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高校學生傷害事故的法律分析及其預防處置

2012-04-29 08:30:36陳山,陳少平
高校教育管理 2012年2期

陳山, 陳少平

摘 要: 根據(jù)教育部第12號令《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對高校學生意外傷害事故的范圍做出了界定。高等學校與大學生之間的法律關系主要有3種:其一,兩者之間因教育教學活動而締結(jié)成的法律關系;其二,高等學校與大學生之間的外部行政法律關系;其三,我國行政法學上所講的內(nèi)部行政法律關系。高校學生傷害事故的歸責原則為過錯責任原則和公平原則。高校學生傷害事故的責任分析為:高校承擔責任,他人承擔責任,學生或家長承擔責任,混合型責任。高校學生傷害事故的預防及處置方法為: 建立大學生安全宣傳教育制度,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建立高校教育設施管理責任制度,建立高校學生突發(fā)事件處置預案制度。在加強防范的同時,高校還應該健全學生傷害事故的處置機制,能夠及時有效地處理,要以全力搶救生命為第一原則,避免事態(tài)進一步擴大,盡量減少損失,形成快速反應的工作機制。

關鍵詞:學生傷害事故;法律界定;責任認定;預防與處置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3-8381(2012)02-0078-07

隨著高校辦學規(guī)模的擴大和公民權利意識的不斷增強,學生意外傷害事故所引發(fā)的法律糾紛越來越多[1]。如何正確認定學生意外傷害事故的責任主體,提出相應的預防和處置對策,減少學生意外傷害事故對高校的負面影響,切實維護學校、教師和學生的合法權益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

一、 高校學生傷害事故的法律分析

高校學生傷害事故是指在高等院校實施的教育教學活動或組織的校外活動中以及在學校負有管理責任的校舍、場地,其他教育教學設施、生活設施內(nèi)發(fā)生的,造成在校學生人身損害后果的事故[2]。它既屬于一般人身損害的范疇,又不同于社會上發(fā)生的人身損害。根據(jù)2002年8月教育部第12號令頒布的《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對高校學生意外傷害事故的范圍作如下界定:

從受傷害主體看,必須是在校大學生(包括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休學學生在休學期間,已退學學生以及外校學生到本校時受到的人身損害則不屬于高校學生意外傷害事故的范疇。

從時間看,其傷害行為或者傷害結(jié)果必須發(fā)生在學校對學生負有教育、管理、指導、保護等職責的期間。一般期間包括學生新學期開學抵校至學期結(jié)束放假回家,節(jié)假日及寒暑假排除在外。

從地點看,其傷害行為或者傷害結(jié)果必須發(fā)生在學校對學生負有教育、管理、指導、保護等職責的地域范圍內(nèi),一般是發(fā)生在大學園區(qū),有時也發(fā)生在學校組織活動的場所內(nèi)。

從主觀方面看,它可以因故意引發(fā),也可以因過失引發(fā),還包括沒有過錯方的意外事件。

從結(jié)果看,它必須是造成了學生的人身傷害事實[3]。

(一) 高校與大學生的法律關系

從法理上講,法律責任的承擔是以認定主體間的法律關系為基礎的,法律關系是法律在調(diào)整人們行為的過程中形成的權利、義務關系。就我國來看,高等學校與大學生之間的法律關系主要有3種:其一,兩者之間因教育教學活動而締結(jié)成的法律關系,符合民事法律關系的特征,具備民事法律關系的構成要素,這類法律關系應為民事法律關系;其二,當高等學校獲得國家授權,對大學生行使國家行政權力時,高等學校與大學生之間則締結(jié)成行政法律關系,亦即我國行政法學上所講的外部行政法律關系;其三,當高等學校作為校生共同體的利益和秩序的代言人時,與大學生發(fā)生的法律關系則構成特別權力關系,亦即我國行政法學上所講的內(nèi)部行政法律關系[4]。

(二) 高校學生傷害事故的歸責原則

由于發(fā)生學生傷害事故的原因各不相同,所引發(fā)的事故類型也各有區(qū)別,如何正確認定各方尤其是校方的過錯已成為解決此類糾紛的關鍵,高校學生傷害事故應遵循以下原則進行處理。

