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常保
(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xué)校 中文系,四川 汶川 623000)
《春秋》所載周天子謚號體例考析
董常保
(阿壩師范高等??茖W(xué)校 中文系,四川 汶川 623000)
《春秋》所載周天子謚號與葬緊密結(jié)合,不書周天子謚號是《春秋》體例,書謚號者或違背七月而葬之禮,或違背諸侯親自奔喪會葬的禮制,若周王室失赴告禮,則崩葬全不載。
周天子;謚號;體例;考析
清代學(xué)者顧棟高云:“看《春秋》須先破除一例字。”[1]42“例”便是《春秋》的書法體例。在《春秋》中,除去未逾年的悼王和獲麟后的敬王,共記載有12位天子,但書其謚號的體例不協(xié)。其中載崩載葬謚者分別是桓王、襄王、匡王、簡王和景王,載崩而缺葬后舉謚者為平王、惠王、定王和靈王,崩葬皆缺者為莊王、僖王、頃王。謚號是喪禮中的最后一道程序,《春秋》所載有謚號周天子的格式為“葬+謚號+王”,即葬后舉謚,且和“崩”緊密相連。喪禮屬于“五禮”中的兇禮,司馬遷云:“《春秋》者,禮義之大宗也?!盵2]3298“禮”是貫穿《春秋》的一條重要思想線索。因此,要考究《春秋》書周天子的謚號體例,需從其葬禮中崩及葬謚出發(fā),分類探析,逐層剝離,探究出其較為符合《春秋》原貌的書謚體例。
天子七月而葬的禮制,“三傳”無異議?!蹲髠鳌る[公元年》載:“天子七月而葬,同軌畢至;諸侯五月,同盟至;大夫三月,同位至;士逾月,外姻至?!盵3]16《公羊傳·隱公三年》:“天王(平王)崩,何以不書葬?天子記崩不記葬,必其時也?!盵4]2203《谷梁傳》兩次提到“天子志崩不志葬”,一次是“莊公三年”載:“天子志崩不志葬,必其時也。何必焉?舉天下而葬一人,其義不疑也?!盵5]2381另一次是“文公九年”載:“天子志崩不志葬。舉天下而葬一人,其道不疑也?!盵5]2408《左傳》明確提出周天子是“七月而葬”,《公羊傳》認(rèn)為不書天子葬謚,因為天子之葬是“必其時也”,是“七月而葬”葬例的定規(guī),一般不會有變動?!豆攘簜鳌氛J(rèn)為天子葬期是“必其時也”,并進(jìn)一步指出其禮制毋庸置疑。
《左傳》沒有提出《春秋》為何書周天子葬后舉謚之因?《公》、《谷》二傳則闡釋了其中的原因?!豆騻鳌の墓拍辍吩陉U釋“葬襄王”時曰:“王者不書葬,此何以書?不及時書,過時書?!盵4]2269?2270《春秋》本不書周天子葬謚,這是常例。書的原因是“不及時書,過時書”。“不及時”是周天子喪禮不到七月即葬,“過時”是超過了“七月而葬”的定規(guī),這都不符合“七月而葬”的禮制,是變例。違時而葬屬于非禮,故《春秋》譏而書之。《谷梁傳》則透過“不及時書,過時書”的表層現(xiàn)象,進(jìn)一步發(fā)掘其深層原因是天子“志葬,故也,危不得葬也。”[5]2381“志葬,危不得葬也?!盵5]2408“故”是指當(dāng)周王崩后,王室發(fā)生變故,“?!眲t是進(jìn)一步暗含“故”所導(dǎo)致的嚴(yán)重程度。周天子崩后,王室發(fā)生嫡庶之爭,政局動蕩不安,在這種情況下周天子的喪禮便違背“七月而葬”的葬禮制度,或草草而葬,或推遲葬期。
天子書葬謚見于《春秋》者有桓、匡、簡、景四王,崩及葬謚分別如下:
周桓王:(桓公十五年)三月乙未,天王崩。(莊公三年)五月,葬桓王。
周匡王:(宣公二年)冬十月乙亥,天王崩。(宣公三年正月)葬匡王。
周簡王:(襄公元年)九月辛酉,天王崩。(襄公二年)春王正月,葬簡王。
周景王:(昭公二十二年)夏四月乙丑,天王崩。(昭公二十二年)六月,叔鞅如京師葬景王。
