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平
(中南民族大學 法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淺析為第三人利益合同的制度構建
何平
(中南民族大學 法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為滿足現(xiàn)實交易的需要,我國《合同法》應當明確設立為第三人利益合同制度,貫徹保護第三人利益與遵從意思自治原則之間的平衡立場,內(nèi)容可涉及第三人的權利義務,合同的生效、變更、解除等,并采用潘德克頓式立法例以與我國未來民法典銜接。
為第三人利益合同;請求權;意思自治
為第三人利益合同,是指當事人約定債務人向第三人履行債務,當債務人不履行或履行不合約定時,第三人可以直接向債務人請求履行或主張違約責任的合同。
為第三人利益合同的交易形式,是在現(xiàn)代交易的連續(xù)性和相互依賴性不斷增強的情況下,為簡化交易方式、降低交易成本,增強第三人實現(xiàn)債務的可能性,在人身保險、貨物運輸、信托、連鎖買賣、連鎖租賃領等域,由交易人普遍采取向第三人直接交付標的物并約定第三人可以直接請求履行的現(xiàn)實做法發(fā)展而來的。
對于這種交易形式,我國已經(jīng)在保險法、運輸法、信托法等特別法中確立了特定類型的為第三人利益合同規(guī)則,貫徹著第三人對債務人享有直接請求履行的立場。但是這些規(guī)則簡單、分散,缺乏統(tǒng)一的、具有指導意義的為第三人利益合同一般條款,難以應對不屬于特別法規(guī)定領域的類似交易形式,如連鎖買賣、連鎖租賃等。我國《合同法》第64條雖涉及向第三人履行,但由于缺乏第三人享有向債務人直接請求履行權利的明確規(guī)定,理論界普遍認為《合同法》沒有設定為第三人利益合同制度。實踐中遇到相關紛爭訴至法院,也只得由法官依據(jù)公平原則來處理,徒增裁判的難度和不確定性。因此,筆者認為我國應盡快在合同法中確立為第三人利益合同制度,并對該制度構建提出自己的看法。
鑒于我國未來民法典通說認為應采用潘德克頓式立法體例,設總則編和分則編。為了與未來民法典銜接,筆者認為為第三人利益合同制度應首先在債法編總則中作扼要規(guī)定,再在合同之債分則中規(guī)定一般條款;對于特殊類型的為第三人利益合同則在特別法中加以詳細規(guī)定。
立法目的是立法工作的靈魂,也是設計法律規(guī)則的價值基礎。耶林曾說過“目的是全部法律的創(chuàng)造者。每條法律規(guī)則的產(chǎn)生都源一種目的,即一種實際的動機。”[1]為第三人利益合同締約的初衷是為了保護第三人利益,所以為第三人利益合同制度的設計無不應從保護第三人利益的立場出發(fā)。但在謹守保護第三人利益這一立法初衷的同時,必須充分考慮到該制度成立的法理基礎,即為第三人利益合同之所以能夠得到法律的承認,是出于對當事人為第三人設定利益的意志的尊重,合同當事人有為第三人設立利益的意圖,第三人可以經(jīng)允諾取得權利,法律賦予當事人的意圖以法律效力,是遵從意思自治——合同法這一根本原則的體現(xiàn)?!暗谌藱嗬脑O定并沒有改變允諾責任的基本屬性。合同當事人之所以愿意賦予第三人權利,乃是因為這種約定促進了他們的合同自由。因為,通過將合同效力擴及于當事人之外的第三人,也就擴大了他們自由意志的視線范圍?!币虼耍瑸榈谌死婧贤问缴贤黄屏撕贤鄬π栽瓌t,但實際上是對意思自治原則新的詮釋。[2]所以,為第三人利益合同的制度設計必須確保保護第三人利益與貫徹意思自治原則之間的平衡,排除兩種極端情形的出現(xiàn):一是過分保護了當事人的意思自由,允許當事人不經(jīng)過第三人的同意擅自變更或解除合同;二是過度限制了當事人的權利,除非征得第三人同意,否則當事人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變更或解除合同。
為第三人利益合同屬于涉他合同,與束己合同相對應,是從效力角度對合同的一種分類,因此置于合同的效力一章為宜。大陸法系多數(shù)國家在立法實踐中,大都把為第三人利益合同歸屬于合同效力方面。如《法國民法典》在第三編第三章“債的效果”中設專節(jié)規(guī)定了契約對第三人的效果;《德國民法典》在第二編第二章“因合同產(chǎn)生的債的關系”中設專節(jié)規(guī)定了向第三人履行給付的約定;我國臺灣地區(qū)民法在“債的效力”中對為第三人利益合同作出規(guī)定。
我國合同法將所謂“為第三人利益合同”(《合同法》第64條)放在“合同履行”的章節(jié)中,既與為第三人利益合同的性質相悖,也與大陸法系國家的通行做法不相符。未來立法改革的任務是在合同法的效力一章中確立為第三人利益合同的一般條款,從而指導和統(tǒng)領分散于保險、運輸?shù)忍貏e法領域的相關具體規(guī)定。
確立為第三人利益合同制度,根本任務在于根據(jù)該合同的特征和屬性,為第三人設計獨特的權利。具體內(nèi)容的設計,可從兩個維度把握:
(一)靜態(tài)維度:主要是明確第三人的權利和義務
