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暉
(臨海市人大常委會,浙江 臨海 317000)
楊蟠的籍貫,史籍記載多有不同:一為章安人。以《嘉定赤城志》、《東都事略》、《宋史》為代表。一為錢塘人。以宋王安石《太常博士楊君夫人金華縣君吳氏墓志銘并序》言其祖籍離處州到錢塘為最早,《輿地紀(jì)勝》、《西湖事實》、《大宋登科記實》皆從之。一為建安人 (今屬福建)。《輿地紀(jì)勝》持此,《嘉靖建寧府志》從之。筆者贊同宋陳耆卿《嘉定赤城志》的辨正:“夫既為錢塘人,必不應(yīng)又為杭倅,或者本籍麗水,后徙錢塘,或又自錢塘徙章安也”。[1]451并且認(rèn)為隋代章安曾改為臨海,并屬處州,或許楊蟠的祖籍原來就是章安,由于其祖父移居并終老于錢塘,加上楊蟠晚年亦寓居錢塘的原因,因而被有些史書視作錢塘人。至于章安與臨海的關(guān)系,《嘉定赤城志》也說的很明白:“臨??h,本漢回浦,屬會稽郡,東漢改曰章安,吳太平析章安置臨??h,屬臨海郡。晉宋因之,后省入章安。隋開皇改為臨海,屬處州。后屬永嘉郡。唐武德復(fù)置章安縣,后廢章安復(fù)為臨海?!保?]3從楊蟠取詩文集名為“章安”亦可印證,他的真實籍貫為宋代臨海章安人(今臺州椒江)。因此,《嘉定赤城志》卷 33、《民國臨??h志》卷20均有其傳,也是名實相符的了。
楊蟠,字公濟(jì),別號浩然居士,《宋史》卷442《文苑列傳》4有傳,但只寥寥幾句,事跡散見地方志書,大多亦語焉不詳。這里就筆者所見資料,考證、綜述如下。楊蟠生卒年不詳,大約生活在宋天圣至崇寧年間(1023-1106年),享年80歲左右。祖父楊徵,父親楊翱(《嘉定赤城志》作“徽”),字翰之,“少以文學(xué)中進(jìn)士甲科,而晚以廉靜不茍合窮于世”。[2]167能詩善賦,曾出知婺州東陽縣事,當(dāng)過主管祭祀禮樂的太常寺卿,卒于宋仁宗慶歷二年(1042 年)。母親吳氏,金華人?!榜Z德淑行,協(xié)于上下, 內(nèi)外無怨”。[2]167楊蟠經(jīng)過多年的寒窗苦讀,于慶歷六年(1046年)考中進(jìn)士,先后出任密州(今山東諸城),和州(今安徽和縣)推官,掌司法事務(wù)。他喜歡寫詩作文,而地方官的生活使他有機(jī)會接觸官場和社會底層,感受多了,思想也越趨深刻。感于心、發(fā)于口、成于筆,詩歌創(chuàng)作也多了,漸漸地出了“文名”。[6]1847至和二年(1055 年),任泗州(時屬淮南東路,今安徽泗縣)軍事推官,與王安石開始有了交往。王安石先后寫了兩封《與楊蟠推官書》,云:“讀足下之文,但知畏之而已。足下固嘗得賢人者而師之,愿造請所聞焉”,“亦冀足下或有以聞之”。[2]17(李之亮的《王荊公文集箋注》把此系年為“治平中(1064-1067年)居金陵時作”,并認(rèn)為“此時楊蟠當(dāng)為和州軍事推官”。似為不妥。)嘉祐二年(1057年)冬,其母卒,楊蟠欲于翌年二月把其母與其父合葬于杭州龍井之原。為此,楊蟠專門“千里以取銘于”[2]167時知常州、提點(diǎn)江東刑獄的王安石為其母撰墓志銘。丁母憂三年畢,即嘉祐六年(1061年),楊蟠任江陰軍(今江蘇江陰)簽判,負(fù)責(zé)審理案件。同年冬,他約了名處士徐復(fù)(釋惟晤上人、沖晦)到杭州靈隱寺拜訪詩僧契嵩(潛子),詩詞唱和,結(jié)為《山游唱和詩集》(1卷)。翌年除夕,他步蘇軾《守歲》詩韻,作《除夕次東坡守歲韻》,詩云:“人生無百年,誰問嶺龜蛇。容顏鏡水換,老丑不可遮。殷勤守此歲,來歲復(fù)如何……明朝四十過,暮景真易斜。初心自慷慨,白首還蹉跎。寄語少年子,雖強(qiáng)不足夸?!保?]5051
