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 云,徐長梅,歐新良
(長沙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湖南 長沙 410003)
隨著多媒體軟硬件技術的日益發(fā)展,使得計算機能以豐富的多媒體信息和強大的交互性進入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學習與工作方式,學習和掌握多媒體技術的基本原理、實用技術和操作技能,已經(jīng)成為了大學生計算機綜合應用能力的一個重要部分.因此目前高校的多媒體課程教學早已跨出了計算機專業(yè),2008年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組織,教育部高等學校文科計算機基礎教學指導委員會編寫的《高等學校文科類專業(yè)大學計算機教學基本要求》將“多媒體技術基礎及應用”課程列為高等學校文科、藝術類專業(yè)學生計算機基礎教育的核心課程之一[1].
對于不同的教學對象,課程的地位和作用也會有所不同,課程內容體系和教學模式也就不同.“多媒體技術及應用”課程面向的是文科、藝術類專業(yè)的學生,考慮文科、藝術類專業(yè)學生的培養(yǎng)目標和專業(yè)特點,將教學目標定位于讓學生了解多媒體技術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識,掌握多種媒體的獲取和處理方法和綜合應用多媒體技術創(chuàng)作多媒體作品.教學中注重應用、方法的介紹,為學生以后結合專業(yè)中的應用提供基礎和引導.自2007年我校相繼在藝術類和文科本科專業(yè)開設了“多媒體技術及應用”課程以來,幾年來以培養(yǎng)學生與本專業(yè)結合的計算機綜合應用能力為導向,對該課程的教學模式進行了一些探索和實踐[2].
在教學中要轉變觀念,樹立“以學生為本,面向應用,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的教學理念,將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思想轉變?yōu)椤耙詫W生為中心”、將“以課堂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轉變?yōu)椤岸喹h(huán)節(jié)教學”,促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yōu)橹鲃訉W習.
所有的教學安排和設計都要從學生角度出發(fā),以學生為本.人的對事物的認知是一個由具體到抽象、由簡單到復雜的過程,所以要從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出發(fā)來組織和安排教學內容,使它由淺入深、層次分明,并且有助于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教與學要從應用出發(fā),根據(jù)應用的需求來闡述多媒體的基本概念和知識,最后落實在具體應用上.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我學習的習慣和創(chuàng)新意識,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通過任務驅動的案例教學、第二課堂和網(wǎng)絡教學等多個環(huán)節(jié)來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綜合應用能力和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
“多媒體技術及應用”課程內容繁雜,涉及的知識種類比較多,比較抽象,不容易理解,且綜合性、實踐性較強.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是以教師為中心,講授為主,偏重知識的灌輸,這樣就使教學顯得呆板、空洞,不利于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和能力培養(yǎng).
針對這種情況,我們重新構建課程的宏觀教學設計,采用了任務驅動的模塊化教學,從多媒體軟件的實際應用出發(fā),將教學內容分為幾個模塊,針對各個模塊采用任務驅動的方法精心地設計相應典型案例.例如,對于音頻處理部分,我們設計制作了“配樂詩”和“夜晚的田野”案例,圖像處理部分設計制作了“相機海報”、“國家地理雜志封面”等案例,動畫制作部分設計制作了“音樂MTV”、“喜牛廣告”等案例,視頻處理部分設計制作了“兒童相冊”、“班級郊游”等案例.將各種多媒體軟件的基本操作融合到一個或幾個案例中,通過任務驅動的案例教學,讓學生能掌握相關知識和技能,實現(xiàn)理論知識學習和實踐技能掌握同步.這樣就以多個案例為載體,構成了循序漸進和多樣化的項目群,構建了新的教學設計布局.
因為所設計的每個教學案例都是用任務進行驅動的,具有明確的教學目的,所以通過一系列案例的學習和使用可以幫助學生逐步建立起一套適合自己的思維方式,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為案例可操作性很強,利用它可以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理論知識用來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實現(xiàn)由理論到實踐的轉化,培養(yǎng)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案例是對多種信息的綜合應用,利用案例的這種綜合性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對各種知識進行挖掘、取舍、綜合和創(chuàng)新的能力;案例教學過程是在教師引導下進行互動的過程,學生成為了解決案例中問題的主體,教師起到的作用只是引導和技術支持,教師、學生與知識三者之間實現(xiàn)了最大限度的交互,實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主體和中心,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從而大大激發(fā)學生學習和鉆研的興趣[3].
