺南四季如春,環(huán)境優(yōu)美,從詩社的名稱來看,也充滿著詩情畫意,如蘭湖詩社、小云林詩社等。嶺南還有各種奇花異木,異域風情,文人能夠縱情山水,詩酒酬唱,享受自然。隨著嶺南經濟的發(fā)展、城市的繁榮,美麗的建筑園林也迅速出現。如廣州的南園,布局優(yōu)美,景致絕佳,亭臺樓閣,小橋流水,青林翠竹,為文人結社提供了好的環(huán)境。嶺南的詩人將城市的繁華和市井的風情融入到詩情中,使嶺南的詩歌創(chuàng)作越來越呈現出自己的特色。
第四,嶺南地區(qū)文化教育水平發(fā)展比較快,文人有更多的機會和精力去結社吟詩。明代科舉制度的興盛,促使更多的文人讀書學習。雖然科舉考試以四書五經為主要內容,但還是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人們文化素質的提高。很多詩社的發(fā)起者都是科舉高第者,他們才華橫溢,志向高遠,常常聚在一起吟詩作文??婆e制度也刺激了嶺南地區(qū)教育的發(fā)展。這里有著名的濂溪書院、白山書院、泰泉書院、云淙書院等,還有一批卓越的學者在這里講學,既為文人結社提供了場所,又促進了思想文化的交流。
明代嶺南的詩社十分活躍,受明代政治的影響,結社主要是詩酒酬唱和講學活動。
首先,文人結社大多在風景秀麗的地方,因而他們主要開展詩酒酬唱活動,吟詠性情。如小云林詩社是李時行的別墅,風景優(yōu)美,“時與詩人十數輩以期分韻賦詩”。很多詩社的主盟者都是文采風流、致仕榮歸的高官,他們聚集在一起,主要是愉悅性情,如粵山詩社、東山社、香山九老會等。還有些詩人因感傷時事,結社吟詩,抒發(fā)內心的不滿。詩人們以文會友,詩酒酬唱,附庸風雅,推動了嶺南詩歌的發(fā)展。在群體的詩歌活動中,他們互相影響,形成了比較接近的創(chuàng)作傾向。
其次,明代嶺南的詩社成員經常聚在一起開展講學活動。這種講學活動,參與人數比較多,有利于展現社團的特色和宗旨,擴大詩社的影響。講學活動還可以傳播先進知識和文化,開闊詩人們的眼界,加強文人之間的思想交流。如南園詩社諸人通過教書授徒等活動,促進了文人之間的交往,提高了詩人的詩歌水平,增強了詩社的凝聚力,擴大了詩社的影響。明代嶺南的結社之所以如此活躍,參與人數如此之多,與成員之間的相互交流、自由表達思想是分不開的。
第一,明代嶺南詩社數量眾多,為文人學士相互交流、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提供了機會,促進了嶺南詩歌藝術的繁榮。明代嶺南詩歌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反映了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展現了獨具特色的嶺南風味。詩社成員之間相互交流和學習,既有利于激發(fā)詩人的創(chuàng)作靈感和激情,又有利于提高詩人的藝術鑒賞水平,促進嶺南詩歌整體水平的飛躍。明以前,嶺南雖然出現過張九齡之類的著名詩人,但嶺南詩歌整體發(fā)展緩慢,還沒有形成整體的力量。元末明初以來,嶺南涌現了一大批著名的詩人,如孫蕡、趙介、陳子壯、梁佩蘭等。詩社為這些詩人相互唱和提供了場所,詩人可以盡情展現自身的才華,抒發(fā)自己的情感,創(chuàng)造出獨具嶺南風味的優(yōu)秀詩歌。嶺南詩人在相互唱和中形成了共同的審美理想和創(chuàng)作風格,帶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第二,明代嶺南的詩社不僅是文人的酬唱活動,更是一種文化精神和行為方式。何宗美先生說:“結社現象不僅關乎明代文學流派、文學思潮以及整個明代文學史演變之大勢,關乎明代思想、學術、文化等眾多領域的興衰發(fā)展,而且關乎近三百年間士階層在特定的社會歷史背景下的生存方式和精神世界?!保?]嶺南人杰地靈,滋養(yǎng)了一批又一批有才華的文人,這些文人思想活躍,熱愛生活,他們的詩歌創(chuàng)作反映了獨具特色的嶺南風情。嶺南的文人結社不僅是為愉悅性情,更顯示了一種獨立的人格、高尚的氣節(jié)。面對復雜的政治斗爭,他們不趨附于權貴,不貪慕榮華富貴,始終保持著高尚的氣節(jié)。如南園詩社的孫蕡,“負節(jié)慨,不妄交游”[7],臨刑時“作詩長謳而逝”。趙介學識淵博,始終保持著自身高潔的品格,他“無意仕途,追求一種存心養(yǎng)性的生活方式”[8]。明末的陳子壯也是一位志士,他與弟弟陳子升及黎遂球、區(qū)懷瑞等12人修復南園詩社,繼承南園五先生的高尚氣節(jié),積極參加反清復明運動,與陳邦彥、張家玉合稱“嶺南三忠”。因此,明代嶺南的詩社不僅促進了嶺南詩歌的繁榮,更是嶺南文化精神的傳承。
[1]陳恩維.南園五先生結社考論[J].廣東社會科學,2010(3).
[2]李緒柏.明清廣東的詩社[J].廣東社會科學,2000(3).
[3]譚赤子.南園詩社——嶺南詩壇的第一個交響樂章[J].廣東農工商干部管理學院學報,2000(2).
[4]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結社研究[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2003:54.
[5]孫蕡.南園前五先生詩[M].中山:中山大學出版社,1990:48.
[6]何宗美.明代文人結社現象批判之辨析[J].文藝研究,2010 (5).
[7]張廷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2000:4899.
[8]陳恩維.試論明初嶺南詩人趙介的生平、結社與創(chuàng)作[J].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
book=121,ebook=56
I206.2
A
1673-1999(2012)10-0121-02
李艷(1985-),女,重慶人,西南大學(重慶400715)文學院2011級碩士研究生。
2012-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