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文兵
一
從《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課程性質的界定來看,語文應用能力應是語文能力的核心,強化語文應用能力是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基礎。可是,當下語文教學中語言文字基本功訓練的嚴重弱化,造成學生語文應用能力的下降。
從教者角度而言,具備較為深厚的語言文字功底是教好語文的重要前提。不容回避的現(xiàn)實是,當下中小學語文教師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普遍有所下降。由于一段時間以來教學中對語法教學的忽視,造成了教學雙虧;加之工作壓力大、頭緒繁多,教師很難做到常態(tài)化寫作,偶爾寫一兩篇論文可以說是“逼上梁山”,語言文字不規(guī)范在所難免。
教師如此,學生便可想而知。由于義務教育階段淡化語法教學,語感訓練又落不到實處,語感的培養(yǎng)也就成了空中樓閣。在應試的壓力之下,學生忙著做那“永遠也做不完”的試題,連寒暑假都被這“班”那“班”霸占,哪里還有時間從事真正意義的閱讀呢?因此,閱讀沒有精讀的習慣,沒有咬文嚼字的體驗和樂趣,只停留在淺層次上;新課標規(guī)定的名著閱讀難以落實,被各種網(wǎng)絡式、快餐式、影視化的偽閱讀所替代,無病呻吟、文情異類的“校園青春文學”大行其道,語言不規(guī)范的廣告詞產(chǎn)生誤導。凡此種種,造成了學生語言隨意性大,遣詞造句馬虎,別字滿天飛,語病層出不窮,自己卻找不出原因。
語言文字功底薄弱已經(jīng)成為學生學習語文的瓶頸,學生寫字能力下降,語法知識單薄、語感水平下降,直接導致了語文學習效率的低下,因此加強學生語言文字基本功的訓練迫在眉睫。
二
中學生語言文字應用能力低,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語言文字教學被弱化,被邊緣化。特級教師李海林曾講過,“其他課程學的不是文章本身,而是文章所負載的內容,惟有語文課,它主要不是學習文本內容,而是文本本身?!笨墒?,我們的一些語文課只重“傳道”,不重“授業(yè)”,忽略了語文課的本質屬性之一——工具性。
一般來說,語文課是用來講讀課文的,所以很多語文老師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學“文”,問題設計,教學模式都圍著文章中心轉,文章中心又是教師教學用書上給出標準答案的,于是老師千方百計讓學生思維符合既定設計,最后歸攏到一個中心上來。一旦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總結出了中心,似乎就讀懂了文章,完成了教學。這種模式下,“學語”被遺忘,生字詞教學只屬“掃除障礙”,學字詞只是為了講解課文,而不是利用課文(語境)來學字詞,更談不上延伸應用語言。課堂是語文學習的主陣地,豐富多彩、變幻無窮的語言就這樣被遺忘在一個角落里,這是當下閱讀教學的弊端。
語言沒學好,又反過來影響對課文的理解,因為脫離語言文字的感知而對課文架空分析,好比手無寸鐵開發(fā)一座巨大的礦藏。語文教學如果舍棄語言文字咀嚼涵泳這一閱讀手段,企圖采用其他教輔手段或教學模式變革來達到快捷教學的目的,看似“速效”,卻違背了語文學習的基本規(guī)律。
筆者曾聽過一位老師的公開課,教學《岳陽樓記》。在對文中的“春和景明”“淫雨霏霏”兩段鋪排文字教學時,這位老師沒有讓學生充分地朗讀,沒有語言文字的品味推敲,也沒有激發(fā)學生的想象思維,卻利用多媒體播放了兩張高清數(shù)碼洞庭湖風景圖片,配上音樂,然后讓學生回答:“置身于這兩幅畫面中,你會有怎樣的心情?假如你是‘遷客騷人,你會有怎樣的感慨?”開始學生的回答不令人滿意,之后教師設法誘導,又讓學生合作討論,結果“想要的”答案出來了,可是文字所傳達出來的美好意境卻被生硬的圖片抹殺得一干二凈。兩張圖片帶給學生的僅僅是短暫的欣賞愉悅,生動的文字沒有通過自己的閱讀體驗轉化為頭腦中的形象。沒有文字感知就沒有心靈感動,沒有心靈感動就沒有情感共鳴,對于“古仁人之心”,學生只能勉強接受而已。這種天馬行空脫離文字載體的教學讓語文課失去語文味,讓聽課的語文老師產(chǎn)生背井離鄉(xiāng)無家可歸的感覺。