1. 過錯責任原則。教育部頒布的《辦法》第9條規(guī)定:學生傷害事故的責任,應當根據(jù)相關當事人的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的因果關系依法確定。因?qū)W校、學生或者其他相關當事人的過錯造成的學生傷害事故,相關當事人應當根據(jù)其行為過錯程度的比例及其傷害后果之間的因果關系承擔相應的責任。當事人的行為是傷害后果發(fā)生的主要原因,應當承擔主要責任;當事人的行為是傷害后果發(fā)生的非主要原因,承擔相應的責任。從以上條文可以看出,以學校過錯作為歸責的最終構成要件,并且以過錯作為確定責任范圍的重要依據(jù)。

2. 公平原則。根據(jù)《辦法》第26條第2款的規(guī)定,學校無責任的,如果有條件,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本著自愿和可能的原則對受傷害的學生給予適當?shù)膸椭?,這就是公平原則的體現(xiàn)。但是,該原則的適用是有條件限制的。首先,學校在學生意外傷亡事故中不存在過錯,不需要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其次,學?!坝袟l件”,即學校的財產(chǎn)狀況有能力支付學生因傷害事故產(chǎn)生的部分費用,因此幫助覆蓋的范圍是有限的。再次,學校根據(jù)自愿、可能的原則給予受傷害的學生適當?shù)慕?jīng)濟幫助,這既不是學校的義務,也不是學校應當承擔的賠償責任,而是學校出于人道主義關懷而做出的主動、自愿的行為。

(三) 高校學生傷害事故的責任分析

法律責任是指違法行為人或違約行為人對其違法或違約行為依法應承受的某種不利的法律后果。在明確事故處理歸責原則的基礎上,根據(jù)引發(fā)高校學生傷害事故的原因,高校學生傷害事故的責任承擔分4種具體情形,即高校承擔責任,學生或?qū)W生的家長承擔責任,第三人承擔責任和混合型責任。

1. 高校承擔責任。高校承擔責任是指由于高校的過錯而造成學生傷害事故,即由學校承擔賠償責任。如學校的校舍、場地、公共設施以及提供給學生使用的實驗、教育教學和生活設施、設備等不符合國家標準,或有明顯不安全因素而造成學生人身傷害;學校向?qū)W生提供的藥品、食品、飲用水等不符合國家或行業(yè)的有關標準、要求,造成學生人身傷害等[5]。對這類事故,學校應依法承擔法律責任。

2. 他人承擔責任。第三人侵權造成學生人身損害的,該行為人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由于第三人的犯罪行為而造成在校學生的人身損害,這屬于他人的行為所造成的事故。對于該類事故,學校是否要承擔法律責任,關鍵不在于事故發(fā)生的地點是否在學校,而在于按照“客觀標準說”來判斷學校對該事故的發(fā)生是否存在著過錯,學校對犯罪分子和受害人的行為有無盡到謹慎注意的義務。如果學校已履行了法定的教育管理義務且無其他過錯的情節(jié),該事故的發(fā)生不屬于學校應預見、應防范的范圍,則學校不承擔法律責任。如果學校以消極不作為的方式未履行其應盡的教育管理義務,則學校因其過錯須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3. 學生或家長承擔責任。學生承擔責任是指由于在校學生的過錯而造成的學生傷害事故,由實施行為的學生承擔責任。如果行為人是已經(jīng)成年的大學生,由自己承擔責任;如果是因?qū)W生家長的過錯而造成學生傷害事故,由其家長承擔責任;學校有過錯的,要承擔相應的責任。根據(jù)《辦法》第10條規(guī)定,學生承擔責任的情形主要有:學生違反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違反社會公共行為準則、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或者紀律,實施按其年齡和認知能力應當知道具有危險或者可能危及他人的行為;學生行為具有危險性,學校、教師已經(jīng)告誡、糾正,但學生不聽勸阻、拒不改正;學生或者其家長知道學生有特異體質(zhì),或者患有特定疾病,但未告知學校的等等。

