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小江
(重慶交通大學,重慶400074)
在對比中堅定信心
——讀《中國震撼——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崛起》
戴小江
(重慶交通大學,重慶400074)
張維為先生撰寫的《中國震撼——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崛起》是一本給讀者帶來震撼、帶來思考,進而收獲新知的一本好書。他把中國崛起認為是一種政治話語的崛起,是一種政治標準體系的崛起,對我們樹立中國政治制度的信心很有益處:信心之一來自于中國是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崛起,信心之二來自于中國崛起的政治制度支撐,信心之三來自于與印度的比較,信心之四來自于與東歐的比較,信心之五來自于與東亞的比較。
中國;文明型國家;崛起
古人說:“開卷有益”。這是說一本好書總會給讀者帶來這樣或那樣的益處。日內瓦外交與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張維為先生撰寫的《中國震撼——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崛起》(以下簡稱《中國震撼》),就是這樣一本給讀者帶來震撼、帶來思考,進而收獲新知的好書。本書關于民主品質的分析最為精彩,最值得品味。作者利用自己多年在海外生活的背景,用大量的事實說明中國崛起走的是一條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不同的道路。他通過對中美、中印、中國與東歐、中國與東亞的對比,破解了中國三十多年改革開放的成功之謎,即不迷信西方的話語,不被西方話語忽悠。他把中國崛起視作一種政治話語的崛起,是一種政治標準體系的崛起,對我們樹立中國政治制度的信心很有益處。
信心之一來自于中國是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崛起。西方國家往往用“文明國家”來描述中國,而不承認中國是現(xiàn)代化國家。某些西方學者認為,現(xiàn)代化只能是與西方文化、資本主義相聯(lián)系,中國不走西方的道路,“只能是死路一條”。這種理論不僅進一步強化了西方國家和西方文化的優(yōu)越感,同時也打壓或抑制了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東方社會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這就是作者所說的:許多國人“對自己國家的崛起仍心存疑慮”,對中國的發(fā)展和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沒有信心。作者在書中第一次提出了“中國是一個‘文明型國家’”的概念,沖破了西方學者把“民族國家”與“文明國家”對立起來的觀念。所謂“文明型國家”,就是把“民族國家”與“文明國家”融為一體的國家,這樣的國家具有“超大型的人口規(guī)模、超廣闊的疆域國土、超悠久的歷史傳統(tǒng)、超深厚的文化積淀”,這四大“超級因素”決定了中國政治的獨特性,即治理這樣的“文明型國家”只能以自己的方法為主。這種方法就是堅持自己的發(fā)展道路,既學習別人的長處,也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西方總把其他文明看作是另類或“他者”,力圖以自己的文化改造非西方社會,在民主政治建設方面也是如此。西方許多國家將西方模式當成民主的唯一模式,這種模式的主要標準是以三權分立為主要形式的權力制衡、多黨競爭、軍隊國家化、國家領導人實行普選、媒體獨立于政府等。西方將這種民主模式推行到廣大的發(fā)展中國家,但事實證明,沒有一個非西方國家能夠通過模仿西方政治模式取得成功。正如作者在書中所述:“中國這種‘文明型國家’,如果采用西方政治模式,自己的優(yōu)勢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最后整個國家就會走向崩潰?!币虼耍袊误w制改革的任務就是取百家之長,超越西方模式,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不斷推動符合中國國情、民情的制度創(chuàng)新。
信心之二來自于中國崛起的政治制度支撐。中國崛起的優(yōu)異表現(xiàn)必然引發(fā)全球對其成功原因的研究,但這些研究都有一個共同的缺陷:回避了政治制度因素的重要作用。中國與眾不同的一個特色是有效的政治制度,這是中國實現(xiàn)經濟成功、創(chuàng)造出中國模式這一全新現(xiàn)代化之路的重要原因。胡錦濤在2011年“七一”講話中第一次鮮明地把我黨經過90年的奮斗、創(chuàng)造、積累的發(fā)展成就概括為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這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光明前景充滿自信的莊嚴宣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首先體現(xiàn)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包括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兩個層次。