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林,吳會娟
(遵義醫(yī)學院外國語學院,貴州遵義563003)
外語教學的主要內(nèi)容一直都是傳授語言內(nèi)部的知識,比如:語音、語法、詞匯、句法等,提高聽、說、讀、寫、譯等外語技能是課堂英語教學的主要內(nèi)容。從這些教學內(nèi)容來看,外語交際的教學只注重信息意圖的生成和理解,而往往忽略了在不同語境的交際中話語生成的交際意圖。作者擬從語用學的角度探究學生英語學習和交際中的語用意識強化,并對強化語用意識的教學策略進行了研究,希望在外語教學中促進和提高外語交際能力。
語用意識(pragmatic awareness)是語用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正如維索爾倫(Verschueren)所說,言語交際無疑是思想與思想之間的交流[1]。當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心智世界等語境因素被語言使用者的認知過程激活時,交際者就會開始考慮特定語境的話語生成。也就是說,他必須進行語言選擇。根據(jù)維索爾倫的觀點,要想明白語言選擇的過程,我們需要至少三個相關(guān)概念對語言應用進行基本的描述,即:變異性、協(xié)商性和適應性[1]。在進行變異性、協(xié)商性和適應性的語言選擇過程中會涉及到一些不同程度的意識突顯,在語言交際中不同的思維過程會產(chǎn)生不同程度的意識突顯。語用意識是指交際者在進行語言選擇時產(chǎn)生在語言使用者頭腦中的自返意識。正如涉及語言使用的其他思維過程一樣,語用意識可以表達不同程度的意識突顯[1]。語言應用是一個語言選擇的過程,即盡量使自己的話語生成和理解適應某種認知環(huán)境,以便語言交際成為可能。語言使用者在進行語言選擇時都或多或少知道自己之所為[1]。
維索爾倫簡潔地勾勒出在適應性層面上不同結(jié)構(gòu)的這一現(xiàn)象的概貌。他將這些在語用意識名稱下的結(jié)構(gòu)層面歸類為不同類型:1)變指成分:即指示性符號,比如:人稱代詞、體、時態(tài)、語氣、情態(tài)和憑證語。這些成分隨語境的不同而發(fā)生改變,而且在結(jié)構(gòu)特征和語境特征的匹配過程中都存在自返性意識;2)語用標記語:常常是句子銜接和意義連貫的句子副詞或標記語。這種標記語常用于指明話語命題意義與語篇的適應方式、說話人對命題內(nèi)容的態(tài)度、觀點或認識等;3)語境化提示:常以韻律標記、語碼轉(zhuǎn)換、暗示語的形式出現(xiàn)。這一術(shù)語用于指稱在一定情境中理解社會文化意義的語言信號。在這三種語用意識的語言結(jié)構(gòu)層面的類型中,從外語教學的角度出發(fā),本論文主要從前兩種情況進行論述。傳統(tǒng)的外語教學主要側(cè)重于語義層面的解釋,而缺乏對其進行語用層面的指導。也就是說,在外語教學中缺乏對語言運用與語境結(jié)合而產(chǎn)生的意義的認識和重視。
在語言交際中,我們不可能只注重命題意義的交流而忽略類似語用標記語的應用。在傳達命題意義的同時,人們往往還要顧及受話人的態(tài)度、觀點或認識。也就是在言語交際中還要更多地重視在特定語境中的話語生成。但在傳統(tǒng)的外語教學中比較注重語言能力方面的教學,而缺少一種強化學生語用意識、使學生在言語交際中更多地關(guān)注語境效果的教學模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中,我們認為應當展示語言交際的真實狀況。也就是說,說話人在話語生成中實際表明了兩種不同的交際意圖,信息意圖和交際意圖。在特定語境中,這兩種意圖不會等同,總是利用某種語言形式在特定語境中表達特定的交際意圖。
在語言交際中,除了應用語言以外,交際者的意圖可以利用不同的交際手段進行傳達,比如:身勢語、手勢語、面部表情等等。也就是說,語言不是唯一傳達說話人意圖的交際手段。但是,應用語言傳遞說話人的意圖相對于其他交際手段簡單得多,因為用語言傳達圖意會更加直接和更加有效。當說話人的意圖明示出來或者傳達了某個信息,我們把它叫做一個交際行為。交際行為實際上是一個明示—推論交際的過程。所謂“明示”是指說話人用一種明確的方式傳達意圖的行為;而“推論”意思是受話人根據(jù)說話人利用某些話語傳達的意圖做出判斷的行為。
