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廷虎
(復(fù)旦大學(xué)中文系,上海 200433)
從一九九二年,經(jīng)前中國修辭學(xué)會會長張壽康教授介紹萬震球先生與我結(jié)識至今,我和湖南岳陽縣四中這位語文特級教師的交往已整整二十年了。壽康先生雖已仙逝多年,但我與震球的信件來往卻未曾中斷。二十年來,從他給我寄來的眾多論文、詩詞、對聯(lián)和書稿中,我逐步認識到他是一個感情真摯、追求摯著、治學(xué)謹嚴、學(xué)識頗豐的人。這正是我喜歡的學(xué)者類型。二十年來,我也先后為他的四本大著寫過序,這一次要算是第五次為他寫序了,雖說我現(xiàn)今年事已高,科研任務(wù)還頗重,但我很樂意再一次為其新著作序。
為什么,不妨先讀他的《賀新郎·<毛澤東詩詞講義>擱筆》:
四十年心結(jié)。解開來,這甜滋味,難與人說。無債一身輕爽爽,渾似閑云灑脫,又恰似炎天吞雪。莫笑玄文之覆醬,對偉人一寸丹如血。靈若在,心當悅。詩詞卌二深含哲。亮人心、啟人智慧,指人行轍。探頷求珠原夙愿,豈望名山事業(yè)?愿既了,神怡胸闊。萬里夕陽無限美,正人間、萬丈騰光熱。天底下,尚風(fēng)烈。
可見他撰寫這本《毛澤東詩詞講義》并非一時沖動,而是他四十多年的心愿。據(jù)他在《前言》中所言,遠在一九六六年,他參軍兩年后為了避開“文化工作危險”的潮水,“在學(xué)習(xí)毛主席著作的熱潮中,找到了學(xué)習(xí)、鉆研毛主席詩詞而寫點講解毛主席詩詞的文字之路”,于一九六六年元月至六月,草就了約三十萬字的《毛主席詩詞札記》,且被部隊領(lǐng)導(dǎo)“送往軍分區(qū)并上呈廣西軍區(qū)”。不料因當時的特殊氣候,軍區(qū)以“無力整理”批回了。后來他走上了教育崗位,并被學(xué)區(qū)委以政、語輔導(dǎo)員和高函、中函講師的重任,在無教材而要“不予他人以‘復(fù)辟’、‘回潮’的口實,又可以藉以傳授文體、寫作、修辭、遣詞造句等知識和講解革命斗爭史、人生觀和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動機支配下,他便“將《札記》改成講義形式”搬上了講臺,且得到了上級的肯定與表彰,鼓勵他“將講稿整理成書,表示要幫助”“尋找出版機會”,他也就克服多方面的困難,于一九七六年十一月上旬至一九七八年二月十七日完成了《毛主席詩詞講義》。二○一一年九月,在眾多朋友的“督促”下,他又終于將已塵封了三十六年的《講義》,“鼓起勇氣翻出來,加以一些修改和補充,付諸梨棗”,以獻給“我們黨和國家的締造者毛澤東主席誕生一百二十周年”。這是一份多么真摯的情感!這又是一項多么摯著的追求!而當我粗粗地將這五十萬許字的書稿讀過后,又不得不深感這需要有多么謹嚴的治學(xué)精神和多么扎實的學(xué)識功底!我不得不由衷地說:這是一本別致的書,一份豐厚的禮!
一、終于解開的心結(jié)。說“終于解開”,更是說“解開”的很不容易。且不論上世紀六十年代他在鉆研毛澤東詩詞“沒有任何此類參考書”的情況下,“只能靠邊背誦邊思考邊探索”,寫出《札記》的不容易;也不提上世紀七十年代在他身體壞到“有時簡直像要斷氣”,家庭貧困到只能“憑著兩把椅子同一塊門板搭起的寫字臺和一盞只有半截?zé)粽值拿河蜔簟保瑢懽鞒觥吨v義》的不容易;更不講他由上世紀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乃至二十一世紀的“等待”和時下又只能靠“自費”出版所加與的“壓力”,使他承受的不容易,就只稍稍展開說一說他在此次“忙于一本地方志的定稿付梓,且舊病復(fù)發(fā)”,還為紀念中國共產(chǎn)黨建黨九十周年、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毛澤東誕生一百一十八周年的幾處約稿寫出十七首詩詞和五副對聯(lián)的重負下,對《講義》進行修改與補充的不容易,并且僅僅只說一下他所作考訂的不容易(所引文字,均見其《前言》)。
一則,他所講解的四十二首詩詞,涉及的典故(明典和暗典)真不少,當初限于大氣候的拘囿和資料的缺乏,其中自然就難免有未加注釋或注而不確須待補注和再注或訂正的。這談何容易!二則,《講義》中為了幫助理解、引導(dǎo)聯(lián)想,引用了馬恩列斯毛澤東的不少原話,也引入了不少古今詩文句子,試想當時,大抵都只圖引入的方便和自然,未能注明引文的具體出處的,這就有待此次一一加以注出。這又談何容易!