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讓全國成為一盤棋,同心同德、同舟共濟,上下貫通,統(tǒng)一行動,從而有利于重點攻關解難題,有利于集中力量辦大事,有利于快速高效應對各種突發(fā)事件、完成各種任務??拐鹁葹?、舉辦奧運會和抵御國際金融危機就是有力的例證。作者認為“國內一些學者喜歡談論經濟和政治的‘轉軌’,而其中一些人心中‘轉軌’的參照物就是美國的經濟和政治制度。但美國的金融海嘯以及美國公眾對自己體制的信心危機說明:美國體制本身的改革任重道遠。有些人把美國的制度吹得天花亂墜,還要中國去效仿這種公眾信任度如此之低的體制,這何以服人?!?011年7月,美國共和黨、民主黨為提高債務上限展開博弈“廝殺”,雖然在最后期限達成協(xié)議,避免了美債違約的后果,但隨后,美國信用下降引發(fā)全球金融動蕩,使政治“綁架”經濟,損害美國甚至全球經濟的弊端暴露無遺。遺憾的是,我們國內有些學者在向世界各國尤其是向美國學習時,往往把注意力集中于照搬上,他們的基本觀點是“美國的自由民主制度是最先進的,美國怎么做我們也應怎么做”。借助該書的論述,人們認識到美國之所以發(fā)生金融危機、歐洲多國之所以出現(xiàn)主權債務危機,政治被資本力量綁架、政黨傾軋、政客只顧眼前利益等政治制度存在的問題是重要原因。我國的政治制度能夠為經濟發(fā)展提供高效的制度供給,是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fā)展進步的制度支撐。
信心之三來自于與印度的比較。人們總是喜歡拿印度和中國進行比較,這除了因為兩國目前經濟發(fā)展速度都比較快外,兩國國情相似則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皣H社會”普遍認為印度是“世界最大的民主國家”,其經濟起飛是在民主政體的推動下實現(xiàn)的。印度的民主到底怎樣?人們常說眼見為實,曾經多次訪問過印度的作者認為,中國在國家現(xiàn)代化方面已經遠遠地走在印度的前面,20年后印度恐怕也難以達到中國今天的水平,而正是印度政治制度的落后才導致了印度全面落后于中國。作者進一步分析了印度式民主存在的“散、軟、短、泛、粹”弊端,以及對種姓制度、婦女解放、土地改革、腐敗問題無力解決的情況,指出“印度的政治制度雖然讓各方表達了自己的利益,但卻無力有效地整合不同的利益,結果成了無休止的‘黨爭’和政治傾軋,無法形成一個現(xiàn)代化導向的強勢政府,無法克服各種既得利益集團的阻撓,最終導致印度現(xiàn)代化事業(yè)步履艱難?!弊髡邚娬{,“說到底,民主制度只是一種手段,它最終要落實到國家的治理水平。迄今為止,中國的國家治理水平要遠遠高于印度。中國崛起伴隨而來的影響力,在廣度、深度和力度上,都是印度所望塵莫及的。”印度陷入“西方模式的困境”給了我們以下一些啟示:我們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fā)展道路,堅持和完善符合本國國情的政治制度和政治體制。
信心之四來自于與東歐的比較。民主是不可阻擋的世界性潮流。但實踐中,不同的國家民主發(fā)展的方式和結果卻并不相同。在有些國家,民主的發(fā)展伴隨著社會穩(wěn)定、進步,如中國、新加坡;而在另外有些國家,民主則導致了國家失控、社會混亂、經濟倒退,如所有的東歐國家。雖說原因十分復雜,但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民主發(fā)展是否有序的問題。東歐的政治變革采用了激進轉型的做法,由原來的共產黨領導迅速轉變?yōu)槲鞣绞降亩帱h制。東歐這些國家認為,只要進行激進的政治和經濟變革,國家就能一勞永逸地解決自己所有的問題,而事實卻恰恰相反,政治激進帶來的是政治參與“突然爆炸和持續(xù)混亂”。作者在書中引用德國明鏡國際新聞在線的說法對東歐的政局作了如下的評論:“雖然共產主義政權已經在東歐倒臺將近二十年,但是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等東歐國家,迄今仍然在為建立穩(wěn)定的民主制度而掙扎。這些國家的政治缺乏中心,從極端右翼到后共產主義的威權主義形形色色,貪污腐敗、極端主義橫行,一片混亂。”東歐國家本來的經濟都相對發(fā)達,人口遠遠少于中國,教育程度不低,但采用了西方政治制度二十年后的結果竟是如此混亂不堪,確實值得我們中國人在自己的民主建設中深思。中國崛起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政治制度的最大特點和最大優(yōu)勢,新加坡學者宋魯鄭在2011年3月18日《參考消息》上發(fā)表文章指出了共產黨長期執(zhí)政的六大優(yōu)勢,獲得了很多學者的認同。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有序推進民主政治建設,不但保障經濟實現(xiàn)了持續(xù)快速發(fā)展,而且使政治體制改革也取得了重大進展。張維為先生強調指出,1989年東歐劇變震驚了世界,當時整個西方都看好東歐,不看好中國。