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鳳實
編者按: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深化改革開放的關鍵時期,我們黨將召開十八大,進一步明確今后一個時期的發(fā)展目標和宏偉藍圖。為配合宣傳工作,“本刊特稿”專欄擬刊發(fā)系列文章,在十八大召開之前,大力展示教育發(fā)展成果,加強輿論引導,統一思想,為大會召開營造良好氛圍;十八大召開后,重點報道全省教育系統掀起學習十八大精神高潮,結合教育教學本職工作談感受、論發(fā)展,把精神變?yōu)閯恿?,把學習體會貫徹落實到本職工作中。敬請廣大讀者予以關注。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方向。那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怎么形成的?為什么要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小學如何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在黨的十八大即將召開之際,這些人們非常關心的問題,需要教育工作者認真思考并給予回答。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形成
人們在認識和改造世界、創(chuàng)造和實現價值的過程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價值觀念,它就好比是人生的指南針,不可或缺。同樣,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也需要有社會成員普遍認同的價值體系來維系。在這個體系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導作用的,就是核心價值體系。
核心價值體系,聽起來好像很深奧、很玄妙。其實,它的內容很明確、很具體,就體現在社會成員的具體行為中,和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所謂核心價值體系,就是人們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在長期認識和實踐活動中形成的相對穩(wěn)定的、起主導作用的價值觀念體系。核心價值體系不僅作用于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而且對每個社會成員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有著巨大而深刻的影響。
從2002年10月開始,中央電視臺每年推出的《感動中國》年度人物評選,在社會上都會引起強烈反響。從人民公仆鄭培民、航天英雄楊利偉、獨臂英雄丁曉兵、愛心歌手叢飛,到鄉(xiāng)郵遞員王順友、好軍醫(yī)華益慰、自立自強的優(yōu)秀大學生洪戰(zhàn)輝等,雖然他們身份不同,經歷各異,但他們的事跡都讓人熱淚盈眶,震撼心靈。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一種理想、一種信念、一種精神、一種力量,他們以自己的行動,從不同角度詮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真諦。2006年10月,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并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明確規(guī)定為四個方面,即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
這四個方面的基本內容,集中體現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本質屬性,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科學內涵的深刻揭示。其中,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它們相互聯系、相互貫通、有機統一,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價值體系。
任何社會都有自己的核心價值體系,這是一定的社會秩序得以維持、一定的社會系統得以運轉的基本精神依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在精神之魂,在中國整體社會價值體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發(fā)揮著主導作用,決定著整個價值體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
二、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各種社會思潮
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fā)展,在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大活躍、觀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背景下,人們的思想觀念、道德意識、價值取向越來越呈現出多樣性、多層次性。
社會思潮是多樣化社會思想的突出表現,是一定時期內反映一定階層、群體的利益和要求,得到廣泛傳播、有較大影響的思想傾向和思想潮流。作為社會氣候的“晴雨表”,社會思潮對社會價值觀念、社會心理產生著不同程度的影響。正確的社會思潮可以成為社會發(fā)展的助推器,推動社會的發(fā)展;錯誤的社會思潮則成為社會發(fā)展的絆腳石,影響和沖擊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任何民族、國家和社會的存在與發(fā)展,都需要有主導價值觀的強力支撐。否則,社會就會失去前進方向和共同道德基礎,導致人心渙散、社會混亂。
改革開放以來,國際國內形勢復雜多變,各種社會思潮競相登場,主要有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經濟私有化思潮、新自由主義思潮、保守主義思潮、民族主義思潮、新儒學思潮、新左派思潮、民主社會主義思潮、偽科學思潮、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等。其中,影響較大的,當推新自由主義思潮、民主社會主義思潮、新儒學思潮和歷史虛無主義思潮。
新自由主義思潮,也稱新保守主義思潮。它屬于反映私有跨國公司利益的國際壟斷資本主義思潮,核心思想可簡要概括為非調控化、私有化、自由化和福利個人化。其主要觀點是:在經濟理論方面主張自由化、私有化和市場化;在政治理論方面強調三個“否定”,即否定公有制、否定社會主義、否定國家干預。可以這樣說,改革開放新時期經濟學領域的所有爭論,均與新自由主義有著或明或暗的關系。
