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文薈
(中央民族大學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北京 100081)
從《詩經》中的夫妻稱謂看周人的同姓不婚制
羅文薈
(中央民族大學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北京 100081)
《詩經》中有大量的異姓夫妻稱謂。古公與姜女、王季與大任等夫妻稱謂反映了西周建立前的同姓不婚之俗,韓侯與韓姞等夫妻稱謂表現(xiàn)了周朝建立后實行的同姓不婚制。周人確立同姓不婚制主要是為了擴大勢力和鞏固統(tǒng)治。
《詩經》;夫妻稱謂;周朝;同姓不婚制
稱謂是為表現(xiàn)人們之間的社會關系而產生的,它區(qū)分了人們在社會關系中扮演的不同角色,很多都是成對出現(xiàn)的,夫妻稱謂就是其中典型的一種,可以反映一定的社會文化。《詩經》中有著豐富的夫妻稱謂,對我們了解周人的同姓不婚制有著重要的意義。
《易傳·序卦》曰:“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狈蚱揸P系是天地間一種非常重要的關系,從群婚制到對偶婚制,再到一夫一妻制,人類婚姻關系走過了漫長的歷程。同姓不婚是族外婚的一種。周朝之前已有族外婚的習俗,如夏禹曾“娶于涂山”而生啟,商湯跟有莘氏結親等,但周朝之前的族外婚僅是一種習俗,而稱不上制度。周時始有同姓不婚制,正如王國維在《殷周制度論》中所言,“同姓不婚之制,實自周始”,其重要的原因是“女子稱姓,自周人始”①。徐中舒說:“當其宗法相當發(fā)達的時候,是絕對的外婚……夏、殷都不是絕對外婚”;“姓,就是絕對外婚,宗法產生以后才有的,商代沒有姓?!盵1]70姓氏之分始于周初,男稱氏,女稱姓,由此周代才形成同姓男女不婚之制?!抖Y記·大傳》云:“四世而緦,服之窮也。五世袒免,殺同姓也。六世親屬竭矣!其庶姓別于上,而戚單于下,婚姻可以通乎?系之以姓而弗別,綴之以食而弗殊,雖百世而婚姻不通者,周道然也?!庇纱宋覀兛梢钥闯?,周代從統(tǒng)治者到一般平民,都要奉行同姓不婚之道。這里的“道”就是指典章制度。而一種典章制度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事實上,西周建立之前,周人已經有同姓不婚之俗,這為同姓不婚之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到周朝建立之后順理成章將此確立為制度。這些我們從《詩經》中出現(xiàn)的夫妻稱謂就可看出。下面試述之。
在《詩經》中,記錄最早的一對夫妻是周太王古公亶父及其妻姜女。《大雅·綿》云:“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來胥宇?!薄洞笱拧に箭R》云:“思媚周姜,京室之婦?!边@兩篇詩中出現(xiàn)了“古公亶父、姜女、周姜、婦”四個稱謂,古公亶父是王季的父親、文王的祖父;亶父是其名,公是其號,因他是西周以前的一個公,所以叫做古公;周朝建立后,周王追稱他為太王。姜女和周姜是同一個人,即古公之婦。姜女即姜姓女子,因其姓姜,所以稱姜女。先秦時女子大多只稱姓,未婚之前稱娘家姓,有時再加上排行“伯(孟)仲叔季”等,形成如“孟姜”、“孟弋”之類的稱呼;出嫁后的女子多是以夫家姓加娘家姓為稱,如“韓姞”,有時也可以娘家姓加上“排行、國名、地邑名”之類為稱,如“大姒、邑姜、褒姒”等?!端箭R》之周姜即是“邑名”加姓之稱?!睹珎鳌吩疲骸爸芙?,大姜也。”《鄭箋》云:“常思愛大姜之配大王之禮”,由此,周姜即是姜女,她是柔婉和順的,所以為周王室之婦?!秶Z·晉語四》謂黃帝以姬水而姬姓,炎帝以姜水而姜姓,因異德合姓而構成了世代通婚的兩合姓族[2]425。因而此處的姜女也就是炎帝之后,與周族始祖姜嫄同族。周族建立父系社會之后,有了獨立于母系姜姓的姬姓。因而姬、姜通婚屬于族外婚,周人對此表示肯定。結合周朝史實,《綿》詩所云是古公亶父清晨策馬沿河到達岐山之下,和妻子姜女一同來考察建造宮室的地址。后來他們在土地肥沃的周原定居,周族從此迅速發(fā)展壯大。
