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瑩
摘要:針對共享工程各級支中心存在不能深入開展服務的問題,從資源內容、隊伍建設、宣傳推廣、信息服務、特色建設等方面進行了分析,最終實現共享工程的服務要求,最大限度地提升共享工程的文化服務效益。
關鍵詞:共享工程 服務方式 服務效益 服務內容
2002 年8月,文化部啟動了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該工程是文化部、財政部共同組織實施的一項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標志性工程。其主要內容是,應用現代科學技術,將優(yōu)秀的文化信息資源進行數字化加工和整合,通過文化共享工程網絡體系,以衛(wèi)星網、互聯網等方式,實現文化信息資源在全國范圍內的共建共享。圖書館作為共享工程的實施平臺,能否深入挖掘服務方式和服務內容,能否最大限度地提升共享工程的服務效益,是衡量共享工程建設的一個重要標志。
1 共享工程各級支中心的服務現狀
共享工程資源建設的定位是,建立中華文化數字資源的中心,整合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藝術院團的文化資源,并提供良好的服務平臺,形成互聯網上中華文化信息資源的整體優(yōu)勢。目前,共享工程各級支中心按照國家或省級中心要求建立了至少一房二室的網絡架構,硬件設備基本滿足開展服務所需要的條件。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部分支中心不能夠正常開展服務,文化活動缺乏創(chuàng)新,形式和內容單一、陳舊,沒有發(fā)揮共享工程的本質作用,公眾沒有得到真正的實惠,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在資源建設方面,主要利用國家和省級分中心整合的視頻、圖書、期刊資源以及通過衛(wèi)星接受的視頻資源為公眾提供服務;在實際利用方面,大多數支中心僅通過電子閱覽室、多媒體教室、廣場、學校等公共場所播放視頻資源,這與共享工程的服務本質相距甚遠,這只是共享工程最基本的服務模式。圍繞共享工程的服務本質,發(fā)掘和拓展深層次的服務,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服務效益是各級支中心面臨的重要課題。
2 文化共享工程服務效益提升的具體措施
2.1 促進館內軟硬件不斷完善和升級,充分發(fā)掘共享工程軟、硬件設備的服務效益。
文化部、財政部共同組織實施的全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是應用現代科學技術將中華優(yōu)秀文化信息資源進行加工和整合,通過工程網絡體系,以互聯網、衛(wèi)星網、有線電視/數字電視網、鏡像、移動存儲、光盤等實現優(yōu)秀文化信息資源在全國范圍內的共建共享。隨著共享工程的不斷推進和深入,必然推動圖書館自動化、網絡化、數字化等基礎硬件設施建設,必然為圖書館構建多元化、多層次的館藏新體系, 打造信息資源建設的新格局奠定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目前,各級支中心在分析如何開展服務時,主要圍繞上級中心提供的數據資源展開,通過分析數據資源的構成決定如何開展服務。而共享工程既包括國家中心和省中心數據資源共享,也包括硬件資源共享,同時還包括網絡資源、圖書館自身所擁有的資源。在制定文化活動時需改變思路,既利用國家中心和省中心提供的數據資源,同時圍繞硬件來開展活動。即在具備硬件條件的基礎上,利用網絡資源或圖書館原有資源,搜集、整合一批公眾急需的、喜聞樂見的信息資源,通過網絡或公眾放映等向公眾提供服務。
2.2 強化專業(yè)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隊伍建設
首先要采取多種方式,實行積極的人才政策?!肮蚕砉こ獭备骺h支中心要積極采取引進與培養(yǎng)相結合的人才建設方式,組建一支適合“共享工程”建設需要的基層服務隊伍,一支高水平的資源建設、軟件開發(fā)、網站維護的專業(yè)技術人才隊伍,保障“共享工程”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其次是健全專業(yè)人才培訓制度。按照分級、分批的原則,各縣支中心派人參加市級中心舉辦的各種培訓或者參加其他培訓機構舉辦的有關培訓,不斷地更新知識、提高計算機操作技能和軟、硬件的管理與維護技能,提高網絡信息檢索技能。將管理人員培訓作為重點工作來抓,培養(yǎng)出基層中心管理和技術骨干,提高其現代科技意識和應用能力,更好地為用戶服務。同時,各縣支中心還應抓好本地區(qū)鄉(xiāng)、村基層服務點的人員培訓,提高基層工作人員的操作技能。
2.3 開展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宣傳活動提升社會影響力
