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崇溫
(中國社會科學院 哲學所,北京 100732)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偉大創(chuàng)舉
徐崇溫
(中國社會科學院 哲學所,北京 100732)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當今中國實現現代化的道路。該道路的形成和發(fā)展經歷了一個曲折而復雜的過程,鄧小平在其中發(fā)揮過關鍵的作用。該道路超越了資本主義現代化的模式,實現了現代化在和平和中國人民不斷受益中進行,也超越了蘇聯模式,要求把各類實踐經驗,馬克思主義理論同本國實際科學地結合在一起。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主要特征;歷程;創(chuàng)舉
自從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從1978年到2010年,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從3624億元增長到39.8萬億元,在世界各國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比例由1.8%上升到9.5%,由名列世界第10位上升到第2位;我國的進出口總額由206億美元增長到29728億美元,出口份額占全球的9.6%,成為世界最大的出口國,對世界經濟貿易增長的貢獻率達50%;國家外匯儲備從1.67億美元增加到2.5萬億美元,占世界外匯儲備的三分之一,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外匯儲備國;貧困人口從2.5億減少到1479萬,30年內我國的減貧人數占全球減貧人數的比重超過了70%,第一個提前實現了聯合國千年發(fā)展目標中貧困人口比例減半的目標;我國用不到世界10%的耕地成功地解決了占世界20%的人口的溫飽問題;我國的人均預期壽命已經超過世界平均壽命8歲。
面對著這種超過了資本主義國家工業(yè)化時期和二戰(zhàn)以后資本主義20年黃金發(fā)展時期發(fā)展速度的人間奇跡,國際輿論對中國的發(fā)展道路給予了越來越密集的關注,提出了破解“中國之謎”的無數答案,但其中有一些由于刻意回避乃至抹煞了中國道路的社會主義性質,以致無法準確地闡明事情的真相,因為中國道路恰恰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什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當今中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道路。它包含有四個方面不可或缺的基本內涵:一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二是“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三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四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四是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
關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在革命時代,沒有一個革命的黨,沒有一個像中國共產黨這樣按照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革命理論和革命風格建立起來的革命黨,就不可能領導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戰(zhàn)勝帝國主義和反動的統(tǒng)治階級,奪取革命的勝利;在建設和改革時期,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極其艱巨復雜的任務面前,我國人民的團結,社會的安定,民主的發(fā)展,國家的統(tǒng)一,同樣都要靠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本身就是由中國共產黨倡導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走出來的。
關于“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經驗反復說明,黨領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立足基本國情,而中國最大的國情就是中國社會現在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本身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而我們中國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就是不發(fā)達的階段。一切都要從這個實際出發(fā),根據這個實際來制定規(guī)劃”。根據這個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我們黨制定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為兩個基本點”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這是我們黨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總綱,是我們事業(yè)勝利前進最可靠的保證。
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位一體的總體布局。這就是在黨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指引下,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關于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所要實現的全面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主要特征,則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促進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xù)發(fā)展;堅持社會公平正義,以保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以進一步調動人民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基本內涵和主要特征說明:由于這條道路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根據我國的具體實際和時代特征賦予其以鮮明的中國特色,因而是在中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創(chuàng)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開辟的,但卻又是由毛澤東領導中國人民取得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為它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的;毛澤東對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的第二次結合為目標的艱辛探索,雖然因為在后來誤入岐途而未能達到預期的目標,但在這個過程中所收獲和積累的積極成果,卻是爾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思想來源或給它提供了思想啟示。