天子七個月葬期是把崩亡的當(dāng)月包括在內(nèi)加以計算的,是虛月,而非實(shí)實(shí)在在的整七個月?;竿醣烙诨腹迥耆拢嵊谇f公三年五月,為七年而葬,為此,《左傳》認(rèn)為是緩葬,《公》、《谷》之意是改葬,《谷梁傳》進(jìn)而認(rèn)為是“危不得葬”??锿醣烙谛晔?,次年正月而葬,葬期四個月;簡王崩于襄公元年九月,葬于次年正月,葬期五個月???、簡二王《左傳》不載,《公》、《谷》二傳僅載“葬匡王”、“葬簡王”。景王崩于昭公二十二年四月,六月而葬,葬期三個月。四位周天子都不符合“七月而葬”的禮制,其中桓王屬于葬期“過時”,匡王、簡王和景王為葬“不及時”,都符合《公羊傳》所釋的“不及時書,過時書”的體例。
桓王和景王載葬謚與《谷梁傳》的“危不得葬”一致?;竿醯睦^位者是周莊王,據(jù)《左傳·桓公十八年》載:“初,子儀有寵于桓王,桓王屬諸周公。辛伯諫曰:‘并后、匹嫡、兩政、耦國,亂之本也?!芄?,故及。”[3]154子儀即王子克,受到周桓王的寵愛,桓王把他托付給執(zhí)政卿周公,意欲立為王儲。辛伯認(rèn)為這是亂國之本。但周公沒有聽從辛伯的建議,導(dǎo)致周莊王三年,周公和王子克密謀要?dú)⒌羟f王,莊王在得到辛伯的密告后,殺掉周公,王子克逃往燕國,這便是“王子克之亂”。由此我們可以推斷,周桓王崩后,周莊王繼位之初,周王室發(fā)生嫡庶之爭,內(nèi)部危機(jī)四伏,以至于桓王被草草而葬,七年后,在莊王的地位完全鞏固時桓王才按照天子的喪禮得以改葬。景王三月而葬的原因,《公》、《谷》解釋是“王室亂”,該亂即“王子朝之亂”。王子朝是景王的庶長子、繼位者敬王的庶兄,昭公十五年景王太子壽卒,景王欲立王子朝未果而崩。昭公二十二年四月景王崩后,“王子朝因舊官、百工之喪職秩者,與靈、景之族以作亂”[3]1435,與敬王并稱“西東二王”,雙方戰(zhàn)亂頻繁,前后達(dá)二十六年之久???、簡二王違背七月而葬禮制的原因由于史料缺失,難以判定。
襄王崩于文公八年八月,葬于九年二月,符合“七月而葬”之制,為何《春秋》書之?“三傳”同載莊叔(叔孫得臣)如周會葬,《左傳》僅載其會葬,《公羊傳》解釋書葬的原因是“我有往者則書”,若從字面理解似乎與杜預(yù)《集解》“魯往會則書葬”一致,但何休《解詁》進(jìn)一步解釋道:“謂使大夫往也,惡文公不自往,故書葬,以起大夫會之。”[4]2269?2270《公》、《谷》二傳均認(rèn)為“天子志崩不志葬”,志葬是否為魯公違背親奔會葬的禮制?我們逐一分析。
《左傳·隱公元年》認(rèn)為“天子七月而葬,同軌畢至”?!巴壆呏痢奔锤鲊T侯全部要參加周天子的葬禮,但《左傳》并沒有作深入的闡釋,因此后世治《左傳》的學(xué)者歧義紛出,眾口不一?!蹲髠鳌は骞辍丰尅办`王之喪,我先君簡公在楚,我先大夫印段實(shí)往”條正義引鄭玄言:“鄭玄以為簡公若在,君當(dāng)自行?!盵6]2125這里雖然講的是鄭國會葬,對恪守周禮的魯國同樣適用。也就是說,鄭玄認(rèn)為魯國國君應(yīng)親會周天子葬禮,若派卿大夫則屬非禮。杜預(yù)《集解》則認(rèn)為“同軌”者,謂遣使來至,非諸侯親自至?!夺尷罚骸叭f國之?dāng)?shù)至眾,封疆之守至重,故天王之喪,諸侯不得越竟而奔,修服于其國,卿共吊葬之禮。”[6]1717顧棟高在《天子諸侯喪禮已廢絕于春秋時論》中曰:“余嘗詳考《左氏傳》,而知天子諸侯喪紀(jì)已廢絕于春秋時無疑也。蓋周道凌遲,皇綱解紐,有以諸侯不奔天子之喪,不會天王之葬,而甘仆仆于晉、楚者矣,有以天子不貧乏不備具,至七年乃葬,于魯求賻求金,甚至景王三月二葬,以天子而用大夫之禮者矣?!盵1]1558千年爭論,孰是孰非難以定論,以至于楊伯峻先生在《春秋左傳注》同時采用兩種觀點(diǎn):隱公元年釋“同軌畢至”條,在引用昭公三十年游吉言和鄭玄注后,筆鋒一轉(zhuǎn)“但杜預(yù)謂‘天王喪葬,諸侯例皆不往’,以春秋證之亦可信?!盵3]17文公九年釋“葬襄王”條,認(rèn)為“然依古禮,天子死,諸侯奔喪會葬?!盵3]569并引用《尚書·顧命》證之。