4. 混合型責任?;旌闲拓熑问侵赣捎诙鄠€當事人的共同過錯而造成學生傷害事故,即在實踐中有的學生傷害事故是由多種原因共同造成的。既有高校的原因,也有學生的原因,還有第三人的原因。這類事故應當根據(jù)相關當事人的行為過錯比例及與損害后果之間的因果關系程度承擔相應的責任[6]。當事人的行為是損害后果發(fā)生的主要原因的,承擔主要責任;當事人的行為是損害后果發(fā)生的非主要原因的,承擔相應責任。例如,侵害學生的行為是由該校學生或校方以外的第三人造成的,則以該直接實施侵權行為的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為一般原則。但是,如果因為學校沒有盡到職責范圍內(nèi)的安全注意義務,履行教育、管理的義務不到位,給實施侵權行為的第三人造成可乘之機,或因?qū)W校的過錯在客觀上給侵權的第三人提供了條件和機會,致使第三人的侵權行為發(fā)生并產(chǎn)生損害后果,則學校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又如學校飯?zhí)贸邪o第三者經(jīng)營,發(fā)生學生中毒事件,如果學校不能證明自己已盡監(jiān)管職責、行為無不當,則要承擔部分或連帶責任[5]。

二、 若干特殊的高校學生傷害事故的法律責任分析

《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第9條詳細列舉了學校應當承擔責任的十余種情形因下列情形之一造成的學生傷害事故。分析大學生意外傷亡事故的法律責任,是處置大學生意外傷亡事故的基礎,我們對幾種特殊的大學生傷害事故的法律責任作如下分析:

(一) 大學生自殺、自殘導致的傷害事故

對于大學生自殺、自殘導致的傷害事故,學校是否已履行了相應的職責往往成為學校和家長爭議的焦點。如何判斷學校是否已履行了相應的職責,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1. 考量引發(fā)自殺的原因。根據(jù)自殺的誘因,可分為學生個人原因和與學校有關聯(lián)的原因,在自殺引起的人身損害事故中也存在著與學校教育管理職責無關和與學校教育管理職責有關的人身損害事故兩大類。與學校教育管理職責無關的事故主要指由于學生個人原因或其家庭原因引起的自殺,例如某高校學生因失戀或父母離異而誘發(fā)的自殺。與學校教育管理有關的事故主要是指因?qū)W校教師教育管理行為而引起的自殺,如學生因受教師的批評或?qū)W校的處分而誘發(fā)的自殺。對自殺原因的分析是處理此類事故所要考量的第一個因素。

2. 考量自殺行為的過程。學生自殺從產(chǎn)生意念到實施自殺行為再到自殺行為的最終完成有一個發(fā)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按照正常工作要求,學校是否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并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是分析此類事故所要考量的第二個重要因素。自殺按心理因素可分為情緒性自殺和理智性自殺。情緒性自殺是由于爆發(fā)性情緒引起的自殺行為,進程比較迅速,甚至呈現(xiàn)出即時的沖動性或突然性,難以防范。理智性自殺是個人經(jīng)過長期的判斷和推理以后,逐漸萌發(fā)自殺的意向,并有目的、有計劃地采取自殺措施的,往往存在某些預兆。對于那些思想情緒波動比較大甚至被懷疑有自殺傾向的學生,學校有沒有做好思想工作,是否及時通知其家長,并在必要時安排專人予以看護,是判斷學校有無及時發(fā)現(xiàn)并采取有效措施的關鍵[7]。

3. 考量自殺行為的結(jié)果。不論學生在校內(nèi)還是在校外自殺,學校知情后均負有及時救治的義務。對于發(fā)生在校內(nèi)的該類事件,學校除應及時救治、保護現(xiàn)場外,還應報請公安機關認定。學生在自殺行為完成后,學校有無及時發(fā)現(xiàn)并進行緊急救治是處理此類事故所要考量的第三個重要因素。

