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玉榮
如何從具體的文本中提出問題,在教學中將學生引入對文本的探究情境之中呢?在教學實踐中,我探索出以下幾條設問的規(guī)律:
一、引領學生理解、體會那些含而不露、耐人尋味的語句。這些句子是漢語特有的魅力的展現。這種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將會提高他們解決句子含意一類問題的能力,能夠把相關語句由表及里挖掘出其深意。在余秋雨的《陽關雪》這篇課文中,我就啟發(fā)學生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或覺得有深刻意蘊的句子,很快就有學生找到“在這樣的天地中獨個兒行走,侏儒也變成了巨人。在這樣的天地中獨個兒行走,巨人也變成了侏儒?!比缓髥l(fā)他們思考,“侏儒會變成巨人”與“巨人會變成侏儒”是否矛盾,為什么?
二、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進行細致地推理,瞻前顧后,全盤皆通。一篇高質量的文章,往往會通過語句之間、文段之間或前后文之間的某種關系,來傳達一種信息。要獲取這種信息,就要在這樣的地方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探討,既能培養(yǎng)學生整體感知的能力,又能提高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我在教授《長江三峽》過程中,引導學生抓住文中的一些統(tǒng)領句、過渡句或總結句。這樣學生抓住第五小節(jié)中的過渡句“如果說瞿塘峽像一道閘門,那么巫峽簡直像江上一條迂回曲折的畫廊。船隨山勢左一彎,右一轉,每一曲,每一折,都向你展開一幅絕好的風景畫。”和第六小節(jié)“江流剛奔出巫峽,還沒來得及喘息,卻又沖入第三峽西陵峽了。”這樣學生就很輕松地理清了全文的思路即依次寫了三個峽以及它們的特點。
三、引導學生正確且深入地理解文章。有些文章會出現一些表面上看起來細微的錯誤或不合常理,甚至自相矛盾之處。這些地方往往是作者特意安排的,包含著豐富的信息,如果能在這樣的地方設計一兩個問題,創(chuàng)設探究情境,將會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yǎng)他們的思辨能力。如《可以預約的雪》,題目是“雪”,而作者卻用了不少筆墨在寫菅芒花,是否偏題?如果不是,作者的用意是什么?又如在《絕地之音》這篇文章中,我設計了“作者為什么用了將近一半的筆墨在寫古長城,是否偏題?寫古長城的這些文字有何作用?”這些不合常理或矛盾之處正是值得推敲并引入深度探究的地方。
四、引領學生關注作家似乎漫不經心,其實卻大含深意的一些地方。高明的作者,往往有著極強的駕馭語言文字的能力,看似平常的話語,很隨意地信手拈來,其實卻蘊含著極其豐富的信息。而這些地方,往往是學生忽略的地方。高明的教者,應該在這些地方大做文章,精心設問,引導學生去探究。我還記得在講授《甘當一個“零”》這篇論述類文本時,大多學生都能找到全文的關鍵字“忍”并且也能初步理解“忍”的內涵即包涵了楊絳性格中的堅強和無奈。但是文本的深刻底蘊不止如此,更有著深刻的歷史根源。學生開始很難理解這個問題,后來我就引導他們關注那些作家看似平常,信手拈來的句子,去尋找一些啟示。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們就能在開頭結尾處找到關于文革的一些文字信息,“當多數身為作家和受害者的當事人還在對‘文革’王顧左右的時候,她已經秉筆直書之了。我相信在她那一代人中,她是少數幾個將要不朽的作者之一?!痹谶@種情況下學生水到渠成理解了關于“忍”的深刻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