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容
(湖南涉外經(jīng)濟學院外國語學院,湖南長沙,410205)
用辨證的觀點看“等效翻譯”
張愛容
(湖南涉外經(jīng)濟學院外國語學院,湖南長沙,410205)
雖然許多翻譯者對等效理論頗有爭議,認為其理論結(jié)構(gòu)還有一些難以自圓其說之處,但我們不能因此而否定這一理論?!暗刃Хg”對翻譯理論研究和翻譯實踐均有一定的指導(dǎo)意義。因而,應(yīng)當用辨證的觀點去看待“等效翻譯”,在翻譯時盡量與“等效”靠攏。
等效翻譯;讀者反應(yīng);實用性;局限性
國內(nèi)外許多翻譯理論者和研究者對“翻譯”下過定義。英國當代翻譯家尤金·奈達的定義是:“翻譯是指從語意到文體上在譯語中用最貼近而又最自然的對等語再現(xiàn)原文的信息。”[1]我國杰出翻譯學家金堤認為“翻譯是一種信息傳遞的方式,把一個原來用甲語言表達的信息用乙語言表達,使不懂甲語言的人也獲得同樣的信息”。因此,翻譯對接受者(聽眾或讀者)的效果,應(yīng)該與原文接受者的效果基本相同,這是由翻譯的根本性質(zhì)所決定的要求。[2]24這兩位翻譯家的定義中“對等語”與“效果基本相同”都涉及到翻譯中的“等效原則”(principle of equivalence)問題。
“等效”翻譯理論主要關(guān)心的是信息應(yīng)該等量傳遞,譯文讀者應(yīng)該獲得與原文讀者等量信息,使“譯語接受者和譯語信息之間的關(guān)系與源語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間的關(guān)系基本相同”,[3]159即達到功能對等。
奈達的“等效”理論剛傳入中國時,很受崇拜??墒?,20世紀90年代初,翻譯界對奈達翻譯理論開始質(zhì)疑,楊曉榮的“言必稱奈達理論之缺陷”與劉小剛的“既然等效是相對的,那不等效卻是絕對的”等觀點基本上是全盤否定奈達及其“等效”理論。[4,5]
本文將客觀地討論“等效”理論的本質(zhì)和在實踐中的作用,指出其局限性,客觀地辯證地分析等效理論,以期為中國翻譯理論的研究盡綿薄之力。
奈達在“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中提出“動態(tài)對等”時強調(diào)“在這種翻譯(動態(tài)翻譯)中,不必擔心接受者語言信息是否與原語語言一致,它們之間是動態(tài)關(guān)系”。[3]118在翻譯過程中,奈達主要關(guān)注的是原文信息能否等量傳遞,只有譯文讀者獲得與原文讀者等量信息,才能使“譯語接受者和譯語信息之間的關(guān)系與源語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間的關(guān)系基本相同”,即達到功能對等。
1969年在“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中,奈達對“動態(tài)對等”作了進一步闡述,“在動態(tài)對等翻譯中,我們要求譯文讀者對譯文所做出的反應(yīng)與原文讀者對原文所做的反應(yīng)基本一致”。[1]奈達的動態(tài)對等或功能對等理論實質(zhì)是以讀者反應(yīng)為中心的等效理論。在他的著作中一再強調(diào),對等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
1.接受者概念(Receptor)
過去的翻譯界大都認為,“翻譯”是在兩種不同語言之間進行的互相轉(zhuǎn)換的以傳達意義為目的的語言、文字行為,即從原文進入譯文的一個過程,成型的譯文是翻譯的終端產(chǎn)品,即翻譯的過程應(yīng)該止于譯文。
而按照等效論的觀點,譯文必須被讀者接受,翻譯過程才算完成,接受者是信息傳遞的終點。按照等效理論,真正的翻譯就應(yīng)該充分體現(xiàn)作者的意圖,即使譯文能全面而且細致地反映原文,如果讀者無法體會或理解,那實際上“雖譯猶不譯也”。
等效論要求翻譯者充分考慮對接受者的效果,當然任何譯者不可能熟悉全體接受者的每一個人,而是對群體的歷史背景、文化特征、語言習慣等共性的大致了解。譯者一方面要非常熟悉原文語言和文化,另一方面又必須對譯文讀者心中有數(shù),排除原語言干擾,創(chuàng)造出對譯文讀者能產(chǎn)生同樣效果的譯文。
2.效果概念(Effect)
等效論中的“效果”指的是信息對接受者的作用即接受者的感受,包括:主要精神、意境氣氛、具體事實等幾大要素。這其實反映了等效翻譯所追求的目標:譯文與原文雖然在形式上很不相同甚至完全相同,但是譯文讀者能和原文讀者同樣順利地獲得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信息,這叫做等效或基本等效。[2]40
3.對等概念(Equivalence)
