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中國第29次南極科考隊從廣州出發(fā),奔赴南極。多年來,南極科考一直受到媒體和百姓的關注。
為什么要進行南極科考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南極是位于地球一隅的白色大陸,與我們生活的綠色世界隔著千山萬水,似乎沒有必要開展全球合作式的大規(guī)??茖W考察活動。
為此,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近期向大家解釋:我國進行南極考察,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地球是一個整體,中國自然環(huán)境的形成和演化是地球環(huán)境的一部分,南極洲的存在和演變與中國有著密切的關系。地質(zhì)科學家研究南極洲的演變對于認識中國的地殼演化、動植物的形成和分布以及成礦規(guī)律都具有重要意義;氣候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是全人類普遍關心的重要問題,氣候?qū)W家研究全球性的氣候變化更是不能不考慮南極;南極洲是受人類干擾最少的大陸,它不僅提供了全球環(huán)境演變的歷史背景信息,并且還是研究目前全球環(huán)境變化最有價值的“參照區(qū)”;由于南極特殊的地理位置,又使其成為研究空間物理和宇宙學的良好場所,等等。
中國南極科考碩果累累
1984年,我國首次進行南極科學考察,到今年,已派出了29次南極科學考察隊。我國南極科考內(nèi)容包括兩大部分:南極建站及南極洲、南大洋科學考察。目前,科考站已有三個,分別是長城站、中山站和昆侖站。
2008年10月20日,中國第25次南極科考隊從上海啟程,他們在南極冰蓋最高點冰穹A地區(qū)建立的中國南極昆侖站是人類南極考察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事件,標志著我國的南極科學考察與研究實現(xiàn)了從南極大陸邊緣向內(nèi)陸的跨越式發(fā)展,也向世界表明我國在從極地考察大國向極地考察強國邁進過程中跨出了關鍵的一步。
2009年10月至2010年4月間,中國成功開展第26次南極科學考察,在冰川、天文、地質(zhì)、海洋、高空物理等科研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如隕石采集、冰下地形測繪取得重大突破;首次獨立建成南極永久性驗潮站;首次用無人機開展大范圍南極海冰觀測;中山站極區(qū)空間環(huán)境實驗室基本建成;首次開展大范圍南極地物光譜采集;首次在南大洋自主成功布放和回收潛標系統(tǒng)。這些對于開展南極大陸周邊海域、海冰、大氣之間的相互作用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2011年12月16日,中國第28次南極科考隊從中山站附近出發(fā)、趕赴昆侖站。該隊共完成47項科學考察、工程建設和后勤保障任務,在冰川、天文、大洋等科學領域取得了多項突破性進展。如他們在昆侖站安裝并成功調(diào)試了中國自主研發(fā)的南極巡天望遠鏡,這是南極內(nèi)陸首臺可遠程遙控、具備指向跟蹤和自動調(diào)焦功能的天文望遠鏡。此次科考還首次在南極半島海域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大洋考察。
經(jīng)過多年的努力,中國南極科考成績倍出,論文數(shù)量已居世界前四位,超過了南極科考傳統(tǒng)強國日本等國家。中國在大地構(gòu)造、午后極光研究等領域更居世界領先地位,這對世界南極科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中國在南極科考舞臺上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本刊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