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義斌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藝術(shù)學院,江蘇南京210000)
《詩經(jīng)》中的山和早期生命認知
姚義斌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藝術(shù)學院,江蘇南京210000)
在系統(tǒng)梳理《詩經(jīng)》材料的基礎(chǔ)上,較為全面地闡述了早期先民生命認知的方方面面,并勾勒出這種生命認知與山之間內(nèi)在的密切聯(lián)系,認為這種觀念對后世神仙信仰的形成具有相當大的影響。
生命認知;山;《詩經(jīng)》
生命認知是指人類對于自身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人生意義、生存價值諸問題的關(guān)切和思考,是人們對生命的來源、生與死、生命的價值和意義的認識成果,包括對生命的尊重、對死亡的超越等等[1](P94)。生命認知既是一個民族文化性格的外在表現(xiàn),也是推動民族文化性格形成的重要動因,還是民族文化性格的基本屬性。
《詩經(jīng)》三百篇不僅較為完整地記錄了周王朝先民的生活現(xiàn)實,也從諸多層面反映了他們的觀念價值和思想內(nèi)涵,通過對它們的梳理,不僅可以了解這一時期先民日常生活行為模式和情感取向,也可以幫助我們感悟他們對于生命的價值體驗和認知。基于這個目的,我們不妨從對生命本源的認知、生殖意識、長壽意識和死亡認知等方面進行探討。
人類究竟從何處來,這是世界上不同時空的人們普遍思考的問題,中國的早期先民也不例外,和世界上絕大多數(shù)其它民族一樣,他們將本民族的起源與神秘而又萬能的天神聯(lián)系在一起?!对娊?jīng)》中,有多首詩歌向我們透露了早期先民對本族來源的看法,比如《商頌·玄鳥》開篇即稱,“天命玄鳥,降而生商”,殷人認為自己乃是玄鳥(燕子)和有娀氏之女的后代,玄鳥和有娀氏之女乃是他們共同的男性和女性始祖。而另一首屬于周人廟堂之頌的《大雅·生民》則說,“厥初生民,時維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無子。履帝武敏歆……時維后稷?!薄遏旐灐らs宮》中也有類似的詩句,“赫赫姜嫄,其徳不回。上帝是依,無災(zāi)無害。彌月不遲,是生后稷。”可見在周人看來,他們是由其女性始祖姜嫄與天帝交感而產(chǎn)生的后代。
作為周人始祖的天帝(上天、昊天),除了給予人們生命,還與子民保持著密切的聯(lián)系,隨時關(guān)注他們的生存狀況,并通過各種方式向人們傳達自己的意旨?!缎⊙拧ぬ毂!分姓f,“天保定爾,亦孔之固。俾爾單厚,何福不除?俾爾多益,以莫不庶。”天帝不僅佑護自己的子民打敗殷商,建立了堅如磐石的周王朝,而且賜給周族子民無盡的財富。作為護佑周王室的手段之一,上天還隨時監(jiān)視上天也隨時監(jiān)視周王朝治下的人間動態(tài),了解民間情況,所以《小雅·小明》中有“明明上天,照臨下土”的句子,《皇矣》中還有“皇矣上帝,臨下有赫。監(jiān)觀四方,求民之瘼”。(《爾雅·釋詁》云,“瘼,病也?!?天帝將了解的人間情況匯總,并向周王傳遞天命?!疤毂O(jiān)在下,有命既集?!薄坝忻蕴欤宋耐??!?《大雅·大明》)“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周頌·昊天有成命》)一旦發(fā)現(xiàn)自己的子民有違道德或者違背自己的意旨,天帝會降災(zāi)禍以示懲膺?!瓣惶觳粋?,降此鞠訩。昊天不惠,降此大戾?!?《節(jié)南山》),“浩浩昊天,不駿其德。降喪饑饉,斬伐四國。旻天疾威,弗慮弗圖。”(《雨無正》)有時候天帝也會因為周王不思進取而懲降災(zāi)禍,“昊天不平,我王不寧。不懲其心,覆怨其正。家父作誦,以究王訩?!?《小雅·節(jié)南山》)?!皶F天疾威,天篤降喪?!?《大雅·召旻》)