杜預(yù)《集解》諸侯不越境奔喪之說,若聯(lián)系《左傳》所載各國諸侯奔喪史實(shí)來看,與實(shí)際情況相悖。首先,《春秋》盟會頗多,諸侯皆越境而行,離國期間當(dāng)留有卿大夫守國?!蹲髠鳌らh公二年》里克諫曰:“大子奉冢祀,社稷之粢盛,以朝夕視君膳者也,故曰冢子。君行則守,有守則從。從曰撫軍,守曰監(jiān)國,古之制也?!盵3]268可見,“封疆之守至重”,諸侯遇到盟會等大事,仍須出行,期間留有“監(jiān)國”,這是古之定制。況且,“天子之喪動四海”[7]360,天子之喪乃天下之大事,諸侯越境奔喪會葬,也是合情合理之舉。其次,春秋中諸侯之間奔喪會葬頗多,如《左傳·隱公元年》:“衛(wèi)侯來會葬,不見公,亦不書?!盵3]18《左傳·宣公十年》:“公如齊奔喪。”[3]707《左傳·成公十年》:“公如晉,晉人止公,使送葬?!盵3]651《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公及陳侯、鄭伯、許男送葬?!盵3]1155《左傳·襄公三十一年》:“滕子來會葬?!盵3]1186《春秋經(jīng)·定公十五年》“邾子來奔喪”、“滕子來會葬”[3]1599。從春秋初期到末期,諸侯離國奔喪會葬不絕于書,貴為天子的喪葬,諸侯也該如此。其三,《左傳》中的史實(shí)可證杜預(yù)之說不符《春秋》書法?!蹲髠鳌は骞拍辍份d:葬靈王,鄭上卿有事,子展使印段往。伯有曰:“弱,不可?!弊诱乖唬骸芭c其莫往,弱不猶愈乎?《詩》云:‘王事靡盬,不遑啟處?!瘱|西南北,誰敢寧處?堅事晉、楚,以蕃王室也。王事無曠,何常之有?”[3]1156遂使印段如周。這則史料告訴我們,當(dāng)時的周王朝日趨衰落,周天子地位較低,已經(jīng)淪為打著“尊王”旗幟的諸侯的傀儡,所以會有“堅事晉、楚,以蕃王室也”之語。周天子雖淪落,形式上依然是天下共主,喪禮又為國之大事,“東西南北,誰敢寧處”,恰好透露出當(dāng)時諸侯依然較好地保持著奔王喪之禮。因此,鄭國卿大夫才有此爭論。另外,《左傳· 僖公二十四年》:“宋成公如楚,還入于鄭。鄭伯將享之,問禮于皇武子。對曰:‘宋,先代之后也,于周為客。天子有事,膰焉;有喪,拜焉。豐厚可也?!嵅畯闹硭喂?,有加,禮也?!盵3]427宋成公路過鄭國,鄭伯問享禮,皇武子稱引王祭、王喪之禮,“有喪拜焉”,可見王所拜者為宋國參加天子會葬的國君,此為諸侯應(yīng)該親自奔王喪的佐證。
如果說《公》、《谷》二傳和治《左傳》的鄭玄代表的是兩漢觀點(diǎn)的話,那么杜預(yù)《集解》的闡釋則是對這種傳統(tǒng)看法的顛覆。
“三傳”都認(rèn)為各國諸侯全部要參加周天子的葬禮,此為奔喪會葬的常例,但遇到國君父母的薨期與周天子崩期相近這種特殊情況時是否有變例呢?《左傳》沒有明言,《公》、《谷》二傳產(chǎn)生嚴(yán)重分歧。何休《解詁》認(rèn)為“設(shè)有王、后崩,當(dāng)越紼而奔喪。”即諸侯喪禮如果恰好遇到天子或王后的崩,嗣君當(dāng)越紼而奔喪,不能例外?!豆攘簜鳌穭t認(rèn)為:周人有喪,魯人有喪。周人吊,魯人不吊。周人曰:“固吾臣也,使人可也。”魯人曰:“吾君也,親之者也,使大夫則不可也?!盵5]2443言外之意是諸侯雖當(dāng)親奔天子之喪,但遇親喪即止??梢姡叭齻鳌本J(rèn)為諸侯應(yīng)親奔天子之喪,只是有常例和變例之別。
在《春秋》中,平、惠、定、靈四王為記崩不記葬,魯公是否親自參加了此四王的喪禮呢?
