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慈欣
摘 要:近年來,高校危機事件層出不窮,對高校的危機事件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也對直接面對事件的高校輔導員提出更高要求。在危機事件管理中,預防是根本,是危機管理的最佳時機和常態(tài)管理。本文從分析高校危機事件產生的原因入手,根據(jù)日常工作經驗,提出系列預防措施,為構建和諧校園打下基礎。
關鍵詞:高校危機事件預防措施
中圖分類號:G47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6(a)-0220-02
近年來,高校危機事件層出不窮,對高校的危機事件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也對直接面對事件的高校輔導員提出更高要求?!霸诟咝NC事件管理中,預防是根本,是危機管理的最佳時機和常態(tài)管理。防患于未然,將危機扼殺在搖籃里?!盵1]本文從分析高校危機事件產生的原因入手,根據(jù)日常工作經驗,提出系列措施,為危機事件的預防打下堅實基礎。
1 高校危機事件的概念及特征
縱觀各種對高校危機事件概念的總結,筆者比較認同黃德祥的觀點[2]。高校危機事件,是指高校校園內外發(fā)生的突發(fā)、意外或緊急的,對學校師生身心造成不安、壓力、傷害甚至死亡,且干擾學校正常運作的,學校在時間壓力和不確定性極高的情況下必須做出關鍵決策的事件。
根據(jù)上述概念,高校危機事件有如下特征:
(1)突發(fā)性和危險性。高校危機事件一般由某個偶然原因誘發(fā),雖然存在一定的征兆和預警的可能,但其真實發(fā)生的時間、地點具有一定的不可預見性,也超過了高校正常的運行秩序及教職工和學生習慣性的心理承受能力,從而具有突發(fā)性和危險性。
(2)潛在性。一方面高校人員密度大且相對集中,管理相對復雜;另一方面,高校危機事件誘發(fā)的原因如心理問題,往往潛伏期長,使危機事件具有潛在性。
(3)敏感性、連鎖性及破壞性。大學生思維活躍但不成熟,危機事件極易造成學生恐慌;加上現(xiàn)代信息科技發(fā)達,危機事件所造成的影響將迅速擴散,尤其在大學城,危機事件容易由一所高校波及整個大學城,也容易引起新聞媒體、教育行政機關乃至全社會的關注,而其破壞性往往會持續(xù)一段較長時間。
2 高校危機事件產生的原因
高校危機事件的產生一般有如下三方面原因:第一,學校管理出現(xiàn)嚴重漏洞或工作失誤,引起學生的強烈不滿,包括后勤社會化所帶來的諸如物價上漲、安全隱患等原因。第二,現(xiàn)代家庭教育的缺陷造就了大學生人格脆弱。第三,多元化社會價值觀等外界因素沖擊,加上網絡傳播產生的負面影響,使大學生容易在心理和思想方面產生較大波動,從而產生危機。
3 高校危機事件的預防
如同生命周期從誕生、成長、成熟到死亡,都有不同的征兆顯現(xiàn),高校危機事件也不例外。因此,預防,是高校危機事件管理的最佳時機。對輔導員而言,可以從以下四方面做好學生危機事件的預防工作。
3.1 加強四大日常教育,預防心理危機事件
心理危機是高校危機事件的重要應激源之一,因此,加強日常心理教育和疏導工作,對預防危機事件有重要意義。輔導員可通過講座、宿舍訪談、個體輔導或校園活動等方式加強以下四大日常教育,潛移默化地完善學生人格及應對危機的能力。
(1)自我意識完善教育
大學生的自我意識經歷著不斷地分化、整合與完善。完善的過程通常伴隨著迷茫甚至迷失,表現(xiàn)出不知所措、內心空虛、沉迷網絡等,易引發(fā)危機。因此,輔導員應引導大學生了解自我意識完善過程中常見的困擾,體驗自身變化,悅納自我,努力調整自己
(2)情緒管理教育
當代大學生需要獨自面對很多問題,容易產生各種情緒。但我們長期的教育并沒有很好地教會學生如何適當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緒;盡管這些不良情緒不必然導致危機事件,但也是心理危機的應激源之一。因此,輔導員可通過一些心靈課程,引導學生學會調整自我情緒,保持健康良好的情緒狀態(tài);面對環(huán)境壓力與挫折,學會從失敗中找原因,總結經驗,進而學習與提高,完善自己。
