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娟
(漳州師范學院外語系,福建漳州,363000)
自從英國哲學家Austin在20世紀50年代指出言語行為理論后,國內(nèi)外許多專家學者從各個角度對各種言語行為展開研究。關(guān)于批評言語行為的研究也有一些,如:吳淑瓊(2003)、張琳(2004)、鄭璇(2009)、曹佳(2010)、孫媛(2010)等等,他們大都對幾種常見的批評語用策略進行描述或進行英漢對比研究。目前很少有人對某一社會集團內(nèi)上級對下級的批評進行研究,也更少有人從微觀角度結(jié)合人稱指示語,稱呼語的語用功能對教師批評學生的言語行為做策略上的研究。批評言語行為尤其是教師對學生的批評言語行為是個很值得研究的課題。批評是一種課堂教學中常見的言語行為之一。教師有時需要通過批評學生來達到教育的目的。同時,批評又很需要講究策略,青少年學生叛逆心強,心理較脆弱,極易受到傷害,教師對學生的批評行為稍有不慎,就會傷其自尊,甚至影響師生關(guān)系,達不到教育的目的。反之,如果教師能根據(jù)具體情況,采用適當?shù)呐u語言藝術(shù)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學生將會心悅誠服,甚至終生受益。
本文根據(jù)Austin的言語行為理論,Brown&Levinson的面子理論分析教師批評言語行為中的一些語用策略,主要針對人稱指示語,稱呼語的選用。恰當、巧妙地使用人稱指示語和稱呼語不僅可以達到“以言行事”和“以言成事”的功能,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維護師生雙方的面子,從而保全師生之間和諧的關(guān)系,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Austin在他的“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如何以言行事》一書中,主要論述人們?nèi)绾瓮ㄟ^言語實施一些言語行為,比如:表揚、批評、道歉,請求等等[1]。他對一個言語行為進行三個層次的分析,提出所謂的言語行為三分說,即以言指事,以言行事,以言成事。這三個部分其實是一個整體。說話人通過某種語言形式說出話語也就是以言指事,說話者說話總要有自己的用意或意圖,語中帶有用意即以言行事,當說話人的用意通過語言形式表達出來時,它會給聽話者帶來影響,從而產(chǎn)生某種感情思想或行動,那就是以言成事。根據(jù)以上定義,批評應(yīng)該是一種言語行為。比如教師對學生的批評是教師通過某種語言形式客觀地指出學生的缺點、錯誤,使學生產(chǎn)生正確的思想認識,從而促使其產(chǎn)生積極行為,自覺改正自己的錯誤。教師批評學生意圖是明確的,也是善意的,最終目的要學生接受批評,反省自身錯誤,并加以改正。但是,如果教師批評不講究策略或語言形式表達不當,將不能收到預(yù)期的效果,甚至損害師生之間的關(guān)系。
根據(jù)Brown&Levinson的面子理論,他們認為面子是每一個社會成員想要為自己爭取的公開的自我形象,在該理論中,面子被分為積極面子和消極面子。積極面子指希望得到別人的贊同、喜愛;消極面子指不希望別人強加于自己,自己的行為不受別人的干涉、阻礙。因而,在交際中,說話人和聽話人都應(yīng)注意到自己和對方面子的需求,從而保證交際的順利進行。Brown&Levinson認為,許多言語行為本質(zhì)上是威脅面子的,即面子威脅行為。所以,為了避免這些面子威脅行為,應(yīng)采取一些補救策略,從而最大限度維護聽話人和說話者的面子[2]。批評顯然是具有較強的面子威脅行為,教師若對學生批評不當,師生的面子都會受損。所以,教師在批評學生時,要盡量采用一些語用策略來削弱面子威脅或補救雙方的面子。
批評是對他人的錯誤或缺點提出自己的意見和看法,是對他人的否定評價[3]。所以,批評言語行為是典型的面子威脅行為。因此,教師在對學生實施批評時,要根據(jù)不同的語境,采用不同的策略,選擇合適的批評方式以達到預(yù)想的交際目的。通??梢圆捎秒[含策略和緩和策略。所謂的隱含策略是指說話人不明顯提及被批評者,或不明顯提及被批評者的錯誤行為,而是采用暗示、含蓄、委婉、模糊、玩笑、反諷等形式來實施批評。隱含的批評主要是避免與聽話者的直接沖突,傷害對方的面子。緩和策略是說話人決定公開指出對方的錯誤,但又不太想傷及對方的面子使用的策略,一般說話人都是通過言語緩和劑來緩和,減輕說話人批評言語的程度,強調(diào)其批評的善意性,并減輕面子威脅程度[4]。那么,筆者從平時收集的語料來看,無論是隱含策略,還是緩和策略,都可以通過小小的語言單位——人稱指示語或稱呼語的巧妙運用來實現(xiàn)。
人稱指示語是交際雙方用話語傳遞信息的相互稱呼,具有豐富的語用功能[5]。恰當運用人稱指示語,尤其是當聽話人的面子受到威脅時,會發(fā)揮移情作用,增加話語的禮貌程度,達到隱含批評的語用效果。通常有以下幾種用法:
1.用we代替you
例1老師對學生們說:“We are students,we should study hard.”“We are classmates, we should help each other.”