對此艱辛,震球在來信中說了幾個例,很令人感動。
他說他對于詩詞中所引典故,盡量溯源,以明就里;對其引伸義則要尋出“引伸”的出處乃至前人的解釋。例如在注釋《沁園春·長沙》中“沉浮”一詞,原稿注作:“下沉與上浮。司馬遷《史記·刺俠列傳》:‘與世沉浮而取榮名哉?’《史記·春官書》:‘其出如浮如沉,其國有士功;如沉如浮,其野之。’魏《曹植·七哀詩》:‘浮沉各異勢’。毛主席用此以指命運或興廢?!贝舜?,一是在“司馬遷”之前加入:“《莊子·知北游》:‘天下莫不沉浮,終身不固。’《莊子集解》注曰:‘浮沉升降,新新相續(xù)。’《莊子集解》疏曰:‘世間庶物,莫不浮沉升降,生死往來不住,運之不停,新新相續(xù)未嘗守故也。’”二是將末句改成:“這里用以指國家的命運或興廢?!庇掷鐚Α皪槑V歲月”一詞,原稿作:“即不平凡的歲月或年代。崢嶸,本謂山勢顯峻,后亦有人用以狀歲月之不平常。如南北朝·宋·鮑照《舞鶴賦》:‘歲崢嶸而愁暮?!啤ざ鸥Α毒促涏嵵G議》:‘旅食歲崢嶸?!贝舜?,一是在“山勢險峻”后加入“如唐·李白《蜀道難》:‘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擋關(guān),萬夫莫開?!倍窃凇疤啤ざ鸥Α敝凹尤?“唐·李善注曰:‘崢嶸,高貌。歲之將盡,猶物之高?!?見《昭明文選》)”試想,他需要付出多少心血和時間,容易嗎?
他說他對于《講義》中引入的馬恩列斯毛澤東的論斷(據(jù)其初步統(tǒng)計:引入馬克思語9次,恩格斯語 11次,列寧語12次,斯大林語7次,毛澤東語約200次)以及古今詩文語句都一律于文中以括號補注出具體出處,其中對導(dǎo)師們的言論力爭注明篇目及頁碼。他在信中說到他在講解《七律·和郭沫若同志》中“一從大地起風(fēng)雷,便有精生白骨堆”一句時,原稿提到一八八九年第二國際成立后,機會主義者便跳出來反對馬克思主義,恩格斯利用詩人海涅的話嘲笑機會主義者們?yōu)椤疤椤薄5敃r未注明出處,于是他下苦功硬是從一九七五年北京第四次印刷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第476頁中找到了出處:1890年8月27日《恩格斯致?!だǜ瘛沸胖姓f:“馬克思大概會把海涅對自己的模仿者說的話轉(zhuǎn)送給這些先生們:‘我播下的是龍種,而收獲的卻是跳蚤?!彼f他常常為了尋找這么一個出處,不知要耗費多少時間和精力,比如說對斯大林“歷史科學(xué)的首要任務(wù)是要研究和揭示生產(chǎn)的規(guī)律”這一句話的出處,他硬是在莫斯科外國文書籍出版局一九四九年出版的斯大林所著《列寧主義問題》這本千余頁的書中找到了,不過等找到,已是東方之既白。他為了注準毛澤東兩處言論的出處,還竟然請朋友從南京、北京與桂林購寄《毛澤東著作選讀》、《毛澤東書信集》和《毛澤東家書》。試想,這是何等的不容易!難怪他要在擱筆后說是“無債一身輕爽爽,渾是閑云灑脫,又恰是炎天吞雪”了。
這“心結(jié)”雖說“終于解開”了,但可想見,這解開的過程是何等艱辛,遠不是一句“白首窮經(jīng)”所能概括的。
二、便于自學(xué)的體例。有關(guān)毛澤東詩詞注釋、賞析的書,我也見過不少,但在讀過震球這本《講義》后,有耳目為之一新之感。這新就新在它的體例——便于自學(xué)的體例。這正如《前言》所說:“為了讓學(xué)員們學(xué)有所得,我便根據(jù)教學(xué)程序?qū)ⅰ对洝犯某芍v義形式,大體框架是:先以‘引言’整體介紹毛澤東詩詞以引入對毛澤東詩詞的學(xué)習(xí);其次將毛澤東詩詞劃分為‘毛澤東之詩’和‘毛澤東之詞’兩大編,且按詩體與詞牌并按其字數(shù)由少到多設(shè)章,每章又按其寫作先后分節(jié);再次每節(jié)分‘音韻’、‘釋題’、‘注釋’、‘賞析’和‘釋譯’五塊講解。”這樣的體例,的確迄今未曾見過,的確便于自學(xué)。