按照斯波伯和威爾遜(Sperber&Wilson)的觀點,說話人在交際中一般要傳達兩種意圖:信息意圖和交際意圖。信息意圖是指交際者使受話人明白交際者的一些假設的交際目的。這是說話人在語言交際中打算傳達的意圖。正如斯波伯和威爾遜所述,信息意圖就是使聽話人明了或更加明了一個語境假設集合[2]。
首先,交際者必須在心理上出現(xiàn)這個意圖的內(nèi)容,即一個語境假設集合。然后,說話人向受話人表明其心中的語境假設集合。換句話說,說話人在語言交際中通過語言或非語言的形式表明自己的假設。斯波伯和威爾遜提供了一個非言語交際的好例子[2]:當瑪麗回到家時,彼特開了門?,旣愒陂T口停下來明示地做出用鼻子吸氣的動作。彼特也跟著吸氣,而且注意到有一股煤氣味。事實上,瑪麗的信息意圖是通過她明示的行為向彼特明示一些假設的可能性。在彼特看來,瑪麗明示吸氣的行為使彼特假設:瑪麗試圖讓彼特明了有一股煤氣味的事實。此時瑪麗的信息意圖得以實現(xiàn)。在此例中,瑪麗是通過明確的吸氣來傳達她的信息意圖。她的信息意圖已向彼特明示,而彼特也獲得了有一股煤氣味的假設。
通常而言,當說話人想表達所要交際的內(nèi)容時,他必須使其信息意圖利用語言或非語言手段告知受話人。在傳達信息意圖的同時,他必須盡力表明這個信息意圖的理由。他必須具備傳遞信息意圖的目的。斯波伯和威爾遜把這個目的稱為交際意圖。交際意圖的目的是使受話人和交際者相互明了:交際者具有這個信息意圖[2]。
有了這個交際意圖,交際者會盡力讓受話人和交際者本人都明了交際者的信息意圖。為什么交際者要盡力使雙方都明了其交際意圖呢?根據(jù)斯波伯和威爾遜的觀點,有如下原因:其一,有時候明了自己的信息意圖是傳達信息意圖的最佳方式,或者說也是唯一的方式。盡管在一些場合信息意圖在沒有明確的情況下也能達成,但是明示行為有助于將受話人的注意力集中在信息意圖上來。斯波伯和威爾遜提出的明示交際的另一個原因是信息傳遞會改變受話人的認知語境。交際改變了受話人和交際者相互的認知語境。相互認知語境的改變有助于促進言語交際。按斯波伯和威爾遜的話說,交際雙方認知語境的變化就是進一步交際的可能性的變化。在語言交際中,在交際者一方來講,他通常意圖使受話人明了交際者具備其信息意圖,并且也意圖讓受話人明了他擁有表達交際意圖的意圖。用這個方式,交際者期望為進一步交際建立起相互明了的認知語境。在受話人看來,他會盡力根據(jù)關(guān)聯(lián)性調(diào)整自己的假設,以便獲得相互明了的認知語境并根據(jù)語境假設集合來判斷交際內(nèi)容。
語言使用者在做出語言選擇之前,總會自覺不自覺地根據(jù)語境和交際目的需要,從不同的角度多方面地考慮選擇用什么樣的語言、表現(xiàn)形式才能有效地表達自己的交際目的,并做出相應的協(xié)商和調(diào)整,最后做出恰當?shù)恼Z言選擇[3]。對照以上論述,傳統(tǒng)外語教學中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大都注重信息意圖的傳達,往往忽略交際意圖的表達。也就是說,在外語交際中,學生的英語表達只求話語中不出現(xiàn)語法或詞匯錯誤,并不考慮受話人在聽到其表達后的反應。教學中由于只注重語言形式的正確性,造成學生在話語生成中雖然發(fā)音、語法正確,但總會造成一些語言交際的失誤。因此在外語教學中有必要強化外語交際的語用意識,使學生的話語生成不但從形式上符合本族語的規(guī)范,而且在內(nèi)容上也適應交際的要求。里奇(Leech)把語用能力具體分為正確使用語法規(guī)則遣詞造句的能力;在一定的語境中正確使用語言形式以實施某一交際功能的能力;遵循語言使用的社會規(guī)則進行得體交際的能力[4]。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應當運用適當?shù)慕虒W策略,強化學生外語交際的語用意識。
英語被動語態(tài)的交際功能體現(xiàn)在以下情況:(1)動作承受者被突出時,被動語態(tài)用于使動作的承受者引起聽話人的關(guān)注或突出話題;(2)施動者被省略時,其話語的交際功能是說話人有意避免或回避施動者的責任,使話語表達顯得更加客觀,或是出于對動作承受者的禮貌和尊重。據(jù)奎克(Quirk)統(tǒng)計,英語中約有80%的被動句沒有提施動者[5]。例如:
(1)The policeman was also injured and taken to a hospital in the accident.
