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慧霜
屈子立像所在之地,原為一片荒蕪的高架陸橋下土地,無獸寂漠,但經(jīng)開發(fā)后的彰化景觀公園地,陽氣正和,綠樹冬榮,“潄正陽而含朝霞”,一如屈子所述,清澄幽靜[2]。2000多年前的屈子作 《遠游》 一文,意中憤然,托配仙人,游戲于天地之間,以飛廉啟路,風伯為先驅,乘風蹈霧,許下“愿輕舉而遠游”之愿,仿佛應許一個承諾,這承諾,而今在屈子故鄉(xiāng)秭歸的熱誠襄助下,他長鋏高冠,從鳳凰山涉青云駕游龍來到了八卦山麓,這是一場屬于屈原的盛會,一場遠游的印記,作為一個屈學研究者,有幸見證這一場歷史的因緣,感于屈子精神的風神清朗,故藉 “遠游”為題以為記。
屈子來臺的因緣,要從一段鄉(xiāng)野傳奇說起:
2007年6月20日,臺灣 《聯(lián)合報》記者江良誠先生在 《中彰投地方版》上發(fā)
2012年春3月,屈子銅像來到了臺灣。凌天地徑度以青銅之身再現(xiàn)彰化,仿佛印證一場千年預言的遠游實現(xiàn):
嘉南州之炎德兮,麗桂樹之冬榮。山蕭條而無獸兮,野寂漠而無人。(《遠游》 )[1]布一則 《彰化泰和宮 奉祀屈原》新聞稿,介紹彰化市寶廍里12鄰有30多戶屈姓人家,每年在端午節(jié)這一天,屈姓子孫都會回到村里的信仰中心 “泰和宮”祭祀屈原,泰和宮里奉祀的屈原像是一座高30公分的“屈大夫尊王”像,和臺灣民間普遍信仰的王爺尊神一樣,鄉(xiāng)民捻香膜拜,每年以擲筊方式選出一位爐主,將屈原神像迎回家中祭祀,這一年,通例由爐主作東,在端午節(jié)當天宴請所有回鄉(xiāng)子弟吃飯,熱鬧澎湃的外燴流水席,紅色大圓桌喜氣連連,就像高懸在屈家屋楣上四個斗大的字寫著“臨淮衍派”,在這里,屈原嫡系的傳說,在端午節(jié)不斷流傳……
成功大學教授陳怡良先生是一位學養(yǎng)深厚的楚辭學者,因為這一則新聞,他請就讀彰化師范大學研究所的柯混翰同學到屈家村實地查訪,寫成 《鄉(xiāng)野傳奇——屈原后裔出現(xiàn)于臺灣彰化之謎》一文,并從耆老口中得知,屈姓家族約在清朝道光年間來到臺灣,每年端午節(jié)彰化屈家子弟還會組團到臺北北投屈原宮進香拜拜[3],這是目前臺灣兩座以祭祀屈原為主神的宮宇,其它地區(qū)如臺南、嘉義、屏東、澎湖等漁鄉(xiāng),因為臨海,基于對海洋的敬畏,大多是尊屈原為水神,視為海上保護神,而且水神宮通常不只奉祀一位神明,屈原在水神宮的地位僅是配祀神的身份,根據(jù)陳惠齡 《南臺灣水仙宮探究》一文考證[4],南部地區(qū)以屈原為水仙奉祀的廟宇有臺南市 “水仙宮”[5]、笨港 “水仙宮”[6]、澎湖 “水仙宮”[7]三座。臺南水仙宮創(chuàng)建于清康熙54年 (1715),主祀水仙尊王,簡稱 “水仙王”,宮廟奉祀禹帝、奡王、楚王項羽、伍員大夫、屈原大夫,五位水仙尊王,民間俗稱 “一帝二王二大夫”,其中屈原被尊為 “忠烈尊王”,取其忠憤節(jié)義,至今每年端午節(jié)都會舉辦紀念活動。