首先,它有利于自學(xué)者整體識記。通過《引言》,先讓自學(xué)者整體記住:“毛澤東詩詞四十二首,其中詩十三首,詞二十九首?!苯又凇渡掀っ珴蓶|之詩》的開頭中又讓自學(xué)者對其十三首詩從整體上把握:“既有要求嚴守平仄,通押一韻,不拘對仗的絕句,又有要求嚴守平仄,通押一韻,要拘對仗的律詩,只不過都是七言而已。其中‘七絕’二首,‘七律’十一首?!苯又钟凇断戮帯っ珴蓶|之詞》的開頭中在具體介紹‘詞’的特征的基礎(chǔ)上,也讓自學(xué)者對其二十九首詞從整體上把握:“這二十九首詞就運用了十八種詞牌,其中:《十六字令》三首……《念奴嬌》二首、《沁園春》二首、《賀新郎》二首。”而后,又于每一章的開頭中整體交待該章共寫有此種體裁的詩或詞多少首,以便自學(xué)者進一步整體識記。
其次,它有利于自學(xué)者循序理解。例如《七絕第一·為女民兵題照》,通過《一·音韻》,便為自學(xué)者掃除了格律(重點是押韻)上的障礙;接著,通過《二·釋題》,讓自學(xué)者了解了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及題旨;緊接著通過《三·注釋》中對該詩的四條詞語的注解,讓自學(xué)者不僅清楚了詞語的來源及意義,而且讓自學(xué)者結(jié)合復(fù)習(xí)了古漢語知識——“兒女,偏義復(fù)詞,偏在女,謂女青年”;于是通過《四·賞析》,讓自學(xué)者跟著逐句品賞了《為女民兵題照》一詩的妙處;最后通過《釋譯》,讓自學(xué)者進一步理解了全詩——能逐句說出這首詩的意思。又例如《十六字令第一、二、三·十六字令三首》,《音韻》不僅讓自學(xué)者學(xué)會了幾個“生字”,明確了所押韻轍,而且還懂得了“其三”中“天欲墮”和“第一首內(nèi)‘離天三尺三’”皆有違格律,但“不經(jīng)意者,不會感受其變,因其順乎自然而自然”?!顿p析》不僅讓自學(xué)者逐首逐句跟著品賞了這三首詞,而且還跟著賞析者所展開的聯(lián)想而擴大了視野。比如在賞析“其三”中“刺破青天鍔未殘”一句時,先讓自學(xué)者去試看這“山”:“險如刺破青天的寶劍,可刺破天后依舊劍鋒尖利,不曾殘缺?!痹僮屪詫W(xué)者跟著領(lǐng)會涵義:“這何嘗是‘山’?不正是堅韌不撥、無敵不摧的英雄形象嗎?”接著讓自學(xué)者跟著去聯(lián)想:“以兵器喻山,古亦有之。唐代王建《溫門山》詩就這么形容過:‘早入溫門山,群峰亂如戟?!笨梢韵胍?,經(jīng)賞析者這么一提示,自學(xué)者一定會聯(lián)想出更多以兵器喻山的例。宋人歐陽修說過:“滯者導(dǎo)之使達,蒙者開之使明。”(《夫子罕言利命仁論》)我以為《講義》正具體體現(xiàn)了這一觀點。震球正是通過這種獨特的體例,“導(dǎo)”而“開”之,使自學(xué)者感到阻滯的地方能通達,感到蒙昧不明的地方能明白。因此,作為《講義》,于當時面授,可想而知是起到了這種效用的;于時下一旦出版,凡有志于進一步想藉此提高自己的學(xué)識的自學(xué)者,“猶種樹也,春玩其華,秋登其實”(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xùn)·勉學(xué)篇》),也一定會取得如此效果的。
三、樂于進修的教材。馬克思有這么一句名言:“不學(xué)無術(shù)在任何時候、對任何人,都無所幫助,也不會帶來利益?!?轉(zhuǎn)自原蘇聯(lián)科學(xué)院歷史研究所編《近代史教程》,人民出版社出版第二分冊第73頁)因此,凡想為社會、為他人“帶來利益”的人,都應(yīng)當不斷進修,修德亦修才;而《講義》則是樂于進修者的一本好教材。因為《講義》可以助你:
