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有句含蓄者,如老杜曰“勛業(yè)頻看鏡,行藏獨倚樓”,鄭云叟曰“相看臨遠(yuǎn)水,獨自上狐舟”是也。
有意含蓄者,如《宮詞》曰:“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街夜色涼如水,臥看牽??椗恰!庇帧冻叭恕吩娫弧肮謥韸y閣閉,朝下不相迎。總向春園里,花間笑語聲”是也。
有句意俱含蓄者,如《九日》詩曰:“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子細(xì)看?!薄秾m怨》詩曰“玉容不及寒鴉色,猶帶朝陽日影來”是也。
(宋·惠洪《冷齋夜話》)
【點擊運用】
作者把詩的“含蓄”分為“句含蓄”“意含蓄”和“句意俱含蓄”三種,并分別舉了例子。含蓄是中華民族特有的美,而詩詞中的含蓄,將這種美發(fā)揮到了極致。含蓄的文字,擁有更多的“言外之意”,耐品讀,耐推敲。我們可以細(xì)細(xì)品讀這些佳句,體味其中含蓄的美,并要在自己的寫作中,凝煉美化自己的語言,使之富有含蓄而優(yōu)雅的意境。適用話題:含蓄之美,言外之意,詩意表達(dá)等。
詩置動靜意
荊公曰:“前輩詩云‘風(fēng)定花猶落,靜中見動意?!B鳴山更幽,動中見靜意?!鄙焦仍唬骸按死险撛姡皇Ы饨?jīng)旨趣,亦何怪耶?!碧圃娪性弧昂H丈鷼堃梗喝肱f年”者,置早意于殘晚中;有曰“驚蟬移別柳,斗雀墮閑庭”者,置靜意于喧動中。東坡作《眉子研》詩,其略曰:“君不見長安畫手開十眉,橫云卻月爭新奇。游人指點小顰處,中有漁陽胡馬嘶?!庇么宋⒁庖病?/p>
(宋·惠洪《冷齋夜話》)
【點擊運用】
古人做詩,注重動與靜的結(jié)合。以動寫靜,更增其靜,比如王維的“鳥鳴山更幽”;或者以靜寫動,更增其動,比如梁謝貞的“風(fēng)定花猶落”。我們學(xué)過的現(xiàn)代名篇《老山界》中也有這樣的片段,夜宿山上,于寂靜中聽到各種聲響:“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聲響,極遠(yuǎn)的又是極近的,極宏大的又是極細(xì)切的,像春蠶在咀嚼桑葉,像野馬在平原上奔馳,像山泉在嗚咽,像波濤在澎湃?!蔽覀儗懢埃惨⒅厣?、遠(yuǎn)近、動靜的搭配,這樣才能使景物更富立體感,更豐富生動。適用話題:動與靜,寫景之妙等。
皆佳句
李太白詩云:“幾度雨來成惡熱,一番風(fēng)過有新涼。”劉莘老子劉跂,字斯立,《龍山寺》詩亦云:“急雨欲來先暑氣,涼風(fēng)已過卻秋聲。”詩意雖同,然皆佳句。
(宋·吳幵《憂古堂詩話》)
【點擊運用】
同樣的意境,不同的表達(dá),然而卻都是佳句。我們寫文章,不必太在意這樣的內(nèi)容、這種方式的描寫別人是否寫過,自己能否寫得超過他人等等,而是要真實地遵循自己內(nèi)心的聲音,寫出與自己的生命有所交集的人、事、景。就像俞平伯和朱自清都寫了《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游歷是同樣的時間,所見是同樣的景物,但所寫的內(nèi)容卻各有風(fēng)采。所以,大膽地表達(dá)出自己內(nèi)心的語言,就好。適用話題:季節(jié)交替,遵從內(nèi)心的聲音,獨特表達(dá)等。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優(yōu)劣?!凹?xì)雨魚兒出,微風(fēng)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馬鳴風(fēng)蕭蕭”?“寶簾閑掛小銀鉤”,何遽不若“霧失樓臺,月迷津渡”也。
(近代·王國維《人間詞話》)
【點擊運用】
“何遽不若”就是“為什么不如”的意思。王國維一向注重詩詞的境界。而這條詩論里,他卻認(rèn)為不能憑借境界的大小來評定詩詞的好壞。因為所選擇的吟詠內(nèi)容不同,所以境界也呈現(xiàn)出大小不同來。落日大旗,風(fēng)鳴馬蕭,是一種壯美;而細(xì)雨中的魚兒和燕子,則體現(xiàn)了一種柔美。世間美的類型各不相同,因而才組成了豐富多彩的世界。適用話題:境界的大與小,壯美與柔美,豐富多彩等。
詠物詩須有寄托
詠物詩無寄托,便是兒童猜謎。讀史詩無新義,便成《廿一史彈詞》;雖著議論,無雋永之味,又似史贊一派:俱非詩也。余最愛常州劉大猷《岳墓》云:“地下若逢于少保,南朝天子竟生還?!绷_兩峰詠《始皇》云;“焚書早種阿房火,收鐵還留博浪椎?!敝軞J來詠《始皇》云:“蓬萊覓得長生藥,眼見諸侯盡入關(guān)?!彼山焓吓仭对滥埂吩疲骸扒嗌接行衣裰夜?,白鐵無辜鑄佞臣?!苯悦?。
(清·袁枚《隨園詩話》)
【點擊運用】
先注解一下:《廿一史彈詞》,長篇彈詞,明代楊慎作,以正史所記的事跡為題材,用淺近文言寫成。作者在這里,指的就是它的“讀史”卻“無新義”,完全是摘取一些歷史資料換成淺顯的表現(xiàn)形式。作者意在告訴我們:寫詠物詩要有所寄托,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托物寓意”或者“托物言志”。作者還列舉了幾首托物寓意的詩。我們也常常以“物”為由頭寫文章,比如一支筆,一棵樹,一間老宅,等等,我們寫它們,都是因為我們要通過它們表達(dá)一種情懷。讀了這則詩論,我們就更加明白了:詠物,一定不能僅限于寫物,一定要有所寄托。適用話題:狀物,情懷,托物寓意,詩意生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