天帝與周民族的密切聯(lián)系還體現(xiàn)在周天子死后,要回歸到天帝的周圍。《大雅·文王》“文王在上,於昭于天……文王陟降,在帝左右?!薄洞笱拧は挛洹贰叭笤谔臁?。當然,必須指出的是,能夠在死后回歸到天帝身邊的似乎只有周王,其余地位低于周王的人則不能享受這種特殊待遇。
生殖意識和對生殖力的追求,是人類本能的動因之一,因為它直接影響到人類自身種屬的延續(xù)和種族的繁衍,《太平經(jīng)》中說,“道乃主生;道絕,萬物不生;萬物不生,則無世類,無可相傳;萬物不相生相傳則敗矣?!保?](P701)這種追求早在原始社會就以生殖崇拜的形式在各地流行。
到西周春秋時代,農(nóng)耕經(jīng)濟的性質(zhì)決定了周民族對人口的強烈需求,而提高人口數(shù)量的最直接的途徑就是生殖,包括強烈的生殖意識和普遍的以生殖為目的的性活動。這種生殖意識和活動在《詩經(jīng)》中有諸多體現(xiàn),聞一多曾從“性欲”的角度分析這種生殖追求,并總結(jié)出《詩經(jīng)》中的“明言性交”、“隱喻性交”、“暗示性交”、“聯(lián)想性交”和“象征性交”等幾種形式[3](P2)。實際上,以滿足自身欲望的性活動和以生殖人口為目的的性活動之間還是存在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后者除了性活動本身之外,還包括生殖聯(lián)想和生殖崇拜。
首先是由自然物而產(chǎn)生的生殖聯(lián)想和生殖崇拜。這里所說的自然物,包括植物和動物?!对娊?jīng)》中用以喻示性活動動物包括魚(“豈其食魚,必河之舫?豈其娶妻,必齊之姜?”)、鳥(“天命玄鳥,降而生商?!?、鹿(“野有死案,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崩钌谱?,“今江東呼鹿為麋”)、螽斯(“螽斯羽,洗洗兮,宜爾子孫,振振兮”)等,植物有桑(《鄘風·桑中》)、梅(《召南·標有梅》)、花椒(《唐風·椒聊》)、棗(《鄴風·凱風》沁、木瓜(《衛(wèi)風·木瓜》、桃《周南·桃天》)、葫蘆(《大雅·綿》)、芍藥(《鄭風·溱洧》)、芣苢(《周南·芣苢》)、蘩(《召南·采蘩》)、蘋(《召南·采蘋》)等。上述自然物都屬于生殖能力極強的品種,無論是動物中的魚、螽斯,還是植物中的花椒、桑、萍或者葫蘆,均以多子(“籽”)為特征。因此人們對這些動植物的歌頌和崇拜就意味著對生殖的追求。這一點前人多有詳論,不再贅述。
此外,自然界中的云、雨甚至彩虹,都可以與性活動聯(lián)系在一起。以虹為例,《詩經(jīng)》中與虹有關(guān)的兩首詩《曹風·候人》和《鄘風·蝃蝀》均與性活動相關(guān)。無論是以“蝃蝀在東,莫之敢指……朝隮于西,崇朝其雨”(《蝃蝀》)起興,還是“薈兮蔚兮,南山朝隮(《候人》”起興,其后都緊接著男女情愛,《音義》云:“虹雙出,色鮮盛者為雄,雄曰虹。闇者為雌,雌曰蜺?!编嵭{曰,“蝃蝀,虹也。夫婦過禮則虹氣盛?!惫弊ⅰ昂缡顷庩柦粫畾?,純陰純陽則虹不見?!薄渡袝颉房追f達疏引《帝王世紀》,謂“舜母曰握登,見大虹感而生舜”。這些都說明虹霓象征男女媾合卻是古代漢語中常見的用法。為什么虹這一自然現(xiàn)象能使古人產(chǎn)生男女交媾聯(lián)想,并由此發(fā)生交感懷孕的傳說?究其原因,可能跟虹本身的形狀有關(guān),虹為弧形,從一處穿空而達另一處,與人類的交媾行為有近似之處。從理論上來說,虹這一自然現(xiàn)象可以在任何地點發(fā)生,但是由于中原地區(qū)多山的地形以及虹在視覺上的錯覺,使得人們認為虹多數(shù)產(chǎn)生于山間。