第一,提高思想認識。毛澤東詩詞是革命史詩,是馬列主義的形象化,學(xué)習(xí)它,就是學(xué)習(xí)中國革命的歷史,學(xué)習(xí)馬列主義的理論,就是去提高自己對革命、對人生、對世界、對歷史的認識,而《講義》正好幫你跨過理解上的坎。例如:對“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xué)霸王”,《講義》就告訴“這是詩人‘將革命進行到底’的偉大戰(zhàn)略思想的詩化”,“號召我們……決不讓殘敵茍延殘喘,留下后患”;對“人生易老天難老”,《講義》告訴說是“詩人將‘老’字疊現(xiàn)……使‘易老’和‘難老’統(tǒng)一到一塊,讓‘人’和‘天’形成對比,凸現(xiàn)出一種正確的自然觀”,“這也是在用詩的形式闡發(fā)馬克思主義的人生觀”,“教育我們?nèi)フJ識什么是人生的真正意義”;對“太平世界,環(huán)球同此涼熱”,《講義》告訴“這樣緊緊地貼著前邊‘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把汝裁為三截’來有力地收束全詞,把詞的中心思想點了出來,把詞由詠昆侖推到改造昆侖即改造人類,再由此上升到實現(xiàn)共產(chǎn)主義”;對“人猿相揖別”,《講義》告訴“僅這一句,就形象地解答了人類是從哪里來的這么一個問題,詩人在這里別具匠心地用了‘揖別’二字,含蓄地表明人類脫離猿群是有一個漫長的過程”。凡此種種,經(jīng)《講義》這么一點撥,理解起來就容易多了。
第二,擴大閱讀視野。毛澤東的詩詞都是經(jīng)過反復(fù)斟酌和推敲的,是“古為今用”的典范。為了從詩詞這一“古”體裁以及從詩詞中不少“古”語匯上幫助讀者,《講義》苦下功夫,將相關(guān)的不少古今典籍展示給讀者,使之明了世上還有這么些書。例如在《沁園春·長沙》之《音韻》中,為了講清楚本詞前三句的平仄變格,就推出了清人萬樹的《詞律》、清人徐本立的《詞律拾遺》、清人舒夢蘭的《白香詞譜》、近人劉坡公的《學(xué)詞百法》以及宋、元、明、清寫作《沁園春》的眾多詩人及作品。又例如在《七律·吊羅榮桓同志》之《注釋》中為了講解“草上飛”的含義,不僅推出了《揚州畫舫錄》、《紱譯史》、《揮塵錄》、《池北偶談》等古籍,而且還推出了詩人《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的時局和我們的方針》及《毛澤東選集》所作注釋;為了講解“昆雞”,不僅推出了《九辯》、《七發(fā)》和《上林賦》以及《昭明文選》的李善注本,而且還推出了列寧《政論家的短評》。諸如此類,是足以擴大讀者的閱讀視野的。
第三,豐富知識積累。毛澤東的詩詞,原本博大精深,知識面的涉及特別寬廣?!吨v義》為了幫助讀者更好地把握,除了分點釋疑外,還注意了集中解惑。如對詩詞格律方面的“三平腳”、“孤平”、“跳韻”、“工對”與“寬對”等,它都是就“例”解決,但對于帶普遍性的問題則集中解決。例如它在《七律·吊羅榮桓同志》之《賞析》的結(jié)尾處就這么寫道:“值此第二章結(jié)束,有必要就大家先后提到的一個問題作出回答。問題是“七言律詩八句五十六字,能否允許不規(guī)則(指‘同字格’外)地運用同字即重復(fù)用字,如《吊羅榮桓同志》中‘長’、‘大’、‘不’等字?”接著先引出《太平廣記》卷一九九《唐宣宗》中關(guān)于考官李藩回答唐宣宗試帖詩如有重復(fù)的字能否錄取的話,再引清人金圣嘆《唐詩六百首》、《杜詩解》及《圣嘆尺牘》中不少不規(guī)則運用相同字的例及其相關(guān)論述,接著逐一指出毛澤東律詩中運用重復(fù)字的例,最后作結(jié)說:“一首七律畢竟只有五十六字,何必因重復(fù)字而浪費以損詩的內(nèi)涵呢?但于自然中偶然用之,亦無可厚非?!碑斎唬@只是一個很小的方面,更多的是文史知識、理論知識。
