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如平
(作者為浙江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1950年代初,蔣介石可以完全信任的人,除了蔣經(jīng)國之外,陳誠算是一個特例。蔣介石一到臺北,陳誠便把軍政大權交還給蔣介石。陳誠的忠誠與能干,令蔣介石對他更為信任和倚重。國民黨改造,眾元老紛紛落馬,惟有陳誠步步高升。自1950年3月陳誠出任“行政院長”起,蔣介石與陳誠可謂開創(chuàng)了臺灣政治之新時代。表面上看,蔣陳兩人沒有明確分工,但實際上蔣為“總統(tǒng)”,是國民黨“總裁”,軍隊和黨務上的事由蔣介石說了算,陳誠從旁輔之;而經(jīng)濟和民政,則由“行政院長”陳誠負責,蔣介石較少過問。
陳誠出掌“行政院長”時,臺灣政治、經(jīng)濟問題困難重重,金融動蕩,物價高漲,學潮澎湃。為了穩(wěn)住情勢,安定人心,陳誠做了好幾件頗具開創(chuàng)性的大事,如實行“三七五減租”、改革幣制、糧食增產(chǎn)及實施地方自治等。其中,對于“三七五減租” 的成效,有人曾做出總結,認為:
三七五減租使農(nóng)民生活改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顯著增加,業(yè)佃糾紛減少,農(nóng)地價格下跌,農(nóng)民政治意識提高;使占農(nóng)民中大多數(shù)之佃農(nóng),得免饑寒,農(nóng)村漸臻復興,成為臺灣一大安定力量,鞏固民族復興基地,增強反共實力,其影響所及,尤為重大。
而陳誠主持的幣制改革,則進一步穩(wěn)定了臺灣的經(jīng)濟和社會,為臺灣的經(jīng)濟發(fā)展奠定了良好基礎。“三七五減租”與改革幣制兩項,被認為是戰(zhàn)后臺灣由貧困走向小康的起步階段。因此,陳誠在臺灣民眾中有很好的口碑。
當然,陳誠之所以深得蔣介石重用,也與蔣介石用人嚴守傳統(tǒng)親誼觀念有關。蔣介石所重用的大多不是黃埔系,就是同鄉(xiāng)。陳誠不僅具有這雙重身份,而且對蔣介石忠誠。正因如此,陳誠官運亨通,先是出任臺灣省“主席”,后由他“組閣”,出掌“行政院”。1954年由蔣介石提名出任“副總統(tǒng)”。1957年國民黨八大,又由蔣介石提名,出任國民黨副總裁,兼“ 副總統(tǒng)”。1960年再度當選“副總統(tǒng)”??梢哉f,陳誠在臺灣黨政軍擁有廣泛基礎和實力,極有資格成為蔣介石的繼承者。就連蔣介石本人也常說:“中正不可一日無辭修?!?/p>
然而,由于蔣介石深受傳統(tǒng)倫理思想影響,早有將權位傳于兒子蔣經(jīng)國之意??梢哉f,晚年蔣介石的最大心愿,除了“反攻大陸”之外,就是傳位于子。毫無疑問,蔣介石在臺灣擁有絕對權勢,只要他不主動放手,“總統(tǒng)”一職非他莫屬。但是,蔣介石想要把權力完全移交給蔣經(jīng)國,卻必將遭遇各種挑戰(zhàn)??梢哉f,蔣經(jīng)國的接班之路,并非是一帆風順的。對于這點,蔣介石心里非常清楚。因此,在遷臺之初,蔣介石就讓蔣經(jīng)國先后插足于黨、政、軍、團,在各重要部門歷練,培植勢力。與此同時,蔣介石也利用各種機會,為蔣經(jīng)國接班掃除障礙,先后逼走陳立夫,驅逐吳國楨,囚禁孫立人。然而,在蔣介石與蔣經(jīng)國權力交接之間還橫著一個巨大障礙,那就是“副總統(tǒng)”陳誠。陳誠畢竟不是陳立夫、吳國楨、孫立人,由于他自任臺灣省“主席”以來,一直主持臺灣事務,成效顯著,對臺灣穩(wěn)定與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盡管陳誠不敢居功自傲,也不可能對蔣介石的地位發(fā)起挑戰(zhàn),但對蔣經(jīng)國卻完全以長輩自居,在很多方面與小蔣為難。
蔣介石為了幫小蔣培植勢力,又在臺灣組建“救國團”。對此,陳誠堅決表示反對,理由是應記取在抗戰(zhàn)勝利后國民黨內分裂為黨團兩大勢力,不顧黨之將亡,惡斗不休,搞得天下大亂的教訓,不要再為個人勢力的成長而另外弄一個“小國民黨”。 但蔣介石沒有聽取陳誠的意見,而是堅決支持蔣經(jīng)國發(fā)展“救國團”的勢力。