在教學設計中要從不同專業(yè)的實際應用出發(fā),不同專業(yè)的教學設計布局要有不同的側重點,如音樂專業(yè)的學生在音頻處理部分的教學比重大些,數(shù)碼專業(yè)在視頻處理部分的教學比重大些.這樣就可以將多媒體技術及應用和各專業(yè)后續(xù)課程進行融合,有利于提高學生利用多媒體技術解決其專業(yè)問題的能力,改善計算機基礎課程與專業(yè)需求脫節(jié)的情況,滿足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
課程實踐環(huán)節(jié)是“多媒體技術及應用”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提高學生綜合應用能力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堅持“學生為主體、教師為指導”的教學理念,根據(jù)本課程的特點,理順課程知識體系,將實驗內容組合優(yōu)化,多實踐環(huán)節(jié)相互銜接、互相配合、循序漸進.具體就是將課程的實驗內容系列化、采用多層次遞進方式培養(yǎng)實踐能力,并逐步增加綜合性和創(chuàng)新性實驗內容及項目的比重.探索將“理論教學為主,實驗教學為輔”轉變?yōu)椤袄碚摻虒W與實踐教學并重,突出創(chuàng)新”的實踐教學體系.培養(yǎng)學生扎實的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基本素質,同時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勇于實踐,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個性和創(chuàng)新能力.
在課內實驗中,根據(jù)課程的不同教學模塊和學習階段,采用任務驅動的方法合理安排實驗內容.如將本課程的實驗內容劃分為音頻處理、圖像處理、動畫制作和視頻處理等幾大模塊,各模塊所支持和使用的媒體元素依次增多.前一個模塊的處理結果可以作為后一個模塊應用中的素材使用.而每個實驗模塊中又由淺入深設計不同的實驗任務讓學生完成.例如在圖像處理模塊中最先設計一個圖像處理任務,要求學生進行簡單的圖像合成,在其中要用到基本工具的使用、對象的選擇、編輯和變換以及圖層的簡單疊加等操作,目的是通過對此任務的完成讓學生掌握基本工具的使用、圖層的概念及基本操作,以及對象的選擇和編輯操作.然后以同樣的方式循序設計多個圖像處理任務,在其中依次增加完成該任務所需要的操作,如圖層的樣式、混合模式、蒙板、色彩調整、濾鏡、路徑等.這樣就把相關的基本概念和操作融合在了各個實驗任務中,每個實驗以處理制作一個作品的任務形式出現(xiàn),各個實驗要完成的任務按順序由簡單到復雜.
這樣課內實踐教學就通過一系列貼近實際應用的案例為主線,通過多個模塊和實驗的循序漸進,相互配合,讓學生學會基本操作,熟悉操作技巧和流程,認知軟件操作使用中的各個概念并能自主構建相關知識和理論體系.通過這種方式,可以避免沒有實踐任務的合理編排,導致學生實驗時無所事事,或者是由于實驗任務難度過小或過大從而忽視或排斥實驗的情況.同時在實驗時加強對學生的指導,指導中注重設計思路和方法的分析和啟發(fā),減少具體操作步驟指導,以培養(yǎng)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的意識的能力.
本課程第二課堂實踐教學的設計思想是“打好基礎、面向應用、模塊化操作”.在教學設計上,以“厚基礎、寬口徑、強實踐、擅應用”為原則,以提高學生應用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為目的.第二課堂實踐內容的設計要和第一課堂的教學內容緊密結合,對第一課堂的教學內容進行拓展和深化,做到內容充實、導向清晰,學習目標合理,符合各專業(yè)學生的特點,吸引學生由執(zhí)行者轉變?yōu)樵O計者,由被動參與變?yōu)橹鲃釉O計,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4,5].
