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鵬,崔永勝
(1.濰坊市十笏園博物館,山東濰坊 261000;2.山東省青州市博物館,山東青州 262500)
在古代,音樂作為上層建筑的一部分在政治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音樂可以使各階層的人心靈彼此溝通,化解因身份差別而形成的隔閡,產(chǎn)生和諧的情感。[1]故《國語·周語下》認為樂乃“和之道也”?!抖Y記·樂記》曰:“樂在宗廟之中,君臣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敬;在族長鄉(xiāng)里之中,長幼同聽之,則莫不和順;在閨門之內(nèi),父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親?!币虼耍粋€古代部族的音樂發(fā)展水平體現(xiàn)了部族中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程度和向心力的強弱,并且從很大程度上代表著這一部族的文化水平和社會調(diào)節(jié)能力的高低。
隨著考古資料的不斷發(fā)掘和學界研究的深入,東夷集團生活的中心區(qū)域——海岱地區(qū),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fā)源地已成為大家的共識。不僅如此,東夷集團還是一個禮樂文化相當發(fā)達的部族。禮器方面的實物資料,如諸城呈子、濰城姚官莊、日照兩城鎮(zhèn)等遺址出土的“薄如紙,明如鏡,黑如漆”的蛋殼陶,代表著古代人類制陶技術(shù)的最高水平。再如具有東夷特色的口部被拉長尖到夸張程度的陶鬶,經(jīng)考證非日常實用器,而很可能是用于祭祀的禮器。作為與原始祭祀活動相伴相生的音樂實物,有青州桃園大汶口遺址出土的陶鼓、莒縣陵陽河大汶口遺址出土的陶號和笛柄杯、膠南西寺村龍山文化遺址出土的陶響器、濰坊姚官莊龍山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塤。[2]無論從質(zhì)量、種類,還是從集中程度來看,作為東夷文化發(fā)源地和中心的濰坊地區(qū)的音樂發(fā)展水平都應(yīng)高于同時期其他地區(qū)?!吨駮o年》中有夏時“諸夷入舞”“獻其樂舞”的記載,因此在夏前后,東夷集團還保有較其他部族高的禮樂文化。[3]
作為一個有音樂傳統(tǒng)的東夷部族的首領(lǐng),出生在諸城諸馮的舜與音樂結(jié)下了很深的緣分。舜之部族首領(lǐng)世代為“聽協(xié)風以成樂物生者”,通過樂律來預(yù)測春天的到來,以準時組織原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可見是后世之專門執(zhí)掌音樂以觀風俗的“太師”“少師”一類樂官。古籍中記載為舜及其父瞽瞍發(fā)明或改進的樂器有簫、瑟等。更重要的是作為后世歷代宮廷大樂的《韶》樂也為舜所創(chuàng)。因此專家認為,舜之部族精通音樂并非個別現(xiàn)象,而應(yīng)是整個族群共同的技能特長[4],并且在樂器、樂律、樂曲創(chuàng)作等方面都達到了極高的水平。