(2)Ireally don’tknow why Iwas required to come so early.
話語(1)突出了承受者(the policeman),其信息意圖顯而易見,而其交際意圖是說話人用此話語引起聽話人對主題的關(guān)注,而這個警察是如何受傷和怎樣被帶到醫(yī)院的問題是次要的問題。話語(2)的說話人抱怨為什么要他那么早來,而要求他早來的人就在現(xiàn)場,之所以他在話語中省去施動者是希望傳達其交際意圖,即向聽話人明示給這個施動者留了面子。
不同的時態(tài)在交際中可以傳達不同的隱含意義?,F(xiàn)在時可表示將來時間,主要是指時間表或既定的事件,主要傳達“列入日程”的、不可更改的意義。例如:
(3)The next train leaves forWorcester at 8pm.
(4)We have classes on Friday.
話語(3)用于說話人明示聽話人:此時間的不可改動和其客觀性,其他準備工作都必須在此時間之前完成。話語(4)在一定語境下傳達說話人拒絕他人的提議或請求的交際意圖。
現(xiàn)在完成時,從語法上講,用于表達過去發(fā)生的事情對現(xiàn)在的影響。但是在言語交際中,說話人應用現(xiàn)在完成時表達對聽話人的抱怨或建議等言語行為。例如,
(5)Where have you been?
(6)We have understood what youmean by saying that.
話語(5)傳遞了說話人有事,但抱怨聽話人不在場的交際意義。如果用過去時(Where were you?),那只是表達那個時間聽話人在哪里,與現(xiàn)在的時間沒有關(guān)系。話語(6)在特定語境中傳遞給聽話人的交際意義是建議聽話人不必重復剛才的話。
語氣可以作為語法范疇,代表著一定的語法意義,有一定的語法形式,語法范疇是語法意義和語法形式的統(tǒng)一體[6]。從語法上講,虛擬語氣表達與現(xiàn)在或過去事實不相符的基本意義。但在交際中,有很多帶有虛擬語氣的話語常用于表達建議、商榷、推斷、提醒、抱怨或拒絕等言語行為。例如:
(7)Iwish Ihad a bettermemory.
(8)I’d rather you came earlier tomorrow.
(9)It is high time thatwe started out.
(10)If Iwere in your position,Iwould accept that proposal.
話語(7)在特定場合中表達說話人拒絕告訴聽話人某事的隱含意義;話語(8)建議聽話人明天早些來;話語(9)則表達說話人對聽話人抱怨(即早該出發(fā)了)的交際意義;話語(10)表達說話人提醒聽話人接受建議。
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外語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F(xiàn)在存在的問題是很多大學生綜合語言能力及英語考試能力較強,但是跨文化交際能力卻相對較弱。在交際活動中,語言失誤容易得到對方的諒解,但語用失誤、文化誤解所導致的情感沖突,甚至交際失敗卻很難彌補。因此,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非常必要。
在外語教學中,了解和分清話語交際中交際者的信息意圖和交際意圖是非常必要的,這樣有助于提高學習者在交際中的語用意識,從而強化學習者的外語交際能力。當然,言語交際中還有很多其他的語言手段表達說話人的交際意義,比如:情態(tài)動詞可以意指委婉、推測、抱怨等言語行為;語用標記語的運用、不同話語句式等等都可以用于表達說話人的交際意義。在此不作詳細闡述。在外語教學中教師應該給學生展現(xiàn)較為真實的外語交際情景,讓學生真正提高語言能力及交際能力。
[1] 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Edward Arnold Ltd,2000.58-187.
[2] Sperber D,D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55-58.
[3] Verschueren J.Metapragmatics[M].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1995.
[4] Leech 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 Group Limited,1983.11.
[5] 謝景芝.英漢被動句的對比與翻譯[J].中州學刊,2004,(6):200-201.
[6] 司聯(lián)合.英語虛擬式語義的認知研究[J].山東外語教學,2004,(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