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瓊
(1.河南大學(xué)文學(xué)院,河南開封475001;2.商丘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基礎(chǔ)部,河南商丘476001)
《荊川集》版本研究
張慧瓊1,2
(1.河南大學(xué)文學(xué)院,河南開封475001;2.商丘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基礎(chǔ)部,河南商丘476001)
唐順之是明中葉有重大影響的文學(xué)家,“唐宋派”的領(lǐng)袖成員,在明代文壇占有重要地位。《荊川集》是他最重要的一種詩文別集,收錄保存其平生絕大部分詩文作品,是研究其生平與創(chuàng)作的基本材料。通過翔實的文獻(xiàn)考索得知:《荊川集》有嘉靖本、萬歷本、康熙本、光緒本四個版本系統(tǒng),它們有前后承繼的淵源關(guān)系,其卷數(shù)和收錄作品的數(shù)量隨年代推移成增加趨勢。根據(jù)對四種版本的考辯,綜合比較,筆者認(rèn)為明萬歷元年 (1573)純白齋刻本是目前《荊川集》較好的版本。
唐順之;荊川集;版本;考述
唐順之 (1507~1560),字應(yīng)德,號荊川,江蘇武進(jìn)人,是明中葉文壇影響重大的文學(xué)家,詩文別集《荊川集》因其號“荊川”而稱名,是他最重要的一種別集,收錄保存其平生絕大部分詩文作品。唐順之是現(xiàn)行文學(xué)史上所謂“唐宋派”的重要領(lǐng)袖,詩文創(chuàng)作在明代自成一家,尤以古文著稱,《明史·唐順之傳》稱其“為古文,洸洋紆折,有大家風(fēng)”, 《四庫全書總目·荊川集提要》謂其“在有明中葉,屹然為一大宗”。唐順之在文學(xué)批評方面亦有值得稱道的獨到思想,尤其是“本色論”很具影響,而且他的詩文創(chuàng)作實踐了“本色論”;他還于學(xué)無所不窺,學(xué)術(shù)與創(chuàng)作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晚年北出塞、南抗倭建立壯烈功業(yè),其經(jīng)歷作為創(chuàng)作素材紀(jì)入作品?!肚G川集》是研究其生平、創(chuàng)作及學(xué)術(shù)的基本材料,亦是編輯其全集的重要依據(jù)。
唐順之是一代大家,遺憾的是,長期以來,對全面研究唐順之至關(guān)重要的詩文別集迄今卻無人研究、整理。筆者曾赴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圖書館,遍覽書目,廣搜眾本,基本查清了《荊川集》存世各本的版本情況?,F(xiàn)不揣淺陋,擬就《荊川集》結(jié)集刊刻之經(jīng)過和存世各版本之面目,作一簡略考述,以求教于方家。
最早著錄《荊川集》的是《明史·藝文志》,曰:“唐順之《荊川集》二十六卷”。[1]其后清黃虞稷《千頃堂書目》曰: “唐順之《荊川集》二十卷,又《續(xù)集》六卷,又《奉使集》一卷”。[2]此兩種書目所載《荊川集》的卷數(shù)與現(xiàn)存各種版本的實際卷數(shù)出入較大,且著錄簡略,語焉不詳。對此,唐鼎元《唐氏先世著述目錄》曾做過推測:“《荊川集》……三刻于萬歷己酉,公外孫慎行取《正、續(xù)集》、 《奉使集》合編為詩文集十七卷,《外集》三卷,……而黃氏《千頃堂書目》載《荊川集》二十卷,《續(xù)集》六卷,《奉使集》一卷?!睹魇贰に囄闹尽芬嘧鳌肚G川集》二十六卷,蓋指孫刻合詩文集、外集言之。惟云《奉使集》一卷,誤。《明史》稱《荊川集》二十六卷,亦指孫刻而又以其孫刻前《續(xù)集》并入言之”。[3]1唐氏所釋似有道理,但至于到底何故,還有賴于對《荊川集》存世各版本寓目親覽,詳細(xì)考索,究其原委。本文對《荊川集》存世各版本之面目多方考述,考證其版本系統(tǒng),梳理其版本源流,考辯不同文獻(xiàn)載錄的出入,試圖理清《荊川集》版本的系統(tǒng)、源流,訂正訛誤,比較不同版本的優(yōu)劣,篩選出善本,為整理《荊川集》和編纂《唐順之全集》做充分準(zhǔn)備。