2007年,湖北秭歸縣委和 《三峽日報》共同策劃 “屈原后裔尋訪記”活動[8],注意到臺灣彰化的屈家村傳奇,2009年5月8日,湖北宜昌舉辦兩岸屈原文化論壇,我與彰化明道大學中文系羅文玲主任應邀前往與會,因此結識湖北秭歸縣文聯(lián)主席周凌云先生。經(jīng)過秭歸與明道大學的安排牽線,2010年4月18日由秭歸縣委書記羅平稂帶領的屈原后裔尋訪活動在臺灣彰化展開,與羅書記同行者有三峽畫院汪國新及夫人鄭桂蘭和秭歸縣文聯(lián)主席周凌云等,臺灣方面則有明道大學中文系主任羅文玲、詩人蕭蕭、文學工作者陳憲仁先生以及成功大學陳怡良教授,湖北武漢大學王兆鵬教授與我,屈姓鄉(xiāng)親也為此破例提早在這一天過端午,會上安排了傳統(tǒng)辦桌宴席和一臺電子花車表演,為遠道而來的屈原故里鄉(xiāng)親,準備了鄉(xiāng)土味十足的鄉(xiāng)宴端午。
屈原在臺灣的傳奇并未結束,屈家村會后,羅書記于5月9日專程南下高雄,為2010年 “屈原故里端午文化節(jié)暨海峽兩岸屈原文化論壇”的詩歌會親自邀請詩人余光中先生,這一年正是秭歸成功申辦屈原文化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一年,詩人蕭蕭、陳憲仁先生、羅文玲與我再度受邀前往秭歸參加端午詩會,這一年,在長江邊上的屈原廣場,余光中先生在 “藍墨水的上上游”[9]上詠誦新詩作 《秭歸祭屈原》:“莽莽草木,滔滔盛夏,日在畢宿,人在三峽……”一襲白衣,鬢發(fā)班白的老詩人站立在屈子銅像前,激亢的聲詩,使人想到千百年前屈子詠 《懷沙》:“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傷懷永哀兮,汨徂南土……”詩人啊詩人,魂兮歸來!這一年,我以 《從游仙到水仙》為題,記下屈子生命意象的超越自覺與永恒信仰[10]。
2011年春天,某一天的中午,我接到秭歸文聯(lián)周凌云主席越海電話,希望邀約鄭愁予先生參加秭歸端午詩會,屈原的故里在今年成為 “詩歌之鄉(xiāng)”,2011年端午詩會邀請了臺灣詩人鄭愁予、隱地、蕭蕭、白靈,大陸詩人桑恒昌、賈非、郭啟嘉、王群海、魚之山、向曉青、張同吾、周新源、宗鄂、徐正端、王猛、柳忠秧、鄭祥艷等兩岸詩人齊聚一堂,鳳凰山屈子祠的古宅里詩歌悠悠,而楚天江闊的彼岸,屈原正準備順風凌陽而來……
2011年,秭歸決定贈予彰化市一座屈子銅像,180公分的原像,氣宇軒昂,不同于民間信仰中水仙尊王的相貌,這是臺灣唯一一座忠于本尊的肖像,身高比例與屈原本人一樣,宜昌市臺灣同胞投資企業(yè)協(xié)會會長陳建中先生是此次活動的重要協(xié)助者,雖然他自謙只是 “穿針引線”的人,然而,因為他的大力協(xié)助,歷經(jīng)波折的屈原終于在2012年3月來到臺灣,在彰化市長邱建富先生積極支持之下,可見的將來,彰化屈家村旁會有一座屈子紀念公園,雖是開始起步,但期待紀念屈子的活動可以長續(xù)久遠……
仰望銅像,如此傳奇地矗立在此,屈子本鐘情于 “游”,“游”是生活的藝術,潤澤心靈的養(yǎng)料,孔子 “游于藝”,莊子 “逍遙游”,《遠游》所謂:“欲度世以忘歸兮,意恣睢以擔矯。 ”[11]對屈子而言,“游” 最大的意義,在于消融悲苦精神的自我銷懷,遠游的步徑是以心靈體驗的行旅追尋,遠游的精神,不在漂泊靈魂的遨游,在尋求自我終在的生命意義。