(1)拓展渠道進行宣傳。一是利用媒體進行宣傳。主動與媒體溝通,在“共享工程宣傳月”期間,通過本地媒體進行宣傳擴大群眾知曉率。二是利用網站進行宣傳。在圖書館的網站上開辟專門的共享工程宣傳網頁。三是利用展板進行宣傳。在共享工程支中心設立文化共享工程宣傳長廊,分建設成果、服務培訓、發(fā)展規(guī)劃等版塊,用圖片的形式介紹共享工程建設情況。在圖書館醒目位置設立展牌,印刷共享工程彩色宣傳折頁,讓群眾通過多種渠道了解共享工程。
(2)依托宣傳開展活動。一是開展數字資源進社區(qū)活動。將館藏的數字資源全部對各區(qū)市圖書館開放的同時,對基層服務點中具備上網條件的,發(fā)放免費的數字資源使用帳號,把數字資源推向農村、推向社區(qū)。二是開展資源進農村活動。針對農村不具備上網條件的基層服務點,利用共享工程國家中心提供的資源和支中心自行加工的資源,通過刻錄光盤的形式,送到農村基層服務點。三是編輯出版共享工程培訓教材。內容包括共享工程介紹、服務器衛(wèi)星系統(tǒng)使用維護、共享工程數字電視專欄操作、文化共享機的使用等等,再有針對性地開展系統(tǒng)培訓。四是強化共享工程資源視頻講座。選取高端講座,利用共享工程視頻教室,面向觀眾免費播放。
(3)針對需求提升服務。在認真了解群眾文化需求的基礎上,各共享工程基層服務點要開展富有特色、針對性強的文化活動,積極滿足廣大居民求知、求樂和求美的需求。如利用文化共享機,設立“百姓影院”,定期放映各種題材的影片,實現居民“不出社區(qū)(村)觀賞影片”的愿望。再如利用基層服務點將文化共享工程與加大農民科技培訓結合起來,建立培訓中心,精心挑選農業(yè)標準化生產、飼養(yǎng)管理、疫病防治、奶牛選育等農民急需的技術培訓資料,定期對農民進行培訓,并利用這些設備舉辦講座,實現科技含量和經濟效益的大幅提升,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2.4 建設有地方特色的數據庫
共享工程之所以成為共享工程,其根本在于它所提供的服務。作為公共圖書館基層服務點的各縣級圖書館是共享工程的實施主體,經過幾年來的建設和不斷完善,軟硬件總體實力得到了很大提升??h級公共圖書館不但有成熟的網絡技術,大容量的磁盤儲存陣列,而且建立了具備技術實力的研發(fā)和管理人才隊伍,在一定程度上具備了自建地方特色數據庫的條件和能力。地方文獻是本地區(qū)各個不同時期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情況的真實記錄和社會發(fā)展狀況的重要反映, 收集、整理、保存和開發(fā)利用地方文獻, 努力建設好地方文獻庫, 并不斷地深化其服務功能是各級公共圖書館的重要職責。
作為縣級圖書館,雖然具備一定的自建數據庫的能力,但從財政實力、技術力量等方面來看,還是遠遠不夠的。在網絡環(huán)境下,各館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建立“大而全”或“小而全”的地方文獻信息資源保障體系,只有各地方縣級圖書館網絡文獻信息資源具有各自的地方特色,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文獻信息寶庫。比如建立人文、歷史類數據庫,地方農業(yè)種養(yǎng)業(yè)方面的數據庫,反映地區(qū)最新信息情報的資料文獻庫等。
2.5 建立共享工程公共服務平臺,向公眾提供信息服務。
共享工程服務包括社會各方面的內容,而圖書館由于自身條件的限制,向公眾提供實體服務總是有限,公眾需要獲得的知識,急需解決的問題通過實體服務往往不能滿足需求,所以通過建立公共服務虛擬平臺,公眾如果有什么問題,通過公共服務平臺提出,共享工程工作人員利用所擁有的資源內容在線予以提供或解答。但公共服務平臺收到的咨詢可能種類多樣化,特別是一些專業(yè)性的問題,不一定有能力解決,單純依靠共享工程的資源以及圖書館資源、網絡資源遠遠不夠,所以應由共享工程支中心為主導,建立各部門的聯動服務,組建各專業(yè)專家?guī)?、組織義工團、開放免費咨詢電話等,讓公眾能夠及時聯系相關專業(yè)人員。
2.6 緊密聯系社會生活實際,及時組織提供信息服務。
共享工程工作人員必須具有新聞工作者的敏銳感,能夠及時捕捉社會生活中的熱點問題,緊密聯系社會實際。如地震期間組織防震、救災方面的信息資源,節(jié)日期間播放相關題材的電影等,這些吸引公眾眼球的題材,能夠擴大共享工程的影響力。
3 結語
實施文化共享工程的最終目的是讓公眾從中得到真正的實惠,從而滿足公眾,特別是基層群眾的文化生活需求。各級支中心必須緊緊圍繞共享工程的服務本質來開展工作,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共享工程的服務效益,最終促進文化共享工程的大發(fā)展、大繁榮。
參考文獻
[1] 陳天文.圖書館情報論壇,2008年第3期(總第79期)
[2] 文化部關于做好2008年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工作的通知,文社圖發(fā)[2008] 17
[3] 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十一五”發(fā)展規(guī)劃,2006
[4] 借助共享工程建設縣級圖書館地方特色數據庫,百度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