治平三年(1066年),楊蟠奉召回京,任光祿寺丞。此時,他的詩名已播遐邇,與歐陽修、蘇軾、強(qiáng)至(幾圣)、孔武仲(常父)等多有唱和。熙寧二年(1069年),楊蟠在光祿寺丞任上,曾主張制定明礬保護(hù)和生產(chǎn)、銷售法,此建議被朝廷采用。[4]523同年,49歲的王安石被任命為參知政事,在宋仁宗支持下決心革除弊政,于是有了歷史上著名的“熙寧變法”。宋楊萬里《誠齋詩話》還記載了這么一件趣事:當(dāng)時,王安石制定了“熙寧新政”,注重財政、經(jīng)濟(jì),并頒布了“農(nóng)田水利法”,于是,有人就向王安石建議,放干梁山泊的水使其成為耕田。王安石考慮水無處放,遂來請教劉攽(貢文)。劉回答說:“此事楊蟠無齒”。王安石不得其解,問兒子王雱,王雱也不知,轉(zhuǎn)問劉攽。劉攽笑著說:“這個很容易明白,楊蟠善于作詩,自號浩然居士,您父親對他很了解?,F(xiàn)在想使梁山泊干涸為田,此事浩然無涯也?!币环溨C對話令身邊的人拍案叫絕。這件事至少說明兩個問題:一是楊蟠當(dāng)時詩名的確很高,且已上達(dá)朝廷。二是王安石與他很熟悉,為其母撰寫過墓志銘;他亦曾為王安石編的《唐百家詩選》(20卷)作“序”。王安石的朋友對他也很了解。熙寧五年(1072年)契嵩圓寂,楊蟠廣羅其作品結(jié)集為《鐔津文集》(30卷)。同年,楊蟠由光祿寺丞改太子中允。太子中允是太子的屬官,掌管侍從禮儀、審核太子給皇帝的奏章文書,并監(jiān)管用藥等事,官品不高,但屬要職,可謂未來皇帝的親信。同時,楊蟠還暫代發(fā)遣永興諸路轉(zhuǎn)運(yùn)判官。爾后,轉(zhuǎn)陜西提舉常平公事。上任后,曾議修當(dāng)?shù)刂匾O(shè)施“鄭渠”、“白渠”。楊蟠還擅長書法,熙寧九年(1076年)權(quán)管勾荊湖廣兩路提點(diǎn)坑冶事時,曾為于潛長樂寺碑記篆額。元豐八年(1085年)任宣德郎飛騎尉,提點(diǎn)荊廣鑄錢時,曾在廣州碧落洞巖石上書刻記游。元祐元年(1086年)楊蟠被召回京任奉議郎。越三年(1089年)三月蘇軾由京官外放出知杭州,楊蟠終應(yīng)蘇軾薦舉以奉議郎通判杭州。通判號稱“監(jiān)州”,握有連署州府公事和監(jiān)察官吏的實權(quán)。但此時,權(quán)力對他們似乎已不那么重要,他們看重的是對方的詩才文華。因此,兩位詩人一見如故,交往甚密,處理政務(wù)同心協(xié)力,詩歌唱酬相互推敲。五年,浙西六州春潦夏旱,稻田受災(zāi),米價暴漲,而州人賴以灌溉的西湖由于長年不治,草興水涸,葑田已占湖面的一半,離湖較遠(yuǎn)的城區(qū),湖水每擔(dān)已賣到一升米價。蘇軾、楊蟠一面向朝廷報告災(zāi)情,一面設(shè)法籌款救災(zāi)。他們籌公款、建醫(yī)院、獻(xiàn)俸金,并用常平米招募饑民疏浚西湖,從夏到秋,花工20萬,并利用挖上來的湖泥葑草筑成了一條長堤。