因?qū)W生的自殺行為而引起的人身傷害事故,應從以上3個方面加以綜合分析后認定學校是否應承擔民事責任。對于那些純屬學生個人或其家庭原因而引起的,事前并無明顯的自殺預兆,事后學校也采取了及時、有效的措施的事故,學校因無過錯而無需承擔法律責任。對于那些因?qū)W校的教育管理行為所引起的學生自殺行為,則要區(qū)別對待:因?qū)W校教師或工作人員的錯誤行為或違法行為引起學生自殺的,要根據(jù)其過錯程度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因?qū)W生不能正確對待學校教師或工作人員正當?shù)慕逃芾硇袨槎馔獾貙е缕渥詺⒌?,學校已履行了相應的謹慎注意義務,行為并無不當,不須承擔法律責任;因?qū)W校教師或工作人員正當?shù)慕逃芾硇袨橐鸬膶W生自殺,但學生此前已有明顯的自殺意念的表現(xiàn),而學校未盡到謹慎注意義務導致自殺事件發(fā)生的,學校因其過錯而應承擔法律責任。

(二) 學生因突發(fā)性疾病、猝死等引發(fā)的傷害事故

此類案件的發(fā)生是學生的自身健康原因造成的,往往是由于學生有特異體質(zhì)、特定疾病或者異常心理狀態(tài),學校不知道或者難于知道,一般情況下學校不承擔法律責任。但在以下兩種情況下學校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

一是學生有特異體質(zhì)、特定疾病,不宜參加某種教育教學活動,學校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但未予以必要注意。

二是學生在校期間突發(fā)疾病,學校發(fā)現(xiàn),但未根據(jù)實際情況及時采取相應措施,導致不良后果加重的[8]。

(三) 大學生實習期間發(fā)生的傷害事故

高校學生在校外實習過程中出現(xiàn)的因?qū)嵙暬顒佣斐傻膶W生人身損害事故,可以參照勞動人事部《關于就業(yè)訓練若干問題的暫行辦法》的規(guī)定進行處理。該暫行辦法第10條規(guī)定:學員到企業(yè)實習,企業(yè)應提供必要的勞動保護用品;發(fā)生工傷事故的,按辦學單位和學習單位事先簽訂的合同或達成的協(xié)議辦理……若無約定,則可按照《工傷保險條例》的規(guī)定以工傷處理,《工傷保險條例》第61條明確指出“本條例所稱職工,是指與用人單位存在勞動關系(包括事實勞動關系)的各種用工形式、各種用工期限的勞動者”。根據(jù)這一規(guī)定,學生在實習單位工作期間應享受相應的職工待遇。

(四) 大學生自己在校外發(fā)生的傷害事故

這里的“校外”,根據(jù)《辦法》第13條的規(guī)定,可理解為在學生自行上學、放學、返校、離校途中,在學生自行外出或者擅自離校期間,其他在學校管理職責范圍外的這3種情形下發(fā)生的造成學生人身損害后果的事故,學校行為并無不當?shù)?,不承擔事故責任?/p>

(五) 大學生自發(fā)組織的活動中發(fā)生的傷害事故

根據(jù)《辦法》第13條規(guī)定可以認為:在學生自行外出或者擅自離校期間發(fā)生的學生人身損害后果的事故,學校行為并無不當?shù)?,不承擔事故責任,事故責任應當按有關法律法規(guī)或者其他有關規(guī)定認定。大學生自發(fā)組織的集體活動符合上面規(guī)定。有些學生未經(jīng)過學院學校的同意,自發(fā)組織活動,學校并不知情。對于成年的大學生來說,他們組織活動無可厚非,但是在自發(fā)組織的情形下,如果發(fā)生學生傷害事故,要學校承擔責任,對于學校來說無疑是巨大的負擔,也是不合實際的。在學校無責任的情況下,如果有條件,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本著自愿和可能的原則,對受傷害學生給予適當?shù)膸椭?/p>

三、 高校學生傷害事故的預防及處置

高校學生傷害事故有3個特點:一是突然性。大多數(shù)學生意外傷亡事故是由一系列細小事件引發(fā)、演化而來,具有量變到質(zhì)變的過程。事故發(fā)生突然,一旦爆發(fā),其破壞性的能量就會被迅速釋放,如果不能及時采取應對措施,將會造成更大的危害和損失。二是嚴重性。學生傷害事故給學生本人及其家庭帶來不幸,帶來難以消除的痛苦甚至災難,足以擊垮一個家庭。給學校正常的教學管理秩序帶來困難,嚴重的甚至會影響學校和社會的穩(wěn)定。三是無規(guī)律性。學生發(fā)生傷害事故的原因、表現(xiàn)形式、事故范圍、影響面和造成損失的程度,每次都是不盡相同的,各種情況的意外事故都可能發(fā)生,沒有規(guī)律可循。加強學生傷害事故的預防,依法快速處置學生傷害事故,是高校必須面對的課題之一。