據(jù)文獻(xiàn)考索, 《荊川集》主要有4個版本系統(tǒng):
嘉靖本系統(tǒng)因以明嘉靖二十八年 (1549)安如石刻本為祖本而稱名。該系統(tǒng)所有版本皆是十二卷,故嘉靖本又可稱為十二卷本。目前已查到的版本有以下:
(一)《唐荊川先生文集》十二卷,明嘉靖二十八年 (1549)安如石刻本,王慎中為之序,此為嘉靖本系統(tǒng)之祖本。 《唐氏先世著述目錄》[3]1、《唐荊川公著述考》[4]皆云:“《荊川集》初刻于嘉靖己酉,為無錫安磐所編,王慎中為之序?!奔尉讣河霞醇尉付四?(1549)。據(jù)復(fù)旦大學(xué)圖書館藏本錄其版本特征:
每半葉十行,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單邊,單黑魚尾,魚尾下鐫“荊川文集”。版心刻有刻工姓名,如:何田 (卷一3、4頁),何敖 (卷二8頁)等。
卷端不著撰人名氏。
嘉靖己酉 (二十八年)王慎中《唐荊川文集序》,曰:“無錫安君如石子介慕君之學(xué),得其所為詩文,匯而刻之,以與同好者共。安君之趣尚如此,豈凡人之所及哉?嘉靖己酉冬十月望晉江遵巖居士王慎中道思甫序?!?/p>
序后目錄前收有《答王遵巖書》與《與卜無錫書》二文,目錄每卷下刻有該卷所收詩文數(shù)量。
安如石,字子介,初名安磐,無錫人。唐順之嘉靖十九年 (1540)削籍歸里,有重望,教授于家,安如石負(fù)笈從唐順之游。[6]嘉靖二十八年(1549),唐順之尚在世,安如石為其師刻集,即《荊川集》初刻本。
(二)《重刊校正唐荊川文集》十二卷,明嘉靖三十二年 (1553)書林葉氏寶山堂刻本。據(jù)上海圖書館藏本錄其版本特征:
每半葉十行,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單邊,單黑魚尾,中縫魚尾下鐫“荊川文集”。
卷端不著撰人名氏。
嘉靖己酉王慎中《重刊校正唐荊川文集序》,序終落為“嘉靖己酉冬十月望晉江遵巖居士王慎中道思甫序”,鐫“嘉靖癸丑書林葉氏武進(jìn)梓行”。
目錄后鐫“是集因無錫板差訛太多,乃增刪校正無差。謹(jǐn)告四方賢明士大夫君子須認(rèn)此板三衢葉寶山堂為真。故稟?!本硎箸潯凹尉腹锍笾俣憬~寶山堂”。
根據(jù)上述版本特征可知,此本是浙江葉氏寶山堂于嘉靖三十二年 (1553)仲冬據(jù)嘉靖二十八年(1549)安氏本重刻,此為嘉靖本系統(tǒng)之二刻本?!短剖舷仁乐瞿夸洝?、 《唐荊川公著述考》云:“《荊川集》初刻于嘉靖己酉,……再刻于嘉靖癸丑,浙江葉氏據(jù)安氏本重雕,均為十二卷,即《四庫全書》著錄者是也”。
(三) 《重刊校正唐荊川先生文集》十二卷,明嘉靖三十四年 (1555)金陵書林薛氏刻本,金陵書林薛氏據(jù)嘉靖 (1549)安氏本重刻,當(dāng)為嘉靖本系統(tǒng)之三刻本。 《唐氏先世著述目錄》云:“《荊川集》初刻于嘉靖己酉……三刻于萬歷己酉?!薄短魄G川公著述考》云:“《荊川集》初刻于嘉靖己酉……三刊于嘉靖乙卯金陵薛氏。”嘉靖乙卯即嘉靖三十四年 (1555)?!短剖舷仁乐瞿夸洝酚∮诿駠?(1931),《唐荊川公著述考》印于民國三十七年 (1948),兩書皆為唐鼎元所著。由此看來,唐鼎元在《唐氏先世著述目錄》中所云 “……三刻于萬歷己酉”是訛誤,他本人在后來印行的《唐荊川公著述考》中做了訂正。據(jù)《中國古籍善本書目》載,此本藏上海圖書館。筆者曾赴上海圖書館查閱此本,然未見,所見為下文所述金陵書林薛氏據(jù)明嘉靖三十四年 (1555)金陵書林薛氏刻本的重修本。