(3)情感關愛教育
情感,包括親情、友情和愛情。情感關愛教育是人格教育的重要方面。我們可通過校園活動、體驗課程使學生正確認識與對待自己的獨特性,發(fā)現(xiàn)自身的優(yōu)勢與劣勢,揚長避短,形成良好的個性。在此基礎上,學會如何表達自己的情感,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尤其在戀愛中,大方引導學生逐步加深對愛與性的理解,學會處理戀愛過程中的各種問題和困擾,培養(yǎng)愛的能力。
3.2 隨時掌握學生動態(tài),構建“學校-學生-家長”三位一體的信息溝通網絡
(1)善待學生,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及時建立學生“發(fā)展動態(tài)檔案”。
一方面,輔導員可通過文字資料、談話等方式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知曉學生的個性特點,傾聽學生的聲音,把握學生在各個階段的需求;可充分利用QQ、校內網、BBS等等互聯(lián)網平臺,建立平等的師生對話機制。另一方面,真實記錄學生在不同階段的思想、心理和行為特征,構建學生發(fā)展動態(tài)檔案,跟進學生發(fā)展的每一步。只有善待學生,切實解決好學生最關心、最直接、最現(xiàn)實的利益問題,才是預防和減少危機事件的治本之策。
(2)培養(yǎng)得力的學生干部隊伍,密切聯(lián)系班主任及任課老師。
除依靠輔導員的力量,還需要善用校內的“人力資源”。充分發(fā)揮黨團學學生干部,尤其是心理委員的作用,他們身處同學中,了解同學需要,能更好地進行信息收集,爭取工作的主動性。要密切聯(lián)系班主任及任課老師,多角度了解學生動態(tài),減少學生因學業(yè)、人生規(guī)劃等問題引發(fā)危機。
(3)加強與學生家長聯(lián)系,建立順暢的溝通渠道。
通過電話、郵件或寫信的方式多與學生家長聯(lián)系,全面了解學生的思想情況和心理狀況,同時也幫助家長通過學校了解子女的在校情況,做好子女的教育。而對于發(fā)生危機征兆的學生,更應該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幫助學生度過危機。
3.3 建立學生分類檔案,針對不同學生群體開展指導工作
筆者在工作中發(fā)現(xiàn),容易發(fā)生危機事件的學生往往正在或曾經遭遇過一些重大變故,或帶有一定的性格特點。如果說上述的信息溝通制度能從“面”上了解學生的情況,那么分類指導則是重點關注危機事件高危人群,只有“點-面”結合,全方位了解學生動態(tài),才可能減少危機事件的發(fā)生,或將危機事件的“萌芽”掐斷。
筆者認為,可以針對以下六類特殊學生群體建立重點關注檔案:
(1)來自經濟困難家庭的學生
除通過“獎、勤、助、貸、補、減、免”的資助體系幫助學生克服經濟困難外,更需要重視學生因長期經濟窘迫而產生的自卑、孤僻等思想和心理問題。要深入學生衣、食、住、行各方面,平等尊重學生,拉近彼此距離,讓學生感到溫暖;要充分肯定學生能力,幫助樹立“自立、自強”的生活態(tài)度。
(2)新生群體
大學新生在新鮮感過后,容易出現(xiàn)“理想真空帶”和“動力緩沖期”,會因為大學生活的種種變化產生困惑,容易陷入危機。因此,新生入學之初,便應盡快走訪約談,建立彼此關系,摸清情況,建立資料庫,逐步篩選出“隱患”,尤其需關注專業(yè)調劑的學生、人際交往困難學生、生活適應困難學生。另一方面,通過系列指導性課程、專題講座或個體輔導等形式,開展以環(huán)境適應、人際關系建立、重新認識自我為主要內容的新生教育,幫助新生盡快轉變角色,適應大學生活。
(3)畢業(yè)班群體
大學畢業(yè)生面臨著許多人生的轉變和抉擇,遭遇著職業(yè)選擇的沖突、激烈的就業(yè)競爭、與戀人分離的哀傷、對社會適應的焦慮,承受著極大的心理壓力,易導致情緒焦慮、急躁,可能引起非常規(guī)的思想與行為,如打架、自傷等。筆者曾經遇到一位畢業(yè)生,因為打游戲時遭遇作假對手,拿著酒瓶在宿舍樓“尋仇”,幸虧早發(fā)現(xiàn)并及時疏導才不至于釀成惡果。
