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兆炯 劉福建 楊軍雄 關航
食管乳頭狀瘤(EP)屬于消化科少見病,相關報道不多,為更好了解該病,對我院胃鏡室自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檢出的EP病例25例作回顧性分析,報告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25例,男8例,女17例,男女比例=0.47,年齡18~72歲,平均46.6歲,伴食管病變15例,其中食道炎10例,食道裂孔疝3例,Barrett食管 2例。伴鄰近器官病變:胃潰瘍2例,十二指腸潰瘍4例,胃炎19例。患者主要以噯氣、返酸、上腹部灼熱、上腹脹痛等癥狀就診,無吞咽困難癥狀。
1.2 內鏡所見 胃鏡下表現(xiàn)為有蒂或無蒂的小息肉樣隆起,或呈直立的乳頭狀病變,表面呈分葉狀或桑葚狀,部分分葉呈絨毛狀,也可較平滑,色澤淺紅色或灰白色,病變直徑在0.2~0.8 cm之間,若呈絨毛狀,內鏡可窺見其血管供血情況。
1.3 分布情況 位于食管上段1例(4.0%),食管中段9例(36.0%),食管下段15例(60.0%)。25例中2例為多發(fā),均為2枚,1例比鄰生長,1例對稱生長,其余為單發(fā)。
1.4 幽門螺桿菌檢測 25例中經(jīng)14C-尿素呼氣試驗陽性6例,其余陰性,陽性者6例中,伴十二指腸潰瘍4例,伴胃潰瘍1例,伴胃炎1例,伴食管病變者均為陰性。
1.5 治療方法 做好內鏡術前準備后,25例均在胃鏡下進行摘除,其中2例直徑小于0.3 cm者直接用內鏡活體取樣鉗進行鉗除,余23例先在病灶基底用濃鹽水作黏膜下注射,抬舉征均陽性,按EMR技術進行高頻電凝切除,所有病例均能收集病理標本。復查14C-尿素呼氣試驗均轉為陰性。
25例均一次性摘除病灶,活檢鉗鉗除者2例者術中有少量滲血,未經(jīng)特殊處理,出血自止,23例行高頻電凝電切后創(chuàng)面蒼白無出血,所有病例術中術后無大出血、穿孔等并發(fā)癥;術后禁食24 h,并給予抑酸、抗胃酸反流治療,14C-尿素呼氣試驗陽性者按根除幽門螺桿菌標準治療。25例均進行病理組織檢查,結果均為鱗狀上皮乳頭狀瘤,其中有1例伴輕度異型增生,所有病例均未見有挖空細胞。
所有病例均隨訪半年~2年,活檢鉗除2例中有1例半年復查胃鏡在原來部位再次長出同樣的病灶,經(jīng)高頻電凝切除后半年復查無復發(fā),其余24例無復發(fā),25例均未發(fā)生惡變。
EP為少見病,其發(fā)病率多數(shù)報道為0.01%~0.43%[1]。但各研究報道差別仍較大,考慮跟內鏡操作者的細心程度有較大關系,本組檢出率為0.078%。男女均可發(fā)病,本組女性發(fā)病多于男性。EP病因及發(fā)病機制未完全明確,過去多數(shù)專家也認為EP是食管癌的癌前病變,可發(fā)展為鱗狀細胞癌或腺棘細胞癌[2],國內曾有關于EP癌變的報道[3]。但是近年研究認為[4]EP為上皮性良性腫瘤,病理學顯示上皮角化不全、角化過度及食管黏膜的增生性改變。因其常合并反流性食管炎、食管裂空疝及 Barrett食管等食管病變,本組占60.0%(15/25),故推測慢性刺激可能與本病有關;也有認為人乳頭瘤病毒感染可能是其病因之一。EP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組,但以中青年居多,占72.0%(18/25),胃鏡檢查表現(xiàn)為有蒂或無蒂的小息肉樣隆起,或呈直立的乳頭狀病變,表面呈分葉狀或桑葚狀,部分分葉呈絨毛狀,也可較平滑,色澤淺紅色或灰白色。EP臨床表現(xiàn)無特異性,患者多為反酸、噯氣、上腹不適及消化不良就診,或做體檢胃鏡檢查時發(fā)現(xiàn)。EP確診依靠胃鏡檢查及病理組織學檢查。本組病例均進行14C-尿素呼氣試驗檢查,其中幽門螺桿菌陽性6例,占24.0%(6/25),EP是否與幽門螺桿菌感染有關,尚需要收集更多的病例作依據(jù)。雖然多數(shù)認為EP為良性病變,但由于有EP有癌變報道,因此發(fā)現(xiàn)后仍建議對病灶進行摘除。摘除方法主要根據(jù)病灶大小進行,但要求病灶完整摘除,否則殘留組織會再次長出病灶。
[1]MOSCA S,MANES G,MONACOR,et al.Squamous papilloma of the esophagus long term follow up.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01,16(8):857-861.
[2]周稻寂,能弦,王海波,等.食道上皮乳頭狀瘤23例報告并文獻復習.中國內鏡雜志,2003,9(5):15-16.
[3]何明,白世祥,張明道,等.食管乳頭狀瘤癌變1例.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1999,15(5):302.
[4]龔均,董蕾,王進海.實用胃鏡學.2版.西安:世界圖書出版西安有限公司,20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