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新建
素質(zhì)教育把學生的主體地位提到了首位,這就要求教師以提高學生素質(zhì)為目的,把工作重心從研究如何教好轉(zhuǎn)移到研究如何引導學生學好上。在提高素質(zhì)時,教師可以減少指導,但絕對不能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雖然指導的時間縮短了,但指導的內(nèi)容、方法都要求絕對精煉。要把工夫下在課外,找準“穴位”,課堂“少講而精導”。農(nóng)村中學的語文教學又如何面對這種從“教”到“導”的轉(zhuǎn)軌呢?我在語文教學中針對農(nóng)村中學生感性材料單一,書本知識不能活學活用的具體情況,引導學生在聽、說、讀、寫、做方面做了一些嘗試。
一、說——挑戰(zhàn)自我
新世紀是更加開放的世紀。有什么交流工具比口語的溝通更經(jīng)濟呢?提高口語表達能力既需要恰當?shù)姆椒ㄖ笇В中枰渥愕臅r間保證。課外訓練收效甚微,課堂教學是否與教學任務沖突?非也?!皾M堂灌”為何退出歷史舞臺,只因為老師的角色太“獨裁”,學生沒有時間,不能呼吸,當然不會發(fā)展。因此,課堂要留給學生更多的時間,讓他們發(fā)展。于是,我主要做了兩點:(1)每課前五分鐘全給了學生。老師從講臺到座位,學生從座位到講臺。講小故事,說新聞,介紹影視文學作品,評論國事班事,分析背景資料,闡述各家觀點,敞開個人心扉……一人說,大家評。同學們的話題趨多樣,見解深入本質(zhì),語態(tài)也逐漸自然。面對眾人說話時,主旨抓得住膽子放得開。(2)閱讀課文的講解、課堂小結也交給了他們。慢慢地,許多同學那種交流時腿抖音細無中心的現(xiàn)象減少了,課堂回答時高音一浪蓋過一浪,討論時針鋒相對。這里沒有硝煙,但有唇槍,有舌劍,學生磨煉在課堂,挑戰(zhàn)在社會。
二、聽——美的熏陶
文學,是人學,是美學。作家眼光獨具,洞察生活,在美感的熔爐中冶煉出作品。如何將生活再現(xiàn),剖析本質(zhì),受到美育洗禮呢?在指導學習文學作品時,我創(chuàng)設情境,把工夫下在了形象思維的訓練上。小說《在烈日和暴雨下》是名篇,文字也較淺顯。如果按常規(guī)教法,學生就只能停留在一個較膚淺的層面。教學中,在學生初讀課文之后,我對本節(jié)選之前的小說背景做了簡介,然后讓他們在頭腦中浮現(xiàn)出一個自己熟識的苦力,他的肖像、言行就是“祥子”,并“改行”去老北京“拉洋車”。要求學生閉目趴桌,排除雜念,腦中只有這個“祥子”。我的話語開始了:“六月十五那天,天熱得發(fā)狂……他哆嗦得像風中的樹葉……”我基本上按原文復述式地朗讀了一遍,但節(jié)奏、重音、語調(diào)十分鮮明:或低沉憋悶,或輕風拂柳,或烈日炙烤,或暴雨驟瀉……朗讀中,有人喘氣吁吁,有人微微沁汗,進而寂然若逝,忽又縮懷摟抱,復述完畢,七八分鐘后學生才全部蘇醒過來?!案惺苋绾??”“累!苦!慘!”我順勢讓學生精心模擬了一次后,直接進入了對文章思想剖析和藝術手法賞析階段。一個多課時就順利結束了這篇課文的教學,并且學生仿寫了自己熟悉的那個“祥子”。黑色、方塊、無聲的漢字,完全可以再現(xiàn)絢麗的色彩、飛揚的畫面和震撼的旋律。同樣《桂林山水歌》也用了此教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所以,課余時間我問學生想干啥,絕對是異口同聲:“讀文章。”當然,美要與學生共享,一定要注意他們的“口味”和參與精神。
三、讀——拓寬視野
文學作品是生活的寫照。一本教材,幾篇課文的學習能否意味著教學任務的完成?偏食才導致營養(yǎng)不良,拘泥于課本,會產(chǎn)生更多“井底之蛙”。課外閱讀活動應該加強。要求學生愛美、愛生活、愛文學,首先就要讓他們了解古今中外優(yōu)秀文學作品。