對此,可通過舉辦實習、校友講座等方式,讓畢業(yè)生提前認識社會,做好角色轉變的準備,引導畢業(yè)生完成從“學生”到“社會人”的轉變。此外,對于“就業(yè)困難戶”,可通過有針對性的求職輔導,提高學生的求職競爭能力;通過校友網絡,積極推薦就業(yè)。總之,讓學生明白,充分準備,積極求職,總有一個適合的工作崗位。
(4)學習障礙學生
內在而言,學業(yè)成績的重要性與學生無法擺脫學習障礙狀況之間產生劇烈沖突,外在而言,長期學業(yè)不佳使外界對學生產生消極評價,使此類學生成為值得關注的群體。該群體主要集中在大學二、三年級,伴隨而來的是網絡成癮、內向偏執(zhí)、情緒抑郁等狀況。近年來頻頻發(fā)生的由于學業(yè)壓力而導致的自殺事件便提醒我們關注學習障礙學生的心理問題刻不容緩。
對此,我們必須重建學生學習信心,幫助其分析學業(yè)困難的根源,并針對不同的原因采取不同的策略;深入課堂,尋求專業(yè)老師的協(xié)助,在專業(yè)學習方法方式上給予輔導;舉行學習交流或幫扶活動,邀請高年級學長分享學習經驗,幫助學生分析課程的特點和學習方法。
(5)曾遭遇變故或挫折的學生群體
例如來自單親家庭的學生、身體有嚴重疾病的學生、情感受挫的學生、經常違紀的學生等,因為特殊的成長經歷容易使其心靈受到不同程度的創(chuàng)傷。對該類學生,輔導員應當讓其悅納自我,樹立目標,以人生發(fā)展為切入點進行輔導。
(6)其他有心理問題的學生群體
一般而言,大多數(shù)大學生的心理問題都是發(fā)展性的,與大學生的學業(yè)發(fā)展、個性塑造、品質培養(yǎng)、社會適應等有關,這類問題會隨著大學生的成長而自愈,但有少數(shù)是障礙性的,或介于正常心理與異常心理之間的過渡性問題或邊緣性問題,該類學生主要包括四種情況[3]:行為問題、品格障礙、神經癥傾向、人格障礙。這類學生通過單純的思想教育工作是難以奏效的,輔導員在識別其狀態(tài)后,最好轉介到專門的心理輔導人員和專業(yè)的心理治療機構,以免延誤病情導致情況惡化。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六類危機事件易感人群并非必然,因為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一個人身上常常交織著各種群體的問題,所以需要輔導員通過“點-面”結合的方式全方位了解一個學生,才能真正防患于未然。
3.4 定期研討當前社會熱點,了解社會發(fā)展形勢,識別可能會誘發(fā)學生突發(fā)事件的社會因素[4]
輔導員應該與時俱進,經常了解當前的熱點問題,并定期集中研討,交流學習心得,不斷提高識別危機事件誘因的能力。此外,在某一學院處理危機事件后,應集體就危機事件處置的方方面面進行溝通交流,提高輔導員對危機事件的防御能力,各學院亦可根據(jù)每次危機事件的經驗,重新調整評估危機事件應急預案,不斷更新預案,使之保持良好的預防性和可行性。
危機事件管理是一項復雜的、動態(tài)的系統(tǒng)工程。它會隨著不同的社會形勢而變化,不同種類的危機事件在管理上也會有所不同。但預防始終是根本,只有做好預防工作,才可能將危機事件發(fā)生的幾率減到最低,為構建和諧校園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 卓思廉.學校危機管理機制初探.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08年6月.第22卷第2期.
[2] 王瑜、張濤.中國高校危機管理機制研究.教育科學.2006年4月.第22卷第2期.
[3] 段鑫星,程靖著.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年5月第二版.P89-90.
[4] 張濤,李志斌.淺談高校危機事件應對的機制建設.法制與社會,2008,07(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