(一) 建立預防學校學生傷害事故的制度與機制

鑒于學生傷害事故的特點,高校一定要把立足點放在事故的防范上,盡可能地避免和減少事故的發(fā)生。

1. 建立大學生安全宣傳教育制度。安全教育必須貫穿大學生學習生活的全過程,學校必須開設安全教育課程,對大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在制定安全教育計劃的時候,充分考慮大學生在校期間應接受的起碼的安全知識和基本自救技能,要利用好的專題片、教學課件、案例選編,讓大學生安全教育“進課堂、進教材、落實學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強道德法制觀念,提高學生自我安全防范能力和抵御違法犯罪的能力,大學生安全教育要根據(jù)不同的學習階段特點,形成制度化的要求。

2. 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制度。要充分利用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特別是要發(fā)揮好心理咨詢中心的作用,幫助學生加強心理素質(zhì)的修養(yǎng)、保健,自覺建立心理防范機制,使大學生自覺掌握心理調(diào)節(jié)的方法,消除心理障礙,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普查機制,對特殊人群要采取措施,發(fā)現(xiàn)學生出現(xiàn)心理障礙,要及時進行心理干預,以避免事態(tài)的進一步惡化。心理健康防衛(wèi)機制是指人們?yōu)閼缎睦響ぴ斐傻膲毫?、適應環(huán)境而使用的一種策略。它可以使人們減輕由于心理壓力或挫折而引起的緊張不安、焦慮和痛苦的情緒,這是一種在心理上的自我保護方式,要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幫助大學生建立心理健康防衛(wèi)機制[9]。

3. 建立高校教育設施管理責任制度。高校的教育設施為學生的學習、生活提供了保障,但如果疏于管理,這些設施也有可能成為學生傷害事故的誘因。加強安全檢查和管理,消除安全隱患,確保各類教育教學設施的安全使用,是預防高校學生傷害事故的重要措施。高校要從建立完善各項教育設施安全規(guī)章制度和保障安全的操作規(guī)程入手,完善教育設施安全管理制度,使學校的各類教育設施都有明確的管理責任主體,要把學校各類教育設施安全管理工作納入制度化、法制化軌道上來,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依法按章管理。突出重點部位的管理,標本兼治,形成責任制度,杜絕、遏制高校重特大學生傷害事故的發(fā)生[10]。

4. 建立高校學生傷害事故隱患排查制度。高校要形成定期召開大學生安全問題排查聯(lián)席會議制度,學校保衛(wèi)、后勤、學生工作部門要定期分析大學生意外傷害事故隱患,以聯(lián)席會議的形式,結(jié)合各時期大學生安全工作的特點,對大學生意外傷害事故隱患進行分析排查。要特別注意大學生在談戀愛過程中反映出來的問題,對于大學生談戀愛分手,不能正確處理的情形,當出現(xiàn)男學生不愿意分手,并且以語言或者暴力威脅女生的案例時,學校要采取必要安全措施,這類案例極容易演化成惡性案件。要特別注意對有心理問題學生的分析與關注,對特殊心理問題學生要采取監(jiān)管、治療或者令其休學的措施。要加強對沒有經(jīng)過請假私自外出不歸學生的管理,建立對私自外出不知去向的學生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向家長報告的制度。要特別注意集體外出活動的安全管理,要制定學校的管理制度,作出學生集體外出活動的管理規(guī)定,開展活動前要設定安全教育的程序,建立集體外出活動購買人身保險的制度。在大學生軍訓期間要特別預防體質(zhì)有問題的學生發(fā)生傷害事故,建立軍訓前學生身體疾病排查制度,要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確保軍訓安全第一。做到對各種大學生傷害事故隱患及時排查發(fā)現(xiàn),及時采取有效措施。