季歷是古公亶父的第三子,《詩經》中亦記載了他與大任的婚姻關系?!洞笱拧ご竺鳌返诙略疲骸皳粗偈先?,自彼殷商,來嫁于周,曰嬪于京。乃及王季,維德之行?!薄洞笱拧に箭R》亦云:“思齊大任,文王之母?!币陨蟽稍姵霈F(xiàn)“摯仲氏任”、“王季”、“大任”、“文王”四個稱謂,由他們之間的關系可以看出大任是王季之妻?!皳粗偈先巍保睹珎鳌吩疲骸皳磭涡罩信??!薄多嵐{》云:“摯國中女曰大任,從殷商之畿內,嫁為婦于周之京,配王季,而與之共行仁義之德,同志意也?!蓖跸戎t《詩三家義集疏》曰:“摯,國名?!吨苷Z》:‘摯疇之國由太任’。韋注:‘摯、疇二國,奚仲、仲虺之后,太任之家?!堵肥贰罚骸癫讨捷浻袚赐ぁ?。案:平輿故城在今河南汝寧府城東,是摯實殷畿內國,故云‘自彼殷商’?!危铡?,《晉語》司空季子曰:‘黃帝之子,得姓者十四人,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佶、儇、依是也。’《廣韻》:‘黃帝二十五子,十二人各以德為姓,第一為任氏’,是任出黃帝之證……稱‘摯仲任’者,女子后姓,所以別于男子先氏,即《春秋》‘紀季姜’之比也。”[3]828?829“仲”,指次女。“摯仲氏任”用的是古代貴族女子的正式稱謂方式:“國名(婚后為丈夫的氏)加排行加娘家的姓。”王季,名季歷,是太公的少子、文王之父,季是周人中排行最小的稱呼,他是古公第三子,最少,所以文王即位后追封他為王季。姬姓王季與任姓女子大任異姓相配,并生下傳說有“祥瑞”的文王,是周人稱頌的婚姻。
《詩經》中還熱情謳歌了文王與大姒的婚姻?!洞竺鳌吩娫疲骸疤毂O(jiān)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載,天作之合。在洽之陽,在渭之涘。文王嘉止,大邦有子。大邦有子,伣天之妹。文定厥祥,親迎于渭。造舟為梁,不顯其光。有命自天,命此文王,于周于京。纘女維莘,長子維行,篤生武王。保右命爾,燮伐大商?!薄洞笱拧に箭R》有云:“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毛傳》曰:“莘,大姒國也?!薄读信畟鳌つ竷x傳》曰:“大姒者,武王之母,禹后有莘姒氏之女?!盵4]9“妹”,少女也?!袄y女維莘”,纘當同“?”?!稄V韻》“?,好容貌?!瘪R瑞辰《毛詩傳箋通釋》云:“?女謂好女,猶言淑女、碩女、靜女,皆美德之稱。詩言莘國有好女,倒其文則曰纘女維莘。”[5]806由此,大姒出于夏王室支族有莘氏。莘氏出自姒姓,以封國名為氏。夏朝初期,夏王啟封高辛氏的兒子摯于莘,建立了莘國,其地望在今天的陜西省合陽縣東南。莘國滅亡以后,其后代就以國名作為自己的姓氏,稱做莘氏。據(jù)《史記·夏本記》記載,商湯就娶了有莘氏的女兒,又據(jù)《史記·周本記》載:“帝紂乃囚西伯于羑里,閎夭之徒患之,乃求有莘氏美女……因殷嬖臣費仲而獻之紂。紂大悅,曰:‘此一物足以釋西伯,況其多乎!’乃赦西伯?!盵6]79由此,有莘氏女漂亮且有特殊背景,又有“徽音”,還生下了“燮伐大商”的武王,所以詩言她與文王的婚配是“天作之合”。
《大明》中提到了“燮伐大商”的武王,亦有“維師尚父,時維鷹揚,涼彼武王,肆伐大商,會朝清明”之語。詩中雖未直接提及武王之妻邑姜,但其中的師尚父則是邑姜之父——姜太公。成書于西晉初年的《春秋經傳集解》里說:“邑姜,晉之妣也。”杜預注:“邑姜,齊太公女,晉唐叔之母。”比杜預稍早的皇甫謐在其《帝王世紀》中也說道:“武王妃(一作納),太公之女,曰邑姜。修教于內,生太子誦。”②武王與邑姜亦是異姓通婚。
以上所反映的都是周代同姓不婚制度建立之前周人已實行族外婚的狀況,是周人引以為榮的,在他們對婚姻的追述中洋溢著成功和喜悅之情。由此可見,周人對異姓婚姻頗有好感。
西周建立以后,同姓不婚逐漸上升為一種制度。在《詩經》中,不僅有周人實行同姓不婚制的反映,各諸侯國對此制度的奉行也比較多見,這從側面反映了同姓不婚在周代的普遍性。
