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璐
內(nèi)容摘要:《饑餓藝術家》是卡夫卡后期重要的一部短篇小說,其中卡夫卡表達了藝術與世界的悖謬性。本文通過分析小說中存在的悖謬來探究饑餓藝術家象征意義和卡夫卡的創(chuàng)作意圖。
關鍵詞:卡夫卡 饑餓藝術家 悖謬
卡夫卡是奧地利著名小說家,與喬伊斯、普魯斯特等人一同被視為現(xiàn)代派文學的奠基人,對20世紀文學發(fā)展具有巨大影響?!娥囸I藝術家》是卡夫卡晚年非常重要的作品,西方學者對這篇小說給予了極高評價:“這個小說如果不能說是他最好的短篇,也是他最精湛的作品之一,并且無疑屬于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短篇小說之列。”
歷來對《饑餓藝術家》的解讀可謂眾說紛紜,從不同的角度企圖窺見卡夫卡的創(chuàng)作意圖和小說所蘊含的深意。美國學者斯托爾曼認為,《饑餓藝術家》可以從三個不同層次來理解:即社會學的層次、宗教的層次、形而上學的層次。“絕食藝人在籠中的困境代表了藝術家在現(xiàn)代世界中的困境與生活在其中的社會格格不入。從這個角度來閱讀《饑餓藝術家》是一個社會寓言。但是我們也可以把絕食藝人看作一個神秘主義的代表者,一個圣人,或者一個神父。從這個角度來讀的話,故事便以歷史的觀點諷喻了宗教的困境;第三種可能的解釋把我們帶進一個形而上學的寓言:絕食藝人代表精神,作為精神存在的人豹相應地代表物質(zhì),人的動物性?!盵1](162-163)當然我們可以從多個角度來讀解這部小說,但是筆者認為這三個層次并不是分離的,而是相互融合的,我們不能將饑餓藝術家界定為一個宗教徒,也不能僅僅將他當做是卡夫卡對其自身寫作藝術無人理解的象征性告白,卡夫卡創(chuàng)作中的不確定性,是與他自己的身份的不確定性,以及他的思想,宗教,語言的不確定性分不開的。因此用非此即彼的解釋來界定這篇小說的真正象征意義則顯得過于片面。本文將通過細讀的方法,將這三種層次貫穿起來,就卡夫卡《饑餓藝術家》中傳達的意義展開討論,以期解開饑餓藝術家之死的謎底。
本文就作品中的悖謬進行分析,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
一.看守與饑餓藝術家“博弈”
看守一般都是屠夫,這一個形象跟饑餓藝術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一方人高馬大,一方瘦骨嶙峋。接著小說展現(xiàn)了屠夫和饑餓藝術家之間微妙的博弈,卡夫卡不斷的陳述卻不斷的消解陳述的意義。屠夫或者說看守的任務是日夜監(jiān)視饑餓藝術家,以防他有任何偷偷進食的機會,但這僅僅是安慰觀眾的一種形式而已。因為饑餓藝術家在節(jié)目表演期間,不論如何是點食不進的,那么看守是完全沒有必要的,他們存在的意義就被消解了。而看守不明白饑餓藝術家對饑餓藝術的堅守,他們故意看的很松,那么上文說看守們?nèi)找箍词仞囸I藝術家以防他吃東西就成了一句笑話,看守形式上的意義也不存在了,而他們故意遠遠躲開想讓饑餓藝術家可以趁他們不備偷偷吃點東西,而饑餓藝術家為了證明自己藝術品格,只能用不斷的唱歌向這些人證明,這樣看守故意躲開的做法就沒有意義了??苫奶频氖牵麄儏s認為他是一邊唱歌一邊吃東西的,如此一來,饑餓藝術家以不斷唱歌來證明自己清白的做法就失去了意義。這是小說中一處悖謬,屠夫不理解饑餓藝術家的做法,千方百計誘使他進食,但這只能是對藝術家的侮辱和對其信念的褻瀆。
二.觀眾與藝術家饑餓對待表演態(tài)度的對立
饑餓藝術家對自己的藝術追求是沒有止境的,他覺得他完全可以堅持更長的時間,而不止區(qū)區(qū)四十天。但是觀眾的熱情堅持不了更長的時間,“經(jīng)驗證明,大凡在四十天里,人們通過逐步升級的廣告招徠不斷激發(fā)全城人的興趣,再往后觀眾就皮了,表演場就會門庭冷落?!盵3]這又是小說中一處悖謬,一個藝術家的造詣不是由藝術家來決定,而是由觀眾的需求決定的。饑餓藝術家沒有選擇的余地,只能任由經(jīng)理來安排。對于經(jīng)理而言,饑餓藝術家只是他盈利的工具,他并不能理解饑餓藝術家對他的藝術的堅守和追求。但是饑餓藝術家并沒有絕望,他也沒有反抗和掙扎,只是不情不愿地接受眾人的檢查和觀看,只是對人們中止他的饑餓表示無法理解。小說集中筆墨對饑餓藝術家的表演形式加以描寫,饑餓藝術家仿佛被放在了神壇上,而表演儀式也如宗教儀式一樣有種隆重和神圣感,但是經(jīng)理和被選出來的攙扶兩位女士的表現(xiàn)完全消解了這份神圣和嚴肅,表演儀式成了宗教儀式的戲仿,極具反諷意味?;恼Q和滑稽的“看與被看”表演的深層次中透出饑餓藝術家的孤獨和無奈。
三.饑餓藝術家自身存在的悖謬
