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閆老師給我發(fā)信息:給您帶了一個禮物,放到了您的辦公室。我想,我從來不倡導同事、特別是校長和老師之間“禮尚往來”,她怎么給我“送禮”?等到了辦公室一看,原來不是閆老師“送禮”,而是我的學生、她的女兒高子晴“送禮”。
是一個碩大的、青色的寶葫蘆,上面一張紙條:
尊敬的高峰校長:
您好!感謝您送給我的一元錢,我用它買了幾顆種子,可惜只結(jié)了一個葫蘆,我想把它留作種子。偶然間我得到了兩個大葫蘆,打算送給您一個,作為這份禮物的回報。
希望您能夠喜歡。
高子晴
2011.10.20
中午碰到閆老師,她告訴我:高子晴一直在糾結(jié),因為用校長“六一”節(jié)發(fā)給她的一元錢買的寶葫蘆種,僅僅結(jié)了一個果實,她自己非常喜歡;但又懷著一顆感恩的心,非常想把它送給校長。正在猶豫之際,親戚送來了兩個寶葫蘆,總算解了圍——既留住了自己的果實,又表達了自己的感激之情。
這學期,高子晴轉(zhuǎn)到了另一所學校讀六年級,那一元錢可能這是我發(fā)給她的、或者她一生中得到的最后一份“六一”禮物了。雖然高子晴已不在本校讀書,但她仍然惦記著這一元錢,惦記著發(fā)一元錢的校長,糾結(jié)著她僅存的寶葫蘆。
現(xiàn)在,這個碩大的、青色的寶葫蘆就放在我的窗臺上,望著它,我想到了一個問題——教育,其實就是給孩子一粒種子,讓這粒種子不斷長大!■
□欄目編輯江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