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東立,李毅峰,李昌俊
(1.河北北方學院 法政學院,河北 張家口075000;2.河北北方學院 組織部,河北 張家口075000)
中國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進入快速工業(yè)化和城市化的社會轉型期,農村勞動力出現大規(guī)模遷移。受城鄉(xiāng)二元結構及經濟水平的制約,農民工缺乏社會保障、收入不穩(wěn)定、生活水平不高,70%以上的農民工在進城時(包括進城學習、工作和定居)把父母留在了農村。人們把這種由于農村人口遷移引起的特殊現象所構成的老人群體稱為農村留守老人,他們是社會中相對脆弱的群體[1]。在“十二五”時期,中國人口老齡化、高齡化、空巢化加速發(fā)展。尤其隨著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或遷移到城市的不斷增加,農村留守老人這一弱勢人群正日益成為一個龐大的特殊群體,人數將達到約4 000萬,占農村老年人口的37%[2]。在農村老人的心目中,“養(yǎng)兒防老”、“兒孫滿堂”的觀念由來已久,他們的現實困境和心理困境都十分令人憂慮。因而,深刻分析農村留守老人問題產生的原因,調動社會力量給予他們支持和心理關愛,是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中要破解的難題。這一難題的解決,對促進社會的和諧發(fā)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普通心理學認為,人心理的實質是人對客觀現實的主觀反映。許多調查都表明,農村留守老人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孤獨感,甚至有38%的老人孤獨感比較強烈;44%的老人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壓力,其中18%的老人表示心理壓力很大;還有不少老人心理安全感下降[3]。這些問題的產生,和留守老人身處的客觀現實境況以及他們的主觀心態(tài)密不可分。
(一)親情疏離
子女外出改變了家庭原有的生活氛圍,大大減少了老人能夠獲得的日常陪伴和關懷。調查結果顯示,外出子女半年以內回家一次僅占16%,每次回家停留一個月以上的僅占10%[3]。因受到各種因素影響,留守老人與外出子女的情感交流十分匱乏,相互間對彼此的需求和內心世界了解得很少;老人的生活無人照料,從外出子女處獲得的精神慰藉也十分有限??梢?,嚴重的親情疏離是導致留守老人出現諸多問題的重要原因。
(二)生活無助
國內外多項研究表明經濟條件好是老年人保持良好精神狀態(tài)、晚年幸福的重要條件。而農村留守老人,不僅“心空”,物質更空。他們沒有退休金、養(yǎng)老保險等穩(wěn)定的經濟來源,80.9%的留守老人依靠自己的勞動自養(yǎng)[4]。據北京大學李建新進行的調查顯示,“留守老人”中70歲及以上老年人的比例較高,占有子女外出老人的35%[5]。農村留守老人不僅經濟收入少,養(yǎng)老無保障;他們的生活無助還表現在盡管健康狀況越來越差,卻擔負著自己和子女農田耕作的繁重勞動任務,有的還承擔著照顧孫輩的重任,他們會感到力不從心甚至苦不堪言。
(三)文化貧乏
文化環(huán)境對個體心理健康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相對于城市,農村交通不便,文化娛樂設施很少,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比較貧乏。即使有娛樂活動,留守老人由于繁重的勞動負擔往往也無暇參與。唯一的精神文化活動(看電視)還常因讓給孫輩、怕費電、早睡等因素少之又少。從另一個角度分析,許多研究都表明老年人幸福度與文化水平高低成正比,即隨著老年人受教育文化程度的增加,對生活的幸福感體驗也有所增加[6]。但是農村留守老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不能很好地適應由于生理功能退化和社會角色轉變帶來的變化,會產生強烈的無助感和不安。他們不能很好地調節(jié)因兒女身體與思想雙重遠離帶來的消極情緒,最終影響身心健康。