(四) 《重刊校正唐荊川先生文集》十二卷,《續(xù)文集》六卷,《南奉使集》二卷,《北奉使集》一卷,《敕命》二卷,《部剳》一卷,金陵書林薛氏重修本。根據(jù)上海圖書館藏本錄其正集版本特征:
每半葉十行,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單邊,單黑魚尾,魚尾下鐫“荊川文集”;卷一首頁版框高20.6公分,寬14.4公分。
卷端不著撰人名氏。
嘉靖乙卯王慎中《重刊校正唐荊川文集序》,序終落為“嘉靖乙卯季春月望晉江遵巖居士王慎中道思甫序”,序后鐫“嘉靖乙卯書林 刊印行”,空白處應(yīng)為“薛氏”二字。
目錄后鐫“是集因無錫板差訛太多,乃增刪校正無差。謹(jǐn)告四方賢明士大夫君子須認(rèn)此板金陵”;卷十二后鐫“嘉靖乙卯仲春 氏刊印行”,空白處應(yīng)為“金陵薛”三字。
此本中的《續(xù)文集》六卷、 《南奉使集》二卷、《北奉使集》一卷、《敕命》二卷、《部剳》一卷,與《重刊校正唐荊川先生文集》十二卷部分的刊刻時間 (明嘉靖三十四年)是不相同的。因為《南奉使集》、《北奉使集》是唐順之出核薊鎮(zhèn)兵籍時及視師江浙時所作,而唐順之到薊北、浙江是在嘉靖三十七年 (1558)三月至嘉靖三十九年 (1560)四月間。①因此,《南奉使集》、《北奉使集》不可能刻于嘉靖三十四年,應(yīng)該刻于嘉靖三十七年后。《唐氏先世著述目錄》云:“《續(xù)集》、《奉使集》、《外集》當(dāng)系公卒后,公子太常凝庵所補(bǔ)刊?!薄短魄G川公著述考》云:“《續(xù)集》、《南北奉使集》則公在海上御倭?xí)r所刊?!币源送茢?,金陵薛氏在嘉靖三十四年 (1555)《重刊校正唐荊川先生文集》十二卷本的基礎(chǔ)上,于嘉靖三十七年后補(bǔ)刊了《續(xù)文集》六卷、 《南奉使集》二卷、《北奉使集》一卷、《敕命》二卷、《部剳》一卷,合為一書,是以稱為重修本,當(dāng)為嘉靖本系統(tǒng)之四刻本。
(五)《唐荊川先生文集》十二卷,明唐國達(dá)刻本。據(jù)上海圖書館藏本錄其版本特征:
每半葉十行,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單邊,單黑魚尾,象鼻內(nèi)鐫“荊川先生文集”,版心內(nèi)鐫卷次,卷端題“晉陵荊川唐順之著秣陵振吾唐國達(dá)刊”。
王慎中《唐荊川先生文集敘》,序終落為“晉江遵巖居士王慎中道思甫序”;目錄十二卷。
唐國達(dá)刻本沒有題刊刻時間,序與安刻本同,可推測當(dāng)在安刻本之后,但源于何處,限于史料缺失而難考其間淵源。
(六)《唐荊川先生文集》十二卷,后附清丁丙跋文,以明嘉靖二十八年 (1549)安如石刻本為底本?!吨袊偶票緯俊分?,藏南京圖書館。
(七) 《唐荊川文集》十二卷, 《四庫全書》本,據(jù)明嘉靖二十八年 (1549)安如石刻本收錄?!端膸烊珪偰俊でG川集提要》謂:“其集為無錫安如石所編,王慎中為之序”。
萬歷本系統(tǒng)因以明萬歷元年 (1573)純白齋刻本為祖本而稱名。該系統(tǒng)所有版本皆是十七卷,故萬歷本又可稱為十七卷本。目前已查到的版本有以下:
(一)《重刊荊川先生文集》十七卷,《外集》三卷,附錄一卷,明萬歷元年 (1573)純白齋刻本,此為萬歷本系統(tǒng)之祖本。根據(jù)上海圖書館藏本錄其版本特征:
每半葉十行,行二十字,白口,左右雙邊,單黑魚尾,魚尾下鐫“荊川文集”、 “荊川外集”、“荊川文集附錄”。
卷端不著撰人名氏。
嘉靖己酉王慎中《重刊校正唐荊川文集序》,序終落為“嘉靖己酉冬十月望晉江遵巖居士王慎中思甫序”,序后鐫“萬歷元年孟春吉旦重刊于純白齋”。
目錄十七卷。