長堤從南屏山下直通棲霞嶺麓,橫貫湖面,上建六橋,旁植楊柳、芙蓉,并在湖水最深處立三支小石塔作為標(biāo)志,規(guī)定石塔以內(nèi)湖面不準(zhǔn)種菱植藕,以免再次堙塞。這石塔就是如今“三潭印月”的前身,后毀于元代,而長堤即今著名的蘇堤。至此,西湖始望之如畫,“濃妝淡抹總相宜了”。元祐六年(1091年)正月,他倆滿懷喜悅,攜侶呼朋,到湖上踏雪賞梅。楊蟠先作《梅花詩》多首,蘇軾則步其韻,作《次韻楊公濟(jì)奉議梅花十首》,爾后,又作《再和楊公濟(jì)梅花十絕》?!熬缏渥乳_,莫著新詩句句催”,“秾李爭春猶辦此,更教踏雪看梅花”,“洗盡鉛華見雪肌,要將真色斗生枝”,“他年欲識吳姬面,秉燭三更對此花”[5]1735等名句就出于這兩組和詩。平心而論,當(dāng)時的浚湖、筑堤,理應(yīng)有楊蟠的一份功績。也許是因為蘇軾的名望愈來愈大,而楊蟠終無顯官,身后詩文亦大多散失,當(dāng)后人為紀(jì)念浚湖筑堤之事,而命名“蘇公堤”時,楊蟠已為人們遺忘,這也在情理之中。同年二月,蘇軾以翰林學(xué)士承旨召還京都。這兩位朝夕相處、詩酒唱還的詩友從此天隔一方,再也沒有機(jī)會重逢唱酬了。
杭州,這對楊蟠并不陌生,20多年前,他就來過這里。與惟晤上人、契嵩高僧在西湖之中撫掌談笑。當(dāng)夜宿靈隱,翌日又一同去天竺,一路上詩詞唱和,乘詩興而去、盡詩興而歸,而今在杭州,楊蟠更作《錢塘百韻》(又名《西湖百詠》),從湖堂起,至西水亭止,各為一絕,共百首,“郡人傳誦之”,[6]107一時傳為美談。時人郭祥正(字功父)愛之不已,遂起而唱和,亦為百詠。紹圣二年(1095年)三月,楊蟠以承議郎知溫州。據(jù)《溫州府志》載,他秉性剛正,為官清廉,親民勤政,曾把前郡守劉述《勸民五事》勒石立于儀門以為施政準(zhǔn)則,并劃分城內(nèi)街巷定為三十六坊,防火災(zāi),利市賈,便管理。在任兩年間,常輕裝簡從、體察民情、發(fā)展經(jīng)濟(jì)、整治五馬街、與民同苦樂、政績顯著,很得民心。每逢風(fēng)和日麗、江清月明之時,郡民往往互相詢問:楊太守出游了沒有?楊蟠在溫州也寫了很多詩,后人曾輯為《永嘉百詠》、《后永嘉百詠》。紹圣四年(1097 年),楊蟠轉(zhuǎn)守高郵軍(今江蘇高郵),離任之日,老百姓夾道相送,揮淚而別,更有人追攀他的車駕,戀戀不舍。事后,楊蟠曾用詩表達(dá)了他對溫州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對溫州山水的無限眷念,“為官一十政,宦游五十秋。平生憶何處,最憶是溫州。思遠(yuǎn)城南曲,西岑古渡頭。綠觴春送酒,紅燭夜行舟。不敢言遺愛,唯應(yīng)今舊游。憑君將此句,寫寄謝公樓。”(《去郡后作》)[3]5051在高郵時,楊蟠于治所(今江蘇高郵縣)東面建“眾樂園”,園中建“時燕堂”,并作詩一首記之:“吏隱盂城九十旬,豐年日日是佳辰。賦成席上猶飛雪,歌動梁間已落塵。此地誰為愛酒伴,他時儻憶種花人。五壇芍藥齊教放,何處揚(yáng)州更覓春?!保?]5048他還曾去丹陽縣巡視,賦《練江亭》詩云:“寒光萬頃淡高秋,粉壁朱欄凈客愁。晚月蕭蕭聞落葉,晴天歷歷數(shù)飛鷗。煙橫絕島疏難卷,月在平波瑩不流。懷抱未忘知有處,且吟風(fēng)笛醉滄洲?!保?]5041這兩首詩寫景繪形繪色,抒情真摯動人,間或流露出人至晚年的戀鄉(xiāng)之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當(dāng)時就傳誦不已。不過,何時出任高郵軍,說法有異。宋王象之《輿地紀(jì)勝》卷43高郵軍記為“元祐中知軍事”,“元祐”當(dāng)為“元符”之誤。[6]1847