其次,以生殖為目的的性活動十分普遍。朱熹《詩集傳序》中說:“凡詩之所謂風者,多出于里巷歌謠之作,所謂男女相與詠歌,各言其情者也?!?,“國風”中的詩歌多數(shù)是男女相悅時所唱的情歌。不僅如此,性活動發(fā)生的地點十分廣泛,并不拘泥于某個特定場所?!赌印っ鞴怼氛f,“燕之有祖(澤),當齊之社櫻、宋之有桑林、楚之有云夢也。此男女之所屬(聚)歡也?!庇袝r候是在山野,“陟彼南山,言其采蕨,未見君子,憂心惙惙。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説?!?《召南·草蟲》);“山有扶蘇,隰有荷華。不見子都,乃見狂且。山有喬松,隰有游龍,不見子充,乃見狡童?!?《鄭風·山有扶蘇》);或者是在水邊,“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蕑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鄭風·溱洧》);甚至是在田間林地,“丘中有麻,彼留子嗟,彼留子嗟,將其來施施?!?《王風·丘中有麻》)“隰桑有阿,其葉有難,既見君子,其樂如何?”(《小雅·隰桑》);或者其它場所,“東門之枌,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陳風·東門之枌》)。
再次,以生殖為目的的性行為受到社會的認可甚至鼓勵。《周禮·地官·媒氏》說“仲春之月,令會男女,于是時也,奔者不禁,若無故而不用令者罰之,司男女之無夫家者而會之”??追f達也說,“《行露》以正言也,《標有梅》以蕃育人民。”前述《溱洧》,講述的就是春天來臨,青年男女大規(guī)模相聚歡會的場景,此外,《衛(wèi)風·桑中》詩云,“爰采唐矣?沫之鄉(xiāng)矣。云誰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毛詩序》解釋說“衛(wèi)之公室淫亂,男女相奔,至于世族在位相竊妻妾期于幽會?!痹谶@種聚會中,男女可以恣情縱欲?!稘h書·地理志下》中也說,“衛(wèi)地有桑間、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會,聲色生焉,故俗稱鄭衛(wèi)之音”。羅列《詩經(jīng)》諸篇,這種以直接或者隱喻方式描寫的男女之間性活動的詩篇不在少數(shù),而且各國都有,說明這在當時是一種普遍現(xiàn)象。
上古時代,由于生活條件的限制,人們的平均壽命普遍較低,根據(jù)考古發(fā)掘報告,殷商時代的平均壽命大約為28.2 歲[4](P201),而屬于西周至春秋晚期的山西侯馬喬村墓地中,人口的平均壽命約為37.58 歲[5](P1221)??梢哉f,當時的人們對生命之短暫有著非常切身的體會。
《詩經(jīng)》中有數(shù)首詩篇涉及死亡的吟唱,如“餅之罄矣,維壘之恥。鮮民之生,不如死之矣”(《小雅·蓼莪》)、“子有車馬,弗馳弗驅(qū)。宛其死矣,他人是愉……子有鐘鼓,弗鼓弗考。宛其死矣,他人是?!?《唐風·山有樞》)、“今者不樂,逝者其?!裾卟粯?,逝者其亡”(《秦風·車磷》)、“維此仲行,百夫之防。臨其穴,惴惴其栗”(《秦風·黃鳥》)、“葛生蒙楚,蔽蔓于野。予美亡此,誰與獨處……夏之日,冬之夜。百歲之后,歸于其居”(《唐風·葛生》)等,說明當時的先民已經(jīng)對死亡有了一定程度的思考和認識。
從這來自不同地域的數(shù)首詩中,我們可以大致了解早期先民對于死亡的看法:第一,他們對于死亡心懷恐懼(“惴惴其栗”),但同時也認為死亡是逃避現(xiàn)實艱困的途徑之一;第二,對于生和死的界限區(qū)隔十分明確,明了自己一旦身死,則所有活著的時候能夠享用的生活不能延續(xù)(“今者不樂,逝者其亡”);第三,這時候的人們似乎對“人死之后去向哪里”這個問題還沒有清楚明晰的思考,但是可能已經(jīng)模糊地認識到死后將要去另一個與現(xiàn)實世界完全不同的地方(“予美亡此,誰與獨處……百歲之后,歸于其居”),但后世出現(xiàn)的“人死之后可以升仙或者進入幽冥世界”的觀念,在這一時期尚未形成。