《唐氏先世著述目錄》云:“……三刻于萬歷己酉,公外孫慎行取《正、續(xù)集》、《奉使集》合編為詩文集十七卷,外集三卷,今上海商務(wù)印書館照印入《四部叢刊》者是也”。前已考證三刻于嘉靖乙卯金陵薛氏,而非萬歷己酉。今《四部叢刊》影印本為明萬歷元年 (1573)純白齋刻《重刊荊川先生文集》十七卷本,《外集》三卷。以《唐氏先世著述目錄》所云推論,唐順之外孫孫慎行“取《正、續(xù)集》、 《奉使集》合編為詩文集十七卷,外集三卷”即是明萬歷元年 (1573)純白齋刻本或刊刻依據(jù)本,則孫慎行至遲在明萬歷元年(1573)就將其外祖父詩文收集合編為十七卷本。而孫慎行生于嘉靖乙丑 (1565),②至萬歷元年(1573),他才是一個年僅九歲的孩子,即便早慧,一個九歲的孩子也不可能為外祖父收編文集,因此筆者認(rèn)為《唐氏先世著述目錄》所云“公外孫慎行取《正、續(xù)集》、《奉使集》合編為詩文集十七卷,外集三卷”為訛誤?!短魄G川公著述考》云:“……至萬歷癸酉,公子凝庵取《正、續(xù)集》、《奉使集》合編為詩文集十七卷,外集三卷,簡端有‘萬歷元年孟春吉旦重刊于純白齋’云云。純白齋者,凝庵公所自署也。今上海商務(wù)印書館照印入《四部叢刊》者是也”?!澳帧笔翘祈樦畠鹤犹弃Q征的號,萬歷癸酉 (1573),唐鶴征三十六歲,為其父編刻文集是有可能的。唐鼎元先于《唐氏先世著述目錄》云孫慎行編收十七卷本《荊川集》,后于《唐荊川公著述考》云唐鶴征編刻此本,看來他是后來發(fā)現(xiàn)了訛誤,做了改正。
(二)《重刊荊川先生文集》十七卷,《外集》三卷,附錄一卷,清陳元龍批校,劉峙跋,以明萬歷元年 (1573)純白齋刻本為底本。藏山東省圖書館。
(三)《重刊荊川先生文集》十七卷,《外集》三卷,附錄一卷,清丁丙跋,以明萬歷元年(1573)純白齋刻本為底本。《中國古籍善本書目》著錄,藏南京圖書館。
(四)《重刊荊川先生文集》十七卷,《外集》三卷,《四部叢刊初編》本,上海商務(wù)印書館據(jù)明萬歷元年 (1573)純白齋刻本影印。
康熙本系統(tǒng)因以清康熙五十一年 (1712)唐執(zhí)玉刻本為祖本而稱名。該系統(tǒng)所有版本皆為十八卷,故康熙本又可稱為十八卷本。目前已查到的版本有以下:
(一)《唐荊川文集》十八卷,清康熙五十一年 (1712)唐執(zhí)玉刻本,此為康熙本系統(tǒng)之祖本。據(jù)《中國古籍善本書目》載,此本藏華南師范大學(xué)圖書館等十四家圖書收藏單位。根據(jù)華南師范大學(xué)圖書館藏本錄其版本特征:
荊川集十八卷
明唐順之撰
清康熙五十一年唐執(zhí)玉刻本
十行二十一字,黑口,左右雙邊。
封面鐫:“荊川文集二南堂藏板”。
卷端題:“武進(jìn)唐順之應(yīng)德著六世孫執(zhí)玉七世孫孝本少游八世孫敦化敦愫仝較”。
嘉靖己酉王慎中序,康熙五十一年唐執(zhí)玉《荊川文集識言》。執(zhí)玉曰:“舊刻先襄文公集十七卷、外集三卷,坊刻既失闕失,家藏舊板亦歲久漫滅,不復(fù)成書。壬辰歲,承乏浙之德清薄書之暇,與山陰劉子正誼訂誤補(bǔ)殘,及兒子少游共相編次,正集十八卷,外集四卷。正在開雕,量移之信適至,為時匆遽,無暇細(xì)勘,仍不免于訛謬,而外集尚未授梓?!?/p>
卷末題“義務(wù)朱式端山陰劉正誼德清周郕烏程吳大有參訂”。
《唐氏先世著述目錄》云:“《荊川集》初刻于嘉靖己酉,……四刻于康熙己亥,公六世孫唐執(zhí)玉重編為《正集》十八卷,《外集》四卷,《外集》未及刊。”據(jù)筆者視野所及,已發(fā)現(xiàn)《荊川集》明代刻本五種,即上文所述安如石刻本、書林葉氏寶山堂刻本、書林金陵薛氏刻本、唐國達(dá)刻本、萬歷純白齋刻本,唐執(zhí)玉刻本刊于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至少為六刻本。再者,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是康熙壬辰年,康熙己亥是康熙三十四年(1695)。因此,《唐氏先世著述目錄》中所述唐執(zhí)玉刻本“四刻于康熙己亥”為訛誤?!短魄G川公著述考》云:“《荊川集》初刻于嘉靖己酉,……五刻于康熙己亥,公六世孫唐執(zhí)玉重編為《正集》十八卷,《外集》四卷,《外集》未及刊”。雖對《唐氏先世著述目錄》做了訂正,改“四刻”為“五刻”,然仍是訛誤。
