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云 納蘭澤茅
孔子說:愛一個人,能不讓他受一些苦嗎?因為,只有經(jīng)歷苦難,才懂珍惜幸福,方能成就大事。于是《論語》中記錄了孔子用心良苦的名句:“子曰:愛之,能勿勞乎?”
中國“狼爸”蕭百佑愛他的4個孩子,自小用心培養(yǎng)、嚴格教育,為孩子規(guī)劃道路、樹立習慣、引導價值觀與人生觀,循序漸進地把3個孩子送進了北大的校門。
古代有“五子登科”的壯舉,今天“一門三北大”也的確稱得上了不起的成就。網(wǎng)友的熱評、個別教授學者的怒斥及眾多家長的探尋追捧都是令人感懷的,但無論怎樣,蕭百佑都算是一位有思想、有格局、有方式、有方法、有親惰的父親。
在4個孩子成長的這十幾年中,“狼爸”蕭百佑無數(shù)次從客廳的仿古花瓶中取出藤條,“殺氣騰騰”地立于兒女面前,誰犯了錯誤,必然要挨打,沒有任何商量余地。打歸打,但“家有家法,打有打規(guī)”,此打規(guī)被稱之為“打七條”:
一、初中以后少打,因為性格已經(jīng)基本定型,但在幼兒、小學時期,定要嚴厲管教;二、只用藤條或雞毛撣打,只傷皮肉不傷筋骨;三、只打手和小腿,身體其他部位不打;四、打之前先訓話,定要嚴厲管教;五、一個孩子犯錯,其他孩子必須站在一旁聽從教誨,看著兄弟姐妹挨打;六、打之前告訴孩子這次要打幾下,讓孩子自己數(shù),不多打不少打,數(shù)錯—下罰十下;七、孩子必須主動伸手挨打,不能縮手躲避,不能喊疼,縮手—下多打—下,喊疼打得更重。
“狼爸”還真得感謝中國老祖宗的聰明才智,發(fā)明了打孩子的藤條,打著很疼,卻不會傷筋動骨。
“三天一頓打,孩子進北大”只是一種說法,不會平均得那樣巧合。有可能一周打一次,也有可能一天打一次,目的是給孩子建立學習、做人的標準,從小懂得敬畏,知道禮法。至于打,不是盲目地打,是要有分寸地打,用藤條打得讓孩子疼,長記性,卻打不壞腦子,打不成傻瓜。
這樣的“打”里面有的是愛護和期盼。
讓孩子從小便知道自強、自立、自尊、自愛,培養(yǎng)出一個好的習慣和正確的思維模式比任何教育方法都行之有效。老子說:“勝人者有力,勝己者強”,偉人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思維習慣的不同和克服消極、戰(zhàn)勝自己,而“狼爸”蕭百佑的“打”,是用一種特殊的方法教會孩子形成一種積極的思維習慣,戰(zhàn)勝自己。
“狼爸”認為,犯了錯誤要挨打如同觸犯法律要受罰一樣,是千古不變的道理。而中國的很多孩子卻沒有如此危機感,致使有的“富二代輕狂”、“官二代囂張”。還有的平民百姓家庭的孩子對長輩不懂尊重,花錢不知節(jié)制,學習不刻苦,做人不負責,做事缺耐心。眾多父母沒有發(fā)現(xiàn)或者沒有能力發(fā)現(xiàn)孩子的缺點,視而不見,見而不管,管而不狠。
談到藥家鑫、馬家爵這兩個的“反面教材”,“狼爸”一針見血地指出:其實造成這一切的并不一定完全是孩子的過錯,把所有的罪責都加于孩子身上,是不公平的。馬家爵為何成魔?是父母疏于管教,或者說管教方法不當!不打、不罵、不理。藥家鑫為何成魔?父母視為寶貝,掌上明珠,捧到手上怕受風,含到嘴里怕雨淋。
“狼爸”說假如這兩個孩子是他的孩子,他會從小以巴掌告訴他,生命比起任何東西都重要!
對于有些人的質(zhì)疑,“狼爸”拋出自己的觀點,他認為人首先是動物性,其次才是人性,而年齡偏小的小孩子是不具備完整的人性的,那么怎么辦?只能靠父母或長輩用動物條件反射的方式來教育他(她),加強他們的記憶,怎么加強?就是打,要打得疼卻不傷身體,讓孩子長記性。打,是規(guī)則,是熱爐法則。
首先,當你觸摸熱爐時,你得到即時的反應。在瞬間感受到灼痛,使大腦毫無疑問地在原因與結(jié)果之間形成聯(lián)系。
其次,得到了充分的警告,知道一旦接觸熱爐會發(fā)生什么事情。
第三,其現(xiàn)象具有一致性。每一次接觸熱爐,都會得到同樣的現(xiàn)象——被燙傷。
最后,其結(jié)果不針對某個具體人。無論你是誰,只要接觸熱爐,都會被燙傷,都要挨打。
而孩子從小便知曉何為對,何為錯,什么該珍惜,什么該放棄,哪個該尊敬哪個該唾棄。正所謂“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人生觀是從小形成的,一架沒有方向的馬車,你讓他怎么達到幸福的終點?
如今在許多家庭,為了讓孩子多吃一口飯,一家人跟在孩子屁股后面追,趁著孩子玩耍不注意,往嘴里塞一口。“狼爸”的4個孩子在小時候也有過不肯吃飯的時候,“狼爸”只一次就把他們矯正了過來,那就是用藤條結(jié)結(jié)實實打疼了他們一次。
愛之深,責之切。這是蕭百佑的英明之處,愛而不溺,嬌而不寵,疼而有方。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打是打了,但需要一個前提,做父母做長輩的必須要給孩子樹立一個“正面榜樣”,否則孩子對你就只有畏沒有敬。比如你當父親的天天泡在麻將場上,回來把孩子打一頓說他不用心學習,不給當?shù)臓帤?,這豈不是笑話?比如你做父母的天天吵架摔盆子砸鍋,卻把孩子打一頓說他不專心學習,請問雞飛狗跳的環(huán)境下他專心得了嗎?也就是說,良好的家庭氛圍,是可以采取““藤條教育”的前提。
在蕭家,孩子不允許自由地看電視和上網(wǎng)娛樂,不允許隨便開冰箱喝可樂,夏天孩子的房間不允許隨便開空調(diào),從小幾個孩子必修課就是《聲律啟蒙》《三字經(jīng)》《琵琶行》。在上大學之前,不給孩子1分零花錢,因為有了零花錢便會有更新鮮好玩的東西,就會轉(zhuǎn)移對學習的注意力和興趣。
難怪電影導演高希希說:蕭百佑的家庭教育,可以說是中國傳統(tǒng)教育的典范,也是正在消失的中國傳統(tǒng)家教的一種回歸。
有人說這種家教束縛了孩子,容易使孩子缺乏創(chuàng)意與創(chuàng)新的思想。但又不得不承認,無論在哪個國度,勤勞、堅毅、節(jié)儉、敢于擔當,這些做人的優(yōu)良品質(zhì),都是孩子日后成功的秘訣。
讓我們做父母的從基礎(chǔ)教育做起,為了孩子的真正成才,給孩子立一些規(guī)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