為更好地保護第三人利益,法律應直接設定第三人的權利,但同時為尊重當事人的合同自由,可規(guī)定當事人的約定優(yōu)先于法定,可用如下表述“合同當事人可以約定由債務人向第三人履行合同,第三人依此約定可以直接向債務人請求履行,債務人依此約定向第三人履行后,第三人有權予以接受。當債務人不履行合同義務或履行不符合約定時,第三人有權向債務人請求損害賠償。但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第三人的權利包括給付受領權、給付請求權、債權保護請求權。具體言之,為第三人利益合同的核心內(nèi)容是債務人依約向第三人履行義務,在債務人履行后,第三人有權接受并且保持給付是第三人實現(xiàn)利益的本質所在,所以第三人首先應享有給付受領權。同時由于第三人的利益必須通過債務人的履行才能實現(xiàn),為簡化程序,第三人應有權直接向債務人請求履行以及在債務人不履行或履行不符合約定時向債務人主張違約責任。
通常而言,權利與義務是對等的,由于為第三人利益合同的獨特屬性,大陸法系嚴格禁止當事人為沒有參加合同談判的第三人設定義務,避免損害無辜的第三人的利益。但基于誠實守信的合同原則,為第三人利益合同制度有必要規(guī)定享受利益的第三人負有受領給付的義務,防止第三人不受領或受領遲延給債務人造成損害,我國《合同法》第143條明確規(guī)定“因買受人的原因致使標的物不能按照約定的期限交付的,買受人應當自違反約定之日起承擔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第146條“出賣人按照約定將標的物置于交付地點,買受人違反約定沒有收取的,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自違反約定之日起由買受人承擔?!彼痉▽嵺`也普遍采取債權人遲延受領給債務人造成損害的應承擔法律責任的做法。因此,該條可以借鑒第143條和第146條的規(guī)定,設計為:“債務人依約定履行時,第三人不受領或受領遲延給債務人造成損害的應承擔損害賠償責任?!?/p>
(二)動態(tài)維度:規(guī)定合同的生效、變更、解除等情形
為第三人利益合同的生效,首先當事人必須有為第三人設立利益的意思,該意思一經(jīng)承諾,合同即成立。除非意思表示不真實、主體不適格或違反法律強制性規(guī)定,合同自成立時生效,當然,當事人可以附加約定合同生效的條件。為第三人利益合同有兩個方面的效力,一種是依據(jù)合同的相對性原則產(chǎn)生的“內(nèi)部效力”,適用于當事人即債權人和債務人之間;另一種是為保護第三人利益產(chǎn)生的“外部效力”,適用于依據(jù)為第三人利益條款當事人與第三人之間,前者生效并不一定意味著第三人可以立即享受權利。這里需要討論的一個問題是:是否須經(jīng)第三人同意,才對第三人產(chǎn)生效力?一般而言,為第三人利益合同對第三人來說都能獲取利益,不會被第三人抗拒,但不能否定在某些情形,第三人可能出于受領義務或其他原因的考慮而拒絕接受。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在于制度的巧妙安排。法律可以預先推測第三人都會接受合同的情形,因為此為實踐中的一般情形,從而使得合同對第三人產(chǎn)生拘束力無須經(jīng)過第三人同意,簡化程序、節(jié)約成本;即使有相反情形,第三人也可以通過放棄權利的意思表示來免除合同對其生效。所以,法律可以規(guī)定:“第三人知道為第三人利益合同存在而未作出拒絕利益的意思表示的,推定其愿意接受權利,合同對第三人產(chǎn)生效力?!?/p>
關于第三方利益合同的變更,制度設計上必須解決兩個關鍵問題:一是當事人在什么情形下可以變更合同?二是變更合同是否必須征得第三人的同意或經(jīng)過通知第三人程序才可行使變更的權利?為第三人利益合同本質上是使得當事人之間關系由傳統(tǒng)的“二人模式”進入到“三人模式”。由于變更合同對第三人利益影響重大,故當事人行使權利應當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不得隨意變更,但是絕對禁止當事人變更的權利,也是對合同自由的侵害,應該禁止。所以法律設計在于在這二者之間找到平衡點。綜觀大陸法系國家做法,多數(shù)規(guī)定當事人只有在第三人作出接受權利的意思表示之前才享有變更合同的權利。如《法國民法典》第1121條規(guī)定,一旦第三人聲明愿意接受合同中為其設定的利益時,當事人不得再行使撤銷權?!兑獯罄穹ǖ洹返?411條規(guī)定,為第三人利益合同可以被當事人解除或修改,直到合同中約定的第三人聲明他愿意受益于該合同。參照這些做法,我國合同法可做類似規(guī)定:“在第三人未明確作出接受合同約定的權利之前,當事人可以變更合同;在第三人明確作出接受合同約定的權利之后,當事人非經(jīng)第三人同意不得變更合同?!?/p>
關于為第三人利益合同的解除,大多數(shù)國家的法律規(guī)定將經(jīng)過第三人同意或滿足約定的解除條件,作為當事人解除合同的前提條件。當事人可以在合同談判時約定合同的解除條件,一旦條件成就時,就可依約定解除合同。此種做法雖然會影響第三人的受益,但是畢竟合同是產(chǎn)生第三人受益的基礎條件,當事人審慎考慮、自由安排理所應當,若為保護第三人而剝奪當事人此項基本權利,對當事人有失公允,也有本末倒置之虞。故該條規(guī)定值得我國法律借鑒。具體內(nèi)容可描述為“為第三人利益合同生效后,除非經(jīng)第三人同意或滿足約定的解除條件,否則當事人不得解除合同?!?/p>
[1][美]E·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109.
[2]張家勇.為第三人利益合同的意志論基礎[J].清華法學,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