此后,楊蟠又轉(zhuǎn)知壽州(今安徽壽縣),不久即致仕,回到杭州寓居,實現(xiàn)了其詩中所云“只待功成身退日,煙波深處是生涯”的愿望 (《吳江長橋》)。[7]102從此, 每當(dāng)湖上生明月, 他即率一家老少,親朋好友泛舟湖上,飲酒吟詩,悠然忘返。時人沈注作《踏莎行》詞“贈楊蟠”,其上片云:“竹閣云深、巢虛人闃,幾年湖上音塵寂。風(fēng)流今有使君家,月明夜夜聞雙笛?!保?]211這以后,楊蟠事跡不得知。
縱觀楊蟠一生,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認(rèn)識:楊蟠出身于下層官宦家庭,從小受到儒家 “尊主澤民”、“修身齊家平天下”思想的熏陶,中進(jìn)士后,歷任州郡地方官,“為官一十政,宦游五十秋”,對下層社會狀況較為了解,尚能正視現(xiàn)實,體恤民情。為人正如其自號所云:有浩然正氣,尤其在杭州通判和溫州知府任上,有較好的政績。
從現(xiàn)存作品和宋代筆記史料看,他的交游圈主要有兩個,且部分重合。一是仕宦關(guān)系:同僚、長官,如孔武仲、強(qiáng)至、郭祥正、王安石、歐陽修、蘇軾。一是興趣相投:詩友、道友。如孔武仲、強(qiáng)至、郭祥正、契嵩、惟晤上人、辯元。在現(xiàn)存詩集中有契嵩和詩25首,強(qiáng)至和詩22首,蘇軾和詩20首,惟晤上人和詩18首,郭祥正和詩4首,孔武仲和詩3首,辯元和詩1首,但楊蟠除了與契嵩、惟晤上人往來唱和的22首外,不見與其他人的作品。另外,楊蟠還有其他一些交游往來的詩篇,如《除夕次東坡守歲韻》、《喜聞中丞包公稱職有書》、《贈仰孝子》。
楊蟠作品據(jù) 《宋史·文苑傳》,“平生為詩數(shù)千篇”,《宋史·藝文志》記有詩20卷。遺憾的是,楊蟠的詩到了民國年間能見到的僅是其鄉(xiāng)人所輯錄的,收錄在《臺州叢書后集》中的《章安集》1卷,疏漏較多。今人舉全力所編輯的《全宋詩》和《全宋詩訂補(bǔ)》廣搜《鐔津文集》、《會稽掇英總集》、各種地方志、叢書、別集,共得詩126首,殘句 11條。此后,林家驪、楊東睿先生又輯錄出詩8首,殘句1條。[9]362筆者自1985年為臺州地方志辦公室撰寫《宋代詩人楊蟠》一文開始,一直留心其詩文,但到目前所見之文僅《〈唐百家詩選〉序》,《宋史·食貨志》中的一條建議片斷,及《眾樂園記》殘文兩句“當(dāng)東南沖會,邑居繁盛”。[6]1840所見之詩新發(fā)現(xiàn)的僅有1首無題詩。若以上新輯錄的均正確,那么,楊蟠的詩今已發(fā)現(xiàn)135首,殘句12條,數(shù)目僅為原來的1%。另外,筆者還發(fā)現(xiàn),楊蟠的詩有些雖有名目,但無內(nèi)容。如《輿地紀(jì)勝》說楊蟠有“眾樂園”詩并記,而“眾樂園”有時燕、豐瑞、玉水三堂,華胥臺,搖輝池,飛瞰閣,四香、序賢、煙客、塵外、樂圣、迷春等亭庵,今僅見 “眾樂園”、“時燕堂”、“玉水堂”、“華胥臺”4 首詩,“煙客亭”殘句。