蔣經(jīng)國任“國防部總政治部”主任后,通過政工系統(tǒng)加大了對軍隊的控制,對陳誠的勢力也產(chǎn)生了沖擊。對此,陳誠予以抵制,并對蔣經(jīng)國往往“得理不饒人”。而蔣經(jīng)國也自恃“太子”之尊,心中對陳誠頗為輕蔑;陳誠則個性強硬,向來就事論事,對蔣經(jīng)國這后生小輩,自也不甘示弱,兩人沖突時起。為了協(xié)調陳誠、蔣經(jīng)國兩人之間的關系,蔣介石曾于士林官邸召見兩人。蔣介石語重心長地對兩人表示:“你們都是我們革命的同志,更是我最親近的兩人。如今我們退守臺灣,已經(jīng)十年有余,河山尚未光復,同胞猶在倒懸,你們兩人若還區(qū)分彼此,明爭暗斗,那我們黨國還有什么希望呢?”蔣介石的調解,雖然使陳誠與蔣經(jīng)國不敢明爭,但暗斗依然。
1958年的“行政院”改組。陳誠希望由他自己兼任“行政院長”,由黃少谷出任“副院長”。因為兩年之后就是“總統(tǒng)”換屆之時,蔣介石已連任兩屆,按“憲法”規(guī)定,已不可能再連任,自然會將“總統(tǒng)”之位讓于陳誠。為此,他還希望王世杰以長輩的身份告誡蔣經(jīng)國不要太急,等他干完一屆后,再向他交班。王世杰又將此事托付給了與蔣介石關系甚好的黃少谷。
黃少谷對蔣經(jīng)國說:“辭修對你父親百依百順,又是與你父親共事最久的黨國重臣,你應該尊重他,不要與他爭高低。你的治國才能,朝野欽佩,將來擔大任,舉國皆服。他干一屆后,自然會把位子讓給你,由你來干,你現(xiàn)在不必急?!?/p>
蔣介石知道后,在國民黨中常會上痛罵黃少谷,并對陳誠大為不滿。他在日記中說:“辭修手段言行風度毫無改正,令人灰心。而黃少谷之自私,政客作風,其心不可問?!?/p>
1958年6月30日,蔣介石提名“副總統(tǒng)”陳誠兼任“行政院長”。然而,陳誠與蔣介石在“內閣”人選上發(fā)生了激烈沖突。
首先在“教育部長”人選上,蔣介石主張由上一屆“教育部長”張其昀繼續(xù)擔任,但陳誠卻堅決反對。陳誠認為“教育部長”必須德高望重,希望由曾任北大校長的梅貽琦出任。對此,蔣介石非常生氣。他在日記中說:
辭修政治上的缺點,就是他不察邪正,好聽小人細言,對人不注重其基本政策與品性學術,而在其行政業(yè)務上以定取舍,此其所以不大也。
次日,蔣介石又在日記中記載道:
與經(jīng)兒談曉峰(張其昀——筆者注)事。晚約曉峰來談,其調職問題,余雖知其受北大派攻擊而遭辭修之無情打擊,亦明知此為胡適等反黨分子對黨的重大勝利。孰知行政院長改組未露消息以前,此事早為胡適所悉,并以此預對曉峰示威,望其早自預備下臺,此實為余所萬不料及者。可知,辭修不僅不分敵我,已失黨性,而其不守機密至此,殊為可嘆。
上述日記表明,蔣介石最初對陳誠在“教育部長”人選問題上的不滿,還不算很嚴重,只認為陳誠“不察邪正,好聽小人細言”。然而,到了第二天,他從蔣經(jīng)國和張其昀處得知在“行政院”改組之前,陳誠已將消息透露給“胡適等反黨分子”后,其對陳誠已是極為不滿,并上升到政治高度,認為陳“不分敵我,已失黨性”。
步入晚年的蔣介石,往往比較情緒化。一旦對某人產(chǎn)生了不良感觀,不僅很難改變看法,而且會愈演愈烈。果然,事情并沒有結束。蔣介石在7月10日的日記中再次寫道:
近日行政院改組中所發(fā)現(xiàn)心理上之影響:甲、辭修說話不實而取巧,令人懷疑,對其有不誠之感,此為一最大之損失,殊為辭修前途憂也。如何使之能大公無私,擔負大任。乙、黃少谷只想做官,把持政務,而不顧大體。丙、張曉峰之書生態(tài)度,恩怨得失之心太重,亦令人對學者難處之感,但此實辭修不誠有以致之。
時隔一日,蔣介石對陳誠的偏見再次升級。從此則日記來看,蔣介石似乎之前對陳誠抱有極大期望,大有來日將政權交給陳誠之打算。然而,此事使蔣介石對陳誠“前途表示擔憂”,對其將來能否“擔負大任”表示懷疑。
更糟的是,對于蔣介石的態(tài)度,陳誠似乎沒有絲毫察覺,他甚至在“行政院副院長”的人選上繼續(xù)與蔣介石對著干。早在7月7日,蔣介石就指示前來匯報“行政院”各部會人選的陳誠,“關于副院長與外交人選,以王云五與黃少谷調任之”。但陳誠并不想讓王云五做副手,而是想讓黃少谷出任副院長。為此,蔣介石更是生氣萬分。7月10日,他要張群轉告陳誠,要他“速定副院長王云五繼任”。