這里的“we”實際上都是指“you”,但使用了“we”,表明老師把自己擺在學生一邊。這樣的話語讓學生聽起來倍感親切,增加語言的親和力,學生也樂于接受教師的批評和教誨。
例2老師對一名用粗話罵其他同學的學生說:“We can’t call anyone bad names.”
這里如果老師使用you,而不是we,就是直接把對方推到對立面,指出對方的錯誤,語言顯得粗暴,語氣強硬,不給對方絲毫回避的余地。再者,教師使用we,表明老師與學生是一樣的,平等的,不僅你,也包括我,這樣做都是不對的。這樣的話語使學生會更樂意反省自己的錯誤,并加以改正。
2.用不定代詞one,someone代替you
例3老師對學生行為不滿時,可以說:“One shouldn’t do things like that.”
說話人也就是老師明明知道誰干了錯事,但他沒有直言不諱地指向該生,而是使用不定代詞one代替you,使批評的言語更委婉,聽起來好像不是直接批評,指責對方,而是在發(fā)表某種評論,避免傷害聽話者——該生的面子。
例4老師對亂扔紙屑的同學說:“Someone has thrown the litter on the floor.”
在這里使用非人稱指向代詞someone,這樣批評模式把重點放在聽話人所犯的錯誤上或錯誤造成的后果上,尤其說話者在證據(jù)不是很確鑿的情況下,這樣的批評能保全雙方的面子。同時,做錯事的學生也會心知肚明,心領(lǐng)神會,并產(chǎn)生自責從而改正錯誤。
從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教師的批評話語中巧妙地使用人稱指示we,one,someone代替you,不明確提及被批評者也能起到既批評了學生的錯誤又給學生留有面子的語用效果。
稱呼語作為語言現(xiàn)象,其主要功能是召喚,吸引對方的注意力,同時,稱呼語還是完成各種言語行為的“輔助”成份[6]。一方面,通過稱呼語能提醒、暗示聽話人說話者的態(tài)度和情感,從而引出批評、規(guī)勸等威脅面子的行為,甚至可以代替批評的話語;另一方面,說話者在實施批評、規(guī)勸等威脅面子行為時,可以通過稱呼語充當緩和劑,減輕說話人的批評言語對對方面子的威脅力度。從而達到維護雙方面子的補助作用。老師對學生的稱呼通常有幾種形式:(1)呼叫全名,即:姓+名;(2)直呼其名;(3)使用昵稱(包括英語young man,boys,girls,my dear)等等。筆者發(fā)現(xiàn)教師對學生使用以上不同的稱呼語,不僅僅反應(yīng)教師不同的態(tài)度和情感,表達不同的會話含義和話題的焦點,而且,也會使學生產(chǎn)生極強的心理反射,并試圖去理解說話者的目的和意圖。
1.全名呼叫與隱含策略的暗示批評
從呼叫全名(姓+名)到呼叫名字再到昵稱,能表明說話者與聽話者的情感從疏至親的關(guān)系。呼叫全名一般是在非常莊重,正式的場合才運用,表明說話者與聽話者保持一定心理距離。因此,上課時,若是某一同學在做小動作或是開小差,這時,教師就會對該學生產(chǎn)生不滿,并要批評,提醒其注意聽講。這種情況下,老師有時只要呼叫其全名(并加強語氣)就能起到暗示批評的效果,無需多余的批評話語。該生就能馬上醒悟,這樣也就達到了批評的效果。
2.昵稱與緩和批評策略
昵稱通常是用來稱呼喜歡的人。昵稱可以被說話者采用來保護對方的積極面子,緩和批評的言語行為之力。批評本身是威脅面子的行為,為了讓對方的面子得到尊重,說話人采用一些迎合對方心意或取悅對方的稱呼。
例5“Oh,my dear,how can you write in this way?”