又說有《臥犀泉》詩,但不見詩句。而且其中詩題及詩句與《全宋詩》和《全宋詩訂補(bǔ)》所錄亦有一些不同,至今尚無人系統(tǒng)指出。如《時燕堂》一首,宋王象之《輿地紀(jì)勝》卷43所記錄的僅七絕四句,而清張德盛《雍正高郵州志》卷2則為七言律詩八句;《吳江長橋》一首,宋王象之《輿地紀(jì)勝》129卷所記錄的僅七絕四句,而宋劉斧《青瑣高議》前集卷9則為七言律詩八句。誰正?誰誤?再如宋陳應(yīng)行《吟窗雜錄》卷5載有楊蟠《雜題》“猿驚鶴怨不知處”七絕一首,在明代李時漸所輯的《三臺文獻(xiàn)錄》中,此詩題為“蔣山太平僧舍”,且在首句“不知處”下有自注“山有‘猿驚’、‘鶴怨’二谷”。若無此注,不知后來讀詩者又將作出對“猿驚”、“鶴怨”的何種理解。再如《春日獨(dú)游南園》,詩題無“獨(dú)游”兩字。又如《陪潤州裴如晦學(xué)士游金山回作》詩首句“世上蓬萊第幾洲”的“世”又作“試”,詩題又作《陪裴學(xué)士游金山》。又如《玉水堂》詩次句“池畔蕭然一史君”的“史”又作“使”。諸如此類,不一而足。其原詩面貌究竟如何,我們今天也只能是??倍茈y判定了。
宋代大文豪歐陽修晚年有一首《讀公濟(jì)〈章安集〉》詩云:“蘇梅久作黃泉客,我亦今為白發(fā)翁。臥讀楊蟠一千首, 乞渠秋月與春風(fēng)。”[5]1735詩寫于嘉祐七年(1062年)之后,詩中的“蘇梅”即北宋著名詩人蘇舜欽(子美)、梅堯臣(圣俞)。蘇、梅倆人共同參加了歐陽修所領(lǐng)導(dǎo)的北宋詩文革新運(yùn)動,反對西昆派淫靡的文風(fēng),在北宋文壇上,歐、蘇、梅三人共享盛譽(yù),名聞天下。而楊蟠當(dāng)時還只是個不起眼的州推官,其人其詩之所以能先后得到德高望重、官居顯要的大人物王安石、蘇軾、歐陽修這三位文壇名宿巨匠的賞識、贊許和推崇,當(dāng)然也不是偶然的了,答案自然是由于他的人品和文風(fēng)。人品上面已敘述,這里就談一下其作品的藝術(shù)特色。
楊蟠現(xiàn)存詩歌分寫景狀物、應(yīng)酬唱和、刺時詠懷三類,第一類以杭州、溫州居多,故鄉(xiāng)為少(僅《石橋》2首)。第二類以與契嵩、惟晤上人唱和最多。第三類僅《平南謠》、《就食》、《余襄公祠》、《去郡后作》、《喜聞中丞包公稱職有書》等幾首。這三類詩藝術(shù)上的共同特點(diǎn)有三:
一是清麗飄逸,描摹精細(xì),境美意豐。楊蟠性喜山水,其筆寫景、詠物、描山、繪水、狀塔、賦閣、頌亭、贊草、記游、敘事、懷古、諷今、言志、抒情,題材廣泛,情趣盎然。例如,前人頗為欣賞的《莼菜詩》:“休說江東春水(一作“日”)寒,到來且覓鑒湖船,鶴生嫩頂浮新紫,龍脫香髯帶舊涎,玉割鱸魚迎刃滑,香炊稻飯落匙圓。歸期不待秋風(fēng)起,漉酒調(diào)羹任我(一作“似去”)年”。[3]5039詩中所說的莼菜,是一種睡蓮科水生宿根草本。葉片橢圓形,深綠色,嫩莖和葉背有膠狀透明物質(zhì)。夏天抽出花莖,花小、暗紅色,春夏季采嫩葉作蔬菜,味鮮美,為西湖名菜。這首詩一落筆就先聲奪人,造出一種情境?!靶菡f”、“且覓”迅速地勾起了讀者的好奇和聯(lián)想,使你欲罷不能。三四句承上,繪形暮色,引類作喻,點(diǎn)出莼菜之形、之神,直叫人垂涎三尺。五、六句筆鋒一轉(zhuǎn),落到與此相關(guān)的鱸魚身上。