首先我們看一下《史記·五帝本紀》中舜的世系:昌意——顓頊——窮蟬——敬康——句望——橋?!ぁ厝A。其中瞽瞍之祖句望又寫作“句芒”,《左傳·昭公二十九年三月》:遠古時期“物有其官,官脩其方?!形逍兄?,是謂五官。實列受氏姓,封為上公,祀為貴神,社稷五祀,是尊是奉。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山海經(jīng)·海外東經(jīng)》:“東方句芒,鳥身,人面,乘兩龍?!卑次逍械恼f法,東方屬木,其形象也與以鳥為圖騰的東夷集團相符,可見句芒必然是東方的方伯。另外,《國語·鄭語》曰:“虞慕能聽協(xié)風,以成樂物生者也?!庇菽綖樗粗柯溆杏菔现茸妫瑩?jù)卜辭及《山海經(jīng)》,協(xié)風為東方之風[5],虞慕為司東方之風的官員。聯(lián)系以上句芒為管理東方的方伯,有虞氏與東方的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當與有虞氏地望有關(guān)。關(guān)于舜父瞽瞍,清人汪中《述學》補遺《瞽瞍說》考證“瞽瞍”應(yīng)為樂官官名,《史記》中誤會為“瞎老頭”實屬荒謬。[6]舜之父即為堯時樂官,且在堯樂《大章》的創(chuàng)作中起了重要作用,因此他對瑟的改造也就不足為奇了。有虞氏世代精通樂律,并有多人擔任樂官,在遠古各部族專司一職和世官世職的背景下,樂官當為舜部族代代傳承之世職。經(jīng)過世代的積淀,這一音樂部族的藝術(shù)天才在《韶》樂的創(chuàng)作中得到完美體現(xiàn)。
作為有著悠久音樂積淀部族首領(lǐng)的舜成為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后,“欲以樂傳教于天下”(《呂氏春秋·察傳》),因此也就有了《韶》樂的創(chuàng)作。《韶》又稱《招》、《九韶》、《九招》、《大韶》、《韶箾》、《簫韶》、《韶虞》,為舜所創(chuàng),古籍所載幾乎眾口一詞。①關(guān)于《韶》樂演奏的最早記載見《尚書·益稷》中舜讓樂官夔演奏的情景:
戛擊鳴球,搏拊琴瑟以詠。祖考來格,虞賓在位,群后德讓。下管鞀鼓,合止柷敔,笙鏞以間,鳥獸蹌蹌,簫韶九成,鳳皇來儀。
關(guān)于《韶》樂演奏的記載雖短,但其中蘊含的信息極為豐富。其中涉及到《韶》樂演奏所用的各種樂器(“鳴球”“搏拊”“琴”“瑟”“管”“鞀鼓”“柷敔”“笙”“鏞”)、演奏《韶》樂的場合(所謂“祖考來格”可見與祭祀活動有關(guān),“鳥獸蹌蹌”指以各種鳥獸為圖騰的部族首領(lǐng)們隨著《韶》樂起舞朝拜,可見與部族聯(lián)盟會議有關(guān),而最終的“鳳皇來儀”則突出了以鳳鳥為圖騰的東夷部族的聯(lián)盟首領(lǐng)地位)。
同時,作為《韶》中主要樂器的簫也為東夷人所創(chuàng)。關(guān)于簫的形制,《世本·作篇》(茆泮林輯本)記載:“簫,舜所造,其形參差象鳳翼,十管,長二尺?!笨梢?,簫的形制應(yīng)與現(xiàn)代的排簫相似,而上古時期單管吹奏的樂器,不管橫吹還是豎吹,都稱為笛。排簫形狀仿造飛鳥的翅膀,可能與東夷族對飛鳥的圖騰崇拜有關(guān)。但竹制樂器極易腐朽,因此至今還沒有實物證據(jù)。但有人認為在莒縣陵陽河和大朱村大汶口文化晚期(距今5000年左右)墓葬中陶尊上的三個相似的陶文應(yīng)為東夷先民對竹制豎吹管樂器的祖型的描畫[7],如果此說成立的話,亦可佐證簫為東夷人所發(fā)明,進一步從考古學上證明東夷部族音樂文化的發(fā)展水平。
舜以后《韶》樂的傳承嬗變,姜亮夫先生認為:“《韶》者,夏以為歌舞節(jié)奏之主樂,因以為歌舞之號?!院髥⒃拗?,至商湯又修之,周備六代之樂,《韶》舞不廢。春秋之興,周室衰微,而樂散在諸國,魯、齊、陳、杞皆傳習之。”[8]四國傳承之《韶》樂的具體情況又有不同:魯為周公封國,所封之處亦為東夷故地,周公子伯禽之國后,用三年的時間,“變其俗,革其禮”,東夷文化在魯國遭到毀滅性破壞。同時作為對周公大功的獎賞,魯國得到了高于其他諸侯國的禮樂制度,所謂“備四代之樂”,其中就包括有虞氏之樂??梢姡敗渡亍窇?yīng)是中央頒賜、經(jīng)過周文化改造的“舶來品”。杞為有夏故國,其《韶》樂最早當是夏啟改造過的《韶》而非原始《韶》樂。進一步說,商周以來杞國或封或廢,遷徙不常,周初分封之地也與其故國相去甚遠,作為周朝“興滅國,繼絕世”的擺設(shè),杞國名為故國,實為新封,所以杞國的《韶》樂很可能與魯國的情況相同得自周室頒賜。