(二)《唐荊川文集》十八卷,清盧文弨校本,以清康熙五十一年 (1712)唐執(zhí)玉刻本為底本。據(jù)《中國古籍善本書目》載,此本藏上海圖書館。筆者曾去上海圖書館查閱,被工作人員告知此本曾被上海圖書館收藏,但原系私人藏本,后被藏書者索回,目前上海圖書館已不藏此本。
(三)《唐荊川文集》十八卷,清光緒二十五年 (1899)盛宣懷刻本,《常州先哲遺書》收錄,此本據(jù)唐執(zhí)玉刻本刊刻。藏上海師范大學(xué)圖書館、上海圖書館?!短剖舷仁乐瞿夸洝芳啊短魄G川公著述考》皆云: “光緒乙未,③吾邑盛侍郎宣懷刻《常州先哲遺書》,即據(jù)康熙本刊入之,亦無外集”。
光緒本系統(tǒng)因清光緒三十年 (1904)江陰繆荃孫主金陵書局刻本而稱名。目前,該系統(tǒng)僅見清光緒三十年 (1904)江陰繆荃孫主金陵書局刻本一種。
《唐荊川文集》十二卷,《補(bǔ)遺》五卷,《外集》三卷,附錄,清光緒三十年 (1904)江陰繆荃孫主金陵書局刻本,此本在十二卷本的基礎(chǔ)上補(bǔ)遺刊刻而成。根據(jù)上海圖書館藏本錄其版本特征:
封面鐫“荊川先生文集”,封二鐫“江南書局刊”。
每半葉十行,行二十字,黑口,左右雙邊,單黑魚尾,魚尾下鐫卷名。卷端不著撰人名氏。
嘉靖己酉王慎中《重刊校正唐荊川文集序》,序終落為“嘉靖己酉冬十月望晉江遵巖居士王慎中道思甫序”。
正集目錄十二卷。
此本在十二卷本的基礎(chǔ)上,增刻了《補(bǔ)遺》五卷、《外集》三卷及附錄,較之前三種版本,內(nèi)容最為完備,可謂集大成本。 《唐氏先世著述目錄》、《唐荊川公著述考》皆云:“光緒甲辰,江陰繆荃孫主金陵書局,刻《荊川集》,取嘉靖印本重刊之,以萬歷、康熙本續(xù)收詩文編為《補(bǔ)遺》五卷,并刊《外集》、附錄,以成完書?!?/p>
綜上所述,歸結(jié)《荊川集》各版本系統(tǒng)之間的淵源關(guān)系:嘉靖安刻本是初刊本,嘉靖本系統(tǒng)多次翻刻的各版本均為十二卷本,后不斷增新補(bǔ)遺,擴(kuò)為十七卷,重新付梓,刻成新版,是為萬歷純白齋本,十七卷本的萬歷本系統(tǒng)由此形成;唐順之六世孫唐執(zhí)玉對十七卷的萬歷純白齋本“訂誤補(bǔ)殘”編次成十八卷本 (見上文康熙本版本特征錄),重新刊刻,是為康熙本;光緒本則是取嘉靖安刻本為底本,補(bǔ)錄萬歷、康熙本續(xù)收詩文,并刊《外集》及附錄,以成完書。可見,《荊川集》自初刻起,其后刊刻的版本,隨著年代的推移,卷數(shù)和收錄的作品都成增加趨勢,至光緒本集前三種版本之大成,內(nèi)容最為完備。
嘉靖本系統(tǒng)之祖本《荊川集》(十二卷)是唐順之還在世時由其弟子無錫安如石結(jié)集刊刻,唐順之晚年十余年的作品沒有收錄。明萬歷元年(1573)純白齋刻《荊川集》(十七卷)為萬歷本系統(tǒng)之祖本,是唐順之兒子唐鶴征在其父死后,多方搜集父親作品,重新刊刻而成。萬歷本經(jīng)過多次翻刻,形成康熙本 (十八卷本)和光緒本 (集大成本)兩個版本系統(tǒng)。明萬歷元年 (1573)純白齋刻本是唐順之逝后的最早刻本,相對于初刻本來講,收錄作品較全;相對于后刻本而言,其作品最接近創(chuàng)作原貌,訛誤較少。雖然康熙本和光緒本收錄的作品比萬歷本稍多,但綜合比較起來,筆者仍認(rèn)為明萬歷元年 (1573)純白齋刻本是目前《荊川集》較好的版本。
注釋:
①[清]張廷玉《明史·唐順之傳》曰:“三十九年春,汛期至。力疾泛海,度焦山,至通州卒,年五十四?!碧祈樦约尉溉吣瓿錾娇官?,至嘉靖三十九年卒于通州。
②[清]黃宗羲《明儒學(xué)案》卷五十九《文介孫淇澳先生慎行》:“崇禎改元,……后八年有旨,擇在籍堪任閣員者,先生與劉山陰、林寉胎同召,至京而卒,年七十一,賜謚文介。”孫慎行卒于崇禎八年 (1635),時七十一歲,以此推斷,其當(dāng)生于嘉靖四十四年 (1565)。