學生課外書看得不少,但思維的局限性很大。主要原因有:(1)所看內(nèi)容雜亂。粗劣的妖鬼、武俠、言情類書籍居多,圖樂一時,怎抵一世?(2)閱讀方法欠佳。學生對那些五花八門的“格言”精心抄載,但看優(yōu)秀文學作品時很少做讀書筆記。忙里偷閑十天半月才看一本好書,不出兩月,還能記住多少?3.優(yōu)秀文學作品的藝術手法相當高超而微妙,如不認真揣摩,名師指導,他們能領會多少?高明之處沒學到,反而學會了一些裨益不大的花拳繡腿。要打開眼界,這樣東一榔頭西一棒,無目標、無計劃、無積累、無方法地亂干、蠻干,是行不通的。
在學習《藤野先生》前一個月,我就推薦了魯迅先生的《藥》《阿Q正傳》《狂人日記》等篇目,有四點要求:①先列閱讀計劃,不能盲目隨意;②對文中的精彩語句、段落及整篇文章的提綱要列在筆記本上;③每三天至少從文中找出一個疑點,請教同學或老師;④每天讀多少內(nèi)容,必須有對這一部分的感想,復讀文章時要重新比較審視自己過去的感觸。在學習課文前還專門用了兩節(jié)課對這位文壇巨匠的生平、主要作品及特色、思想發(fā)展幾個方面進行集體辯論。為掃清課文中一個小障礙而如此大動干戈似乎不值,但以課文作為載體,將課內(nèi)與課外、“散養(yǎng)”與“圏養(yǎng)”結合,學生不僅對一位優(yōu)秀文學家和他的作品有了較深入的認識,而且意識到了閱讀應注意的問題。
四、寫——揮灑個性
《新大綱》對寫作的訓練注重能力,更注重人文,“以人為本”。提高學生的基本能力、整體素質(zhì)只是育才,發(fā)掘、研究、保護和誘導學生的個性才是育人。學生眼球的生理結構是相同的,辨別分析事物的眼光卻千差萬別。提高寫作能力、發(fā)展個性,我首選日記。它貼近生活、真實、親切,形式靈活多樣,是個性的世界。經(jīng)過“生活再現(xiàn)—自我體現(xiàn)”兩部曲長期訓練,日記本上有短文、小說、戲曲、詩歌,同學們的寫作能力顯著提高,涌出“山藥蛋派”、“清新婉約派”、“時政專家”、“遷客騷人”等。內(nèi)容除常見日常小事外,更多是感情流露。這里有愛恨情仇,有喜悅傷痛,有激情郁悶。面對這一篇篇青春日歷,我與他們溝通、聊天,或勉勵,或啟迪,或分享,或疏浚,有效解決了困擾他們的許多難題。有位同學與一代課老師發(fā)生了尖銳的矛盾,萌發(fā)了報復后離校的念頭,連日記本上都能聞出火藥味。我從其他同學那兒了解到實情,經(jīng)深思熟慮,在他日記本上寫了一頁多批語,內(nèi)容可想而知。一周多過去了,這位同學逐漸恢復了平常心態(tài),把精力重新投入到了學習上。個性是黃河,自然流淌時蔚為壯觀,枯竭斷流應及時補給,潮汛來臨時寧疏勿塞。補是愛,導也是愛。只要有節(jié)制地宣泄,就絕對不會使千里長堤毀于一旦。
五、做——源于書本,用于生活
從課堂、書本里學的只是理論,只有通過實踐運用到生活中,才是知識。第二課堂就是一個很好的實踐機會,我主要做了以下幾方面工作:(1)辦手抄報。我班的小報《丑小鴨》,制作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凝聚著同學們的才藝和合力,這不僅極大激起了學生的文學興趣,引導了輿論,而且使一些同學正視了自己,發(fā)展了自己。(2)定向日記、作文展覽及交流,當然是絕對尊重大家意愿。(3)演講、辯論、朗誦會也是同學們共享的一道“大餐”。(4)應用文寫作更講究實用性。學校、班上的文明公約、征稿啟事、通知等,大多由他們完成,他們是學校的小主人。比較豐富的第二課堂,使同學真正看見自己所學的知識能在生活中發(fā)揮作用,怎不“樂”學?
語文教學是龐大的教育人才工程中的主要部分,它在德智美育三方面有相當多的工作要做。面對一株株青苗,是三天兩頭地施肥澆水,緊緊地攥在手心拔苗助長,還是任其盡歷風雨,只適時修剪而已呢?建設祖國需要的不是花圃中的小苗,而是棟梁,我們要讓他們生活在森林里,在大自然的懷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