陳國作為虞舜正裔,后代雖顛沛流離,對先世禮樂尚能抱殘守缺,或還保有虞舜時期的部分禮樂,作為大樂的《韶》當在其中。齊桓公十四年(公元前672年,陳宣公十一年),陳宣公殺太子御寇,陳國公子陳完與御寇相友愛,恐禍連己,遂奔于齊,因此陳《韶》在這時可能入于齊,其優(yōu)點并為齊《韶》所吸取,大大提高了齊《韶》的演奏水平。齊《韶》的情況不同,齊太公到齊國后,與山東半島的土著居民,也是古東夷族留在祖居地的后裔——萊夷發(fā)生激烈沖突,“萊侯來伐,與之爭營丘”。萊夷在當時已經(jīng)形成了高度發(fā)達又有別于其他部族的民俗文化傳統(tǒng),否則也不存在“因”“簡”的問題,周文化的侵入使兩種文化的沖突在所難免。在沖突中,代表周文化的齊國并不處于絕對優(yōu)勢。因此,齊國國君靈活制定統(tǒng)治政策,承認夷、周東西文化的差異性,在用武力鎮(zhèn)壓的同時,對東夷人的文化傳統(tǒng)給與充分尊重,很快穩(wěn)定了統(tǒng)治秩序,也使東夷文化包括禮樂制度繼續(xù)發(fā)展并逐漸與周文化融合,從而形成了以夷俗為主、以周俗為輔,以開放兼容為特色的齊文化。在這個過程中,東夷的傳統(tǒng)音樂《韶》得到了保留并繼續(xù)完善發(fā)展。
《韶》樂在春秋后的聲名卓著主要源于孔子的贊賞?!白釉邶R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論語·述而》)、“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論語·八佾》)、“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論語·衛(wèi)靈公》),對《韶》樂的推崇達到了無以復(fù)加的程度。在孔子眼中,春秋時期魯國的禮樂制度總體水平遠在齊國之上,“齊一變至于魯,魯一變至于道”,這種對齊地《韶》樂的贊揚不能不讓人心生疑竇??鬃釉邶R國聞《韶》在公元前517年前后,而季札在魯國欣賞到《韶》樂在公元前544年,短短20幾年時間,《韶》樂不可能在魯國絕跡,使孔子不得不跑到齊國去贊賞《韶》樂。以孔子對古代禮樂的癡迷不可能沒有聽過魯國的《韶》樂演奏,為什么單單齊國的《韶》樂演奏讓孔子“三月不知肉味”?顧頡剛認為,孔子在齊所聞之《韶》“為春秋時新聲”[9],視孔子為愛聽流行歌曲的“追星族”,未免“疑古”過勇?!抖Y記·樂記》中子夏與魏文侯論齊、宋、鄭、衛(wèi)四國“新樂”“皆淫于色而害于德”,顧先生的說法過低估計了孔子的音樂鑒賞水平。因此,《韶》“為春秋之新聲”的說法很難站得住腳。唯一合理的解釋是,孔子在魯國也聽過《韶》,但是魯國《韶》樂的演奏水平遠遠沒有作為《韶》樂產(chǎn)生地——齊國的演奏水平高。
為什么齊國《韶》樂的演奏水平超過其他地區(qū)呢?音樂地理學的理論認為,音樂作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與人類所賴以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及其在這種自然環(huán)境中形成的社會因素密切相關(guān),離開特定的文化現(xiàn)場,音樂的功能也就不復(fù)存在。[10]這種某一地域的自然環(huán)境對當?shù)匚幕挠绊懺诮煌ㄏ鄬﹂]塞的古代表現(xiàn)的更加明顯,所謂“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詩經(jīng)》風謠以地域分類以觀風俗正是建立在這一理論基礎(chǔ)之上。齊國高水平的《韶》樂演奏,是基于齊國作為東夷故地和對當?shù)貣|夷文化的充分保留和繼承。齊太公立國之初,“因其俗,簡其禮”,齊國文化繼承了齊地以往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音樂也不例外,因此《禮記·樂記》師乙論樂說“齊之樂,三代之遺聲也”。不僅如此,甚至齊國音樂中還保留了三代之前東夷古樂的因素,經(jīng)過長期融合,這些因素已被包納到當時的正聲雅樂當中。
