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曉苗 薄建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是指COPD患者的呼吸困難、咳嗽和(或)咳痰在基礎(chǔ)水平上出現(xiàn)急性改變,超出每天的日常變異,需改變治療措施[1]。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是治療AECOPD合并呼吸衰竭十分有效的手段。對于上機的AECOPD患者,臨床醫(yī)師往往難以正確選擇拔出氣管插管撤離呼吸機的時機,過早脫機增加了再次行氣管插管機械通氣的風險,而錯過了最佳脫機時間長期機械通氣又易導致呼吸機依賴,增加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因此選擇合適的脫機時機尤其重要。本文對2010年12月至2012年1月入住我院行氣管插管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的6例成功脫機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撤離呼吸機的最佳時機,以指導臨床醫(yī)生幫助更多的AECOPD患者順利脫機。
1.1 病例資料 2010年12月至2012年1月入住我院呼吸科的6例患者,男5例,女1例,年齡57~70歲,平均61.2歲,均符合AECOPD的診斷標準,同時并發(fā)呼吸衰竭,肺性腦病,藥物治療無效。
1.2 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指征[2]為 ①嚴重呼吸困難,輔助呼吸肌參與呼吸,并出現(xiàn)胸腹矛盾呼吸。②呼吸頻率>35次/min。③危及生命的低氧血癥(PaO2<40mm Hg或 PaO2/FiO2<200)。④嚴重的呼吸性酸中毒(pH<7.25)及高碳酸血癥。⑤呼吸抑制或停止,嗜睡,意識障礙。⑥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治療失敗或存在使用禁忌證。脫機成功的標準為停用有創(chuàng)呼吸機48 h以上未再進行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
1.3 呼吸機參數(shù)設(shè)置 潮氣量VT6~10ml/kg,呼吸頻率f12-20次/min,吸呼比I/E為1∶1.5~2,吸氧濃度FiO2開始為100%,后漸下調(diào)至維持SPO2>90%的最低值,一般為30%~45%,呼吸末正壓PEEP為5~10 cmH2O,壓力支持PSV為10~20 cmH2O。
1.4 治療方法 6例患者在入院后均給予常規(guī)治療,包括抗感染、祛痰、應用支氣管擴張劑、糖皮質(zhì)激素、降肺動脈壓、無創(chuàng)呼吸機及營養(yǎng)支持對癥治療,同時鼻導管吸氧(1~2 L/min)。達機械通氣指征后經(jīng)口氣管插管連接PB840進口呼吸機,設(shè)定呼吸機參數(shù),開始時均為容量型輔助控制通氣(ACMV)模式,出現(xiàn)自主呼吸后,改為同步間歇指令控制通氣+壓力支持(SIMV+PSV)模式,同時給予藥物治療及充分濕化氣道,病情好轉(zhuǎn)后逐步下調(diào)參數(shù)使 f<9次/min,F(xiàn)iO2<30%,并進行預脫機實驗,即脫離呼吸機但不拔出氣管插管,氣管插管處接吸氧裝置,觀察生命體征并詢問患者呼吸困難的程度,適時停止鍛煉繼續(xù)連接呼吸機輔助呼吸,逐步延長每日預脫機時間,向完全脫機過渡,鍛煉均在白天進行,夜間休息。達到脫機標準時拔出氣管插管,繼續(xù)之前治療。
1.5 脫機前觀察項目
1.5.1 全身狀況改善情況 神志及紫紺情況,全身營養(yǎng)狀況;自主呼吸的頻率、節(jié)律、幅度等,呼吸指數(shù),咳嗽反射及力量,呼吸肌力量,肺部分泌物;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自主呼吸時心率,需或不需使用血管活性藥物,有無嚴重心律失常等。
1.5.2 原發(fā)病、誘因及并發(fā)癥的控制情況 如肺部感染,肺性腦病、心力衰竭、消化道出血等。
1.5.3 血氣分析 自主呼吸時PH,PCO2,PO2變化情況。
1.5.4 呼吸機參數(shù) 氣道峰壓PPEAK、氣道平均壓PMEAN,自主呼吸頻率f、潮氣量VT,分鐘通氣量MV。
1.5.5 預脫機實驗 每日實驗持續(xù)時間,實驗過程中患者感覺及生命體征波動情況。
1.5.6 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 是否清醒且合作。