③此處所言刊刻時間有誤,《常州先哲遺書》刻于光緒二十五年己亥 (1899)?!冻V菹日苓z書·目錄》后曰:“光緒二十五年歲次己亥四月朔武進(jìn)盛宣懷識”。
[1][清]張廷玉.明史·藝文志 (點校本) [M].北京:中華書局,1974:2478.
[2][清]黃虞稷.千頃堂書目:卷二十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3][民國]唐鼎元.唐氏先世著述目錄 [M].鉛印本.[出版地不詳]:[出版者不詳],民國二十年 (1931).
[4][民國]唐鼎元.毘陵唐氏家譜·唐荊川公著述考:“懿”冊[M].鉛印本.[出版地不詳]:[出版者不詳],[出版年不詳].
[5]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編輯委員會.中國古籍善本書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6][民國]唐鼎元.荊川弟子考[M] //唐肯.毘陵唐氏家譜:“歟”冊.鉛印本.[出版地不詳]:[出版者不詳],民國三十七年 (1948):18.
A Study of the versions of The Jingchuan Anthology
ZHANG Hui- Qiong1,2
(1.School of Literature,Henan University College of Arts,Kaifeng 475001,China;2.Department of Basic courses,Shangqiu Polytechnic,Shangqiu 476001,China)
Tang Shunzhi,one of the leading members of the“Tang-Song school”,was an important writer in the middle period of Ming Dynasty.The Jingchuan Anthology,which includes most of his poets and articles,is his most important work.,and can be set as a starting point of studing his life and literary creation.By textual research,we have discovered four versions of The Jingchuan Anthology—Jiajing version,Wanli version,Kangxi version,Guangxuin version,they had inherited from one after another,and the numbers of volumes and works had increased over time.By comprehensive comparisons,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Zhai Ke version in the first year of Wanli regime(1573)is much better.
TANG Shun-zhi;The Jingchuan Anthology;version;textual research
K825.6
A
2095-042X(2012)03-0049-05
2012-04-20
張慧瓊(1973—),女,河南夏邑人,博士后,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xué)、元明清文學(xué)研究。
河南省教育廳2010年度人文社會科學(xué)研究項目 (2010-ZX-185)
(責(zé)任編輯:劉志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