周建國后,歷代周王都娶了異姓女。據(jù)史書記載,成王妻王姒、康王妻王姜、昭王妻房后、穆王妻王俎姜、共王妻王媯、懿王妻王白姜、孝王妻王京、夷王妻王姞、厲王妻申姜、宣王妻齊姜、幽王妻申姜與褒姒、桓王妻紀季姜、惠王妻陳媯、襄王妻隗氏、定王妻姜氏、靈王妻姜氏等[7]66?67均是異姓女。對周王的婚姻,《詩經》中主要寫到了周幽王與褒姒兩人。《小雅·正月》云:“赫赫宗周,褒姒滅之?!卑κ前酥吨苷Z》云:“幽王伐有褒,褒人以褒姒女焉,褒姒有寵,生伯服,于是乎與虢石父比,逐大子宜臼,而立伯服。大子出奔申,申人、鄫人召西戎以伐周,周于是亡?!薄缎⊙拧な轮弧吩疲骸捌G妻煽方處?!薄捌G妻”,《毛傳》云:“艷妻,褒姒。美色曰艷?!边@里說的也是褒姒引起內亂的事情?!洞笱拧ふ皡n》云:“哲夫成城,哲婦傾城。懿厥哲婦,為梟為鴟。婦有長舌,維厲之階。亂匪降自天,生自婦人。匪教匪誨,時維婦寺?!薄睹娦颉吩破錇椤胺膊逃耐醮髩囊病?。《毛傳》云:“哲,知也”?!多嵐{》云:“哲謂多謀慮也。城,猶國也。丈夫,陽也。陽動故多謀慮則成國。婦人,陰也。陰靜故多謀慮乃亂國?!薄豆{》又云:“鴟,惡聲之鳥,喻褒姒之言無善?!庇纱耍娭兄罢軏D”、“婦”、“婦人”均是對褒姒的稱呼??梢?,在周人眼里褒姒是滅國的罪孽,周人對她滿懷怨言。這與周建國之前歷位祖先之妻獲得贊美形成鮮明的對比。
《詩經》中還表現(xiàn)了很多異姓諸侯間的聯(lián)姻?!洞笱拧ろn奕》熱烈歌頌了韓侯與蹶父之女的婚姻,詩云:“韓侯取妻,汾王之甥,蹶父之子……蹶父孔武,靡國不到。為韓姞相攸,莫如韓樂??讟讽n土,川澤訏訏,魴鱮甫甫,麀鹿噳噳,有熊有羆,有貓有虎。慶既令居,韓姞燕譽?!表n侯是韓國之君,韓是姬姓國,武王之子始封,后為晉所滅,據(jù)說韓侯有顯德,受天子嘉賞。《毛傳》云:“蹶父,卿士也?!薄皧?,蹶父姓也”。“汾王”,《鄭箋》云:“厲王也,厲王流于彘,彘地汾水之上,故時人因以號之,猶言莒郊公、黎比公也。”由此,姬姓韓侯所娶為高貴的異姓女兼周王外甥女韓姞,而韓姞之父——蹶父為其女兒擇婿時雖有對地位和財富的考慮,但亦謹奉同姓不婚之制,所以受人贊頌?!绊n姞”一詞是女子嫁為人婦后的稱呼,夫姓加父姓,鮮明地表現(xiàn)了異姓婚姻的特點。
《衛(wèi)風·碩人》講到了齊國與多個諸侯國的聯(lián)姻。詩云:“碩人其頎,衣錦褧衣,齊侯之子,衛(wèi)侯之妻。東宮之妹,邢侯之姨,譚公維私。”詩中碩人與衛(wèi)侯是夫妻關系。《毛詩序》云:“《碩人》,閔莊姜也?!痹娭兄T人即是指齊女莊姜,衛(wèi)是武王之弟康叔的封地;邢是周公之子的封國,成王時所封;衛(wèi)、邢均是姬姓國;譚國是嬴姓,屬少昊之裔伯益之后。《毛傳》云:“妻之姊妹曰姨,姊妹之夫曰私?!庇纱丝芍?,齊侯的三個女兒分別嫁給了衛(wèi)侯、邢侯、譚公三位國君,都是異姓通婚。
另《齊風》之《南山》、《敝笱》、《載驅》、《猗嗟》諸篇,雖沒有完整地出現(xiàn)夫妻雙方的稱謂,但從敘述中也可以看出異姓聯(lián)姻的痕跡,如“魯?shù)烙惺?,齊子由歸”等語,反映了齊魯間的聯(lián)姻,一為姜姓,一為姬姓?!肚仫L·渭陽》即通過甥舅稱謂表現(xiàn)秦晉之好,詩云:“我送舅氏,曰至渭陽。何以贈之,路車乘黃。”據(jù)《毛傳》,這是秦康公(嬴姓)送晉文公(姬姓)時作的詩,康公的母親是晉獻公(姬姓)之女,晉文公的姊妹,詩篇雖未出現(xiàn)婚姻之主人公,但甥舅關系證明其為兩姓間的聯(lián)姻。
《左傳》中對諸侯妻異姓也多有記載。如:《左傳·隱公二年》:“冬十月,伯姬歸于紀。又《隱公七年》:七年春王三月,叔姬歸于紀。”《左傳·隱公三年》:“衛(wèi)莊公娶于齊東宮得臣之妹,曰莊姜……又娶于陳,曰厲媯?!薄蹲髠鳌る[公八年》:“四月甲辰,鄭公子忽如陳逆婦媯。辛亥,以媯氏歸?!薄蹲髠鳌べ夜辍罚骸埃〞x公子重耳)及齊,齊桓公妻之,有馬二十乘,公子安之?!庇纱丝梢姡詹换橹拼_是在周代建立,并為周人所奉行。所以每當貴族們不能嚴守這一制度時,便有一些尊周禮的衛(wèi)道士以同姓不婚之由加以反對。如齊國崔杼打算娶東郭偃的姐姐、棠公的遺孀棠姜時,東郭偃便反對說:“男女辨姓,今君出自丁,臣出自桓,不可?!薄岸 笔侵庚R國第二代君主丁公,“桓”是指齊桓公,崔氏與東郭氏皆為姜姓,故這門親事遭到東郭偃反對。又如《左傳·昭公元年》記述晉平公有病,子產受命到晉國問病時,指出他的病是娶了四個姓姬的妻妾,犯了同姓不婚之禮而造成的,其云:“男女辨姓,禮之大司也,今君內實有四姬焉,其無乃是也乎?”