最后,暗用晉代張翰“莼鱸之思”典故,收合全詩。整首詩狀物賦形,出神入化,借詠物而寄思鄉(xiāng)之情,氣度高遠(yuǎn),意蘊(yùn)雋永?!皶r人以為讀其詩,不必食莼羹,然后知其味”,[10]66詠誦之下,現(xiàn)在亦然。再如《松江》“青山帶日低平野,白浪隨風(fēng)過別洲。月靜沙寒知雁宿,云深水暖羨魚游”,[3]5047令人神往的景致,宛如一幅淺墨沖淡的松江水墨畫。又如《甘露寺》“銀河倒瀉分雙月,錦水西來轉(zhuǎn)幾山”;[3]5048《江陰即事》“云寒雁影翻紅照,水落鷗群占白沙”;[3]5041《早過天竺呈明智及同游二老》“山抱鐘聲圓不散,雪鋪瓦面冷無光”;[3]5035《次韻和酬》“云遠(yuǎn)石深連鷲嶺,水寒沙淺似魚梁。漫因野老詢前事,閑伴幽人擷眾芳”。[3]5035意象極美,一詠三嘆。
二是自然沖淡,質(zhì)樸明快,善口語化而不流于粗俗。一反西昆詩派淫靡的文風(fēng),不賣弄做詩技巧,不用生僻典故,也不堆砌華美詞藻,只是把眼之所見與心之所感,信手拈來,給人一種真實感、親切感、余味感。如《楊梅塢》:“夏日紅相照,天晴塢自開。襄陽多稚子,摘贈故人來?!保?]5045描寫喜收楊梅之事,語言通俗流暢,形象親切可愛。如《西溪》:“為愛西溪好,長憂溪水窮。山源春更落,散入野田中?!保?]103寫景乎?寫情乎?實難斷語。一二句相反相成,互相生發(fā)、發(fā)人深思。三四句更進(jìn)一層,清新出之,其中無窮的哲理令人品味。再如《錢塘江上》:“一氣連江色,寥寥萬古清。客心兼浪涌,時事與潮生。路轉(zhuǎn)青山出,沙空白鳥行。幾年滄海夢,吟罷獨(dú)含情。”[3]5047景中情、情中景、出人意表。其中三四句,七八句寫得尤其妙,抒江海之情,更抒人事之情,讀后余味不盡。又如《就食》:“未知田上勞,徒厭鼎中味。及與農(nóng)事接,方驚食者貴。余生寡營求,念此豈易致。況敢懷寸祿,平居但羞愧?!保?]5039從自身下筆,解剖靈魂,通俗明白,情深意真,與唐李紳 《憫農(nóng)二首》有異曲同工之妙。另外,《涌金池》:“涌金春色晚,吹落碧桃花。一片何人得,流經(jīng)十萬家”;[3]5047《飛來峰》:“飛來天竺遠(yuǎn), 山秀已含春。不遇名僧識,千年豈有神”;[3]5043《春日獨(dú)游南園》“事去青山在,人閑白日長”;[3]5040《慈云嶺》“山高步步上,何用嘆崎嶇”;[3]5040《次韻奉酬》“古人得道多深隱,賢守知名貴早收”;[3]5037《巢居閣》“文章流海內(nèi),幾杖葬山前”;[3]5043都是清新雋永,淡雅精煉的哲理小句,看似平淡實奇崛的好詩。
三是詩律嚴(yán)謹(jǐn)、詩風(fēng)豪放、格高調(diào)響。如《陪潤州裴如晦學(xué)士游金山回作》詩云:“世上蓬萊第幾洲,長云(一作“空”)漠漠鳥飛愁。海山亂點(diǎn)當(dāng)軒出,江水中分繞檻流。天末(一作“遠(yuǎn)”)樓臺橫北固,夜深燈火見揚(yáng)州?;卮瑓s望金陵月,獨(dú)倚牙旗坐浪頭。”[3]5040這是楊蟠陪潤州知府裴煜(如晦)游金山歸途之作。首聯(lián)先聲奪人發(fā)出贊嘆之感:金山宛如蓬萊仙境。中間四句辭彩清麗,寫意窮形,上下粘連,自然流轉(zhuǎn),細(xì)數(shù)金山之上可見的白晝和夜晚之景。末聯(lián)扣題,對裴如晦作了贊美。