雖然老師是在批評學生這樣寫不對,但當學生聽到老師稱自己“my dear”時會感到很溫暖,積極面子也得到維護。這樣就減輕后半句言語的批評力度,同時,也讓學生感悟到老師對自己的批評是善意的,出自對自己的喜愛。再比如:當學生做錯事時,老師很生氣,難免會語氣強硬,直接公開地批評學生,表明自己的立場和態(tài)度。如果這樣會很傷害學生的面子。為了緩和這種批評言語的力度,補救雙方的面子,也可使用昵稱,如:young man,my boy等等。
例6以下是選自蔣靜儀主編的《閱讀教程》第2冊第5課的一個教師批評學生的案例,讓我們一起感受教師Mr.Rivera的批評藝術(shù)。故事是這樣的:學生Ayo和全班同學在排隊等候進入博物館時,多次用胳膊頂后面的同學Mel,導致Mel最后生氣并給予用力地回擊,造成全場混亂。老師Mr.Rivera來了之后,問清楚事情的原由,便對Ayo說:“It seems to me that you are the one who started all of this.I can not and will not tolerate your treatment of Mel.You will stay after school today,young man.”
從以上老師對Ayo的這段話可以看出幾種批評策略:(1)直接緩和型的模糊策略?!癐t seems to me...”是一種模糊表達,比直接對Ayo說You started all of this要來得婉轉(zhuǎn)。“It seems to me”的運用能使對方不感到唐突,直接。其次,它僅代表說話者的主觀推測,言外之意是若有不對,你可以反駁,避免武斷。這樣既維護了對方的面子,也達到批評的目的。(2)使用昵稱呼語“young man”補救了雙方的面子。老師很生氣,所以對Ayo說:“I can not and will not tolerate...”意思是客觀上不能,主觀上也不愿意容忍……,這樣的語氣顯得很強硬,態(tài)度堅決,并要求Ayo放學后留下來,作為懲罰。這樣的言語批評力度很大,學生的自尊心也很受傷。然而,有時這樣的批評是應(yīng)該的也是必須的。老師馬上意識到應(yīng)該為學生挽回一點面子,因此,后面補上親切的呼語“young man”。老師對學生稱呼young man,聽起來,更像一位長者對晚輩的愛稱和語重心長的教誨,在學生聽完老師嚴厲的批評之后,當聽老師稱自己“young man”,心里有如沐過一縷春風,頓覺溫暖,也不至于對老師存有怨氣。
3.表示反諷的呼語“Sir”與批評的隱含策略
Sir是一種尊稱,一般是下級對上級使用,表示一種敬意。老師若對學生使用呼語sir明顯有悖于稱呼語的社會規(guī)約機制。因此,也就傳遞一種言外之意——間接表示教師的不滿和對該生的嘲諷。在批評言語行為中,反諷的使用能夠使聽話者在談笑間認識錯誤,在表面上避免了對面子的傷害。
例7在日常教學中課堂上出現(xiàn)一些狀況是常有的事,有一次一名男生的手機在上課時忽然響起。這時老師跟該生開了個玩笑,說道:“Is it for me,sir?”
這句充滿機智和幽默的話,引得全班同學大笑。Brown&Levinson認為開玩笑也是一種積極的禮貌策略,她使得聽話人感到輕松,在批評言語行為中,開玩笑也能達到批評的目的。在這里,老師對學生使用sir的稱呼,顯然是一種嘲諷,但他被話語本身的幽默掩蓋了,該生在一片笑聲中躲過同學責怪的目光。這樣的批評體現(xiàn)老師的智慧,使學生心服口服。甚至能給學生留下永遠無法磨滅的記憶。
批評是教育過程中常用的一種形式。教師擔負著教育學生的責任,發(fā)現(xiàn)學生的錯誤就應(yīng)該提出批評或規(guī)勸,目的是為了讓其明確錯誤并修正錯誤。然而,教師在實施批評言語行為時,十分有必要講究批評策略,以達到批評目的,充分發(fā)揮其積極功能,當今社會越來越強調(diào)人性化與平等權(quán),師生之間教育關(guān)系也在悄然發(fā)生變化。90后的學生,大部分逆反心里強,心理較脆弱,極易受到傷害。教師在批評時若是沒有考慮學生的臉面要求,語言過于強硬,常常引起學生消極態(tài)度甚至產(chǎn)生抵觸心理,不僅達不到批評目的,也會影響師生關(guān)系。教師在批評時若能采用適當?shù)呐u策略,即維護學生面子也讓自己贏得尊重。一名好的老師,一定是個懂得使用語言藝術(shù)的教師,哪怕是對學生的批評也能給學生留下永遠無法忘懷的印記,并對學生的言語行為產(chǎn)生深遠影響。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用能力。
[1] Austin.J.L.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Oxford.England:Caderon Press,1962.
[2] 曹佳.教師批評言語行為的語用分析[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0(3):56-58.
[3] 鄭璇.論批評語用策略在教學中的運用[J].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125-127.
[4] 張琳,王菊娥.英漢批評言語行為的比較[J].西安聯(lián)合大學學報,2004(6):65-68.
[5] 何自然,冉永平.語用學概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137.
[6] 吳淑瓊.中英批評言語行為中稱呼語的跨文化對比研究[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6):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