在結束“文化大革命”以后,于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果斷地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口號,確定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并提出了改革開放的戰(zhàn)略決策。這標志著我們黨開始找到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
鄧小平認為,我們從建國到1978年的三十年間的成績很大,我們建立的社會主義制度,更是個必須堅持的好制度,但做的事情卻不能說都是成功的,這主要是因為不完全懂社會主義,因此,提出了什么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鄧小平指出:“我們的經驗教訓有許多條,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搞清楚這個問題”。在經過多年的探索之后,1982年9月,鄧小平在黨的十二大的開幕詞中明確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指導思想。他說:“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具體實際出發(fā)。無論是革命還是建設,都要注意學習和借鑒外國經驗。但是,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從來不能取得成功。這方面我們有過不少教訓。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
1987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三大,闡述了我們黨在對社會主義再認識的過程中發(fā)展了的科學理論觀點,其中包括:關于在經濟文化落后的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必須有一個很長的初級階段的觀點;關于社會主義社會的根本任務是發(fā)展生產力,集中力量實現現代化的觀點;關于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動力,對外開放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要條件的觀點;關于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同堅持改革開放的總方針這兩個基本點相互結合、缺一不可的觀點;關于和平與發(fā)展是當代世界的主題的觀點等等。這些觀點構成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的輪廓,初步回答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階段、任務、動力、條件、布局和國際環(huán)境等基本問題,規(guī)劃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前進的科學軌道。
在20年前發(fā)表的南方談話中,鄧小平又進而把我們黨對于為解決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問題所作的創(chuàng)造性探索以及所找到的解決辦法集中起來,提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的高度來加以展開:他提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保粡娬{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提出“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以后,還要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fā)展的經濟體制,建立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促進生產力的發(fā)展,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yōu)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chuàng)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fā)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guī)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以江澤民為核心的中央第三代領導集體,先是根據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的科學論斷,1992年9月,黨的十四大上提出要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作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模式;1997年9月,黨的十五大上提出要堅持和完善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提出要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和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基礎上,依法治國,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隨后,他又提出要堅持法治和德治相結合,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在世紀之交,江澤民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創(chuàng)造性地回答“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并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下,提出以趨利避害為方針,既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又堅持獨立自主、努力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戰(zhàn)略方針。這些,進一步拓寬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在黨的十六大以后擔任黨的總書記的胡錦濤,在新世紀新階段,面對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zhàn),先是在2003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上,提出樹立和落實作為二十多年來改革開放實踐經驗總結的科學發(fā)展觀的問題,他指出要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xù)的發(fā)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fā)展;接著,2004年8月22日,在紀念鄧小平誕辰100周年大會上,胡錦濤提出了“堅持走和平發(fā)展的道路”這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策宣示。