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憶華
(河南省圖書館讀者工作部,河南鄭州450052)
我國明代的國家圖書目錄
——《文淵閣書目》評析
孫憶華
(河南省圖書館讀者工作部,河南鄭州450052)
《文淵閣書目》作為我國現存不多的官修書目,在中國目錄學史上有著不可低估的地位。重新梳理《文淵閣書目》的產生過程和全書的編修體例,可以發(fā)現《文淵閣書目》是一部體制簡單而參考價值極高,對后世古文獻整理研究有著廣泛影響的官修目錄?!段臏Y閣書目》收錄的圖書體現了明代藏書極盛時的狀況,開啟了宋元以來通俗文獻進入正式書目的傳統(tǒng),同時也為研究宋遼金元的藏書、刻書提供了珍貴的線索;它在圖書分類上以官府的意志和國家藏書的排次為序,另創(chuàng)新制,打破了傳統(tǒng)的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但它簡陋的著錄體制,又為其參考價值和利用價值打了一定折扣。
文淵閣書目;編修體例;價值;地位
綜觀藏書歷史,每一朝代在建國以后,都對圖書的收藏十分重視,除接管前朝的國家藏書外,還注意收集民間書籍,通過鼓勵民間獻書的形式來豐富國家藏書。經過一段時間收集后,國家藏書逐漸充實,就開始進行藏書的統(tǒng)一編目工作。明代的藏書工作比之過去,是較為遜色的,一直缺乏認真的整理和保管,特別是明代后期更為明顯。明代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對于藏書還是比較重視和注意的。北伐伊始,他就命征虜大將軍徐達把元大都(北京)的藏書運回南京。洪武元年,朱元璋就下詔征求遺書,并建立“大本堂”收藏。洪武十年他又一次下令征書,從而奠定了明朝的藏書基礎。建文帝、明成祖即位后,繼續(xù)苛意搜求,明代國家藏書迅速發(fā)展。永樂元年朱棣命學士解縉等編纂《永樂大典》,因感到文淵閣藏書殘缺不全,永樂四年朱棣于是命禮部尚書鄭旸派人在民間四處搜集圖書。永樂六年《永樂大典》編成后裝成11090冊,交由南京文淵閣收藏。永樂十九年明王朝遷都北京后,南京文淵閣的藏書大部分北遷,藏于北京左順門北廊,與此同時國家藏書也繼續(xù)擴充增補。明英宗正統(tǒng)六年北遷藏書正式移藏于北京文淵閣。因為當時館藏極為豐富,閣中藏書多達兩萬余部,上百萬卷,為了摸清家底,便于管理,正統(tǒng)六年大學士楊士奇等奏請登錄、編目,清理文淵閣藏書,編成《文淵閣書目》。楊士奇主持編修的《文淵閣書目》收錄的圖書來源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宋金元各朝所存國家藏書。清代學者朱彝尊說:“文淵閣藏書,乃合、宋、金、元所儲而匯于一。加以明永樂間,南都所運百柜,……縹緗之富,古所未有。”二是明永樂年間南京藏書。三是民間購求之書?!端膸烊珪偰刻嵋氛f:“考明自永樂間,取南京藏書送北京,又命禮部尚書鄭賜四出購求,所謂鋟板十三,抄本十七者,正統(tǒng)時尚完善無缺?!庇纱丝梢?,《文淵閣書目》是著錄宋金元以及明初所存國家藏書的總目錄,或叫總賬冊。《文淵閣書目》編成時,計有藏書43200冊,數量還是不少的,但以后由于不注重保管,更沒有整理,有些圖書往往被館閣官員借沒,藏書損失、蟲蛀、霉爛等也無人過問,以致藏書不斷散失。因此,到了萬歷三十三年張萱編制《內閣藏書目錄》時,對比《文淵閣書目》,僅存十之二三,損失慘重。
《文淵閣書目》類目的排序如下:一是國朝(御制御注諸書及本朝禮法政教與實錄等書);二是易;三是書;四是詩;五是春秋;六是周禮;七是儀禮;八是禮記等等共39類。眾所周知,自《隋書·經籍志》奠定經、史、子、集四部分類體系以后,歷代相沿,雖稍有變動,但僅為個別類目之增易,并無大的體系變動。《文淵閣書目》與前代官藏書目不同的是,它不按經史子集的四部法分類登錄,而是以千字文排次為序,自“天”字至“往”字,每卷一字號,每字號下按類集中圖書,每類書裝一書櫥或幾書櫥中,或幾類書裝一書櫥中,共分39類,裝50書櫥,著錄圖書7297種,43200冊?!段臏Y閣書目》的類目劃分不遵從四部法的成規(guī),后人評論多不以為然,認為它“分類是非常亂的”,“追尋不出它分類的意義”。但也有人認為,《隋書·經籍志》等一些書目是先有目后有書,即根據先編好的類目再行圖書分類;而《文淵閣書目》是先有書后有目,即在整理國家藏書的工作中,根據藏書的實際情況而設類目,旨在登記著錄,并注意切合適用,故不像預先編好的分類體系那樣系統(tǒng)完整。因此,這個書目可以看作是一部明代初期國家藏書的典藏目錄。
《文淵閣書目》在著錄上極為簡略,既無大、小序,又大多不著撰人姓氏,更無事跡。僅在書名之下注明冊數,然后附有“完全、闕、殘缺”等字樣。原書卷首有《文淵閣書目題本》,略說整理編目入藏用寶經過,此外無一序跋,更無序錄解題等?!端膸烊珪偰刻嵋放u道:“士奇等承詔編錄,不能考訂撰次,勒為成書,而徒草率以塞責,較西漢劉向《七略》,晉代荀勖《晉中經簿》,誠為有愧?!鼻寮螒c間,鮑氏以家藏塾本校注,“以全缺分注于各書之下,其中部帙間有不同,亦詳著焉”。如,“唐才子傳一部三冊闕”、“諸葛武侯傳一部一冊完全”、“劉禹錫文集一部五冊闕塾本八冊”。如此做法,于閱者也算有方便之處。《文淵閣書目》舊本不分卷數,明黃虞稷《千頃堂書目》作14卷,清《四庫全書總目》著錄為4卷,清杭州鮑廷博先生為便于展閱,將其校注為20卷。有《四庫全書》(4卷)本,嘉慶四年(公元1799年)《讀畫齋叢書》(20卷)本,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商務印書館據《讀畫齋叢書》本排印出版的《叢書集成初編》(20卷)本和《國學基本叢書》(20卷)并本為現行的通行本。
