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道德與刑法對于和諧社會建設的價值

2012-08-15 00:54
重慶與世界(教師發(fā)展版) 2012年4期
關鍵詞:正義刑法道德

左 勇

(西華師范大學法學院,四川南充 637009)

道德與刑法對于和諧社會建設的價值

左 勇

(西華師范大學法學院,四川南充 637009)

在和諧社會的構建中,既需要刑法等強有力的法律保障,也需要道德層面的塑造和建設,然而,作為分屬兩種不同性質的行為規(guī)范,對于和諧社會的建設意義各不相同,二者發(fā)揮各自的作用,它們相互影響,有時還會相互矛盾。如何厘清二者的關系,在和諧社會的建設中協(xié)調好兩者之間的矛盾是問題的關鍵和核心。

道德與刑法;和諧社會建設;相互協(xié)調

一、刑法和道德的互動關系

刑法(及其他法律,下同)與道德,屬于兩種不同性質的行為規(guī)范。其主要區(qū)別為:第一,道德靠人們內心的信念加以維持,更多靠人們內心力量來約束,屬于“自律”的范疇;而刑法是靠國家強制力做后盾來保證其有效實施。第二,違反道德的后果,多是遭到輿論的譴責,而不會受到強制性措施的懲罰;而違法犯罪的后果是受到刑法等其他法律制裁。第三,刑法是道德的底線,只懲惡,不揚善,即刑法不對高尚的行為進行獎勵,只對違法犯罪的“惡行”加以懲處。第四,刑法一經(jīng)確定,就跟道德劃清界限,不能把沒有違法犯罪而僅有道德違反的“惡行”隨意上升為法律范疇進行法律制裁。兩者的聯(lián)系表現(xiàn)為:法律的制定以社會認同的道德價值為基礎,不能脫離道德基礎而單獨存在;法律和道德隨著社會的變遷,時常發(fā)生相互轉化。其實,道德和刑法并非具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它們之間會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進步不斷發(fā)生相互轉化,并且這種轉化遵循著一定規(guī)律。這個規(guī)律就是,當社會生產(chǎn)力水平不斷提高,隨著人們素質的普遍提升,對于廉恥的標準就會提高,對于自身權利和自由的范圍要求就會擴大,刑法對于沒有侵害他人權利自由的行為容忍度就會越來越高,對于他人的侵害行為就更為排斥。人們的這種普遍訴求就會通過刑法在制定和修改上反映出來。

在和諧社會構建中,更多的是讓人們將良好的社會生活準則自覺轉化為自己的行動,使人們在做出行動的善與惡的選擇時,多數(shù)情況下愿意自覺“行善”,而不是更愿意“作惡”。在選擇做出的這一過程中,影響選擇的因素眾多,諸如,人的成長經(jīng)歷,對于善惡的信仰(例如,有的人相信因果報應;有的人信仰“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等)。而內心對于“向善”的信仰,以及行為對道德和法律規(guī)范的遵守,是實現(xiàn)社會和諧的重要基礎。因為很難想象,一個道德水準缺失和充斥著違法犯罪行為的社會能夠是一個和諧的社會。社會和諧的基礎就是人與人之間必須有基本的信任和對于法律規(guī)范的普遍遵從。在這之中,道德和法律對于和諧社會環(huán)境形成和建設的作用是不相同的。正如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過程一樣,人們對最基本的正義和憐憫感的形成,往往跟他(她)所經(jīng)歷及所處的環(huán)境具有很大的關系,這種價值觀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能確立和改變的,而是其在成長過程中,環(huán)境對其產(chǎn)生很大影響。而這種人生觀和價值觀直接影響到其對于基本的公平、正義觀的態(tài)度。而具有普遍規(guī)范意義的刑法,其對于和諧社會建設的價值,并不通過像道德教育一樣,通過榜樣的力量來感染眾多的人,使其成為道德高尚的人,而是通過對于人們的行為底線來禁止和制止人們的違法犯罪行為的發(fā)生,其是通過法律制裁的方式來懲戒人們的失范——違法犯罪行為,以條文的形式引導人們做出正確行為的選擇。刑法的普遍特性為人們的行為提供了相對統(tǒng)一的行為標準,為社會的公平和正義提供了基礎和可能,因為這種標準的統(tǒng)一性就是對于特權和歧視的否定。但顯然,僅有統(tǒng)一的標準,并不能完全保證公平、正義的實現(xiàn),因為在這當中,還存在代表國家公權力的刑法與公民個人權利和自由邊界的劃分問題,也就是說,即便法律的實施對每個公民都是統(tǒng)一的,也不能說明法律就是良法。關于國家權力與權利邊界問題,容后專門闡釋??傊谭ǔ酥贫ê蛯嵤τ诿總€公民須一視同仁,更不能允許國家權力通過刑法對公民權利進行不當剝奪和侵犯。只有有了“良法”,人們才更愿意去遵守,這也是社會和諧構建的基礎和有效途徑,因為“良法”不僅易得到人們廣泛認同和普遍遵守,其通過對于違法犯罪行為的有效懲罰來警示和引導人們的行為,使得人們的行為不致向“惡”。而在這里,“良法”的標準,應該從法律所服務的對象和代表、體現(xiàn)的利益性質來做出判斷,這就涉及刑法的本質,具體內容在后有專門討論。在對人們行為進行調節(jié)時,道德靠人們的自律來遵守,而法律是通過外部的強制來實現(xiàn)。但二者并非具有不可逾越的鴻溝,相反,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前進,人們對于“惡行”的理解和評判標準會發(fā)生改變。例如,在以前將“通奸”行為規(guī)定為犯罪,而隨著人們對于此類行為的認識的變化,現(xiàn)在不將其規(guī)定在犯罪之列,甚至連一般違法都算不上,它純粹就是一個道德問題。再如,在計劃經(jīng)濟時代,對于“倒賣”一般商品的行為也可能構成犯罪,而現(xiàn)在在我國確認市場經(jīng)濟地位后,此類行為屬于完全合法的行為(當然倒賣法律限制和禁止流通的物品除外)。同樣,以前的違反道德和一般違法的行為也可能上升為犯罪。例如,對于“醉駕”行為,在沒造成嚴重后果的情形下,以前只屬于一般違法行為,而自從2011年5月1日后就被上升為犯罪行為等。又如,在一般的語音傷人的行為,可能屬于道德調整的范圍,而這種用語音對他人實施傷害在公共場合下實施,并造成嚴重后果的情況下,就屬于犯罪行為。刑法與道德的相互聯(lián)系和可以相互轉化的現(xiàn)實告訴人們,刑法的制定是建立在具有廣泛社會倫理和道德認同的基礎之上,它不能離開道德和倫理基礎而單獨存在。所以在刑法定立的過程中,是否應當將某一行為作為犯罪來加以規(guī)定,必須考慮民族可接受的道德和倫理現(xiàn)實。例如,在一些國家,將賣淫行為認定為一種合法行為得到法律的認可;而在我國,這種賣淫嫖娼行為是違法,甚至是犯罪(組織賣淫行為等)。