等效論中“對等”不涉及譯者的態(tài)度,也不是機械的綜合語言學、語義學、語用學方面的對等,而是從語言角度研究對等,重點放在音、詞、句、語段等各層次上的等值關(guān)系,是譯者的藝術(shù)眼光和跨文化語言素養(yǎng)等的綜合,即翻譯中需要的對等是一種綜合性的關(guān)系。金堤也指出了“對等從來就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對等是一切嚴肅的翻譯工作者必然追求的目標,不是這樣的對等,便是那樣的對等。
等效翻譯理論所追求的目標是一個很高的目標,很難達到。要求語言形式必須改變,而內(nèi)容、效果不變。但并不是目標難以實現(xiàn)就是沒有意義。等效也非絕對等效,奈達和金堤等偉大翻譯家都指出過這是相對等效。等效論中的對象也是一個相對概念。并不是要求達到完全相同的效果,而是爭取達到可能范圍內(nèi)最接近原著對原文讀者所產(chǎn)生的效果。翻譯過程中既要做到靈活,又要達到準確、通順和傳神的目標,做到這些很不容易,但我們要做到的都是盡力朝這個目標靠近,而不是因為難于完全實現(xiàn)目標就不去努力。
等效論中的一個關(guān)鍵因素是接受者,接受者是信息傳遞的終點。信息只有來源而沒有對象,傳遞就無法完成。嚴復(fù)的“信、達、雅”原則就非常重視對接受者的效果,但沒有明確提出等效概念。奈達所提出的“動態(tài)對等””(dynamic equivalence)或“功能對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主要指兩種關(guān)系的對等,原文對原文的接受者和譯文對譯文的接受者因同一信息,用兩套不同的語言,接受者不同,卻要產(chǎn)生基本相同的效果,這就是等效翻譯的基本原則。
“等效”是許多譯者翻譯的目標。等效原則在西方有很大的影響,曾被稱為壓倒一切的原則。在中國也引起極大的反響,金堤先生指出動態(tài)對等為直譯和自由譯之爭提供了一個令人信服的答案。當然許多譯者指出等效在許多情況下是不可能的。但等效論在中英互譯方面確有其實用性,即等效論對中英互譯是具有幫助的。
奈達在“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一書中提出的實現(xiàn)等效的途徑即在語義和文體上盡量實施“最切近的對等”和“順乎自然的對等”兩個原則。由于語言及文化的差異,兩種語言很難達成完全對等,但在某種程度上實現(xiàn)對等是可能的。有經(jīng)驗的翻譯者在雙語翻譯時能找到相關(guān)規(guī)律。在有意無意之間采用最切近的對等原則,挑選最合適準確的詞語來翻譯。例如:
Reading makth a full man;conference a ready man;and writing an exact man.(Francis Bacon:Studies).
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智,筆記使人準確。[6]
這一譯句保留了原文排比句型又準確傳達了原文的意思。
奈達指出,除了最切近的對等原則外,還有另一重要原則:順乎自然的對等原則。譯文必須順口以保持其可讀性。當然做到這一點很難,因為每種語言的語法不一樣,每個句子也有自己的句式和規(guī)律。當然如果在翻譯過程中能清楚意識到這些差別,順乎自然的對等就可能實現(xiàn)了。在翻譯時,譯者使譯文自然上口時,必須確保原語主要文化信息不能丟失,才能使譯文有其真正很好的效果。
除了奈達的兩條原則作用外,等效論還能處理翻譯時遇到的一些特殊情況,如處理絕對不可譯現(xiàn)象。
中英語由于語言和文化差異,不同的語言材料,不同的思維方式,都有一定的特殊性,因而翻譯時存在一些不可譯性(untranslatability)。其中由于文化差異造成的不可譯性(即文化不可譯性),稱之為絕對不可譯性(absolute untranslatability)。對一些絕對不可譯現(xiàn)象,我們可以采用等效翻譯,追求“地道的原文,地道的譯文”。譯文力求兼顧原文內(nèi)容的完整性、正確性和表達效果的傳神性。如哲學巨匠錢歌川在英譯茅盾的小說《動搖》時,將原文中“委員”和“桂圓”的諧音,巧妙地譯成committee和common tea的諧音。就是很好的一例。[7]
等效論在翻譯中確實起著很大作用,有時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英漢互譯時許多譯者就把等效看成翻譯的目標,在翻譯過程中自然不自然地運用等效原則,從而收到很好的翻譯效果。然而英漢兩種語言分屬不同的語系,不同國度之間的歷史背景、社會文化、民族風情、生活習俗等均有較大的差異。在翻譯過程中,譯者要透過語言的表層結(jié)構(gòu)把握住其深層含義,要擺脫文化差異所造成的理解障礙,在翻譯的過程中要做到任何情況下等效是不可能的。每種理論都有其研究的局限性,等效翻譯理論也不例外。
等效強調(diào)信息的等量傳遞,認為內(nèi)容第一,形式第二。這種翻譯理念比較適合以傳遞信息為主要目的的文體的翻譯,而對強調(diào)形式美的文體,顯得有點力不從心,如詩歌的翻譯,不注重形式,音律美就無法體現(xiàn)出來。[8]
