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華
編者按:在教學過程中落實新課程倡導的“以學定教”理念,需要我們對學情有更為真實的把握,對教學目標有更為深刻的理解。如何基于教學把握學情,真正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因勢利導,創(chuàng)新性地實施教學,是需要我們教師長期關(guān)注、課課關(guān)注的課題。本期本刊推出幾篇一線教師的文章,他們從不同學段、不同學科的教學實際出發(fā),基于學情創(chuàng)新教學及教學評價,希望能對我們的一線教學有些啟發(fā)。
孫犁先生的《荷花淀》選入高中教材已經(jīng)多年,但是說實話,學生對閱讀、學習這篇小說的興趣不大。在給新一屆的學生上這篇小說時,我做了一個調(diào)查,讓他們談談不喜歡這篇文章的原因。學生的主要觀點有:第一,文章中的故事距離當今時代久遠,沒有閱讀興趣。我的思考:許多歷史小說,故事發(fā)生的年代比抗戰(zhàn)還久遠,為何學生還是喜歡閱讀?第二,文章內(nèi)容虛假,且人物對話中“口水話多”,太過“矯情”,沒有共鳴。我的思考:當今環(huán)境下,學生為什么會去“鄙視”一些崇高的東西?學生分角色閱讀時頻頻出現(xiàn)的“笑場”讓我感到匪夷所思,因為他們根本沒有走進那段歷史,沒有走進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第三,主旨不明,不知道作者要表達什么。我的思考:在高考指揮棒的打壓下,學生的閱讀都比較功利,讀一篇文章,不是感受文章的“美”,而是非要迅速、直接得到一個答案。
為了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更好地理解文章,我一上課就把這樣兩個問題拋給了學生:如果讓你利用課余時間去自由閱讀一篇小說,你會不會選擇《荷花淀》?人教版教材為何要連續(xù)多年把這篇小說選入中學語文教材?請同學們就此展開討論。
學生感到老師這個問題問到了自己的“心坎”上,頓時整個教室充滿了“快活”的氣氛。學生紛紛搖頭,表達他們對這篇文章提不起閱讀興趣的態(tài)度。同時,針對第二個問題,他們也不假思索,七嘴八舌地說出了自己的理解:為了培養(yǎng)我們的愛國熱情;讓我們熟悉抗戰(zhàn)那段歷史;表達對抗日英雄的敬仰之情……
在這些不能說對也不能說錯、大而空的答案中,我接著提出一個問題:好書的背后、好文章的背后都是價值,編者選它入課本,自有他的理由。請大家靜心閱讀,好好挖掘一下,這篇文章背后究竟有怎樣的“價值”?請嘗試著用一個字來概括你的閱讀感受。
教室里一下子沉靜下來,我知道學生開始了閱讀。
(“美!”閱讀完后,不少學生異口同聲說出了自己的閱讀感受。)
師:“什么美?你從哪里感受到了美?”生:“畫面美!”“景物描寫美!”“人物心靈美!”“夫妻感情美!”“修辭美!”“語言美!”
接下來,我引導學生,讓他們就自己所感受到的“美”從文章的情節(jié)(結(jié)構(gòu))、景物描寫、人物刻畫、小說語言、內(nèi)容思想等方面進行自由賞析,之后全班同學一起來分享彼此的閱讀感受。學生一旦感到自己的閱讀有了方向,所激發(fā)出來的“能量”真是不容我們小覷。學生的賞析,有例子,有分析,有理有據(jù),我想要的內(nèi)容,他們基本上都回答出來了。
課堂進行到這里,自讀課的教學內(nèi)容基本上都完成了,但我總感到這節(jié)課的“厚度”不夠:這篇文章的最大價值還沒有被充分挖掘出來。于是,我繼續(xù)“挖坑”,想讓學生主動“跳進去”,然后再領(lǐng)著他們從“坑”里爬出來。我便拋出一個問題:景物描寫美、語言美的文章比比皆是,寫抗日戰(zhàn)爭的作品也不計其數(shù),對英雄進行歌頌的文章同學們也看過不少,高中教材為何單單選了這一篇反映抗戰(zhàn)的作品?同學們都知道散文的特點是“形散神聚”,我們可否再把這篇文章的思想價值進一步挖掘一下?
有了前邊閱讀的鋪墊,再加上我提出的這個問題比較明確,學生這次進入到了深度閱讀狀態(tài)……
生1:“文章寫的是抗戰(zhàn)時期的內(nèi)容,但是基本上沒有正面寫到戰(zhàn)爭。”
生2:“誰說沒寫戰(zhàn)爭?只不過它沒有一般戰(zhàn)爭那么慘烈。”
生3:“這是一篇詩體小說,作者把戰(zhàn)爭寫得也很美?!?/p>
生4:“這場伏擊戰(zhàn)發(fā)生在清風、荷香的白洋淀中?!?/p>
生5:“小說以塑造人物為主,與其說是作者把戰(zhàn)爭寫得美,不如說把戰(zhàn)爭中的人寫得美。”
生6:“人美,美在心靈,美在覺悟……”
生7:“我忽然想起老師說過,小美不是美,大美也不是美,從小到大才是最美!”
生8:“對,這些婦女,面對丈夫要去參軍,有過不舍,有過糾結(jié),但最終深明大義,理智戰(zhàn)勝了情感……”
生9:“她們不僅支持丈夫上前線,自己也投身到了戰(zhàn)斗中,在戰(zhàn)爭中成長了起來?!?/p>
……
聽著學生的議論,我感到“火候”到了,便在黑板上寫下了這樣一句話:《荷花淀》——戰(zhàn)火硝煙中的人性美。我相信,學生現(xiàn)在讀懂了這篇文章,更讀懂了這篇文章背后的價值。
這節(jié)課,學生從思考為什么把這篇文章收入中學課本開始,在我的引導下,一步步走進作品,挖掘作品價值,獲得閱讀的體驗,彼此分享閱讀收獲……
的確,一本好書,一篇好文章,背后都有著它的價值。但是,這種價值深藏在文字后面,有時候會被學生忽視,甚至會被教師忽視。在閱讀教學中,學生往往在教師的“教”下,被動地、機械地學習,而教師也經(jīng)常苦于找不到一個恰當?shù)那腥肟?,帶領(lǐng)學生走進文本。其實,學生身上蘊藏的能量是無限的,而閱讀是心靈與心靈的對話,教師的任務就是引導學生走進作品,進而領(lǐng)悟作品的魅力。讀書與思考是同步的,對我們來說,閱讀最大的收益,不是來自于獲取了什么知識,而是通過和作品對話,從中感悟到真、善、美的力量,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獲得自我品質(zhì)的改善和提升,甚至它會讓我們改變看社會、看人生的角度,會給我們的生活和學習帶來動力,最終油然而生一種無限的滿足感。(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