同時,隨著東夷部族的不斷南遷,《韶》樂傳向了楚、越等地。南遷東夷后裔對祖居地的文化尤其是與祖先崇拜有關(guān)的文化崇敬有加,如《水經(jīng)注·湘水》:“(南岳岣嶁)山下有舜廟,南有祝融冢,楚靈王之世,山崩,毀其墳,得營丘九頭圖?!睋?jù)考證此“營丘九頭圖”即是昌樂崇山東夷遠古石祖祭祀場景的再現(xiàn)。[11]同樣,楚人作為南遷東夷后裔對主要用于祖先祭祀的《韶》樂的特殊感情也是這種情結(jié)的反映,周時楚地流行之《九歌》即為《韶》樂之變奏。楚、越一帶多有以“韶”名地者,如湖南有韶山,《清一統(tǒng)志》:“相傳舜南巡時奏《韶》樂于此,因名?!苯饕灿猩厣?,山側(cè)有舜祠。廣東古有韶石、韶州,今有韶關(guān)。如此多的與《韶》有關(guān)的地名,以至有南方學者反客為主,直認為《韶》為苗蠻文化的產(chǎn)物而反哺于中原文化者。[12]
秦朝后《韶》的傳承,《隋書·何妥傳》載:“秦始皇滅齊,得齊《韶》樂;漢高祖滅秦,《韶》傳于漢,高祖改名《文始》?!备纱嗖谎灾堋渡亍贰Ⅳ敗渡亍罚币札R《韶》傳之秦漢。秦漢后社會情勢的重大變化使禮樂制度的內(nèi)涵發(fā)生變化,《韶》樂也在歷代中央政府的不斷改造中失去了它原有的東夷文化特征和內(nèi)涵。
綜上,東夷部族是我國古代禮樂文化尤其是音樂文化相當發(fā)達的族群,《韶》樂為舜在東夷樂舞基礎(chǔ)上所創(chuàng)作,這種創(chuàng)造凝結(jié)了東夷部族世代的音樂文化積累,并體現(xiàn)了東夷族在史前先進的禮樂文化。在春秋時期,《韶》樂在東夷族祖居地齊國開出最絢麗的花朵,在中國音樂史上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頁。
注釋:
①相關(guān)記載見于《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竹書紀年》、《墨子·三辨》、《莊子·天下》、《呂氏春秋·古樂》、《史記·五帝本紀》等古籍文獻。
[1]馬振鐸.禮樂文化和孔子的仁學[J].孔子研究,1991,(1).
[2]何德亮.山東史前樂器初探[J].中原文物,2003,(4).
[3]高廣仁.岳石文化的社會成就與歷史地位[C]//海岱區(qū)先秦考古論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190.
[4]許兆昌.虞舜樂文化零證[J].史學集刊,2007,(5).
[5]胡厚宣.釋殷代求年于四方和四方風的祭祀[J].復(fù)旦學報,1956,(1).
[6]陳泳超.堯舜傳說研究[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156-158.
[7]王樹明.談陵陽河和大朱村出土的陶尊“文字”[C]//山東史前文化論文集.濟南:齊魯書社,1986.
[8]姜亮夫.九歌解題[C]//楚辭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280-281.
[9]顧頡剛.史林雜識(初編)[M].北京:中華書局,1963:272.
[10]王耀華,喬建中.音樂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07.
[11]王憲明.中華文明發(fā)煌的豐碑——崇山石祖林[C]//諸城大舜研究——2009中國(諸城)大舜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12]宋會群.韶樂探源:苗蠻文化對中原早期文明的影響[J].史學月刊,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