1963年陳誠給蔣介石的辭職信(部分)
然而,不知是陳誠過于高估自己的實力,還是陳誠認為蔣介石對他信任不二。遲至7月13日,陳誠仍然沒有決定提名王云五出任副院長,而是再次找到蔣介石,希望由黃少谷出任。對此,蔣介石在日記中說:
十時,辭修來見,談行政院人事。彼對王云五任副院長事并未有新行動,反來征求我意見。其意在黃少谷,但要我決定,而陳雪屏仍任秘書長。余認為,其對余不應如此詐偽不誠也,殊出我意外。三十年來苦心培植,不惜他人怨恨與犧牲一切情感而扶植至今。其結果如此,傷心極矣。此為余平生對人事干部所最失敗、痛心之一次也。
此則日記表明,蔣介石對陳誠在“行政院”人選上的“固執(zhí)”表示了極大憤怒,認為陳誠欺騙他,有負其栽培,是他“平生對人事干部所最失敗、痛心之一次也”。值得注意的是,蔣介石在這里特意提到,為了扶植陳誠,他甚至不惜犧牲一切情感。也就是說,之前蔣介石的確是有意將權力交給陳誠,而不是蔣經(jīng)國。
依據(jù)“憲法”規(guī)定,“總統(tǒng)”的任期為6年,得連選連任一次。蔣介石自1948年出任“總統(tǒng)”,1954年連任,到1960年剛好任期屆滿。這意味著蔣介石依法必須讓賢。然而,蔣介石是不肯輕易放棄權力退位的。早在1958年底,臺灣省議會就吁請蔣介石第三次出選“總統(tǒng)”,而蔣介石也極想再度連任。然而,蔣介石的連任問題,卻遭到外界反對,其中以《自由中國》反對最為激烈。《自由中國》先后刊登了《蔣“總統(tǒng)”不會做錯了決定吧》、《不要再玩弄政治霸術——告國民黨當局》等文章,明確表示“反對蔣介石三任總統(tǒng)”。甚至連胡適也公開反對蔣介石“修憲”與參選“第三屆‘總統(tǒng)’”,他通過陳誠、張群、王云五、黃少谷等黨政要人向蔣轉達意見,反對蔣連任“總統(tǒng)”。
然而,對于胡適的勸告,蔣介石不僅聽不進去,反而對胡適避而不見,并在日記中對胡謾罵。蔣介石在日記中寫道:
與辭修談話,彼以胡適要我即作不連任聲明。余謂其以何資格言此?若無我黨與政府在臺行使職權,則不知彼將在何處流亡矣。
胡適無恥,要求與我二人密談選舉總統(tǒng)問題,殊為可笑。此人最不自知,故亦最不自量,必欲以其不知政治而又反對革命之學者身分,滿心想來操縱革命政治,危險極矣。彼之所以欲我不再任總統(tǒng)之用意,完全在此,更非真有愛于辭修也。因之,余乃不能不下決心,而更不能辭也。
由于胡適、王世杰與陳誠關系密切,而蔣介石的連任,又直接關系陳誠能否繼任,因此蔣經(jīng)國等人懷疑陳誠與《自由中國》串通一氣,阻止蔣介石連任。而胡適等人則認為,蔣介石之所以要堅持“三連任”,可能是出于蔣經(jīng)國的主意。最后,王世杰向陳誠建議,主動向蔣介石辭去“副總統(tǒng)”來阻止蔣的“三連任”。
然而,蔣介石并不為所動,反而召開“國民大會”對《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進行修改,規(guī)定:“動員戡亂時期總統(tǒng)副總統(tǒng)得連選連任,不受憲法第四十七條連任一次之限制?!边@樣,蔣介石不但可以“三連任”,而且可以無限制的連任。至此,陳誠繼任“總統(tǒng)”的希望徹底破滅。
雖然蔣介石再次提名陳誠兼任“行政院長”,但陳誠已是心灰意冷,并以身體不適為由向蔣介石請辭。然而,蔣介石只準其請假,不準辭職。直至1963年國民黨“九大”后,蔣介石才決心改組“行政院”。是年12月,蔣介石向國民黨中常會提出換人案。
行政院兼院長陳誠同志,主持政務,卓著勛勞,惟以久任繁劇,體力漸感不勝,曾迭次申請辭職,均經(jīng)懇切慰留,最近以健康關系,再度懇辭,為期陳誠同志能獲較為充分的休養(yǎng)機會,俾能迅速恢復健康,爰擬勉徇所請,準予辭去行政院長職,并提名嚴家淦同志繼任行政院長。
蔣介石推嚴家淦出任“行政院長”,此舉可謂用心良苦。嚴家淦是一位技術性官員,在國民黨內無派系,無歷史淵源,對權力較為淡泊,不會影響蔣介石既定的傳子方針。事實證明,蔣介石的選擇是正確的,嚴家淦為蔣介石父子的權力交接非常成功地扮演了承先啟后的角色。
1965年3月5日,陳誠在臺北抑郁而終,享年6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