AECOPD患者經(jīng)藥物及無創(chuàng)機械通氣治療后病情繼續(xù)惡化者,綜合評價后應及時給予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治療,是否使用機械通氣還需充分考慮撤機的可能性及患者和家屬的意愿。機械通氣并不是治療AECOPD的首選措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的機械通氣指南(2007)》中有關(guān)AECOPD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治療推薦級別是D級 ,因為機械通氣的最終目標是脫機,COPD脫機較其他病種難度大,這可能與AECOPD的不可逆性病理改變有關(guān)。因COPD存在不可逆阻塞性氣流受限,過度充氣和營養(yǎng)不良等導致呼吸肌疲勞,此類患者呼吸肌力量明顯低于其他需要機械通氣患者,并且殘存肺功能非常有限,在機械通氣緩解了急性呼吸衰竭后,殘存的肺功能能否滿足自身的需求未知。因此COPD患者的脫機需十分謹慎,把握COPD脫機的指標顯得尤其重要。
目前還沒有任何指標顯示比較高的撤機預測準確性,原因可能是指導撤機的指標均未能直接反應呼吸中樞驅(qū)動,呼吸肌收縮與呼吸負荷之間的平衡關(guān)系[4]。醫(yī)生不可能等到各項指標都完全正常了才進行脫機,這將大大延長機械通氣的時間,人們希望有客觀指標能預測指導脫機,以減少對臨床經(jīng)驗的依賴,因此尋找能預測成功脫機的指標十分重要。大量臨床研究證實,上機時間超過7 d,隨著并發(fā)癥出現(xiàn),時間越長就越難在短期內(nèi)脫機,故建議以7 d作為脫機時間[5],在上機后1周左右尋找脫機時機,結(jié)合以上6例成功脫機的患者探討脫機指征:①全身情況改善:神志清楚,自主呼吸頻率達15次/min但小于30次/min,呼吸節(jié)律、幅度、呼吸肌力量等良好,無胸腹矛盾呼吸,呼吸指數(shù)f/VT<80次/(min.L)常提示易于撤機,>105則難于撤機,它是反映呼吸效率的有效指標[6],已有研究證實f/VT用于預測撤機敏感性和特異性均較好,且可作為COPD成功脫機的獨立因素[7];咳嗽反射存在,肺部分泌物減少能自行咳出;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穩(wěn)定,自主呼吸時心率增加小于20次/min,不需使用血管活性藥物,無嚴重心律失常。②原發(fā)病及誘因得以控制:肺部感染得到控制,肺性腦病、心力衰竭、消化道出血等已解除或控制。③血氣分析明顯改善:PaO2/FiO2>200,自主呼吸時PH>7.3,PCO2達緩解期水平或較之略高,PO2>50mm Hg(FiO2<40%)。單純的PCO2并不是影響撤機的主要指標,只要自主呼吸時能維持PH正常就可以撤機[6],本文6例患者在每日試驗性脫機2~4 h后測血氣分析PH均>7.3,而PCO2波動幅度較大,均高于正常范圍,鼻導管吸氧均維持PO2>50mm Hg。④呼吸機參數(shù):PPEAK、PMEAN較前降低,PEEP≤5 cmH2O,自主呼吸時潮氣量VT達5ml/kg以上,分鐘通氣量MV<10 L/min。MV反映通氣阻力,在氣道阻塞引起的呼吸衰竭患者,MV明顯增加,MV<10 L/min預測成功脫機[6]。⑤預脫機實驗:相當于自主呼吸試驗(SBT)的無氣道正壓方法,每日試驗時間逐漸延長,最長可達4 h以上,試驗過程中患者無明顯呼吸困難,能維持PH>7.3,生命體征相對穩(wěn)定。循證醫(yī)學證據(jù)表明在嚴密監(jiān)護SBT狀態(tài)下所做的撤機評價對指導撤機具有重要價值[8],能耐受SBT的患者撤機成功率高,其預測撤機可靠性較好,因拔出氣管插管后上呼吸道的炎性腫脹可導致呼吸道阻力增加,其增加的阻力與克服氣管導管所需的額外呼吸功相當[9],故預脫機試驗可較準確的反映患者脫機后狀態(tài),同時避免了呼吸肌萎縮。羅祖金[10]應用類似的方法對一長期機械通氣患者成功撤機,并且證實了此種鍛煉方式的安全性。很多研究指出此試驗每次以30~120min為宜,COPD等慢性肺部疾病接受機械通氣的患者,可適當延長SBT持續(xù)時間,以連續(xù)監(jiān)測參數(shù)變化和耐受情況,但不宜超過120min[11],持續(xù)時間過長會增加呼吸負荷。本文6例患者試驗時間超過2 h時未達試驗終止指標(標準見文獻[12]),故試驗持續(xù)時間較長,臨床中SBT選擇時長需醫(yī)生視患者具體情況而定。⑥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患者清醒、自信且合作。長期上機的患者會對呼吸機產(chǎn)生依賴,懷疑或者恐懼脫機后不能自主呼吸致呼吸頻率節(jié)律異常,無信心或不配合均導致脫機失敗。