饑餓藝術家不僅重視自己饑餓表演,也極在意觀眾對待自己表演的反應。當藝術家達到“不瘋魔不成活”的境界之時,往往在藝術中刺激,沉醉,怡樂,忘我,因為他會覺得只有堅持自己的藝術信仰,才是牢牢把握住了生命本然。但是饑餓藝術家很明顯并非如此,他渴望觀眾的認同感:他想方設法想讓看守們明白自己絕食態(tài)度的堅決;當他流落馬戲團之時他的地位從昔日的備受追捧和贊賞,到如今的無人問津,人們?nèi)斡伞八ゾ推渌苓M行饑餓表演”而見怪不怪。饑餓藝術家本可以讓世界為之震驚,但是觀眾對他的冷落使他感到越來越沉重,最后在遭人遺忘的悲哀中辭世。饑餓藝術家將自己置于一種悖謬中:孤獨地堅持著自己的信念,不與社會同流合污,并為自己的信念所驕傲;同時,又無時無刻不在渴望得到被他所不屑一顧的觀眾的認同。這種人物在卡夫卡的小說中格外受到青睞,饑餓藝術家是他筆下這類人物的代表。
四.饑餓藝術家與畜獸爭寵
饑餓藝術家為了堅持饑餓藝術,委身到馬戲團一個離獸場很近的交通要道口。此時饑餓藝術家的表演讓位給了野獸的表演,饑餓藝術家本來“欣喜若狂,但他很快就看出,那一次又一次涌來的觀眾,就其本意而言,大多數(shù)無例外地是專門來看獸畜的”。如果饑餓藝術家能以觀眾蜂擁而無法駐足的想法來自我安慰的話,姍姍來遲的觀眾打破了他的幻想,他們“邁著大步,匆匆走過,幾乎連瞥也不瞥他一眼”。在人們眼中饑餓藝術家“不過是通往廄舍路上的一個障礙”,漸漸的被人遺忘?!爸钡揭粋€人看到記數(shù)字的牌子,才想起饑餓藝術家來,”人們遂把死去的饑餓藝術家連同爛草一起給埋了。他的籠子里換上了一只小豹,而小豹子的生龍活虎與饑餓藝術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的位置被一只小豹子“補充了”饑餓藝術家被畜獸徹底替代,在與畜獸的爭寵中他被“淘汰”了。在虛無的世界中,饑餓藝術家要么自殺,要么成為半人半獸,可是他堅持著他的信念,那就是饑餓。
結(jié)語:饑餓藝術家之死
從以上的悖謬足見饑餓藝術家將絕食作為自我解救的手段,在荒誕的世界中為自己的人生尋求意義,或者在他看來生命本沒有意義。饑餓于他宛如涅槃,而食物乃色欲的誘惑,堅持饑餓就是堅持信仰,而吃東西就意味著自殺。但是世人卻不這么認為:看守想方設法證明其絕食是不純粹的;經(jīng)理等人把他視作牟利工具;繼而流落馬戲團,成為眾人觀看野獸表演的障礙。最終他的死了,他可以說是死于自殺!他不是餓死,而是由于無法抉擇而自絕。饑餓藝術家之死緣于對信念的徹底絕望,而自殺意味著放棄自我完善,從死亡而不是從生存之中去發(fā)現(xiàn)拯救者。饑餓藝術家說他找不到合適的食物,毋寧說他找不到自我的出路。饑餓使他獲得精神上的滿足,絕食是對信念的崇奉,對終極的到達。但是他無法逃脫肉體的限制,他發(fā)現(xiàn)即便是藝術也無法讓他得到解救。而一旦意識到自己的信念、理想、希望的無用性,精神生命就會跌入虛無的深淵,生命自身的熱情就會焚毀生命本身。饑餓藝術家正是在意識到過去的信念和理想已不再可信,回頭卻又是一片荒漠,因此他不得不自殺。
饑餓藝術家的困惑,正是卡夫卡的困惑??ǚ蚩ㄒ簧渡韺懽?,正如饑餓藝術家生存目的就是饑餓一樣,卡夫卡的生存目的就是寫作,在上帝死了的時代,卡夫卡將寫作視為救贖,但是他曾明言“通過寫作我沒有把自己贖回來”,他對寫作本身的價值產(chǎn)生了懷疑。卡夫卡一方面在最大膽地懷疑,另一方面又在最虔誠地祈禱。美國學者埃利?!ず@照f:“卡夫卡的精神是現(xiàn)代人的精神———自足的、聰慧的、懷疑的、譏誚的,善于開這么個大玩笑:把我們周圍那個真真切切、觸手可摸的現(xiàn)實當作真正的最后的現(xiàn)實———然而這是一個生活在與亞伯拉罕的靈魂粗暴聯(lián)姻中的精神。所以他同時知道兩件事情,兩件事情都有同樣明確性:沒有上帝必須有一個上帝。這是詛咒的外部特征:智力使他做著絕對自由的夢而靈魂知道它那可怕的奴役?!盵7]卡夫卡通過象征手法,將自我困惑轉(zhuǎn)移到饑餓藝術家身上,展現(xiàn)了荒誕現(xiàn)世中,人們冷漠無情,信仰缺失的狀態(tài),人類的處境就是“孤獨地獄”。面對沒有宗教情感的漫漫黑夜,上帝死了,意味著基督不再值得信賴,生命的意義問題不復存在,而這種無意義是卡夫卡難以接受的。他追問著人生的終極價值和信仰的可靠性,既然上帝死了,那就用藝術信仰來拯救自我,但是他在堅持和追求信仰的過程中,又對自己曾經(jīng)孜孜以求的信仰本身的意義真實產(chǎn)生了懷疑,因此他陷入了毫無出路的絕望。是隨波逐流還是繼續(xù)堅持信仰?卡夫卡陷入抉擇困境,苦于沒有出路的卡夫卡只好讓饑餓藝術家用他的毀滅來懇求活著的人思考什么才是真實的意義和價值。
王璐,華中師范大學2010級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