平王崩于隱公三年三月,當(dāng)葬于隱公三年九月。秋七月王室派“武氏子來求賻”,此時平王未葬,可見直至七月隱公還沒有如周奔喪,以至于周王室親自派人來求賻。究竟是隱公怠慢平王葬禮,還是另有原因?《春秋》載:“夏四月辛卯,君氏卒?!痹瓉黼[公之母喪于平王后一月,若依五月而葬來看,聲子應(yīng)該葬于八月期間,而王室求賻是在七月,當(dāng)此之時,魯國國君隱公遇到親喪,即周遇平王喪,按《谷梁傳》之說,隱公可以不親自奔會葬。但是隱公在八月葬母后,即刻奔赴周的九月會葬也是可能的,且這與《公羊傳》嗣君當(dāng)越紼而奔喪之說在時間上不沖突。
惠王本來崩于僖公七年冬閏十一月,之后周王室發(fā)生大叔帶之難,因此赴告魯國推遲了整整一年,直到八年正月襄王依靠齊桓公的支持定位,而后赴告諸侯,按葬期推算當(dāng)葬于僖公八年五月。此時,襄王是依靠齊桓公的力量登上的王位,即使赴告延后,魯國國君參加惠王葬禮既符合尊王,亦符合齊桓公稱霸的實(shí)際政治情況。
定王崩于成公五年十一月,當(dāng)葬于成公六年五月。到成公六年五月前,魯君也無軍國大事,更無親喪,所以是有時間會王喪的。
靈王崩于襄公二十八年十二月,當(dāng)葬于襄公二十九年六月,襄公二十九年正月魯君在楚,夏五月從楚歸國,此時《左傳》記述了鄭國遣使會葬之事,魯國若派卿大夫去的話,《春秋》當(dāng)載,則可能魯君親自會葬。
在《春秋》中除了以上分析的九位周天子外,還有莊、僖、頃的謚號缺載?!洞呵锖鷤鳌匪裕骸扒f、僖、頃崩葬皆不志,王室不告,魯亦不往也?!盵1]1487這與杜預(yù)《集解》“今不書葬,魯不會”[6]1722和“不書,魯不會”[6]2005的觀點(diǎn)一致。
赴禮,即赴告之禮,是喪禮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可以說有無赴告之禮是決定奔喪會葬的前提條件?!洞呵铩肥囚斒?,因此當(dāng)周天子崩后,王室應(yīng)該遣使赴告魯國,魯君隨即會奔赴王城參加喪禮,禮畢歸國后史官便會書于《春秋》中。反之,若周天子崩而王室沒有對魯行赴告之禮,魯國不去參加喪禮,亦不書于史策中。
《左傳·文公十四年》載:“十四年春,頃王崩。周公閱與王孫蘇爭政,故不赴。凡崩、薨,不赴,則不書。禍、福,不告亦不書,懲不敬也?!盵3]602頃王崩時,有周公閱與王孫蘇爭政,王室動蕩,故未行赴告之禮,因此《春秋》以不書懲戒其無禮。我們可以進(jìn)一步推斷,既然王室失赴告之禮,魯國也許會從其他渠道知曉,如《國語·魯語上》載:“晉人殺厲公邊人以告,成公在朝?!盵8]451晉、魯二國不是鄰國,晉厲公被弒的信息是魯國駐守邊境的官員報告給魯公的,那么,周天子崩,即使周王室沒有赴告魯國,魯國也可能知曉,但為了懲戒其無禮故意不書,魯君亦可能不參加周頃王喪禮,書葬后舉謚便無從談起。
至于莊、僖二王,《春秋》及“三傳”皆不記其崩,也未有闡釋之語,僖王甚至不見于經(jīng)傳,其原因是否也與頃王崩時有類似原因呢?我們來看這則史料:
初,王姚嬖于莊王,生子頹。子頹有寵,蒍國為之師。及惠王即位,取蒍國之圃以為囿,邊伯之宮近于王宮,王取之。王奪子禽,祝跪與詹父田,而收膳夫之秩。故蒍國、邊伯、石速、詹父、子禽祝跪作亂,因蘇氏。秋,五大夫奉子頹以伐王,不克,出奔溫。蘇子奉子頹以奔衛(wèi)。衛(wèi)師、燕師伐周。冬,立子頹。[3]212
按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中周及諸侯在位紀(jì)年看,魯莊公十九年是周惠王二年,史料講述的便是“王子頹之亂”,子頹是周莊王寵妃所生庶子,是莊王繼位者僖王之弟。先是惠王繼其父僖王之位而立,接著是王室五大夫擁立王子頹而伐惠王,惠王出奔鄭,最后鄭厲公與虢叔殺王子頹及五大夫而納惠王,平定了這場嫡庶之爭。周莊王晚年不吸取“王子克之亂”的教訓(xùn),反而重蹈其父桓王的覆轍,寵愛庶子王子頹,直接導(dǎo)致其孫惠王二年發(fā)生“王子頹之亂”。我們可以推斷,當(dāng)周僖王繼位之初,周王室內(nèi)部嫡庶危機(jī)四伏,僖王疲于保全自己的王位,王室也為嫡庶之爭而陷入較為混亂的狀態(tài),在這種情況下,周莊王崩后周王室自然無暇履行正常的赴告之禮了,因此《春秋》不書周莊王之崩。