他指出,中國政府和人民作出的走和平發(fā)展道路這一戰(zhàn)略抉擇“立足中國國情,順應時代潮流,體現了中國對內政策與對外政策的統(tǒng)一,中國人民根本利益與世界人民共同利益的統(tǒng)一,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2005年2月,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上,他要求全黨同志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更加自覺地加強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使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全面發(fā)展。并指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胡錦濤提出的這些思想觀點和戰(zhàn)略舉措,不僅創(chuàng)造性地回答了“實現什么樣的發(fā)展,怎樣發(fā)展”的問題,而且又進一步拓寬、深化和提升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2011年,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胡錦濤總結說:“經過90年的奮斗、創(chuàng)造、積累,黨和人民必須倍加珍惜、長期堅持、不斷發(fā)展的成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理論體系,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從上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和發(fā)展歷程的簡要回顧中,可以看出,這條道路之所以能夠在實踐中獲得巨大的成功,不斷創(chuàng)造出人間奇跡,其根本原因在于:它既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又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同中國的具體實際和時代特征緊密結合起來,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它既努力學習、借鑒世界各國發(fā)展的有益經驗,又堅持從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出發(fā)來制定自己的方針政策,決不照抄照搬任何外國的經驗、模式;它既堅持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革命傳統(tǒng),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大力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chuàng)新,并用它來指導新的實踐,從而不斷深化對共產黨執(zhí)政規(guī)律、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認識。
中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僅使中國的經濟社會發(fā)展不斷創(chuàng)造出人間奇跡,而且其本身就是人類追求文明進步的一條新路,是人類文明歷史上的偉大創(chuàng)舉。
文明是人類改造自然和社會的物質、精神成果的總和,是社會進步和經濟發(fā)展狀況的標志。自從人類走出蒙昧和野蠻時代而進入文明這種開化狀態(tài)以后,先后經歷了奴隸制文明、封建文明、資本主義文明等文明形態(tài)。這幾種建立在生產資料私有制基礎上的文明形態(tài)的演進,一方面標志著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fā)展進步,另一方面,又都是在等級、階級的對抗中,在積累的勞動和直接的勞動的對抗中演進的。從15世紀直到當代,西方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文明都是建立在剝削和掠奪基礎上面的,它們的資本主義現代化都是通過對內剝奪農民、剝削工人,對外掠奪、擴張、海外殖民乃至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來實現的。例如,英國的工業(yè)化,對內始于“羊吃人”的圈地運動,對外則靠掠奪和殖民地擴張來為其提供巨額貨幣財富和國外市場;而在美國的現代化過程中,西方殖民者把7000多萬北美土著印第安人殺戮得只剩幾十萬。所以,資本主義工業(yè)化的歷史,就是資本對勞動者剝奪的歷史,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它“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載入人類編年史”的,“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
之所以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偉大創(chuàng)舉,首先因為它超越了資本主義現代化,是一條通過和平發(fā)展來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道路。和平發(fā)展是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內外的標志性特征,它既是由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決定的,也是由和平與發(fā)展這一當今的時代主題促使其得以實現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和平發(fā)展,在國際上表現為中國通過和平的國際環(huán)境來發(fā)展自己,又以自己的發(fā)展來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fā)展,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也嚴格約束自己,即使在發(fā)展起來以后也永不稱霸;表現為中國堅持實行與其它國家和民族互利共贏的開放戰(zhàn)略,遵循聯合國憲章和國際關系準則,在國際事務中弘揚民主、和睦、協作、共贏精神,倡導國與國之間在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協商,在經濟上相互合作、優(yōu)勢互補,在文化上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在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強幫助、協力推進。俄羅斯科學院院士季塔連科就此評論說:“中國在對待現代文明方面的態(tài)度、實施社會政策方面的經驗,客觀上成為‘歷史末日’及‘文明沖突’等自由化思潮的有力替代者,從而推動歷史發(fā)展,防止文明之間的沖突,推動全球的共同發(fā)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和平發(fā)展道路,在國內則表現為科學發(fā)展、和諧發(fā)展。它把發(fā)展作為主題,把結構調整作為主線,把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作為動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根本出發(fā)點,把可持續(xù)發(fā)展、人的全面發(fā)展以及社會和諧作為追求目標。這樣,事情就正如德國的貝特霍爾德所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給人們指出了一條擺脫全球資本統(tǒng)治的破壞性進程的出路”。他說,當今的資本主義越來越明顯地暴露出其無能,它已無法解決日益嚴重的全球性問題,例如越來越多的國家發(fā)生社會劫難,暴力和戰(zhàn)爭頻繁,南北之間的鴻溝加深,環(huán)境遭到破壞,對地球資源不負責任的隨意開采,“現在世界越來越明確地要求塑造一個資本主義的對立面,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重要意義以及今天所發(fā)生的一切,其意義也正在于此”。