對于長壽的追求和對死亡的認知總是并存的,生命的短暫更促使先民對于長壽的渴望,借助工具、儀式或者其它手段向天帝祈求長壽的現(xiàn)象應(yīng)該是十分普遍的。在兩周的金文辭中,這種祈求長壽的句子不勝枚舉。徐中舒先生在《金文嘏辭釋例》中曾詳細地統(tǒng)計了與長壽有關(guān)的各種詞匯,包括“眉壽”、“壽考”、“壽老”、“萬年”、“萬壽”、“無疆”、“無期”、“三壽”、“召公壽”、“永命”、“彌生”、“黃耇”、“難老”、“壽老毋死”、“彌生”、“霝冬”等等[6](P1-29),這些詞匯雖然在時間的長短上略有差異,但是希望生命盡可能延伸的欲望則是一樣的。
在《詩經(jīng)》中,共有十八首表現(xiàn)祈求長壽的詩歌,其中頌歌占五首,大雅占四首,小雅占六首,國風占三首,常用的祝辭有“萬年、眉壽、壽考、萬壽、萬壽無疆”等。這種獻?;顒油菁{在各種祭祀、慶典乃至一般的宴樂當中,應(yīng)該是類似活動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而且值得注意的是不僅上層貴族使用,一般平民也常常使用這類祝辭。如《豳風·七月》(“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小雅·楚茨》(“報以介福,萬壽枚醉”)《小雅·鴛鴦》(“君子萬年,輔路宜之”)、《小雅·甫田》(“報以介福,萬壽無疆”)、《大雅·既醉》(“君子萬年,介爾景?!?、《大雅·江漢》(“天子萬年……天子萬壽”)、《裔頌·烈祖》(“綏我眉壽,黃耇無疆。”)《裔頌·殷武》(“壽考目寧,以保我后生”)等。這些在祭祀或慶典上使用的獻祝之辭,都希望本族的祖宗能夠賜予并保佑后裔長壽康寧,顯示出延壽保祚是此類活動的主要目的之一。
總括《詩經(jīng)》篇章,其中涉及山(丘)的詩有61篇,僅“山”字便出現(xiàn)過66次,加上與“山”有關(guān)的崧、岳、丘、陵、谷、岡等,共有139次之多。值得注意的是,前述《詩經(jīng)》中所呈現(xiàn)出來的早期先民對于生命的認知,往往也是與山密切聯(lián)系在一起的。
首先,山岳是天帝與他的子民之間溝通交流的重要途徑之一,“嵩高維岳,峻極于天,惟岳降神,生甫與申?!?《大雅·崧高》)朱熹傳“申伯之先,神農(nóng)之后,為唐虞四岳總領(lǐng),方岳諸侯,而奉岳神之祭,能修其職,岳神享之,故此詩推本申伯之所以生以為岳降神而為之也?!碧斓弁ㄟ^山岳向周王室派遣得力臣子以達到輔助周王室的目的。
其次,周王室的祭祀體系中,對山岳的祭祀是其重要的內(nèi)容之一,《周頌·天作》“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彼祖矣,岐有夷之行。子孫保之。”《周頌·般》“于皇時周,階其高山,山喬岳,允猶拿河。敷天之下,衷時之對。時周之命?!睂τ凇短熳鳌芬辉?,姚際恒《詩經(jīng)通論》認為是“岐山之祭”,詩歌以“天作高山”開篇,強調(diào)上天賜予岐山這塊圣地,而后繼以大王、文王等歷代周主開創(chuàng)經(jīng)營這塊圣地之偉績,整首詩把對圣地、圣人的歌頌融為一體?!栋恪穭t是“巡守而祀四岳河海之樂歌也。謂武王既定天下,巡行諸侯所守之土,祭祀四岳河海之神,神皆饗其祭祀,降之福助。至周公、成王太平之時,詩人述其事而作此歌焉”。在非常簡練的語言中,作者以“高”、“喬”、“敷”、“哀”等表示空間之大的字眼來修飾山峰河流,進而象征、隱喻周王朝的偉大。
《詩經(jīng)》最典型的獻祝之詩是《小雅·南山有臺》,全詩以南山起興,“南山有臺,北山有萊。樂只君子,邦家之基;樂只君子,萬壽無期”,鄭玄箋曰,“人君既得賢者,置之於位又尊敬,以禮樂樂之,則能為國家之本,得壽考之福”。孔穎達疏,“此山有草木,成其高大”。從詩中所用的語句看,詩人是以臣民的身份歌詠君上,祝頌他興邦延祚,萬壽無期。詩以“南山”及南山上的各種樹木為興象,以山的高大厚重以及草木的茂盛來喻指國柞永固、壽命長茂,這種以南山喻長壽的祝頌之辭一直襲用至今。