等效翻譯理論是建立在《圣經(jīng)》翻譯基礎(chǔ)上,以傳達《圣經(jīng)》教義為目的的,因而它更強調(diào)讀者反應(yīng),尋求等效。這對于翻譯《圣經(jīng)》或以傳達信息為目的的廣告或科普文章,是有效的方法,但卻不能說所有文體的翻譯都必須做到等效,等效也不能用來當成檢驗一切翻譯優(yōu)劣的標準。
翻譯過程要求譯者從對比兩種不同語言民族的思維模式、文化價值觀念切入,探索雙語之間轉(zhuǎn)換的規(guī)律和相關(guān)學科的研究方法及其成果對翻譯現(xiàn)象的解釋力。語言的體驗性、模糊性導(dǎo)致翻譯過程中的可變因素很多。
在翻譯過程中,存在許多不可預(yù)測的可變因素,譯入信息呈現(xiàn)的層次性,讀者作為接受者在個人修養(yǎng)、文化水平、社會經(jīng)驗等參差不齊,很難在所有層次上作出與原文讀者相同的反應(yīng)。即使在讀者反應(yīng)相同時,也可能只是形式對應(yīng),產(chǎn)生原因未必一致。“一般譯文讀者的信息接受力會大大小于原文讀者的信息接受力。特別是如果原語和譯語分屬于不同語系和不同文化,情況更是如此”。[9]因此,要達到奈達的翻譯準則“我們要求譯文讀者對譯文所做出的反應(yīng)與原文讀者對原文所做的反應(yīng)基本一致”,[1]13實在難也。
翻譯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朱光潛先生說:“談到翻譯,這并不是一件易事,據(jù)我個人的經(jīng)驗,譯一本書比自己出一本書要難得多?!狈g研究是一個開放性的伸縮性的系統(tǒng),其性質(zhì)、原則、方法、模式都處于不斷變化之中。因而我們不能期望某一理論能夠罷黜百家,獨步譯壇。等效論也一樣。我們就不能由于一些特殊情況就把它一票否決。“動態(tài)對等”或“功能對等”的提出者奈達和等效論的極力贊同者金堤一再強調(diào)等效論中的“等效”是相對等效而非絕對等效。當然這就并非象劉小剛先生所說的“既然等效是相對的,那不等效卻是絕對的”。[5]如果翻譯后譯文與原文絕對不等效,至少不能說這是很好的翻譯。
翻譯要做到“等效”,這是一個很高的目標,可以說是一個難以完全實現(xiàn)的理想主義目標。翻譯時要求我們語言形式必須改變,而內(nèi)容、效果必須不變。要做到這一點,或者說盡量與“等效”靠攏,這就需譯者在兩種語言分別擁有靈敏而準確的感受與表達能力,即有文字藝術(shù)家的水平。
翻譯能力的提高只有通過實踐,別無捷徑可走。若矢志于翻譯,就必須把握英漢兩種語言文化的差異,養(yǎng)成做翻譯的自覺性,不斷地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另外,翻譯工作者還需要有一絲不茍的工作態(tài)度。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的譯文擺脫原文的語法和詞匯的特殊性的拘束,使譯文既是純粹的祖國語言而又忠實的傳達了原文的內(nèi)容和風格。[10]
[1] Nida,Eugene A.&Charles Taber 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Leiden:E.J.Brill,1969:13.
[2] 金堤.等效翻譯探索[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0.
[3] Nida,Eugene A.Towards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Leiden: E.J.Brill,1964.
[4] 楊曉榮.翻譯理論研究的調(diào)整期[J].中國翻譯,1996(6).
[5] 劉小剛.等效與不等效——用科學的態(tài)度對待等效翻譯[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8).
[6] 張培基,喻云根,李宗杰,等.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46.
[7] 趙誠.論英漢互譯中的絕對不可譯性[J].襄樊學院學報,2001(6).
[8] 宋志平.試論“等效翻譯”及其局限性[J].東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6).
[9] 譚載喜.奈達翻譯[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4:118.
[10] 韓家權(quán),柏敬譯.翻譯思維方法論[M].大連出版社,2003:117.
H059
A
張愛容(1976-),女,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翻譯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