還有研究提出把氣道閉合壓<4~6 cmH2O,肺活量>10ml/kg作為脫機指標[6],但臨床中上機患者很難測定上述指標,故實際效用不大。由于各種原因,以上這些指標并不能十分精確預測脫機成功與否,一方面,指標過嚴會延長機械通氣時間;另一方面,指標過松則增加了再插管率。對于合并不同基礎(chǔ)疾病的不同患者,脫機指標有所差別,應個體化對待。這需要臨床醫(yī)生在工作中不斷的探索,尋找適合每個患者的最佳脫機時機。
6例AECOPD患者能成功脫機,總結(jié)主要注意了以下問題:①以控制肺部感染為主的綜合治療:感染是COPD加重的主要誘因,控制感染是盡早撤機治療成功的關(guān)鍵,氣管插管后反復吸取深部痰液培養(yǎng)指導抗生素使用,建立人工氣道后痰液充分引流減輕了氣道阻塞和肺部感染。6例患者剛上機時氣道平臺壓及峰壓都很高,PPEAK平均達50 cmH2O,提示氣道阻塞非常嚴重。氣管插管后,向氣管內(nèi)注入生理鹽水(5~10ml/次,10~15次/d)、激素和支氣管舒張劑(1ml/次,5次/d),并適當?shù)姆砼谋?,定時吸痰(10次/d)。經(jīng)過高強度的濕化吸痰以后,脫機前PPEAK、PMEAN較上機時明顯降低,肺部感染得到控制,生命體征也日趨平穩(wěn)。②高度重視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積極處理病情變化帶來的不適,盡力滿足其要求,多交流溝通,鼓勵其和呼吸機配合放松緊張情緒,避免因患者不配合帶來的人機對抗及氣管插管脫出等一系列意外發(fā)生,給患者以信心,相信醫(yī)護人員,相信現(xiàn)代醫(yī)療技術(shù),勇敢面對疾病,戰(zhàn)勝疾病。
[1]Global Strategy for the Diagnosis,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of COPD(Update 2007).中華結(jié)核和呼吸雜志,2008,30(1):8-17.
[2]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COPD診治指南(2007年修訂版).中華結(jié)核與呼吸雜志,2007,30(1):1.
[3]杜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的機械通氣指南(2007)評價,中國實用內(nèi)科雜志,2008,30(2):2.
[4]劉大為,邱海波.重癥醫(yī)學-2010.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0:154-155.
[5]牛志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持續(xù)時間影響因素.中國呼吸與危重監(jiān)護雜志,2009,8(1):36-38.
[6]朱雷,鈕善福.機械通氣(第二版).上海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2007:221-222.
[7]田巍,王彤.淺快呼吸指數(shù)預測COPD患者撤機的價值.醫(yī)學研究雜志,2011,40(6):135-137.
[8]田慶,趙徽,王巧云,等.程序化撤機策略在COPD患者中的應用.解放軍醫(yī)學雜志,2007,32(5):449-500.
[9]Mehta S,Nelson DL,Klinger JR,et al.Prediction of postextubation work of breathing.Crit Care Med,2000,28:1341-1346.
[10]羅祖金,詹慶元.應用呼吸肌功能鍛煉對長期機械通氣患者成功撤機1例報告.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09,24(9):839-840.
[11]Boles JM,Bion J,Connors A,et al.Weaning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Eur Respir J,2007,29:1033-1056.
[12]王蔚,童朝暉.呼吸肌撤離技術(shù)的研究進展.中華結(jié)核和呼吸雜志,2010,33(5):379-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