全詩景象雄闊,一氣呵成,到底不懈,雍容不迫。再如《笠澤》“行吟澤畔心空健,解劍江頭事已非。把酒滄浪愧漁父,何人獨(dú)向秋風(fēng)歸”,[3]5041連用了屈原沉江、許荊釋仇、孔子與孺子對話、屈原與漁父談心,張翰秋思四個歷史人物的故事,句句是典而又句句明白如話。又如《次韻和酬》“不問猿崖鳥道深,攜筇著屐伴君尋。山中桂子驚寒夜,雪后梅花逼歲陰。欲住更逢青眼顧,相看須盡白頭吟。他年若續(xù)高僧傳,未放湯休與道林?!保?]5036狀景抒情俱美,次韻穩(wěn)準(zhǔn)和諧,意趣禪味兩佳,用典不著痕跡。其他如《吳江長橋》“八十丈晴虹臥影,一千頃碧玉無瑕”;[3]5042《宿永安方丈書呈東山禪師》“白云已鎖山間寺,流水空傳世上名”;[3]5035《次韻和酬》“明月當(dāng)樓情已興,碧云落紙句還佳”;[3]5035《喜聞中丞包公稱職有書》“幅員潤澤嘉謀進(jìn),臺閣風(fēng)流故事明”;[3]5040《甘露寺》“云捧樓臺出天上,風(fēng)飄鐘磬落人間”。[3]5048無不對偶工整,音節(jié)瀏亮,氣韻生動,詞秀句麗,讀來朗朗上口。元代文學(xué)家,詩評家方回《瀛奎律髓》云:“公濟(jì)詩葩藻流麗,與王平甫相似,不止《莼菜》一詠傳美當(dāng)時也。”這話是很有見地的。
綜上所述,楊蟠是宋代臨海籍著名詩人,在任職杭州、溫州、高郵等地地方官時,做過許多有益之事。他的詩文散佚殆盡,但仍然可見出清麗、自然、高逸的風(fēng)格,是對當(dāng)時文壇綺靡風(fēng)氣的一個巨大沖擊和革新。 王安石對其文 “愿造請所聞”。[2]17歐陽修“稱其詩”,[4]1288愿“臥讀楊蟠一千首”。蘇軾與其“倡酬居多”,[4]1288僅梅花和詩就 20 首。契嵩在《山游唱和詩集》“序”和“后敘”評其為“詩贍”,“儒者才俊”。因此,楊蟠完全稱得上是北宋中期詩壇的杰出人物。但由于他存詩不多,一直默默無聞,沒有得到應(yīng)有的重視和地位,故擬以五題,以拋磚引玉,再為其鼓與呼。
[1]陳耆卿.嘉定赤城志[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4.
[2]王安石.王安石全集卷四[M].上海:廣益書局,1936.
[3]北京大學(xué)古文獻(xiàn)研究所.全宋詩[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8.
[4]脫脫.宋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二十五史百衲本,1998.
[5]王文誥輯注.蘇軾詩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2.
[6]王象之.輿地紀(jì)勝[M].成都:四川大學(xué)出版社,2005.
[7]陳新等.全宋詩訂補(bǔ)[M].鄭州:大象出版社,2005.
[8]唐圭璋編.全宋詞[M].北京:中華書局,1986.
[9]林家驪,楊東睿.楊蟠及其詩歌考論[J].第四屆宋代文學(xué)國際研討會論文集,2006.
[10]王直方.王直方詩話[M].郭紹虞輯.宋詩話輯佚.北京:中華書局,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