從 《離騷》到 《遠游》,縱游四方的行旅足跡,因詩人抑郁之情的內化與深化而有了存在的意義,“涉青云以泛濫游”的游跡標示著詩人情感的歸屬,昔日屈子 “忽臨睨夫舊鄉(xiāng)”的顧盼失落,而今在屈家村落腳,時空異位,透顯了人世的神奇與無常。
姜亮夫 《楚辭通故》論屈賦的 “游”,以為:
就文心論之,則屈賦中別具深遠之義,則遠征、遠逝,曰游;上征高舉亦曰游;周流、流亡、登天、高翔,亦得曰游;明以實之,則去故居、故鄉(xiāng)、離國門,放漢北與江南,涉江、懷沙、哀郢、入溆浦、過洞庭,為實質性之游。又上天庭、入帝宮、至南巢,登昆侖、上閬風、求神仙,乃至從王喬、從彭咸,為浪漫性之神游,無一非游,則屈生遭遇、放逐、竄處,以至于入汨羅, 皆游矣[12]。
“遠游”有兩種,一種是現(xiàn)實世界被動的 “流放”,政治仕途不得不的無奈之游;一種是心靈的 “旅游”,極逞精神世界之無限漫游。詩人之遠游,不論遠游的目的或原因,皆多少蘊含緣情理念,其中往往透顯強烈的失落感。如今,屈子的遠游,脫盡 “流放”與 “漫游”之外,是一種余響,一種后人對屈子敬仰的余音,不同于其臺灣其它地區(qū)對屈子水仙信仰的崇拜,此番屈子以一身潔凈出場,巍巍高冠,氣宇軒昂,還原了屈子本色,不凡的高大形象頂天立地,展現(xiàn)那樣與眾不同的自信,如果 “預言”是真,那么屈子的遠游來臺,正是此一承諾的實踐,從湖北到臺灣,從秭歸到寶部,空間的遙遠隔閡,因這一次的立像,有了屈子精神的交集,成就永恒的開始。
端午歲華,白日悠悠,裊裊膜拜的炷香像屈子駕霧騰云,乘著白色云氣飛升天庭,與日月而比榮的榮耀,隱約透顯屈子的自信,崇敬的信徒,仰望二米一的屈子,那樣不凡,傲視這一場遠游的真實。
注釋:
[1]洪興祖:《楚辭補注》,臺灣:漢京文化事業(yè)有限公司,1984年版,第64頁。
[2]屈原銅像所在地為今彰化縣彰化市景觀公園,占地約一萬四千多坪。
[3]“屈原宮”位于臺北市北投區(qū)洲美路122號。
[4]陳惠齡:《南臺灣水仙宮探究》,成功大學《宗教與文化學報》,2004年第3期,第205~226頁。
[5]臺南“水仙宮”地址:臺南市神農街 1號,為三級古跡。
[6]笨港“水仙宮”地址:嘉義縣新港鄉(xiāng)南港村舊南港58號,為第二級古跡。
[7]澎湖“水仙宮”地址:澎湖馬公市中山路 6巷9號,為第三級古跡。
[8]鄭之問等著:《屈原后裔尋訪錄》,湖北:長江出版社,2010年6月出版。
[9]2005年余光中先生在湖北汨羅題下 “藍墨水的上游”,紀念詩魂;2010年在秭歸,先生戲言:長江畔屈原的故鄉(xiāng)秭歸是“藍墨水的上上游”。
[10]拙作《從游仙到水仙—屈原生命意象的自覺超越與永恒的信仰》,《三峽論壇》2010年第5期,總第230期,2010年9月25日出版,第31~41頁。
[11]洪興祖:《楚辭補注》,臺灣:漢京文化事業(yè)有限公司,1984年,第171頁。
[12]姜亮夫:《楚辭通故》第一輯,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8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