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樂翔 胡昌方
一位名家說過:讀書治學“腦袋要動,屁股要定”。歷史學家范文瀾亦說:“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
兩位名家的兩句名言,與顧頡剛的治學之道,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顧頡剛,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他學識淵博,在學術上頗有建樹。他曾將自己的讀書治學經(jīng)驗歸納為四個字:“天圓地方”。
“天圓地方”,本是古代一種天體觀。古人由于缺乏科學知識,認為天似華蓋,形圓;地如棋盤,形方。故曰“天圓地方”。顧大師巧借此語,將其賦予新的內(nèi)涵,用以總結自己的治學之道,別具匠心,頗有見地。他所說的“天”,系指人之朝天的腦袋;他所說的“地”,系指人之接地的臀部。
所謂“天圓”,就是求知識做學問,要腦袋“圓通”,勤于思索,學思合一,如同孔子所說的那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真正做到“活讀書,讀活書,讀書活”。
所謂“地方”,就是讀書學習時,臀部要“方正”,坐得穩(wěn),坐得牢,要像木板釘釘子一樣,堅定不拔。
讀書求知者一旦做到“臀穩(wěn)坐,心平靜”,“腑而讀,仰而思”,定會事半功倍,學有造詣。
不言而喻,在當下建設“學習型政黨”中,“天圓地方”說,對于廣大領導干部,無疑是一種有益的借鑒。
要做到“天圓”,一要開動腦筋,善于思考。決不可思想惰怠,無所用心;糊里糊涂,渾渾噩噩;真假不辨,美丑不分。二是創(chuàng)新思維,更新觀念。切忌因循守舊,思想僵化,習慣于“穿舊鞋,走舊路”,抑或“穿新鞋,走老路”。三要深思熟慮,謀劃方略。制定政策、規(guī)定,要以審慎的態(tài)度,“三思而定”,力戒隨意盲動,朝令夕改。
要做到“地方”,首先,必須“坐得住靜下心”。坐得住,才會靜下心?!靶撵o則生慧,心靜則覺悟”,正如諸葛亮《誡子書》中言:“非寧靜無以致遠”。其次,“耐得住寂寞”。只有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少一點煙酒味,多一些書卷氣”,方能集中時間、集中思想、集中精力學到點真本領。毫無疑問,這種真才實學的獲得,絕非來自于燈紅酒綠的尋歡作樂之中和輕歌曼舞的交際之中,也絕非來自于游山玩水之中和打牌搓麻將的悠閑之中。再次,克服“心浮氣躁,急功近利”。有些人認為,跑上層、忙應酬、套近乎,可以“拉關系,擴人脈”,其收益自然會“立竿見影”;而只顧讀書學習,則往往得不到“實惠”。須知:“關系”是只“泥飯碗”,隨時可能被打破;文憑雖是“鐵飯碗”,但它可能會生銹;惟有真本事才是一只“金飯碗”,什么時候都會發(fā)光。
應該說,“天圓”和“地方”是人們做學問、干事業(yè)的兩個必備條件,二者彼此制約,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否則,既不會動腦思索,又不能認真做事,只能是一事無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