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桂梅 韓登峰
現(xiàn)在高中作文教學中特別注重“模式”化。幾種模式訓練下來,也就是作文教學了,甚而有所謂“萬能結(jié)構模式”法。以老師的眼光看這些模式,確實有相當?shù)膬?yōu)越性。如三段分論點并列式,文章結(jié)構清晰明了。如排比式開頭,確實表達效果很好。如文章結(jié)尾處拔高主旨,能夠提升文章思想性。可曾經(jīng)有學生跑來跟我說:我都不想再寫作文了,寫來寫去都是一個模子的,一點意思都沒有;覺得自己的思維都僵化了。真的這樣嗎?其實僵化了的只是作文思維而已,當學生談起戀愛、上起網(wǎng),談起趣聞逸事來思維恐怕活躍得很。而一個“模子”就不好嗎?雖說文無定法,可是千古文章大多還是那些經(jīng)典的“固定”模式。一種經(jīng)典的模式可以有許多名篇佳作。那些名家也沒覺得這種模式?jīng)]意思啊。那就實在是我們的學生把它寫得沒意思了。問題的根源,可能在于同學們的作文與他們的生活隔離了。這樣的話,他們的作文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他們的作文之路只能越走越窄了,連自己都覺得僵化,沒意思也就正常了。
作文的本源就是生活,可是我們老師又怎能為學生的生活負責呢?總不能像開頭的媽媽帶著學生去體驗生活吧。老師可做的只是在理念上引導學生去“我手寫我心”。而“寫我心”其實就是“寫什么”的問題,這一點常常是老師們忽略和可能犯錯誤地方。老師和同學們常常考慮的是寫什么才能得高分。于是寫古人的文章得了高分,學生就開始背誦屈原、李白、杜甫等;寫感動中國得了高分的,學生就大量背誦其頒獎辭;有寫溫家寶總理的作文得了高分,于是學生又就“背誦”溫總理了??墒沁@有錯嗎?沒錯!可問題還是有的,那就是“心”的問題。學生真正理解了這些材料嗎?他寫的是他“心”里話嗎?如果只是背下來的材料、句子、段落,寫作文時就這樣用了,那么作文有創(chuàng)造性的快樂嗎?如果只是他人語句的照搬,材料的堆砌,別人思想的重復。這種精神上的單調(diào),當然就了無趣味了,特別是對于一個活生生的有思想的人來說。老師只是關注了“怎樣寫”的問題,學生的功利之心也是一樣的。漸漸地就形成了這樣的結(jié)果:因人文分離而致文心源泉枯竭。
對于高中老師而言,我們應該既要注重文法文形更要注重文思文心。這樣學生人文合一,以自己的筆寫自己的人生,用自己的文展示自己眼中的世界。也許寫起來更困難一點,但這種創(chuàng)造性的快樂卻是無法替代的。這樣以樂趣推動作文的進步,妙不可言。
具體的做法有三:
作文的源頭是生活,歸屬也是生活。教師要引導學生重視自己的生活體驗,他們已經(jīng)有了幾十年的生活經(jīng)歷,大自然在他們的腦海里留下了無以數(shù)計的畫面,成長的喜悅與煩惱在他們的生活中經(jīng)常交替出現(xiàn),他們每天都在思考,一些想法獨一無二,教師要在現(xiàn)有機制下引導學生關注校園、關注家庭、關注社會(如網(wǎng)絡文學、雅俗時尚、知識經(jīng)濟、心理健康、基因克隆、早戀、課業(yè)負擔、代溝……),并善于從中發(fā)現(xiàn)寫作素材,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好瞬間,美好人物與事物,發(fā)現(xiàn)嚴峻現(xiàn)實中尷尬、丑惡、陰暗的現(xiàn)象,從而進行深入的思考。教師要引導學生把自己的生活積累當作最值得開掘的寶藏,寫自己熟悉的生活,寫自己的人生體驗。
