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建莉
在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的今天,人的生存競爭日益激烈,甚至從孩子們一上幼兒園就開始了。許多家長在自己身上沒有實現(xiàn)的理想,總希望在孩子們身上實現(xiàn),給孩子們設(shè)計了多種多樣的路,讓或者逼迫孩子去走。家長應(yīng)該怎樣培養(yǎng)教育孩子,使他們成長順利,已經(jīng)成為十分重要的問題。希望此文能夠幫助您理智地選擇培養(yǎng)孩子的方法。
圓圓上幼兒園時,有一段時期我工作特別忙,就由她爸爸接送。她爸爸單位離幼兒園很近,幼兒園放學早,爸爸接了她還不到下班時間,就把她帶回單位再呆1個小時才回家。
他辦公室?guī)讉€人當時都30歲左右,大家處得很好,也很隨意,經(jīng)?;ハ嚅_玩笑。有兩個同事很喜歡和圓圓說話,但他們不是正常地和孩子說話,總是把她當個小動物一樣捉弄。比如裝出很兇惡的樣子,強行要來抱孩子,孩子嚇得直躲,他們則樂得哈哈笑起來;或者煞有介事地要圓圓喊他們“爺爺”,孩子不懂事,就叫了爺爺,逗得辦公室的人都笑起來。我可以想象,當時圓圓一定從大家的表情中感覺到有什么地方錯了,但又不知哪里錯了,她一定很惶惑、很不安。再后來他們又讓圓圓叫“爺爺”,圓圓不叫,他們就假裝生氣了,說你這個孩子不懂禮貌,弄得圓圓不知所措。
她爸爸也不喜歡別人那樣逗圓圓玩,但也許是覺得這只是開玩笑,也許是因為對同事不好意思,就沒去強行制止他們。
我開始并不知道這件事,孩子那么小也沒有能力把她的不快講給我聽。結(jié)果過一段時間后,我突然發(fā)現(xiàn)圓圓和外人打交道時流露出不自信,說話時不像以前那么大方了,經(jīng)常是想說又拿不準,眼神一片猶疑躲閃,尤其是和陌生人打交道時。這讓我有點著急,但一下子也找不到癥結(jié),就反省我們對孩子的教育出了什么問題,在生活中更留心讓她多和別人打交道,培養(yǎng)她的自信。
有一天,圓圓和她爸爸從單位回來,我看出圓圓有哭過的痕跡,問怎么了。圓圓說:“張叔叔說爸爸不要我了?!闭f著又想哭。她爸爸解釋說,他下班前到院長那里開個會,會議比原定時間稍長些,到下班了還沒結(jié)束。那個張姓同事就對圓圓說:“你爸爸和媽媽不要你了,要把你送給我,我家有個兒子,正好沒有小女孩,走吧,跟我回家吧?!闭f著就做出要拉圓圓走的樣子。圓圓被嚇壞了,大哭起來。這時,我才知道他們經(jīng)常捉弄孩子。
我當時很生氣,責怪先生不懂得保護孩子,氣頭上說要剝奪他接送孩子的權(quán)利。先生雖然對同事的做法也有些不滿,但他不認為會給圓圓帶來什么影響,覺得我把這件事看得太重了。我后來多次和他談到這事,和他分析孩子的心理。他從事實中也看到了影響,圓圓有兩次從睡夢中哭醒來,問她做了什么夢,都是說夢到爸爸從幼兒園接了她就不要她了,獨自走了。大人的一個無聊的玩笑,給孩子帶來多么深刻的恐懼啊。
她爸爸終于意識到這事對圓圓的影響,也非常懊悔。后來我盡量去接孩子,真的“剝奪”了先生接孩子的權(quán)利,主要是我不想讓圓圓再見到她爸爸單位那兩個人,不想喚起她的不快。她爸爸也真正注意這個問題了,偶爾因為我實在忙顧不上接孩子,他把孩子接回單位,也絕不允許同事再捉弄孩子。我和先生達成一個共識,就是寧得罪同事,絕不“得罪”孩子。當然,單位同事捉弄孩子并沒有惡意,看家長不愿意,以后就不那樣做了,所以也不存在“得罪”的問題。
“逗”孩子和“捉弄”孩子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岸骸焙⒆討?yīng)該是以兒童的快樂為前提。經(jīng)常是成人把自己降低到兒童的情趣中,以兒童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制造出讓兒童快樂的事件,其中包含著童心、快樂,甚至幽默和智慧。
我看到一位媽媽洗完一塊床單晾起后,順便和她兩歲的小兒子玩一種叫“吒兒”的游戲。她和孩子分別站在床單兩邊,互相看不見,然后每喊一聲“吒兒”,倆人就同時從床單左邊或右邊探頭去看對方。孩子的目的是每次探頭能和媽媽碰面,而媽媽的目的是每次探頭都不讓孩子看到。這樣,媽媽有可能這一次剛剛從左邊探了一次頭,接下來的“吒兒”還是從左邊探頭。以孩子的判斷,媽媽剛才從左邊出來,這下該到右邊了,就跑到右邊,結(jié)果撲個空。這樣可能來回撲幾次空,到終于和媽媽碰上面了,孩子就會樂得大笑起來。尤其是媽媽使了小計策,剛從左邊出來,又從左邊出來,而孩子已學會判斷,通過猜測,兩次從同一邊出來,連著臉對臉地和媽媽“吒兒”上了,孩子為自己的成就感興奮不已。
捉弄孩子,則是成人居高臨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讓孩子犯錯誤、哭泣和害怕。它的目的是逗大人高興,給孩子帶來的是羞辱、擔憂和失落。
例如大人手里拿一個準備給孩子的東西,卻不痛快地給他,而是提條件,讓孩子說一句甜言蜜語。如果孩子不想說,就做出要把東西拿走不給的樣子,直到孩子說了,這才滿意地把東西遞給孩子。還有的大人以嚇唬孩子取樂,看到小男孩,就做出要找把刀子割男孩的小雞雞之類的動作,或者看一個小女孩極喜歡她的布娃娃,就把布娃娃藏起來,說丟了或被別人拿走了,急得小女孩大哭,大人才拿出來。
成人覺得這很好玩,以為不過是逗孩子著急一下,哭一鼻子,一笑就沒事了,其實這些行為都會給孩子造成心理上的傷害。它對孩子來說毫無趣味,只會讓孩子有不安和不被尊重的感覺,損傷孩子的自尊心,增加孩子的社交恐懼和對他人的不信任。所以凡遇到這類事情,家長要禮貌而堅決地制止。這不是小事,事關(guān)孩子的事情沒小事,在大人眼里是小事,對于孩子來說卻是大事。
我國現(xiàn)代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就堅決反對捉弄孩子,他認為和孩子玩也是德行教育,經(jīng)常被捉弄的孩子會出現(xiàn)品德方面的缺陷。例如大人經(jīng)常用欺騙孩子的方法,弄得孩子著急,博得成人哈哈一笑,孩子就會慢慢養(yǎng)成不信任他人和說謊的毛病。
現(xiàn)在的都市生活中,上面那些捉弄孩子的具體做法可能不大用了,但人們捉弄孩子的思維方式還很普遍,孩子在很多場合下仍然是被捉弄的對象。這些捉弄行為表面上看已不那么粗俗,但它們與上面那些捉弄行為的野蠻性是相似的,都包含了對孩子的不尊重和對兒童心理的不體諒。
(摘自《北京文學·中篇小說月報》201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