(四)交往單調
人們在社會群體中生活,通過交往形成的、并伴隨有情感上的滿意或不滿意狀態(tài)的人與人之間比較穩(wěn)定的心理關系稱為人際關系。良好的人際關系是人獲得社會支持的重要方面。對于留守老人而言,他們平時忙于生產勞動和家務勞動,與他人的交往時間和能力受到了嚴重削弱,交往范圍變得非常狹窄。除了子女和配偶外,親戚、鄰居之間由于缺少青壯年勞動力而都忙于勞作,平時來往較少,只有在農閑時才走動多些。這樣,留守老人基本上處于一種單調的人際交往環(huán)境中,缺少傳統農村熱鬧、質樸、親密、快樂的人際氛圍,心事不能及時傾訴,不良情緒也得不到合理的宣泄。
(五)心態(tài)悲觀
以上4個方面是農村留守老人面臨的客觀現實,它們作為誘發(fā)因素固然會對留守老人的心理產生影響,但這種影響又是以主觀的認知態(tài)度作為中介的。也就是說,人的心理狀態(tài)關鍵取決于人對客觀現實的觀念和態(tài)度,不恰當的想法是引起情緒困擾和自我挫折行為的重要原因[7](P268)。留守老人恰恰是這種情況,思想意識比較傳統,行為方式比較固著單一。他們往往不能從積極方面去看待問題,看不到事務的發(fā)展變化。他們不能根據自身身體情況靈活安排生產勞動和家務勞動,不能主動豐富自身的生活、尋求生活樂趣,而是長期沉浸在比較悲觀的心態(tài)中。這也是導致他們生活質量較低、產生心理困擾的重要的內在原因。
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破解農村留守老人問題是一項艱辛的系統工程。這項工程既制約于社會經濟和農業(yè)科技的發(fā)展,又依托于社會養(yǎng)老保險、醫(yī)療保險的完善以及推進新農村建設新舉措的出臺,還需要家庭和個人的付出與努力。筆者僅從心理關愛的角度提供一些建議和措施。
(一)建立社會支持體系,減輕留守老人的生活無助感
農村留守老人作為弱勢群體,要想擺脫困境,最重要的就是建立完備的社會支持體系,建議從以下3方面入手。
1.建立和完善農村老年人組織
目前多數農村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老年人組織,有的也只是形式,沒有真正發(fā)揮作用。因此要建立真正意義上的老年人工作委員會、老年人協會、老年人互助會等,并發(fā)揮這些組織的作用[8]。通過集體的力量克服個人解決不了的問題,如申請政府補助,依靠組織分擔或轉包農活、聯系就醫(yī)報銷等;為留守老人的合法權益提供保障,如幫助老人向子女索要贍養(yǎng)費用,解決子女不孝等問題,使留守老人感到心有歸屬,減輕生活無助感。
2.組織開展尊老愛老的送溫暖活動
要組建青年社會工作者隊伍,發(fā)動并組織城鄉(xiāng)機關工作人員、醫(yī)務人員、大中專院校學生和社會青年利用節(jié)假日為留守老人送溫暖的活動,包括免費醫(yī)療衛(wèi)生服務、教育宣傳、科學種田養(yǎng)殖宣講、愛心服務等。組織有青壯年勞動力的家庭與留守老人家庭建立鄰里互助服務隊,開展鄰里間伸出相互幫扶之手活動,切實解決留守老人生活中的實際困難。最大限度地挖掘民間的互助潛能,逐漸形成社會共同關愛農村留守老人的良好局面。
3.鼓勵子女加強對父母的情感支持
子女對留守老人的情感支持作用是任何其他力量所無法取代的。因而,鄉(xiāng)村政府和農村老年人組織要想方設法鼓勵一部分離鄉(xiāng)青壯年回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一方面可以促進當地的經濟發(fā)展,另一方面可以妥善解決農村留守老人問題。畢竟家庭養(yǎng)老還是當前中國養(yǎng)老的主體形式。即使不能回鄉(xiāng)的子女,也要鼓勵他們平時多抽時間回家探望父母,通過電話加強與留守老人的情感溝通,多給予老人關心、照顧,幫助老人改善生活、減輕勞動負擔。
(二)推進農村文化建設,豐富留守老人的精神生活,改變不良心態(tài)
精神文明建設是農村新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把豐富留守老人的精神生活列入其中,組織各種各樣的活動,有助于解決留守老人的心態(tài)問題。
1.組織豐富多彩的文化、教育、宣傳活動