但中國最后拿出的成績單比東歐亮麗得多,中國人也從東歐的經歷中悟出了不少有益的東西,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信心之五來自于與東亞的比較。在東亞,除了極少數國家,基本上都采用了西方的多元民主制度。作者把采用西方模式的東亞國家和地區(qū)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在經濟比較落后的情況下就采用西方的政治制度,如泰國、菲律賓、蒙古等;另一類是在經濟起飛之后轉而采用西方政治制度的,如韓國、臺灣地區(qū)等。從過去二十年的情況來看,以上這些民主政體的品質普遍不佳,幾乎都遇到了非西方社會采用西方政治制度后出現(xiàn)的一些典型問題,特別是社會分裂、貪污盛行、經濟滑坡三大問題。作者在書中把民主分為“實質民主”和“程序民主”,他認為比較理想的民主應該是“實質民主”和“程序民主”的結合,但首先是“實質民主”,而西方把民主簡化為“程序民主”,在全世界推行西方式的“程序民主”,結果采用了西方多元民主制度的東亞國家和地區(qū),雖然大多具備“程序民主”的架子,但“實質民主”卻不如人意。因此,光說“民主是個好東西”是不夠的,后面還要加上一句“優(yōu)質民主才是真正的好東西”。作者指出,中國模式的相對成功表明:不管什么政治制度,最后一定要落實到“良政”上,體現(xiàn)在自己人民的滿意和認同上。中國在這方面雖也有不足之處,但遠比絕大多數發(fā)展中國家做得好。
張維為先生的《中國震撼》是對西化論的有力駁斥?!拔骰摗蓖耆鲆曋袊鴩楹蜌v史起點,倡導中國現(xiàn)代化建設問題一切都要靠“進口”來解決,要向現(xiàn)代化較早的西方發(fā)達國家看,看人家“有什么”,我們“缺什么”,特別是缺什么“新”東西,取人之有,補己之無。作者在這一問題上立場是鮮明的,堅決反對一切照搬西方,強調絕不能被西方的話語體系忽悠。張維為先生認為東歐劇變、蘇聯(lián)解體有各種原因,但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在強大的西方政治話語面前失去了自己的話語權,很多第三世界國家陷入今天的動蕩不安也是這個原因。中國崛起背后的政治制度支撐,給了我們逐步建立自己獨立的政治話語和標準體系的自信。用張維為先生的話來說,“是時候用我們自己的話語,講述中國的故事了”。作為一位長期在發(fā)達國家從事教學和研究的學者,張維為先生能夠超越西方話語的禁錮,把中國政治制度的基本特點和比較優(yōu)勢如此清楚明白地揭示出來,至當不易。
《中國震撼》揭示了中國崛起背后的文化內涵,歸納了中國模式的八大特征和八大理念。八大特征是:實踐理性、強勢政府、穩(wěn)定優(yōu)先、民生為大、漸進改革、順序差異、混合經濟、對外開放;八大理念是:實事求是、民生為大、整體思維、政府是必要的善、良政善治、得民心者得天下與選賢任能、兼收并蓄與推陳出新、和諧中道與和而不同。作者指出,中國模式的八大特征和八大理念是中國之所以能夠崛起的原因所在,也就是中國獲得巨大發(fā)展的“謎”之所在。應該說,張維為先生對八大特征和八大理念背后所隱藏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根源的揭示,確實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把中國崛起完全歸結為繼承和弘揚中國傳統(tǒng)的優(yōu)秀思想文化就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中國政治模式是中國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其形成和發(fā)展的過程中,確實吸收了“和諧中道與和而不同”等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思想,但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民主政治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而形成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民主政治建設理論才是中國政治模式得以形成的核心理念,才是中國政治制度的比較優(yōu)勢得以呈現(xiàn)的根本原因。因此,對《中國震撼》提出的一些觀點,讀者不能僅僅照單接受,還有必要進行深入的理性分析。
綜觀全書,雖然書中有些觀點屬于有見地的一家之言,有些觀點還有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之嫌,但作者用寬廣的國際視野、事實說話的老實態(tài)度、理性分析問題的嚴謹作風,為我們展示了中國“政治軟實力”的真實面貌,使我們有理由對自己的政治制度充滿信心。當然,我國的政治制度定型任重道遠,完善永無止境,但如作者所言:“我們的模式,雖有缺陷,但可以完善,其總體的成功毋庸置疑?!?/p>
D609.9
A
1009-1203(2012)02-0126-03
2012-01-28
戴小江(1965-),女,重慶人,重慶交通大學思政教研部教授,歷史學碩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責任編輯 芳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