周人嚴守同姓不婚的原因,歷來有幾種說法:一是從生理角度認為同姓婚有害生育。此說在先秦古籍探討同姓不婚成因的說法中占多數(shù),其根據(jù)如《左傳·僖公二十三年》之說:“男女同姓,其生不蕃?!钡@種說法也遭到很多人的反對。二是從社會關系角度認為同姓婚會“黷敬生怨育災”③。三是從宗法角度認為同姓婚“有害宗族親睦”④。四是從倫理角度認為同姓不婚能“崇恩愛防淫泆”⑤。五是從政治角度認為同姓不婚可“附遠厚別”⑥。
以上五種說法從不同角度出發(fā),皆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不免有牽強附會之嫌。有些說法把禮制中的一些很教條的內容生拉進去,并不完全符合當時的現(xiàn)實。從《詩經》中所反映的同姓不婚情況來看,周人實行異性通婚主要是為擴大勢力和鞏固統(tǒng)治。古公亶父娶身為母權制后裔的姜女為妻,有利于發(fā)展自己的基業(yè),在周原迅速發(fā)展起來。季歷娶大任,與殷商結為姻親,有堅實的后盾,利于擴展自己的實力,從而為武王克商打下基礎。據(jù)古本《竹書紀年》記載,季歷在位期間,商周之間保持了基本良好的關系,并在殷王的默許甚至是支持下,進行了一系列伐戎戰(zhàn)爭,擴大了自己的勢力,提高了周人的聲望。文王娶大姒亦有一定政治原因。大姒與紂之先妣同為有莘氏女,因此周與商建立了連襟之誼,后來文王被紂拘于羑里,周人獻有莘氏美女而文王被釋,除紂淫于女色外,殷周之間千絲萬縷的姻親關系也是主要原因。武王娶邑姜為妻,就與東方強齊建立了鞏固的聯(lián)盟,從而為最后取得商政權奠定了基礎??梢?,在周朝建立之前,周人同姓不婚是為了擴大姬姓的勢力范圍,為獲取政權做準備。周朝建立后,實行分封制,同姓不婚使周與諸侯,特別是那些勢力強大的諸侯之間、諸侯與諸侯之間建立了姻親關系,形成了比較穩(wěn)固的政治聯(lián)盟,有利于姬周統(tǒng)治集團有效地統(tǒng)治眾多的諸侯方國及部族,以鞏固統(tǒng)治。而諸侯之間親密關系的建立,也有助于維護分封制。幽王娶妻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幽王與申國的的聯(lián)姻,鞏固了他的統(tǒng)治,但是他廢申后而立小國女子褒姒為妻,卻導致亡國,這也從反面說明與異性強國聯(lián)姻的重要性。諸侯之間的聯(lián)姻亦有這一考慮,如蹶父為女兒擇婿的標準是韓侯顯赫的地位和肥沃的土地,齊衛(wèi)邢譚四國結成婚姻關系網,也有利于各國的穩(wěn)定。這些都有力地說明了同姓不婚制的作用,正如長樂劉氏所云:“夏商以前,容取同姓,周公佐武王得天下,取神農、黃帝、堯、舜、禹、湯之子孫,列土封之,以為公侯,而使姬姓子孫與之為婚姻,欲先代圣王子孫共饗天下之祿也,乃立不取同姓之禮焉。”
注釋:
① 王國維云:“欲觀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異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制,二曰廟數(shù)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薄叭粍t商人六世以后或可通婚,而同姓不婚之制,實自周始;女子稱姓,亦自周人始矣?!币娡鯂S《觀堂集林(外二種)》(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32、241頁)。
② 《帝王世紀》雖在宋以后陸續(xù)散佚,唐代的《藝文類聚》和宋代的《太平御覽》里都有轉引。
③ 《國語·晉語四》中司空季子說:“異姓則異德,異德則異類。異類雖近,男女相及,以生民也。同姓則同德。同德則同心,同心則同志,同志雖遠,男女不相及,畏黷故也。黷則生怨,怨亂毓災,災毓滅姓。是故娶妻避其同姓,畏亂災也,故異德合姓,同德合義?!表f昭注曰:“合姓,合二姓之婚姻。合義,以德義為親?!?/p>
④ 《孔子家語·曲禮子貢問》:“衛(wèi)公使其大夫求婚于季氏,桓子問禮于孔子。子曰:‘同姓為宗,有合族之義,故系之以姓而弗別,綴之以食而弗殊。雖百世,婚姻不得通,周道然也?!缸釉唬骸敗⑿l(wèi)之先,雖寡兄弟,今已絕遠矣??珊酰俊鬃釉唬骸谭嵌Y也!夫上治祖禰,以尊尊之;下治子孫,以親親之;旁治昆弟,所以敦睦也。此先王不易之教也?!薄犊讌沧印るs訓》云:“昔者季孫問于夫子曰:‘百世之宗,有絕道乎?’子曰:‘繼之以姓,義無絕也。故同姓為宗,合族為屬,雖國君之尊,不廢其親,所以崇愛也,是以綴之以食,序列之昭穆,萬世婚姻不通,忠篤之道然也?!?/p>
