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月
(天津市第三中心醫(yī)院,天津 300170)
間歇充氣壓力抗栓泵預防深靜脈血栓的觀察
權月
(天津市第三中心醫(yī)院,天津 300170)
目的:探討運用間歇充氣壓力抗栓泵對預防和減少肝膽外科術后患者深靜脈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形成的效果。方法:選取自肝膽外科術后患者124例進行觀察,采用隨機數(shù)字的方法,將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66例,對照組58例。試驗組在常規(guī)預防DVT措施的基礎上給予間歇充氣壓力抗栓泵,對照組給予術后常規(guī)預防DVT護理措施。結果:兩組術后24 h血流速度明顯低于術前(P<0.05);術后24 h試驗組股靜脈血流速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術后48 h血流速度較術前無明顯變化(P>0.05)。結論:患者術后運用間歇充氣壓力抗栓泵可改善患者血流速度,預防和減少DVT的發(fā)生。
間歇充氣壓力抗栓泵;深靜脈血栓;護理
深靜脈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在深靜脈系統(tǒng)不正常地凝結,阻塞靜脈管腔,導致血液回流障礙,好發(fā)于下肢。主要表現(xiàn)為患肢腫脹,疼痛,嚴重時血栓脫落導致肺栓塞,危及生命。手術、創(chuàng)傷、長期臥床、制動的患者是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高危人群,而外科手術是引起其發(fā)生的重要因素。通過對124例外科手術患者分別采取間歇充氣壓力抗栓泵(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 IPC)干預方法及術后常規(guī)預防DVT護理措施進行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對比觀察,現(xiàn)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隨機選取我院肝膽外科自2010年5月至2011年8月收治需行外科手術患者共124例,其中男性61例,女性63例,年齡 45~73 歲,平均(61.36±10.01)歲。手術種類包括胰十二指腸切除術8例,肝癌切除術38例,脾切除術14例,腹腔鏡膽囊切除術64例。
1.2 納入標準 患者接受肝膽外科(肝癌、膽囊癌、胰腺癌及膽管探查等)手術治療;雙下肢無畸形、骨折、皮膚破損;患者對間歇充氣壓力抗栓泵治療依從性好。
1.3 排除標準 術前應用肝素或口服華法令等藥物抗凝治療;周圍動脈供血不足;懷疑已存在下肢靜脈血栓或合并下肢靜脈曲張及已有血栓形成;患有急性炎癥性皮膚病、嚴重心功能不全、肺水腫、丹毒、不穩(wěn)定型高血壓、安裝有人工心臟或心臟起搏器;血液病。
1.4 倫理和患者權利保護 給予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書,告知試驗目的方法,取得同意后進行。
1.5 用物 AC550型間歇充氣壓力抗栓泵。
2.1 分組方法 按照隨機數(shù)字方法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58例,男29例,女29例;試驗組66例,男32例,女34例。兩組性別、年齡、體重、麻醉方法、手術時間的差異見表1。
2.2 干預方法 對照組給予術后常規(guī)預防DVT護理措施,試驗組在常規(guī)預防DVT護理措施的基礎上給予IPC物理治療。兩種方法均從術前使用至術后患者下床活動。
2.2.1 試驗組 在給予患者術后每2 h翻身、按摩活動雙下肢1次,每次15min的基礎上采用IPC。IPC使用方法:上抬患者雙下肢,戴上所需空氣壓力套筒,將拉鏈從腳踝拉到大腿最上面并扣好,牢固固定袖帶,松緊度以能容2指為宜;將4個Y字型連接管分別連接在氣管插頭管上,再將Y型管的兩個末端分別插入左右套筒的空氣注入口,袖帶接頭與氣泵接頭相連,確認連接管沒有纏繞或打結;打開電源開關,旋轉壓力調節(jié)鈕(右旋壓力增大,左旋則壓力減小),調節(jié)所需壓力大??;設定好時間開關,該裝置即會按照腳踝→小腿→膝蓋→大腿順序,以3.5~4.0 s的間隙,反復施加壓力和釋放壓力。從術前1日開始使用,術中持續(xù)使用,術后1日兩次,每次15min直至患者術后下床活動。患者雙下肢保暖,及時詢問患者使用IPC過程中有無不適癥狀。
2.2.2 對照組 術后每2 h翻身、按摩活動雙下肢1次,每次15min。
2.3 監(jiān)測方法 兩組患者分別于術前、術后24 h、術后48 h進行監(jiān)測,測定患者下肢血流速度。受試者仰臥于病床上,在腹股溝韌帶股動脈搏動點的內側找到股靜脈及大隱靜脈,在大隱靜脈匯入股靜脈處近心端1 cm處進行檢測。采用HPSonos 5500彩色多普勒超聲儀,將多普勒系統(tǒng)預設參數(shù)中多普勒頻譜儀與血管壁夾角設定為45°。檢查時采用5 MHz探頭在上述檢查點檢測,檢測時探頭與股總靜脈的夾角保持在45~60°之間,檢測由同一人操作。檢測數(shù)值由多普勒系統(tǒng)的電腦自動算出并顯示在屏幕上讀取。
2.4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數(shù)據(jù)均運用SPSS 11.5統(tǒng)計軟件分析。
3.1 基線分析 兩組患者基本情況無差異,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
3.2 兩組血流速度比較 兩組術前血流速度比較,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術后24 h患者血流速度比較,試驗組較對照組快,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術前與術后24 h血流速度比較,兩組術后血流速度均慢于術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兩組患者術后48 h血流速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術前與術后48 h血流速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3。
表2 兩組術前、術后24 h血流速度比較(±s)
表2 兩組術前、術后24 h血流速度比較(±s)
組別 n 術前SFV(cm/s)術后24hSFV(cm/s) t P對照組 58 24.19±1.69 20.64±1.35 11.626 0.000試驗組 66 24.62±2.35 22.16±1.86 7.253 0.000 t 1.425 5.159 P 0.157 0.000
表3 兩組術前、術后48 h血流速度比較(±s)
