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芳 姚志英
(滁州學院 外國語學院,安徽 滁州239000)
英語名詞動詞化的認知語言學研究
吳小芳 姚志英
(滁州學院 外國語學院,安徽 滁州239000)
英語名詞動詞化是指原本詞性為名詞的詞被當作動詞使用的語言現(xiàn)象。本論文試圖以認知語言學的概念轉(zhuǎn)喻理論為基礎,分析導致此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認知理據(jù),以期為其提供一套合理的理解機制。
英語名詞動詞化;概念轉(zhuǎn)喻;理解機制
英語名詞動詞化是指原本詞性為名詞的詞被當作動詞使用的語言現(xiàn)象,如名詞snowball指“雪球”,當作動詞用,則為“變得越來越大”,又如名詞reel指“卷軸,盤”,當作動詞用,其意思為“卷于軸上、使旋轉(zhuǎn)”,再如名詞button當作動詞用時,意義為“扣”。關(guān)于是什么導致同一名詞可被當作動詞使用的問題,即名詞動詞化的理解機制問題,相關(guān)學者主要從語言層面簡單地把此現(xiàn)象歸因為詞性轉(zhuǎn)換。然而,卻少有學者從認知層面探索英語名詞動詞化現(xiàn)象的認知理據(jù)。為此,本文主要以認知語言學的概念轉(zhuǎn)喻為理論基礎,試圖分析此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認知理據(jù),揭示隱藏在其背后的認知規(guī)律,以期為此語言現(xiàn)象提供一套較為合理的理解機制。
轉(zhuǎn)喻傳統(tǒng)上被認為是一種修辭手段和語言的異質(zhì)用法。然而,認知語言學則認為轉(zhuǎn)喻和隱喻本質(zhì)上都是概念性的,[1]為此可把其稱之為概念轉(zhuǎn)喻。作為一種認知方式和一種思維方式,概念轉(zhuǎn)喻主要指以同一事物易理解或觀察的方面來代替或表示作為整體的事物或該事物的其他方面或部分。[2]據(jù)此可知,概念轉(zhuǎn)喻涉及目標概念和源概念兩個概念,兩概念屬于同一概念域,兩者的關(guān)系是鄰近關(guān)系,鄰近原則是轉(zhuǎn)喻機制運作的基礎。此外,轉(zhuǎn)喻的理解是通過參照方式進行的,更準確地說,通常由一個轉(zhuǎn)喻詞指代的個體作為一個參照點,為接近欲表達的目標提供心理可極性,[3]比如句子I like reading Shakespeare,其中Shakespeare作為源概念,實際上指代的是Shakespeare的作品,為人們接近目標概念(Shakespeare的作品)提供理解上的參照點,而Shakespeare和“Shakespeare的作品”是鄰近關(guān)系,屬于同一概念域Shakespeare。又比如短語paper the wall,其中paper(名詞:紙)作為源概念,作為受事指代與其對應的動作,即“用紙糊墻”,為接近目標概念(用紙糊墻)提供理解上的認知參照點。兩者也是鄰近關(guān)系,屬于同一動作理想認知模式。
轉(zhuǎn)喻大體上可分為兩種類型:整體與部分的轉(zhuǎn)指關(guān)系和部分之間的轉(zhuǎn)指關(guān)系,前者具體可細分為七小類,即事物——部分理想化認知模式、等級——等級單位理想化認知模式、構(gòu)造——構(gòu)造要素理想化認知模式、事件——分事件理想化認知模式、范疇——成員理想化認知模式、范疇——屬性理想化認知模式以及源語言——縮寫語理想化認知模式;后者可分為動作理想化認知模式、感知理想化認知模式、因果理想化認知模式、產(chǎn)品理想化認知模式、控制理想化認知模式、領屬理想化認知模式、容器理想化認知模式、處所理想化認知模式和附后——指稱理想化認知模式。
英語名詞動詞化現(xiàn)象主要是概念轉(zhuǎn)喻這一認知思維方式作用的結(jié)果。由理論部分可知,轉(zhuǎn)喻涉及源概念和目標概念,源概念為理解目標概念提供參照點,指明理解路徑。據(jù)此,英語名詞動詞化現(xiàn)象中,名詞所指稱的實體是源概念,而被當作動詞使用的意義可被視為目標概念,后者通常是前者的某一特征或功能,而前者通常用來指代后者,并為后者的理解提供心理可及性,如pack指稱的實體是“包裹”,當其被當作動詞使用時,如短語pack the luggage,其意義為“用包裹打包或包裝”,這是“包裹”的一種功能,即能包裝或打包東西。因此,在此例中,其理解機制便是名詞pack指稱的實體被用來指代其所具有的功能,即“可包裝東西”,從而被當作動詞使用,意義為“包裝、打包”等。以下將對英語名詞動詞化的理解機制從概念轉(zhuǎn)喻的范疇——屬性理想認知模式和動作理想認知模式兩個方面進行較為詳細的闡釋。
