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潔瓊
(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 外國語學院,安徽 合肥 230036)
20世紀60年代,隨著后現(xiàn)代主義進入美國文化語匯,美國后現(xiàn)代主義文學進人了第一個高峰期。在第一個高峰期的作家中,托馬斯·品欽(Thomas Pynchon,1937—)的名字是幾乎每一位研究后現(xiàn)代主義文學的作家必然提到的,他的三部小說《V.》(1963),《拍賣第49批》(1964)和《萬有引力之虹》(1973)被公認為是后現(xiàn)代主義的代表作。1963年品欽發(fā)表了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V.》共分十六章,加一個尾聲,以兩個主人公赫伯特·斯坦西爾和本尼·普魯費恩組成兩條平行又偶爾交錯的發(fā)展線索。寫普魯費恩及其“整個全病幫”的活動占去十章篇幅,為小說的寫實部分;以斯坦西爾對“V”字母代表的意義的跨越半個世紀的追尋占去五章篇幅,為象征隱喻部分。其中尤以“V”字母所代表的不同所指而頗具深意。品欽的小說雖然構思奇特、語言晦澀、寓意隱晦,卻也不乏其可循的線索。除了他情有獨鐘的追尋敘事模式外,另一個廣為眾評論家稱道的是他對科學概念的理解與運用。其中對“熵定律”在不同語境與層面的運用與闡釋,已成為理解品欽奇妙世界的關鍵之所在。
1.“熵”的物理學闡釋。
“熵”:科學界關于宇宙的普遍規(guī)律有熱力學第一和第二兩條定律。熱力學第一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的一種表達方式,即熱能可以從一個物體傳遞給另一個物體,也可以與機械能或其他能量相互轉換,在傳遞和轉換過程中,能量的總值不變。既不能被創(chuàng)造,也不能被消滅。它們只有形式的改變而沒有本質(zhì)的變化。熱力學第二定律則認為在一個封閉的系統(tǒng)中,物質(zhì)與能量只能沿著一個方向轉換,即從可利用到不可利用,從有效到無效,從有序到無序,朝著不可逆轉的耗散轉化。也就是說宇宙萬物從一定的價值與結構開始不可挽回地朝著混亂衰亡發(fā)展。熵就是不能再被轉化做功的能量的總的測定單位。物體有秩序時,熵值低;物體無序時,熵值便增高。由于每天總有更多宇宙的機械能轉化為熱,而熱又不能復返為機械能,這樣熱和能的總量就必然要越來越分散和降低。當達到熵的最大值時,一切有機生命和所有的有機運動都要停止,也就是說宇宙中的熱能散發(fā)完后會冷寂下來,整個世界將會冰凍,衰亡。所以該定律也稱“熱寂說”或“熵定律”
2.“熵”的文學社會學闡釋。
熵定律從一個物理學定律演變成文學創(chuàng)作的一個重要主題,是與美國歷史學家亨利·亞當斯和數(shù)學家諾伯特·威納的理論分不開的。本世紀初,亞當斯率先將熵的定律運用于人類歷史和社會的發(fā)展。鑒于熵值升高的條件必須是在封閉的系統(tǒng)里,亞當斯描繪了由一個個獨立分離的團體構成的社會,并進而確認人類社會就是由一個個獨立的團體構成的封閉系統(tǒng)。在那里:“生活沒有意義,探索也總是以純粹的虛無空寂而告終,人無處可逃?!蓖{注意到人類社會所包含的價值體系,如人的信息交流與溝通也含有情感因素,或許不是精確的數(shù)理定律可以解釋的。他似乎看到了出路:“我們作為人,不是封閉的系統(tǒng)。我們從外界汲取食物,產(chǎn)生能量。并且更重要的是,事實上我們是通過感覺器官接收信息,并且依據(jù)接收的信息而行動。”當“世界日益走向消亡”的熵意識漸次進入科學家和人文知識分子的視野之際,50年代的美國社會文化現(xiàn)實也為此觀念的流行提供了真切的依據(jù)與觀照。
而品欽的用意是明顯的,熵定律的出現(xiàn)質(zhì)疑著科學萬能的牛頓機械論的世界觀,歷史的發(fā)展也并不如“進化論”宣揚的總是進步的,因此人類要生存,要抵抗日趨惡化的生存狀況,唯有靠彼此真誠的理解與合作。他把熱力學概念——“熵”用來隱喻這個充滿不確定因素的、搖擺不定的后現(xiàn)代社會。本文就通過對他的處女作《V.》來探討熵概念在其作品中的運用,并對此做一評價。
表述物理現(xiàn)象的熵定律在20世紀被漸漸地引申用以觀察和解釋社會現(xiàn)象。20世紀20年代之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30年代的經(jīng)濟大蕭條、40年代的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50年代麥卡錫主義的政治大清洗、美蘇冷戰(zhàn)和垮掉的一代等一連串的事件似乎表明人類的物質(zhì)生產(chǎn)正從有序走向無序,思想感情正從豐富淪為貧瘠。這豈非人類社會中熵值增加的標志?品欽對此甚為擔憂,并在他的作品中體現(xiàn)了出來。《V.》則在更大的范圍內(nèi)、更深的層次上表明現(xiàn)代社會中熵現(xiàn)象的無處不在。熵在《V.》中的表現(xiàn)至少見于以下幾個方面:
1.清教理想的幻滅。