由馬克思使之由空想變成科學、列寧使之由理想成為現實的社會主義,是一種高于資本主義并必將全面取代資本主義的、更高級的文明形態(tài)。1917年,俄羅斯的十月革命開辟了人類由資本主義過渡到社會主義的新紀元,新生的蘇聯社會主義制度也確實在同資本主義的競賽中,初步顯示出了它的優(yōu)越性。但事情正如鄧小平所說的:“社會主義究竟是個什么樣子,蘇聯搞了很多年,也并沒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寧的思路比較好,搞了個新經濟政策,但是后來蘇聯的模式僵化了。”
為什么說蘇聯對什么是社會主義的問題也并沒有完全搞清楚?那是因為蘇聯的社會主義是在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資本主義俄國建立起來的,它和馬克思恩格斯原先設想在資本主義充分發(fā)展的基礎上經過革命而產生的社會主義相比,顯然有許多區(qū)別。蘇聯本應該在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指導下,從自己的具體實際出發(fā)去規(guī)劃社會主義建設綱領,但他們卻習慣于照搬馬克思恩格斯原先針對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在革命勝利后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所提出的某些論斷,削足適履地搞社會主義建設。
為什么說列寧的新經濟政策的思路可能比較好?那是因為列寧在總結了戰(zhàn)時共產主義作為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生產和分配方法的失敗教訓之后,得出結論說,在一個生產力不發(fā)達、小農經濟占優(yōu)勢的國家,不能實現從小生產到社會主義的直接過渡。基于此,就從原先的基本上是把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社會主義社會的設想應用于俄國的思路,轉變?yōu)閺亩韲膶嶋H出發(fā),以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為指導,提出和實行向社會主義迂回過渡、逐漸過渡的思路,這就是新經濟政策。列寧說,這意味著“我們對社會主義的整個看法根本改變了”。
為什么說后來蘇聯的模式僵化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在資本主義包圍的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蘇聯模式,是一種適應于以戰(zhàn)爭與革命為時代主題的戰(zhàn)備模式。在那樣的環(huán)境里,它能夠有效地調動人力、財力和物力去從事建設和戰(zhàn)爭,但在同時,它又包含有一系列的缺陷和弊端。然而,列寧以后的蘇聯領導人卻思想僵化,把這種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形成起來的蘇聯模式加以絕對化和凝固化,甚至在時代主題已經由戰(zhàn)爭與革命轉換為和平與發(fā)展以后,還把它當成社會主義建設的普遍規(guī)律。這就使它的缺陷和弊端更加凸顯出來:就經濟結構來說,蘇聯模式的經濟,是一種片面強調發(fā)展重工業(yè)和國防工業(yè),造成國民經濟比例失調,農業(yè)、輕工業(yè)落后,人民生活必需品長期短缺的經濟;就發(fā)展戰(zhàn)略來說,蘇聯模式所實行的是一種高投入、低產出,靠不斷增加投入來增產的粗放經營,它重速度而輕效益,效率低下,浪費驚人;就經濟體制來說,蘇聯模式不顧生產力在不同部門、層次上參差不齊的發(fā)展水平,過早地推行單一的生產資料公有制結構,而消滅其他經濟成分。它還實行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經濟和統(tǒng)一的決策機制,而排斥市場,限制商品貨幣關系的發(fā)展,注重行政命令而忽視物質利益,這就削弱了推動其發(fā)展的內部經濟動因;就政治體制來說,蘇聯模式以權力高度集中和行政強制為特征,忽視社會主義民主建設,乃至出現個人專斷,用專政手段去解決黨內意見分歧,導致嚴重破壞社會主義法制;就對外關系來說,蘇聯領導人推行大黨大國霸權主義,又在同資本帝國主義的軍備競賽上耗費巨額資金,給國民經濟造成難以忍受的沉重負擔,如此等等。蘇聯模式的這些缺陷和弊端,后來成了戈爾巴喬夫改旗易幟、背離社會主義根本制度的借口。
從前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基本內涵、主要特征和發(fā)展歷程中不難看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已經超越了這種僵化的蘇聯模式,它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自覺地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體制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從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的和教條式的理解中解放出來,從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既堅持社會主義根本制度,又堅持改革開放,把社會主義同中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緊密結合起來,把社會主義同已經由戰(zhàn)爭與革命轉換為和平與發(fā)展的時代主題緊密結合起來,從而使社會主義向著更健康的方向發(fā)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超越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現代化的發(fā)展道路,又超越了蘇聯模式,從本國的具體實際和當今時代特征出發(fā),踐行著一條人類追求文明進步的新路,這就把它的世界意義凸顯了出來:一是它在發(fā)展經濟、擺脫貧困上,給占世界總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條路,指出了奮斗方向。二是更為重要的是,到21世紀中葉,中國成為中等發(fā)達國家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將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我們將以發(fā)展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實踐,用精神文明、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實踐,證明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于資本主義制度,讓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的人民也認識到社會主義確實比資本主義好,認識到社會主義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必由之路。
D610
A
1671-2994(2012)05-0024-05
2012-08-02
徐崇溫(1930- ),男,江蘇江陰人,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哲學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責任編輯:許如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