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詩秀
走進大自然,我們時常會發(fā)現(xiàn)這樣有趣的一幕:在寧靜的湖面或池塘里,不時有蜻蜓盤旋著飛翔在上面,飛著飛著它們就將尾部插入水中,做“點水”動作,但一剎那后又會離開水面,繼續(xù)飛翔。
我們將其稱為“蜻蜓點水”。后來,“蜻蜓點水”成了一個成語,形容做事膚淺不深入。
其實,你有所不知,蜻蜓的這種冒似游戲的淺嘗輒止的“點水”行為并不是游戲,而是在完成種族的重大使命——延續(xù)后代。在“點水”的一剎那,蜻蜓已將卵產(chǎn)于水中。而后,卵就在水里孵化出幼蟲,經(jīng)十幾次的蛻皮發(fā)育成熟后,才能展翅飛出水面,這便是蜻蜓了。
蜻蜓的益處很多。蜻蜓屬于有翅昆蟲中發(fā)生在二疊紀距今約215萬年前的古翅類昆蟲的一個目。據(jù)載,世界上有5 000多種蜻蜓,分別隸屬于500余屬,我國已記載了300余種。因為蜻蜓是廣布世界各地種類繁多的一類,其雖因翅無麗斑而不如蝴蝶那樣引人注目,但也不失為多姿多彩的能飛善舞者。它那炯炯有神的一對大眼是由1~2.8萬個小眼聚合而成的,6米之內(nèi)飛躍的蚊、蠅都難逃它的視野,況且它的頭還可以任意轉(zhuǎn)動,是真正的眼觀八方的偵察能手。6條發(fā)達的足各具利爪,2對透明的翅使其在每秒鐘內(nèi)可作20米左右的遠飛,真不愧有“蟲中飛行之王”的雅號。
蜻蜓產(chǎn)卵于水體,幼蟲也在水中發(fā)育,幼蟲期較長,需1~5年不等,這因種而異。蜻蜓的幼蟲頭大大的,身子扁平,有6條腿,適應于長年在水中生活,潛在水里靠其肛門內(nèi)特異的呼吸器呼吸,這種呼吸器叫做直腸氣管鰓,水由肛門而入直腸,借以交換氣體,而后水又從肛門射出,借此反作用力,蟲體還可向前推進。蜻蜓的幼蟲在水中很勇猛,能捕食水中的弱小昆蟲,包括蚊子的幼蟲,因而是蚊蟲幼蟲的天敵之一。它既可作為魚餌,又能傷害魚苗及蝌蚪,故而又叫做水蠆。
蜻蜓的幼蟲——水蠆之所以能捕食,全靠它的那個由下唇特化而形成的捕食器,不用時折于頭下兩腿之間,用時則伸出捕捉獵物食用。蜻蜓幼蟲在水中經(jīng)10~15次蛻皮發(fā)育后,就會飛離水環(huán)境,而成為展翅飛翔的蜻蜓。常見的蜻蜓有兩大類,即兩個亞目:一目是體形瘦細,翅基狹窄,靜止時四翅束立體背的束翅亞目,如豆娘;另一亞目是翅基寬,靜止時四翅平伸于體背兩側(cè)的差翅亞目。
蜻蜓不僅幼蟲能捕捉許多水生小蟲,其中包括蚊、蠓等幼蟲,飛翔中的成蟲蜻蜓也以捕食葉蟬、小形蝶蛾及蚊、蠅為生。有人測知,一只蜻蜓一小時內(nèi)可吃掉近100只蚊蟲或40只家蠅,是真正的除害能手。
如果在田野里或庭院中有蜻蜓飛翔,不僅可以驅(qū)蟲除害,還能為自然添幾分生機,增加許多情趣。早在梁代陶弘景《名醫(yī)別錄》中即將“蜻嶺”入藥,《本草綱目》也將其列名當中,可見蜻蜓作為藥用昆蟲由來已久。經(jīng)科學研究,廣見于我國中部和南方的一種雄紅雌黃的蜻蜓夏赤卒,全體含蛋白質(zhì)、膚類、氨基酸類及脂類,角皮脂中烷類、脂肪酸類的含量也較高。干燥的全蟲可入藥,有補腎益精、解毒消腫、潤肺止咳之功效。我國常見的雄黃雌紅的赤蜻蛉和身黃面橙海蜻蛉,均具有同樣功效而可入藥??梢?,蜻蜓兼具除害、悅目以及入藥可保健治病等許多好處,真乃“點水蜻蜓實益多”!
但是,切記不能捕以飼禽。因為,蜻蜓是某些禽類寄生蟲的中間宿主,禽類吃過感染有此類吸蟲的蜻蜓或水蠆后,可能感染上吸蟲病,嚴重者可導致死亡。如果說蜻蜓有什么害處的話,那也就是這一點了。不過,總算是功大于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