周僖王在位僅五年,僖王崩后,僖王弟王子頹及五大夫為了爭奪王位更是肆無忌憚,繼位者惠王此時的處境更是危機(jī)四伏,更甚于其父僖王,所以沒有赴告魯史也在情理之中。
另外,惠王崩后的赴禮推遲了一年,同樣也因嫡庶之爭,這也可為赴禮不備的旁證。由于惠王寵愛王子帶,意欲廢襄王而立王子帶,而周襄王是惠王之子,于是在周惠王晚年,周王室同樣面臨著嫡庶爭奪王位的危機(jī)。當(dāng)惠王在僖公七年崩后,襄王擔(dān)心王子帶作亂而影響自己正常繼承王位,于是隱襄王之崩,不赴告諸侯,反而“告難于齊”,直到僖公八年春,襄王派人與霸主齊桓公及魯、宋等諸侯盟于洮,自己“定位”后才赴告諸侯,以至于惠王的赴告滯后實(shí)際崩期整整一年。
[1] [清]顧棟高.春秋大事表[M].北京:中華書局,1993..
[2] [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3]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0.
[4] 春秋公羊傳注疏[Z]//十三經(jīng)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5] 春秋谷梁傳注疏[Z]//十三經(jīng)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6] 春秋左傳正義[Z]//十三經(jīng)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7] [清]王先謙.荀子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8.
[8] [清]董增齡.國語正義[M].成都:巴蜀書社,1985.
Analysis on the Posthumous Title of Zhou Emperor inThe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DONG Chang-bao
(Aba Teachers’ College, Wenchuan Sichuan 623000, China)
The posthumous title of Zhou emperor is closely integrated with his funeral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It is a a kind of style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that no posthumous title is recorded if the funeral is carried in July or the royal family is against the funeral rules.
Zhou emperor; posthumous title; style; analysis
K892.9
A
1006?5261(2012)04?0113?04
2012-03-26
四川省教育廳資助科研項目(10SB080)
董常保(1975―),男,山西寧武人,副教授,碩士。
〔責(zé)任編輯 楊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