《文淵閣書目》編成至今已有五百余年,當年許多藏書今已不復存在。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編纂者考證,王肯堂《郁岡齋筆麈》一書在明代已殘缺不全。王士禎《古夫于亭雜錄》亦載:“國初,曹貞吉為內閣典籍,文淵閣書散失殆盡,貞吉檢閱,見宋槧遏、歐陽修《居士集》八部,無一完者?!钡浼⑹е樾?,由此可見一斑。據明人沈德符大略估計,“其腐敗者十二,盜竊者十五,楊士奇正統(tǒng)間所存文淵閣書目,徒存其名耳”。但是,作為略記一代之勝的《文淵閣書目》,它反映的是明初的國家藏書,搜羅宏富,古所未有,雖然保管不善,散失嚴重,但是后世無傳本的圖書,往往可用此目對勘。所以目錄學家們認為:“惟借此編之存,尚得略見一代秘書之名數,則亦考古所不吠也?!?/p>
《文淵閣書目》作為我國現存為數不多的官修目錄之一,在目錄學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對于考查典籍的流傳和存佚,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其主要特點有:一是明朝承繼的宋遼金元國家藏書,多是宋、元刻本和抄本,無不精美。這些文獻經歷了宋金元明各朝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生活的各種變遷,記錄了宋金元社會生活的實際情況以及明王朝加強專制統(tǒng)治的一系列措施,都在《文淵閣書目》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段臏Y閣書目》收錄的圖書極為豐富,體現了明代藏書極盛時的狀況,開啟了宋元以來通俗文獻進入正式書目的傳統(tǒng)?!段臏Y閣書目》對于考察典籍的流傳和存佚,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要考察明代典籍的流傳真?zhèn)?,除了殘存的《永樂大典》,也只有借助于《文淵閣書目》了,它為研究宋遼金元藏書、刻書提供了珍貴的線索。二是《文淵閣書目》在圖書分類上既有傳承又有突破。目錄體制的獨特首先表現在分類上,其分類方法并不按照傳統(tǒng)的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作為標準,而是以官府的意志和國家藏書的排次為序,另創(chuàng)新制;所設類目細密,并特辟“性理”、“經濟”二類,“類書”不附于“子”,“韻書”不附于“經”等,都較為合理;其不足之處在于類目之間缺乏邏輯聯(lián)系,難免雜亂,如史、子的分類既散漫又無界限。其次是首列御制,第一號天字櫥,收藏明朝御制御定文集等書,列御制第一,突出皇帝的尊位,與當時封建君主制的政治思想有關。這一分類形式,對后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三是《文淵閣書目》在目錄體制上還有很多缺陷,不夠完美。主要表現在著錄簡單,《文淵閣書目》只列書名和冊數,無小序和題解,文字又極為簡略,而且原書的卷數也未著述清楚,如此簡陋的著錄體制,在目錄學史上尚屬空前。藏書線索確實是留下了,但其參考價值和利用價值上卻打了折扣。
總之,《文淵閣書目》的開創(chuàng)之功與收錄之富,決定了它在中國目錄學史上不可低估和不可抹煞的非凡地位,是一部體制簡單而價值極高、對后世古文獻整理研究有廣泛影響的官修目錄。
[1]來新夏.中國古代圖書事業(yè)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00.
[2]來新夏.古典目錄學淺說[M].北京:中華書局,1981.
[3]喬好勤.中國目錄學史[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
[4]謝灼華.中國圖書和圖書館史[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杜,1987.
[5]吳士余,劉凌.中國學術名著大詞典(古代卷)[Z].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0.
[責任編輯 張敬燕]
G254.31
A
1671-6701(2012)03-0125-02
2012-05-07
孫憶華(1965-),女,上海人,本科,河南省圖書館讀者工作部主任,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