《V.》顯示了曾經(jīng)鼓舞無數(shù)美國早期殖民者的清教理想在20世紀的幻滅和清教主義在美國社會中的沒落。小說中全病幫聚集地之一的馬蒂爾達·溫思羅普寄宿舍與美國殖民地早期清教的約翰·溫思羅普樂園適成對照,小說結尾處寫了一首不成其樣的滑稽詩的布蘭達·威格爾斯沃思與美國17世紀虔誠的清教徒詩人邁克爾·威格爾斯沃思又成對照。小說中名門閨秀維多利亞·雷恩逐漸擺脫了清教思想的控制而退化為毫無道德觀念的V.更證明了當今清教主義的式微。
2.伊甸園的毀滅。
18世紀的美國開國英雄相信美國將是地球上的伊甸樂園,世界將因它而有光明的前景,而20世紀的反英雄則像全病幫一樣游蕩在混亂的街道上或陰暗的地鐵里,他們已無崇高的目的和莊重的使命感,面對的只是腐敗和墮落。小說的一個主人公普魯費恩是他的姓Profane的音譯,若根據(jù)字義直譯則為“瀆神者”,他的所作所為從宗教的角度看確實是不圣潔、不敬神的。在小說的結尾處,布蘭達·威格爾斯沃思問他從自己的經(jīng)歷中學到了什么,他答道“我什么該死的也沒學到?!弊詈笾挥袆恿繋е麄儍扇嗽谄岷跓o光的夜晚里奔跑,而再無上帝之光引導他們。小說中與普魯費恩相對的、追求所謂次序和理性的斯坦西爾顯得同樣荒謬。他不是奉《圣經(jīng)》而是奉他作為間諜的父親的日志為圭臬,苦苦尋求的不是宗教的信仰或人間的真理,而是已然僵化的V.和他假想的圍繞著V.的一切陰謀的真相。他給自己在曼哈頓和馬耳他的世俗行為涂抹上神圣的色彩與普魯費恩吧神圣的東西予以褻瀆在本質(zhì)上毫無二致。另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居于馬耳他的天主教神父費爾林在下水道里對老鼠布道,且勸誘他們皈依宗教,更是一種瀆神行為。
3.V.的物化。
小說以“V.”為名,V.作為象征有多重意義。它可以指勝利(victory),也可以指俗麗其外、淫亂其內(nèi)的地區(qū)維蘇(Vheissu)。作為女性的象征,V.使人想起維納斯女神(Venus)、圣母瑪利亞(Virgin Mary)和貞女(virgin)。但在小說中,V.主要是指一個女人,斯坦西爾追蹤搜尋這個女人的過程也就是她的面目逐漸暴露、她的歷史慢慢凸顯的過程。V.首先以維多利亞·雷恩的身份于1898年出現(xiàn)在埃及。她以英國女王的姓(Victoria)為名,儼然是個英帝國的女神。維多利亞在小說中后來以維羅妮卡小鼠、薇拉·梅羅文、戀愛中的V.、維羅妮卡·曼加尼茲和馬耳他的壞神父的身份相繼出現(xiàn)。她每以一個新面目出現(xiàn),身上的劣性就增加一分,她的身體不斷地吸納無生命的小物件,而靈魂日漸卑鄙。她的身體越來越物化,服裝越來越怪異,政治傾向越來越反動,施虐欲越來越強。品欽把這一切都歸咎于熵:從維納斯、圣母瑪利亞、貞女退而到各色物化的V.系列人物充分表明熵值在無情地增大,人類在喪失人性,蛻變解體,世界將走向毀滅。
綜上所述,品欽在《V.》中刻畫了人類社會中的熵增值現(xiàn)象,表明人生種種追求的平庸和虛幻,暗示世界在奔向熱寂。作家在小說中描述種種問題、挖掘其根源的同時,必然會提出解決這些問題的措施和方法。品欽正是這樣做的,他在描寫了當今社會中令人警悚的熵現(xiàn)象之后,也嘗試對癥下藥開出延緩熵增值的方子。他認為問題的癥結在于人們能否正確地認識自己和合理地解釋外在的世界。
品欽的《V.》描寫的人物林林總總、形形色色,他們各自采取不同的生活姿態(tài),整部小說宛如一個生活的萬花筒。小說的每一章每一節(jié)都展示了紛繁多樣的場景和事件都遵循著熵增值這條主線而變化發(fā)展,以喻指社會的渙散和無序,人類的盲目和無奈以及人生種種追求的平庸和虛幻。讀完小說,讀者會不約而同地得出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不可避免地走向熱寂的歷史的結論。但品欽并不是宣揚虛無主義和末日思想,他的目的顯然在于將人類的病態(tài)與異化放大了給讀者看,從而引起他們的驚恐和警醒,以求匡時救世、自救救人。
[1]Plater,William M.The Grim Phoenix:Reconstructing Thomas Pynchon[M].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79.
[2]Tony Tanner.Thomas Pynchon[M].London:Methuen,1982.
[3]馮端,馮少彤.熵的世界[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4][美]弗雷德里克·R·卡爾.現(xiàn)代與現(xiàn)代主義[M].陳永國,傅景川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5][美]N.威納.人有人的用處:控制論和社會[M].陳今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
[6][美]品欽.V.[M].葉華年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