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慶琎
胃及十二指腸穿孔是腹部外科常見的急腹癥之一,腹腔鏡技術在胃腸道外科手術中的應用改變了傳統(tǒng)手術模式,減少了手術給患者帶來的創(chuàng)傷。本文筆者選取2009年4月至2011年4月在我院收治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患者共72例,探討其外科治療的臨床療效及不良反應,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72例,男49例,男23例,年齡23~62歲,平均(38.7±5.1)歲;平均穿孔時間(6.5±0.9)h,穿孔直徑≤1.0 cm,術后病理學診斷均為上消化道潰瘍穿孔,其中胃潰瘍穿孔48例,十二指腸潰瘍穿孔24例。將72例胃十二指腸穿孔患者隨機分為腹腔鏡組和開腹組,分別為40例和32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
1.2 治療方法 開腹組行傳統(tǒng)開腹修補術,腹腔鏡組患者采用氣管內插管全麻,建立CO2人工氣腹,氣腹壓力10~15 mm Hg,在腹腔鏡監(jiān)視下分別于左、右鎖骨中線肋緣下約5 cm處及右下腹麥氏點處分別置入10、5、5 trocar。左鎖骨中線肋緣下10 mm trocar為主操作孔。通過右上腹穿刺trocar置入沖洗吸引器,上推肝臟,暴露穿孔并吸盡局部術野內腹腔滲液,置入胃腸無創(chuàng)抓鉗,下壓橫結腸及大網(wǎng)膜并抓持牽引,固定胃竇或十二指腸球部,顯露穿孔部位以協(xié)助縫合修補;通過左上腹主操作孔用持針器夾持帶針縫線,或用腹腔鏡縫合器在穿孔兩側沿胃或十二指腸縱軸方向全層縫合,穿孔較小縫合兩針,穿孔較大縫合三針,縫合后統(tǒng)一在腹腔鏡下打結關閉穿孔。然后將附近游離的大網(wǎng)膜覆蓋于穿孔上面并結扎固定,剪去多余的縫線移出體外。兩組術后均進行常規(guī)禁食水、胃腸減壓及抗炎、抑酸、營養(yǎng)支持等治療。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痊愈率比較 腹腔鏡組和開腹組患者的手術均取得成功,1a內痊愈率均達100%,因此兩組患者的治愈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其他指標比較 見表2。
表1 兩組痊愈率比較(例,%)
表2 其他指標比較()
表2 其他指標比較()
注:與開腹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1) 術后排氣時間(h) 下床活動時間(h)腹腔鏡組 40 65.2±3.1 13.5±1.3* 22.0±5.1* 15.4±1.1*開腹組32 61.7±3.2 48.4±1.6 38.2±6.8 46.2±3.8
穿孔是胃十二指腸潰瘍的常見并發(fā)癥,發(fā)病急、進展快,是外科臨床常見急癥之一[1]。腹腔鏡的胃腸道手術經過近10年的臨床探索,對訓練有素的腹腔鏡外科醫(yī)生而言技術上可行,與傳統(tǒng)開腹手術相比,手術病死率和復發(fā)率相近,術后止痛藥物用量和康復時間明顯減少。術后切口疼痛是開腹手術無法避免的問題。而腹腔鏡手術由于切口小,顯著減輕了術后疼痛,患者術后基本不用鎮(zhèn)痛藥物。由于腹腔鏡手術腹壁切口很小,減少了手術本身的創(chuàng)傷,也減少了腸管粘連和腸梗阻的發(fā)生率[2]。由于對胃腸的干擾較開腹手術少,術后腸蠕動恢復快,有利于患者早期恢復。另外,開腹手術切口的長短受患者胖瘦、身高等因素影響,有時為了進一步顯露手術視野,只有擴大切口。而腹腔鏡手術則可展現(xiàn)整個腹腔內情況,術者能清楚觀察到腹腔各臟器有無其他病變。尤其對診斷困難的病例,可先明確診斷,避免因診斷錯誤造成的切口或術式選擇不合理。最后,腹腔鏡手術能夠比開腹手術更全面、徹底地清洗腹腔。本研究資料顯示腹腔鏡組和開腹組患者的治愈率、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和下床活動時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腹腔鏡下胃十二指腸穿孔修補術的臨床效果明顯好于開腹手術,且具有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住院時間短等優(yōu)點,值得臨床推廣。
[1]吳階平,裘法祖,黃家泗.外科學.第5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2:1098-1101.
[2]鄭成竹.腹腔鏡胃手術的應用現(xiàn)狀及展望.臨床外科雜志,2002,10(5):264-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