二、道德對于刑法等法律意識形成的負面影響

在道德與刑法的關系中,由于刑法等法律屬于道德的底線,所以在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刑法所禁止的行為也是道德所譴責的行為。但需要注意的是,刑法等法律對于人們行為正面意義的引導有時并不跟道德同步,也即,有時刑法認可的行為,卻可能要遭到道德的否定。例如,將安樂死行為定性為犯罪,就可能不為所有人接受。又如,女行為人由于長期遭遇家庭暴力,在尋求公力救助無門的情形下,將侵害者——自己的丈夫傷成重傷的行為;無錢給自己的父母治病,通過偷盜藥物的方式來盡孝道的行為等。盜竊犯Giacosa說:在世界上有兩種正義,一種是“自然正義”,當他把偷來的東西分給一些窮人時就是在實踐這種正義;另一種是“創(chuàng)制正義”,它是受社會法律保護的[1]132-133。產(chǎn)生這種道德與刑法價值不一致的情形,原因主要在于:首先,道德與刑法等法律屬于不同的評判標準和分屬于不同價值體系。道德是以人們長期以來自發(fā)形成的正直和憐憫等自然情感成為共同認同的價值基礎體系,屬于維系社會和人際關系的原始情感紐帶,以人“性善”為假定前提,以人是否“性善”作為評判好與壞的標準;而刑法等法律是代表國家為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和安寧為出發(fā)點,以人“性惡”為假定前提,以是否違反刑法的規(guī)定作為評判“性惡”與否的標準。其次,評價主體不同。道德評價的主體是人們自身,在沒有任何外部強制下的對于某一行為,根據(jù)自身的經(jīng)歷所做出的評價,這個標準可能會因為不同人的不同經(jīng)歷對于同一行為,得出好與壞的不同評價結論。盡管如此,刑法對于破壞正義和憐憫情感行為的打擊(自然犯罪)[2],以及對其進行的保護,這種正義和憐憫情感在任何時代都成為人們共同的道德價值基礎。

道德對于勸導人們向善是具有積極意義的,這是具有良好社會人際關系的基礎。很難想象,一個充斥著不友善的社會能夠是一個安寧和諧的社會。在此層面上講,和諧社會的構建離不開對于人們道德的教育和培養(yǎng),這是社會秩序得以良性運行的基礎和前提。然而,試圖單純通過對于人們進行道德的“教化”來達到人們自覺維護和遵守社會共同生活的準則遠遠不夠,這不僅是因為刑法和道德的諸多不同,導致其在和諧社會建設中發(fā)揮著不同的作用,也是因為道德的建設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刑法意識的形成。社會道德的高尚和人們的自律的程度,往往跟一個國家、社會民眾的文化素質和經(jīng)濟基礎直接相關。所以,要提高人們的道德水準,單純通過教育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必須把提高整個民眾的文化素質跟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同步進行。在這一過程中,提高公民的文化道德修養(yǎng)和素質,并不能通過單純的說教來實現(xiàn),更要通過法治的規(guī)范和示范作用——對于犯罪行為的有效懲處及對合法行為的肯定來引導。而一味強調道德教化,忽視法治對于和諧社會建設的制度意義,以期來實現(xiàn)社會的和諧,顯然是和諧國家建設的烏托邦。因為它缺乏對于嚴重影響社會穩(wěn)定和諧的犯罪行為的有效打擊,社會公平、正義價值不能真正樹立。從這一層面上講,道德的建設在淡化人們的法治意識的同時,也削弱了和諧社會建設的基礎。更為重要的是,刑法通過國家強制力為后盾和保障,在引導人們做出行為正確方向的選擇中起著最后屏障作用。