三
為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組織對語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提高學生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同時再引導學生把這種能力應用到閱讀之中,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形成雙向互補,提升閱讀水平。
筆者在執(zhí)教《病梅館記》一文時,課堂上學生通過文本閱讀,發(fā)現(xiàn)了文章結構上前后不對應,有幾個關鍵詞在文中反復出現(xiàn),卻語序凌亂的現(xiàn)象。這些問題出乎我的意料,但也著實讓我興奮。興奮的是,學生能通過文字的細微變化察覺到問題,進而比較推斷文章的思想內容,這是一個多么難得的教學契機!于是我引導學生咬文嚼字,從字詞的運用入手反復推敲,終于得出了有趣的結論:作者寫“評梅標準”一句,是按審美層次來列舉的(“曲”最難,其次是“欹”,再次是“疏”);“夭梅病梅”手段一句,是按從上到下,手段惡劣的程度來安排次序的(斫其正,刪其密,鋤其直);而“梅之欹之疏之曲”一句,作為后句的主語,為了使節(jié)奏明快,音韻和諧,是按音韻的要求來排列——“欹”、“疏”、“曲”三個字的韻母分別是開口呼、撮口呼、合口呼。至于開頭結尾寫產(chǎn)梅之地,順序無關緊要,作者信手拈來,列舉產(chǎn)梅之地多,筆勢自然流暢,灑脫大方,從側面展現(xiàn)出作者所倡導的不拘一格、個性解放的思想。
令人欣慰的是,平時的語言文字訓練在閱讀中發(fā)揮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語言文字基本功和閱讀能力形成了雙向互補,這種情況同樣也反映在寫作上。
有人感嘆,現(xiàn)在的學生越來越不會寫字了,用字不規(guī)范,隨意性大。寫一篇作文,關鍵時刻錯別字就會露怯。我常常開玩笑地和學生說,讀一篇還算不錯的文章,突然冒出一個錯別字(尤其是不可原諒的錯別字),就像吃飯嗑著一粒沙子一樣難受。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想出一個辦法,在學生習作中發(fā)現(xiàn)錯別字,不再幫學生畫出,而是在出現(xiàn)錯別字的字行末尾打上一個標記,提示這里出現(xiàn)了錯別字,要求他們自己找出來并加以修改,并推究出現(xiàn)這個錯別字的原因。組織學生互相糾錯,并歸納出各自文章中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錯別字。這樣做,促使學生參與了改錯別字的整個過程,培養(yǎng)他們尋找錯別字的意識。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語言文字基本功增強了,寫作能力也得到了同步提升。
書寫也是一項重要的語文基本功。俗話說“人要衣妝,佛要金妝”。一筆漂亮的字能帶給人直觀的美感,好的文面就是“見面禮”,讓人一見傾心,所以要求學生盡最大努力展示書寫水平,做到端正、清楚、美觀、秀氣。書寫是文章的服飾,標點則是文章的細節(jié),不可一逗到底,要準確地運用標點,可以這樣說,標點越豐富,語言文字的功底就越深厚,語文水平就相對較高。
語言文字基本功增強了,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能力就會水漲船高。遣詞造句上,學生體會到“吟安一個字,捻斷數(shù)莖須”的意味,寫作中常常會為一個字一個詞反復推敲,力求表情達意準確生動,正如美學大師朱光潛所言:表面上錘煉語言,實際上是在錘煉感情。
強化學生語言文字基本功的途徑很多,最終目的是使學生提高語言文字運用的規(guī)范性、自覺性,提高語文應用能力,全面提升語文素養(yǎng)。如此,我們的語文教學就會打開一片新的天地。
(作者單位:巢湖市烔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