在進行具體分析之前,筆者認為有必要對理想化認知模式作簡要闡釋。李福印先生認為,理想化認知模式是指人們在認識事物與理解現(xiàn)實世界過程中對某領域中經(jīng)驗和知識所形成的抽象的、統(tǒng)一的、理想化的組織和表征結(jié)構(gòu)。簡單地說,理想化認知模式其實就是人與外部世界互動的基礎上形成的認知方式,即對我們的知識進行組織和表征的方式,由于其不是客觀存在的,而是人類創(chuàng)造出來的,因此把其稱之為理想化認知模式。[5]根據(jù)Lakoff的論述可知,理想化認知模式有四種,其中一種便是轉(zhuǎn)喻理想化認知模式,或簡稱為轉(zhuǎn)喻認知方式。而作為轉(zhuǎn)喻認知方式之一的范疇——屬性認知方式或范疇——屬性理想認知模式指范疇是由屬性和特征構(gòu)成的整體,所以范疇和其屬性之間可以相互轉(zhuǎn)指。[3]其中,范疇是人們在與外部世界互動的過程中根據(jù)事物的屬性或特征對事物進行分類即范疇化的結(jié)果,是儲存在我們大腦中的心理概念,包括上位范疇、基本范疇和下位范疇三個層次,如人、動物、樹木、房子、汽車、桌子、椅子、雪、狼、刀、眼睛、自行車等等都是人類范疇化的結(jié)果。范疇化涉及對事物特征的估價和認知決策機制如何組合這些特性。[5]屬性或特征是范疇化的依據(jù),既包含事物的客觀特征,也包括人們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賦予事物的屬性如功能屬性。比如范疇“房子”的屬性便包括屋頂、墻、門、窗等,還包括可用來避雨、給人休息、具有保護作用等等人們所經(jīng)歷的部分。
由范疇和屬性的定義可知,范疇是屬性的整體。而根據(jù)轉(zhuǎn)喻理想認知模式,作為整體的范疇和作為部分的屬性之間可相互轉(zhuǎn)指。如house指稱范疇“房子”,其重要屬性之一便是“可用來躲避風雨”,當house當作動詞用時,如短語to house the refugees,其所指稱的范疇被用來轉(zhuǎn)指其功能屬性“提供人們一個躲避風雨的地方”,為其動詞用法的理解提供心理可及性。又如reel指稱的范疇是“卷軸,盤”,而這一范疇的顯著屬性便是“可以轉(zhuǎn)動、旋轉(zhuǎn)”。當reel被當作動詞使用時,如短語to reel in the line,其運作機制實際上是其所指稱的范疇“卷軸,盤”被用來轉(zhuǎn)指該范疇所具有的屬性“可以轉(zhuǎn)動、旋轉(zhuǎn)”,為理解reel的動詞意義“旋轉(zhuǎn)、卷”提供心理可及性。又比如shoulder,其所指稱的范疇是“肩”,該范疇所具有的功能屬性便是“可用來扛東西”。因此,當shoulder當作動詞使用時,如短語to shoulder the responsibility,范疇“肩”被用來轉(zhuǎn)指其功能“能夠扛東西”,為理解shoulder的動詞意義“扛”提供了心理可及性。再如snowball,其所指稱的范疇為“雪球”,而這一范疇的一個明顯特征便是“越滾越大”,因此當名詞snowball當作動詞使用,如to snowball into a serious problem,范疇“雪球”轉(zhuǎn)指其特征“越滾越大”,其動詞意義便是“變得越來越大”。其他關(guān)于范疇——屬性理想認知模式作用下的英語名詞動詞化現(xiàn)象的實例如下所示:
wolf n→v to wolf down the food bottle n→v to bottle the wine
eye n→vto eye sb.with curiosity knife n→vto knife an old man
rocket n→v to rocket to power face n→vto face reality
一個動作必然涉及與之相對應的活動。趙艷芳認為,在活動范疇中,事物、動作是呈共現(xiàn)特征的,如吃飯需要食物、餐具、人以及吃的動作。由此可知一個動作的實施定會涉及發(fā)出動作的人、動作對象以及動作實施的工具,還可能包括動作實施的方式、路徑、時間和地點等。為此,人們在感知體驗某一動作的基礎上對其所形成的心理組織和表征結(jié)構(gòu)必然包括施事、受事、工具、時間、地點、路徑、方式等因素,這就是所謂的動作理想認知模式。根據(jù)動作理想認知模式,動作是由施事、受事、工具、方式、路徑、時間、地點等部分構(gòu)成的整體。[3]動作整體中的各個部分可用來轉(zhuǎn)指動作,動作也可用來轉(zhuǎn)指其各個部分。比如water指稱的實體是“水”,其作為動作“澆水”的受事,可用來轉(zhuǎn)指這一動作。因此,就有了表達to water the flowers。又比如button指稱的實體是“扣子”,是動詞“扣”的受事,可用來指代這一動作。因此,表達to button the coat就產(chǎn)生了。再如表達to weed the garden,也是由于weed指稱的實體“雜草”作為受事來指代動作“除雜草”而產(chǎn)生的語言表達,諸如此類的實例如下所示:
dress n→vto dress the baby zip n→v to zip the jacket
tie n→v to tie the rope load n→v to load the ship
dust n→v to dust the table blanket n→v to blanket the bed
其他的英語名詞動詞化現(xiàn)象如to hammer the hot metal、to winter in Beijing、to butcher a bull等,也都是由于動作理想認知模式運作機制導致的結(jié)果。具體的說,名詞hammer意為“錘子”,是一種工具,其動詞化后的意義可理解為“(用錘子)錘”,這主要是作為始源域的工具hammer轉(zhuǎn)指動作“錘”,為動詞hammer意義的理解提供了心理可及性;winter的動詞化使用是時間轉(zhuǎn)指動作轉(zhuǎn)喻機制所致,即始源域的時間名詞winter轉(zhuǎn)指動作“過冬”,為動詞化后的winter意義的理解提供了參照點;而butcher的動詞化使用則是施事轉(zhuǎn)指動作的轉(zhuǎn)喻機制所致,即始源域施事butcher(屠夫)為理解動詞化后的butcher意義提供心理可及性,即目標域“宰殺”。
以上探討了英語名詞動詞化的理解機制,本節(jié)主要對此現(xiàn)象的作用進行反思,即回答為什么要把名詞當作動詞來用的問題。通過觀察以上實例不難看出,名詞被當作動詞來用可使語言更加形象、生動和具體,如表達to knife an old man就要比to kill an old man更加具體形象,因為動詞kill只傳達“殺”這一動作,未傳達用什么工具完成此動作,比較抽象,但是使用knife,效果就完全不一樣,knife本身具有工具的含義,把其當作動詞使用時就轉(zhuǎn)指“殺”這一動作,既傳達了“刀”的工具概念,又行使了“殺”的動作,因此比kill更加形象。又比如表達to snowball into a serious problem就要比to become a serious problem更加形象具體,這是因為用指稱具體事物“雪”的名詞snowball動詞化后,兼容了“雪”這一形象和“變得越來越大”這一屬性,比單純動詞become更具體,讓人們有了視覺上的審美效果。筆者認為這是英語名詞動詞化的第一個作用。第二個作用便是遵循了語言的經(jīng)濟原則和省力原則,用盡可能少的語言表達盡可能多的意義,比如“扣扣子”中的“扣”這一動作在英語中很難用一個確切的動詞來表示,使用名詞button表達“扣”這一動作既能最大限度的把這一動作的意思所傳達出來,又節(jié)約了語言成本。由此可得出結(jié)論,即英語名詞動詞化具有既能具體形象地表達意義、又能節(jié)約語言成本的作用。因此,此現(xiàn)象在英語中普遍存在。
由上述可知,英語名詞動詞化語言現(xiàn)象主要是概念轉(zhuǎn)喻運作機制所致,具體地講,主要是由于范疇——屬性理想認知模式和動作理想認知模式兩種機制的運作機制導致的,前者指作為整體的范疇用來指代作為部分的屬性,后者是指作為部分的受事、施事、時間、工具等用來轉(zhuǎn)指作為整體的動作。概念轉(zhuǎn)喻機制運作下的英語名詞動詞化語言現(xiàn)象之所以普遍存在于英語語言中,主要是由于在此機制運作下的語言既具體、形象和生動,又遵循了語言經(jīng)濟省力之原則。本文嘗試探討了英語名詞動詞化現(xiàn)象的認知理據(jù),自然存在諸多不足,還請廣大讀者給予指正。
[1]Ungerer,F(xiàn).& H.J.Schmidt.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2]Lakoff,G.Women,F(xiàn)ire and Dangerous Things[M].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7.
[3]束定芳.認知語義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
[4]李福印.認知語言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5]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安徽省教育廳2011年人文社科項目(編號:2011sk447)。
吳小芳(1982-),女,碩士,滁州學院外國語學院助教,主要從事認知語言學研究;姚志英(1969-),女,碩士,滁州學院外國語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英語語言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