各地要利用當地文化傳統的優(yōu)勢,不斷挖掘和培養(yǎng)人才,積極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如文藝表演、宣傳教育活動。發(fā)揮好廣播、電視、圖書、板報等媒體的作用,利用節(jié)日、集市、農閑等營造熱鬧紅火的文化氛圍。鄉(xiāng)、村要定期舉辦一些老年活動,增加留守老人的社會參與,豐富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有條件的要成立專門的老年活動中心,安排專兼職人員為留守老人服務,帶給他們精神慰藉。通過以上多種形式的精神文化活動,不遺余力地幫助留守老人改變不良心態(tài)。
2.幫助老人樹立正確的“老年觀”
對于留守老人而言,他們對自身境況的合理認知和態(tài)度非常重要。留守老人能從個人出發(fā)、主動地面對問題、積極尋求解決辦法,才能從根本上擺脫內心的困擾。這就要幫助他們逐漸樹立正確的“老年觀”。一方面要正視自己的生活現狀,接受自己生理上逐漸衰老、能力減弱的事實;在生活中量力而行,減少挫敗帶來的痛苦和壓抑。另一方面,要坦然接受新角色,分享兒女成功融入新生活后的喜悅,享受兒女給予的生活改善等。通過體驗兒女發(fā)展帶來的變化和快樂,相應地淡化自己的孤獨感和無助感。喪偶的老人還要敢于挑戰(zhàn)傳統習俗,耐心與兒女溝通,爭取再婚的機會,增加幸福感體驗。
3.幫助老人適當調整生活節(jié)奏和內容
在工作人員和志愿者的幫助下,農村留守老人應在身體條件許可的情況下適當地參加勞動。這既能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又轉移了消極情緒、釋放了心理壓力,還間接鍛煉了身體,但一定要勞逸結合、有張有弛。利用電視、廣播獲取新信息,在思想上盡量跟上時代的步伐。主動找鄰居、老朋友多交流,力所能及地為別人送去關懷和幫助。還可以培養(yǎng)興趣和愛好,積極參加娛樂和健身活動。通過豐富生活內容,不僅增加生活的樂趣,減輕因兒女遠離帶來的寂寞感,還會增強生活的信心和對抗疾病的勇氣,幸福感也會隨之提高。這樣,離“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理想境界就不遠了。
綜上所述,農村留守老人的心理問題是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困難之一,它的解決需要全社會的理解與支持。只有從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積極應對,尋求相應的辦法,才能切實解決這一難題,才能全面促進農村社會的和諧發(fā)展。
[1] 陳浩.農村留守老人養(yǎng)老問題[J].湖南農機,2007,(9):132.
[2] 中國農村留守老人4 000萬高齡化空巢化加速發(fā)展[EB/OL].http://china.yzdsb.com.cn/system/2011-03-02/2011-3-8.
[3] 查明慶,胡國華.農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狀態(tài)[EB/OL].http://www.zgxcfx.com/2010-02-27/2011-3-8.
[4] 賀聰志,葉敬忠.農村留守老人研究綜述[J].中國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24-32.
[5] 劉瑞芳,鐘瑤.農村“留守老人”心理健康及適應策略[J].滄桑,2008,(5):124-125.
[6] 姜晶梅等.我國城市老年人幸福感的主要影響因素探討[J].中國老年學雜志,1998,(3):132-134.
[7] Jerry MB.人格心理學(第七版)[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1.
[8] 夏益?。罗r村建設中的“留守老人”問題探析[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GB/40537/8596579.html/2008-12-29/2011-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