第四,提升吟詠檔次。毛澤東的詩詞,確實是用生命和鮮血凝鑄出來的,是時代的樂章,是文藝的典范,足供后人永遠效法?!吨v義》為了幫助讀者中有志于詩詞創(chuàng)作的朋友提高吟詠檔次,就其中帶共性的一些問題作了提示。例如《前言》四中就整體提示了“為后人的詩歌創(chuàng)作樹立了典范”的五個方面:(一)守格律卻不拘泥格律;(二)主豪放并不排斥婉約;(三)重形象思維卻不失理性;(四)寫現(xiàn)實猶借助浪漫主義;(五)倡白話卻合理用入典故。至于具體到每一首詩詞,它都注意到了對吟詠可借鑒處的提示。例如《第九章·卜算子·詠梅》,《講義》在《釋題》中就提出:“詠梅,就是歌詠梅花,屬詠物詩。”在引清人俞琰《詠物詩選·自序》的話及屈原《橘頌》后提示說:“詠物詩,就是托物言志或抒情的詩,具體點說,就是以某物為具體的吟詠對象,從而將自己的志趣或情懷寄寓其中的詩。這種詩,詠物是手段,言志、抒情是目的。”毛澤東這首《詠梅》抓住梅花的“品格是傲霜斗雪,風(fēng)姿昂揚,寄托著人類向困難、向逆境作斗爭的勇氣和信心”的特點,“創(chuàng)作了一首格調(diào)高昂,獨有豪情的詠梅詞”。又如每一首詩詞的《賞析》部分,莫不都緊扣該詩該詞的美妙之處作了點撥與引伸。對《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中“頭上高山,風(fēng)卷紅旗過大關(guān)”一句就寫下了這么一段賞析:
這十一字,生動形象地反映出了紅軍戰(zhàn)士那種斬關(guān)落鎖、所向披靡的英雄氣概?!吧健迸c“關(guān)”都是行軍的障礙。詩人在“山”前不僅修飾以“高”字,而且還加上“頭上”二字;在“關(guān)”前修飾以“大”字??梢韵胍?,廣昌西部雩山山脈的群山自然是峰巒插天,崢嶸突兀,將使人望而生畏,前而膽寒;寧都、雩都、永豐一帶的關(guān)口自然是一夫把關(guān),萬夫莫開,險如天塹,固若金湯。但是在用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工農(nóng)紅軍面前,無山不可越,無關(guān)不可開!他們在詩人指揮下,豪情滿懷,浩氣如虹,壯志凌云,偉力勝天,頂朔風(fēng),抗暴雪,越高山,破險關(guān),勢如破竹,高舉紅旗,有如風(fēng)馳電掣一卷而過。好一個“過”字,來得那么有力,來得那么自然,生動表明了工農(nóng)紅軍是一支舉世無雙、頂天立地,什么力量也阻擋不了的英雄軍隊。
不僅如此,它還以“至此,不免想起了古代不少邊塞詩作”一句引出中國古代不少詩人描述“風(fēng)雪中邊塞風(fēng)光和行軍情景”的名篇名句予以比較,并歸總說:“要說以上諸作對西北風(fēng)雪中邊塞風(fēng)光和行軍情景都予以了細致、具體、形象逼真的描畫,給人一種凄苦、悲哀之感。但詩人僅以四句二十二字,寫盡江南行軍情狀,予人以豪邁、樂觀、自信之感,其手筆之大,豈岑參輩可及!”這真正是以賞導(dǎo)寫,于志于吟詠者當大有裨益。
可是,對此《講義》,震球在《賀新郎》中卻要謙虛地說是“玄文之覆醬”,沒什么價值。但我要說:這無疑是一本別致的書,很值得一讀,讀者一定會“探頷得珠”,啟智慧,明行轍;這也無疑是一份豐厚的禮,一份獻給“我們黨和國家的締造者毛澤東主席誕生一百二十周年”的豐厚的禮,如此“一寸丹如血”,如果偉人“靈若在”,自然會“心當悅”,開顏一笑的。
二○一二年六月二十三日端午節(jié)于復(fù)旦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