三、道德建設與刑法作用的互動關系

如上所述,單純依靠道德的建設來維系社會的穩(wěn)定和諧是行不通的,但并不是說二者在和諧社會的建設過程中是根本不相容的,只重在表明二者在不同領域、在規(guī)范和引導人們的行為方面發(fā)揮著各自不同的作用,兩者不能相互替代。要化解人們之間的矛盾,也并非只有通過刑法等法律手段來實現(xiàn)。二者的互動表現(xiàn)為:第一,在社會生活的諸多矛盾中,在沒有觸及到刑法等法律規(guī)定的前提下,盡可能通過道德的規(guī)范意義來實現(xiàn),此時,強化道德對于行為的引導和勸誡作用就顯得尤為突出和必要,這樣也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矛盾解決成本,節(jié)約社會資源。第二,不需要上升為刑法加以規(guī)范的行為就不必將其升格創(chuàng)制為刑法規(guī)范,在立法上,徹底貫徹刑法的“必要性”原則。一旦觸犯了刑法,對這種行為都應無一例外地同等處罰和對待,充分體現(xiàn)刑法的公平正義價值。刑法通過對于犯罪行為的否定來對人們的行為加以引領。并且,刑法在創(chuàng)制和適用上盡可能體現(xiàn)人們共同認定的道德價值準則,使二者相輔相成,共同促進社會和諧的建設和實現(xiàn)。

刑法等法律對于道德具有很強的引領作用。這主要表現(xiàn)在,公正的刑法判決不僅能得到犯罪人的認可,有利于其對于自己行為進行真誠悔悟和反省,誠服于法律對自己的懲處,有利于刑法的特殊預防與一般預防目的的實現(xiàn)。同樣,違背法律的不公正判決,往往不易得到被懲罰者對于法律的諒解,甚至產(chǎn)生抵觸?,F(xiàn)實生活中出現(xiàn)的、在無法律根據(jù)的前提下做出的不利于被告人的判決,往往就是由于原告方、社會輿論和公共媒體對法院施加了重大壓力和影響。這種缺乏事實和法律根據(jù)給被告人賦予法律責任的做法,不僅嚴重背離了立法旨趣和初衷,嚴重破壞法律的權威和實施的統(tǒng)一,更對道德的引導產(chǎn)生巨大的負面作用。現(xiàn)實生活中出現(xiàn)的許云鶴案等在缺乏事實證據(jù)和法律根據(jù)的前提下,無端強加其法律責任,既是對善良和良知的拷問和挑戰(zhàn),更是對助人為樂的良好風尚進行排斥和否定,其結果就是更加助漲嫁禍于人的不誠信行為的泛濫和盛行,導致整個社會道德的大幅度下滑。現(xiàn)實生活中出現(xiàn)的受害人在找不到真正肇事人,嫁禍于助人為樂者,要求其承擔法律責任的事例頻繁發(fā)生,以及大街上,眾人對于摔倒老人不愿(不敢)施救等現(xiàn)象的發(fā)生,充分反映出法律對于道德的指導和引領作用。在這當中,大家都成了受害者——受害人不再得到公眾的同情,而是遭人憎恨;施助者受到法律的懲罰;公眾怕惹禍上身不愿助人為樂,在法律的錯誤導向中,人們的情感冷漠。這些案例和事實從相反方面說明,法律的判決,對于道德方向的引領具有重大影響作用。在目前我國加強道德建設的同時,法治建設一點都不能放松。只有做到道德建設與法治建設并重,讓它們在各自領域發(fā)揮不同作用,相互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成功才有保障。

[1]龍勃羅梭.論犯罪人[M].黃風,譯.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5.

[2]加羅法洛.犯罪學[M].耿偉,王新,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

(責任編輯 張佑法)

D914

A

1007-7111(2012)04-0029-03

2012-02-04

左勇(1971—),男,碩士,講師,研究方向:中國刑法學。

猜你喜歡
正義刑法道德
頭上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律
過度刑法化的傾向及其糾正
從出文看《毛詩正義》單疏本到十行本的演變
跟蹤導練(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對道德虛無主義的思考
刑法適用與刑法教義學的向度
刑法的理性探討
有了正義就要喊出來
倒逼的正義與溫情
用道德驅散“新聞霧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