民主社會主義思潮是世界社會主義運動中一個改良主義的派別。當今的民主社會主義已放棄了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放棄了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在資本主義國家中推行的社會福利政策和民主化措施方面有一定進步意義。我國發(fā)展進入新世紀后,在黨和國家強調民主法制、公平正義、社會保障的時候,民主社會主義思潮驟然升溫,主張用民主社會主義代替馬克思主義,認為科學社會主義和民主社會主義同根同祖,有許多相近的地方,特別是在世界范圍的改革潮流下,二者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小,甚至可以用民主社會主義取代科學社會主義,把共產黨改名和改造為社會民主黨。
隨著強調民族化、本土化以及港澳回歸后民族自信的重建,逐漸形成了一股強勁的以新儒學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義思潮,驕傲自大的“中國中心論”重新抬頭,各種變相的封建意識借機泛起,以帝王為中心的宮廷題材作品從街頭書攤到影視熒屏大量涌現。更有甚者,有人竟鼓吹把儒家學說當作一種宗教來復興,甚至倡導把儒教定為國教,用儒家學說代替馬克思主義,儒化共產黨,儒化社會主義。
歷史虛無主義思潮不是從歷史發(fā)展的真實情形出發(fā)去詮釋歷史,而是想當然地解讀歷史、虛構歷史、歪曲歷史、否定歷史,為中國近現代歷史的發(fā)展尋找根本沒有歷史根據的另類“歷史規(guī)律”和“發(fā)展道路”。鼓吹歷史虛無主義,實質上是從歪曲革命的歷史、社會主義的歷史和黨的歷史入手,達到否定黨和社會主義制度的目的。
意識形態(tài)領域里各種不同思潮的存在,雖然表現形式不盡相同,產生的原因和背景也不盡相同,但它們都容易讓人們陷入某種理論誤區(qū),對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產生質疑、動搖甚至背棄。因此,我們黨必須提高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方面的執(zhí)政能力,保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領導地位,建設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好各種社會思潮,推進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
三、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中小學教育的具體途徑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要堅持從青少年抓起,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實施素質教育,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和滲透其中,使之成為貫通教育全過程的核心內容。
1.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中小學教育各個環(huán)節(jié)的總體要求
中小學教育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針,引導中小學生樹立遠大志向;堅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教育青少年學生,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培育中小學生的愛國情感和創(chuàng)新意識;引導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培養(yǎng)中小學生正確的是非觀念、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
2.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各門課程
課堂教學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主渠道。要切實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的工作,把各門課程蘊含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資源充分開發(fā)出來,把各門課程已有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育人功能充分地發(fā)揮出來,使學生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受到教育。
根據青少年的認知水平、行為能力和心理特點,要科學規(guī)劃教育內容,改進教學方式方法,使青少年從小就養(yǎng)成基本的德育素質。同時,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師德建設的重要內容,引導廣大教師學為人師、德為人范,用自己的模范言行影響和帶動學生。
3.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社會實踐
社會實踐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生動形式。要將社會實踐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根據各學科教學內容、綜合實踐活動課、研究性學習和專題教育要求,不斷增強青少年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知。同時,堅持從基本規(guī)范抓起,鼓勵中小學生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把價值認同實踐體現到日常生活、學習勞動之中。
4.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重要氛圍。要以樹立優(yōu)良校風、教風、學風為核心,以優(yōu)化美化校園環(huán)境為重點,以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以建設平安和諧校園為保障,重視發(fā)揮校園文化在影響中小學生思想觀念、價值認同等方面潛移默化的作用,采取靈活多樣的方法和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營造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guī)范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氛圍。
(作者系解放軍防空兵學院社科部主任、教授)
(責 編 流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