根據(jù)這樣的教學設計思想和目的,我們開展了多種形式的第二課堂教學實踐.引入了綜合設計大作業(yè),內容是設計兩個綜合多媒體作品,一是利用所學的圖像處理知識和技術設計制作一個圖像處理作品,二是綜合使用多種多媒體軟件和技術設計制作一個集多種媒體一體的多媒體作品.作品的主題由學生自主選擇.因為綜合型大作業(yè)的設計制作涉及多媒體技術與應用開發(fā)等多方面的知識,制作過程中所需要的知識和技巧在有限的課堂上不一定全部學習過,學生必須在課外進行自主學習和討論,最后通過綜合利用這些多媒體技術及應用的知識才能進行設計和開發(fā)并最終完成多媒體大作業(yè).這樣,通過綜合型大作業(yè)的設計制作,可以培養(yǎng)學生帶著問題自主學習并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能夠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精神、創(chuàng)新意識和協(xié)作能力.
學生提交了綜合設計大作業(yè)后,首先由教師進行考評,然后讓學生互相觀摩、評議、學習.老師再選出部分典型作為例子,和學生一起進行分析,使傳統(tǒng)的作業(yè)批改過程轉變成一個生動的再學習過程,進一步貫徹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思想.
為了方便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提供網(wǎng)絡練習系統(tǒng)作為學生進行課外練習的平臺,同時通過建設多媒體資源庫,給學生提供各種教學資源,如教學課件、多媒體案例、軟件操作視頻教程等.平時注重引導學生利用網(wǎng)絡資源,鼓勵和支持學生利用業(yè)余時間上網(wǎng)學習、查閱文獻和獲取多媒體資源,培養(yǎng)學生利用網(wǎng)絡查找、搜集所需信息的能力.通過營造良好的計算機學習環(huán)境,切實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程評價模式是檢驗課程目標實現(xiàn)程度的重要手段.“多媒體技術及應用”是一門要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知識與技能相統(tǒng)一的課程,為了能夠全面、均衡地考核學生的學習效果,我們在整個課程評價方式中,逐步加大平時考核比例,重視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考查和評價,采用“平時課堂表現(xiàn)+作業(yè)評價+上機實驗實訓+綜合性大作業(yè)+上機考試”的考核模型,以學生平時學習情況為基礎,完成的多媒體作品和期末上機考試為依據(jù)來綜合評定學生的成績.探索可行的課堂學習評價模式,多層次、多角度地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更全面、更客觀、更科學的課程評價,以便評測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引導學生更好地學習基礎知識和提高綜合應用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期末考試采用無紙化考試,采用自主開發(fā)的無紙化多媒體考試系統(tǒng),以在實驗室上機形式進行.幾年來已經(jīng)建成了海量試題庫,可以組織多種題型的試卷,題型包括選擇題、判斷題,以及支持音頻、圖像、動畫、視頻等多種媒體的操作題等.每個參考學生的試卷都是由考試系統(tǒng)在試題庫中隨機抽取,各不相同.無紙化考試實現(xiàn)了能夠公正、客觀地評價學生的多媒體技術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能力.
在文科、藝術類本科專業(yè)“多媒體技術及應用”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和實踐中,我們重點進行了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的教學模式的構建和實踐,合理地配置課程教學內容,使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相互補充和依托.在教學過程中改進現(xiàn)有的比較單一的教學模式,實施以案例、項目等為導向的教學模式,增加學生自主學習的環(huán)節(jié)和實踐操作環(huán)節(jié),將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傳授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并建立了多層次的考核評價機制和計算機課程考核平臺,以引導學生全面掌握課程教學要求和提高綜合應用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改革的措施先在我校藝術系進行,因為學生反應良好,后又推廣到中文與新聞傳播系,目前本門課程已推廣到更多的文科系部.
[1]教育部高等學校文科計算機基礎教學指導委員會.高等學校文科類專業(yè)大學計算機教學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歐新良,李永忠,凌云,等.多媒體技術與應用課程內容改革探索[J].長沙大學學報,2011,(2):141 -142.
[3]魯書喜.多媒體技術課程案例教學法探索與實踐[J].計算機教育,2007,(2):56 -59.
[4]劉若慧.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模式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計算機教育,2009,(1):79 -82.
[5]徐長梅,許勁,凌云,等.應用型本科院校計算機公共課實踐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1,(4):73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