⑤ 《論語·述而》孔子曰:“君取于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白虎通·姓名》篇說:“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恩愛,厚親親,遠禽獸,別婚姻也?!薄都奕ⅰ菲€說:“不娶同姓者何?重人倫,防淫泆,恥與禽獸同也。”
⑥ 《禮記·郊特牲》云:“夫婚禮萬世之始也,取于異姓,所以附遠厚別也”。《禮記·坊記》亦云:“子曰:‘取妻不取同姓,以厚別也?!?/p>
[1] 徐中舒.先秦史論稿[M].成都:巴蜀書社,1992.
[2] 王暉.商周文化比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 [清]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7.
[4] [漢]劉向.古列女傳[M].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2009.
[5] 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9.
[6] [漢]司馬遷.史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7] 謝維揚.周代家庭形態(tài)[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The No-marriage-among-People-with-the-Same-Surname-System in
t
he Zhou Dynasty——from the Appellations between Husband and Wife inThe Book of Songs
LUO Wen-hui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81, China)
A large number of appellations between the couple with different surnames appear inThe Book of Songs. For example,the appellation such as Gu Gong and Jiang Nv, Wang Ji and Da Ren, which reflect the customs that the people with the same surname do not marry before the establishment of Western Zhou Dynasty. Han Hou and Han Ji show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ame surname not to marriage after Zhou establishment. The main reason of the above is the ruler to expand and consolidate.
The Book of Songs; couple appellations; Zhou Dynasty; No-marriage-among-People-with-the-Same-Surname-System
I207.222
A
1006?5261(2012)04?0073?04
2012-02-21
羅文薈(1983―),女,山西陽泉人,博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 楊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