多角度解讀材料是閱讀、分析別人的作品。在學習優(yōu)秀的作品時,也在為自己的創(chuàng)作打基礎。如學習《故都的秋》中江南之秋與北國之秋作對比,使北國之秋的清、靜、悲涼更加生動可感。自己在寫作景物時也運用對比手法,同樣能收到生動的效果。同時以多角度構思立意練習,開啟創(chuàng)造閘門,提高發(fā)散思維的品質(zhì)和能力。進行多角度構思立意,以求打開思路,拓寬主題。發(fā)揮思維的活力,從空間(正反、上下、內(nèi)外、前后)、時間(古今中外)、類別、用途、特點等多方面去思考問題,尋求解答問題的答案,它能散發(fā)出眾多新穎獨特的信息來。也可將思維引導朝著與認識事物的通常的固定的方式相反的方向去思考生活,從而提出不同凡響的超常見解的思維方式。還可設問構思,用“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的設問方式來解讀材料和題目,訓練學生的思維方式。
首先是鼓勵學生大膽說。只要對生活進行了細致觀察,就必定有想說的欲望;只要對生活有豐富的積累,就必然有要說和非說不可的話語。這要說和非說不可的話就是學生發(fā)自內(nèi)心的話語。
其次鼓勵學生說己見,將大話拒之門外。由于受“卒章顯志”寫法的影響,大多學生都喜歡在作文結(jié)尾闡述幾句理,以達到升華主題之目的。但常常是平庸之理,缺乏自己的真知灼見。不妨告戒學生:只有闡發(fā)了自己心里悟出的不同于別人悟到的新理,也才能將不著邊際的大話拒之門外。
再次鼓勵學生抒真情,將空話和虛情假意、無病呻吟拒之門外。沒有感情的文字雖不能感動人,但無害于讀者;文字雖有感情,卻全是假情,不僅有害于文風,而且有害于讀者,會引起讀者的厭惡之心。作文最忌虛情假意,無病呻吟。因此,我們要把被生活、被書所真正感動著、感動了的情感真誠地抒發(fā)出來,將空話、虛情假意、無病呻吟拒之門外。
語言的鮮活和個性化可以讓學生從詞語生動、句式靈活、善用修辭、意蘊深厚方面下功夫。用語生動首先建立在準確的基礎上。法國作家福樓拜說:“我們不論要描寫些什么事物,要把它表現(xiàn)出來,只有唯一的名詞;要賦予它運動,只有唯一的動詞。要賦予它性質(zhì),只有唯一的形容詞;人們應苦心探索,非要找出這個唯一的名詞、動詞、形容詞不可!僅僅找到這些名詞、動詞、形容詞的相似詞,千萬不要以為滿足,更不可因為搜索困難隨便用一個詞來搪塞了事?!蓖瑫r,要運用修辭,多用意蘊深厚的句子,常常優(yōu)化自己的語言習慣。修辭可使文章語言有色彩,能讓讀者產(chǎn)生種種感受,甚至調(diào)動想象和聯(lián)想,在心中喚起某種影像。文句有意蘊主要表現(xiàn)為句子含有豐厚的內(nèi)蘊,追求警策性、哲理性與形象性的有機結(jié)合,使句子增加厚重感,讓人讀后產(chǎn)生思想的享受,以及聯(lián)想的收獲。
文章是思維、情感的載體,思維、情感是文章的靈魂。對學生而言,培養(yǎng)自己崇高的思想情感、敏銳的思辨能力,并把它融匯到自己的作文中,是提升自我作文品味的途徑。陸游教他的小兒子聿學詩說:“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蔽覀円部梢哉f,教學生學作文,功夫在“文”外。這個詩外文外的功夫,就是幫助學生加強各方面的修養(yǎng)。這修養(yǎng)是包括了思想感情、道德情操、志向興趣、學養(yǎng)知識、生活閱歷、性格氣質(zhì)、思辨能力等等在內(nèi)的整個人生修養(yǎng)。這就是“功夫在詩外”的涵義,就是教學生“做人”的涵義。教師引導學生寫作時,應引導學生用自己最誠摯最高尚的情感思想貫注作文的主旨,將自己對生活、對社會最深層的思考展示在作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