表3 兩組術前、術后48 h血流速度比較(±s)
組別 n 術前SFV(cm/s)術后48hSFV(cm/s) t P對照組 58 24.19±1.69 24.14±1.20 0.206 0.837試驗組 66 24.62±2.35 24.34±1.17 1.156 0.252 t 1.425 0.947 P 0.157 0.332
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措施可分為藥物和物理方法。藥物方法主要是采用抗凝藥物來降低血液的黏稠度。臨床上經常使用低分子肝素及小劑量華法令等,明顯降低了DVT的發(fā)生率,國內外大量試驗證實了這些藥物的有效性,但同時也報道了使用藥物所造成的出血問題[1-3]。同時使用抗凝劑需要根據(jù)患者的情況經常調整用藥劑量,給臨床治療和護理工作帶來不便。物理方法是針對術后患者的血液滯緩,通過促進下肢靜脈血液回流,減輕血流淤滯,從而預防DVT的發(fā)生。臨床常用方法包括臥床患者的按時翻身、按摩或擠捏肢體、抬高肢體、穿有壓力差的彈力襪或應用間歇氣壓裝置等早期床上被動活動或盡可能早期下床活動。臥床患者的按時翻身、按摩或擠捏肢體、抬高肢體等在臨床實際操作中占用護理人員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且很難及時、規(guī)范化地完成。IPC由于其操作簡單規(guī)范,節(jié)省護理人員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已廣泛得到醫(yī)務人員及患者的認可。
4.1 IPC原理及影響 IPC采用物理設定程序方法序貫地對踝部、小腿至大腿進行充氣加壓,包括足底靜脈泵、小腿-足底靜脈泵、小腿靜脈泵及小腿-大腿靜脈泵,模擬人體自然地血液回流過程,在治療壓力下,腿套從遠心端到近心端的有序充盈,由于其擠壓方向與人體血液流動方向保持一致而產生有效的生理性物理引流效應,可以促進靜脈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加快肢體血流速度,避免血栓的形成,加速組織水腫消退。在本研究中,兩組在術后24 h股靜脈血流速度較術前有明顯變化,且術后24 h試驗組血流速度明顯高于對照組,提示IPC可以通過改善術后患者血流淤滯來預防下肢DVT的發(fā)生。IPC加壓階段加速下肢靜脈血流速度,改善靜脈淤血狀態(tài)促使淤血靜脈排空而下一個減壓階段使血液充分回流,并且由于周期性加壓減壓的物理作用產生搏動性的血流,通過遠端肢體的深靜脈系統(tǒng),從而促進下肢血液循環(huán),預防凝血因子的聚集及對血管內膜的粘附,防止血栓形成。在術后24 h血流速度兩組均較術前有所下降,但在術后48 h血流速度較術前無明顯變化,且術后48 h兩組血流速度無明顯差異。我科鼓勵患者早期下床活動,大部分患者術后48 h即可進行下床活動,下床活動可以通過有效改善患者血流狀況,增加靜脈血流速度,所以術后48 h患者兩組血流速度基本均可恢復至術前水平。
4.2 IPC使用中的注意事項 相比較其他的物理治療方法,IPC操作安全、簡單,能規(guī)范為患者使用,在增加患者舒適度的同時,減少了DVT的發(fā)生。在IPC使用過程中,應嚴格掌握IPC手術患者的適用范圍,注意其松緊度,以容納2指為宜。若在使用過程中,患者身體感覺異?;蛲蝗粩嚯?,應停止使用,將設置時間調至零的狀態(tài),關閉電源,將空氣管與腿套分開并迅速排出空氣。
〔1〕 袁訓芝,吳新民,陳銘,等.開胸患者術后DVT與血液凝血活性的變化[J].北京大學醫(yī)學版,2004,36:529-532
〔2〕 許俊堂,胡大一,叢一隆.心血管血栓的凝栓和抗栓療法[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0.81
〔3〕 William HG,Graham FP,John AH,et al.The Seventh ACCP conference on Antithrombotic and thrombolytic Therapy [J].Chest,2004,126:338-400
(2012-02-07收稿,2012-03-30修回)
Observation of interm 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 on prevention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QUAN Yue
(Tianjin Third Central Hospital,Tianjin 300170)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 on prevertion deep vein thrombosis(DVT)after hepatobiliary surgery.Methods124 patientsafterhepatobiliary surgery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experimentgroup(n=66)and the control group (n=58).Routine nursing measures were applied to prevent DVT in the control group,while routine nursing plus intermittentpneumatic compressionwereused in theexperimentgroup.Results:Blood velocity ofpatientsat24h after operation in both groupwere lower than thatofbeforeoperation (P<0.05).The velocity of femoralvein at24h after operation in patientsof theexperiment group was faster than thatofcontrolgroup (P<0.05).However ithad noobvious change at48h after operation in both groups (P<0.05).Conclusion:Intermittentpneumatic compression therapy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blood velocity of patients after operation,and help to preventDVT.
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Deep vein thrombosis;Nursing
中國分類號 R473.5
A
1006-9143(2012)03-0128-02
權月(1971-),主管護師,護士長,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