《詩經(jīng)》所描繪的山與先民的生命認知聯(lián)系如此之緊密,究其原因,應(yīng)該與先民們的生存環(huán)境有關(guān),周人的發(fā)祥地隴東和立足之地陜西中部地區(qū),都是以山地為主的地形,高山林里,河谷縱橫,只有少量的平原或者盆地。山岳對于早期先民的生存和繁衍意義重大。因為山岳首先是他們籍以得到生活資料之處?!抖Y記·祭法》說:“山林川谷丘陵,民所取財用也?!痹谠缙谙让窨磥?,山岳能夠產(chǎn)出萬物,所以《釋名》說,“山,產(chǎn)也,言產(chǎn)生萬物也?!薄俄n詩外傳》卷三則說:“夫山者,萬物之所瞻仰也,草木生焉,萬物植焉,飛鳥集焉,走獸伏焉,四方益取與焉?!闭且驗樯侥軌蛱峁┤祟惿婧头毖艿奈镔|(zhì)基礎(chǔ),所以很自然地被看作是生命的原始動力和左右他們的神秘力量。因此《禮記·祭法》中說,“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除此之外,早期先民對天帝的崇拜也是通過崇拜山岳來實現(xiàn),而且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對山岳的崇拜就是對天帝的崇拜。所以《禮記·禮器》說:“為高必因丘陵,為下必因川澤……是故因天事天,因地事地,因名山升中于天?!薄耙蛱焓绿臁钡那耙粋€“天”即是指山岳,亦即下句的“名山”,后一個“天”則是指“天帝”,其義為因高山而事奉天帝,正是對山與天帝之間密切關(guān)系的最好證明。
戰(zhàn)國以降,隨著先民對山的認識不斷深入,由原先普遍的山岳崇拜漸變成為以昆侖山和泰山為代表五岳崇拜,然而高山作為天神所聚之處的觀念并未發(fā)生變化,“山”與“天神”之間密切的邏輯聯(lián)系依然保留在人們的觀念中,并在戰(zhàn)國晚期以后與神仙信仰相結(jié)合,成為中國上古神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1]李會欽.意義的追尋與重建[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7.
[2]王明.太平經(jīng)合校[M].北京:中華書局,1997.
[3]聞一多.聞一多學術(shù)文鈔——詩經(jīng)研究[M].成都:巴蜀書社,2002.
[4]宋鎮(zhèn)豪.夏商生活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5]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馬喬村墓地 1959-1996中[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6]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編輯委員會.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7.
I207.222
A
1003-8078(2012)02-0081-04
2012-02-11
10.3969/j.issn.1003-8078.2012.02.27
姚義斌(1969-),男,安徽巢湖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藝術(shù)學院副教授,東南大學博士后。
江蘇省社科項目,項目編號:10YSB002。
責任編輯 張吉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