5. 建立高校學生突發(fā)事件處置預案制度。高校要結(jié)合實際,制定操作性強的《預防和處置校園突發(fā)事件應急工作預案》,預案應當明確校園突發(fā)事件應急工作總指揮,建立指揮系統(tǒng),特別是在傷害事故發(fā)生后能快速啟動應急預案。要明確各部門職責,確定維護校園穩(wěn)定的責任部門,明確善后處理的責任部門、與外界信息溝通的責任部門、校園安全的責任部門等,要確保在傷害事故發(fā)生的最短時間內(nèi),各有關部門能迅速到位,各負其責,高效有序地處置學生傷害事故。要加強學校保衛(wèi)、學生、后勤和學院學生工作部門對學生傷害事故相關法律知識的學習,學校要組織對學生意外傷害事故處置工作的研究和探討,學校保衛(wèi)、學生、后勤部門要組成處置工作小組,加強案例分析和學習相關法律,積累處置學生傷害事故工作的經(jīng)驗,組織學院分管學生工作的副書記進行培訓,掌握處理學生傷害事故工作的法律與業(yè)務知識。

(二) 建立健全高校學生傷害事故的快速處置機制

在加強防范的同時,高校還應該健全學生傷害事故的處置機制,成立由校領導、保衛(wèi)、后勤、學生工作部門等相關單位負責人組成的學生傷害事故處置領導小組[11],確保一旦發(fā)生突發(fā)事故,能夠及時有效地進行處理,要以全力搶救生命為第一原則,避免事態(tài)進一步擴大,盡量減少損失,形成快速反應的工作機制。

1. 領導靠前組織指揮,全力及時有效救治。一旦發(fā)生學生傷害事故,學校分管領導、學生、保衛(wèi)、后勤和相關學院領導要立即啟動預案,并于第一時間趕往現(xiàn)場,靠前指揮,形成強有力的學生傷害事故處置指揮力量。對學生傷害事故,要遵循現(xiàn)場緊急處理的原則,第一時間正確處理,及時采取干預和救治措施,及時全力搶救受傷害的學生,適時通知學生家長,防止事態(tài)擴大和嚴重后果的產(chǎn)生。根據(jù)全力搶救生命為第一的原則,要做到全力及時有效搶救受傷害的學生,就要制定和演練搶救受傷害學生的預案,形成由校醫(yī)、學生處和保衛(wèi)部干部形成的快速反應救援小組,配備值班機動車輛,并且要與120形成聯(lián)動,一旦發(fā)生傷害事故,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將受傷害學生送達醫(yī)院搶救,形成強有力的搶救力量。

2. 向有關部門報告,適時主動發(fā)布事故信息?!掇k法》第16條規(guī)定:“發(fā)生學生傷害事故,情節(jié)嚴重的,學校應當即向主管教育行政部門及有關部門報告;屬于重大傷亡事故的,教育行政部門應當按照有關規(guī)定及時向同級人民政府和上一級教育行政部門報告。”根據(jù)該條規(guī)定,高校應當將本校發(fā)生的傷害事故及時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報告,以便教育行政部門及時掌握有關情況,對事故處理做出統(tǒng)籌安排。如果事故涉及刑事案件,高校應當保護現(xiàn)場及時向公安部門報案。學校要掌握學生傷害事故信息發(fā)布的主動權,適時向新聞媒體發(fā)布正面信息,同時要加強網(wǎng)絡輿情的監(jiān)控,正面引導網(wǎng)絡輿情。

3. 查清事故發(fā)生情況,依法收集固定證據(jù)。在事故處理過程中,如果發(fā)生學生死亡事故,應立即報告公安部門,學校保衛(wèi)部門、學生工作部門要配合公安部門收集各種證據(jù),查清案情。在取證過程中,要堅持依法、公開、公正的原則。對學生死亡的案件,在采集證據(jù)后,要及時將尸體移送醫(yī)院太平間。學校要與公安部門密切配合,依法由公安部門向家長說明學生死亡的原因。

4. 堅持人道主義,依法妥善處理善后工作。堅持人文關懷和人道主義,在事故處理中,對受傷害的學生要從生活和思想上給予關心和照顧,對于死亡學生的家長也要給予安慰,加強有關人員的心理輔導,注意防止次生傷害事故的發(fā)生。同時,要啟動傷害事故談判工作小組的工作,展開協(xié)商談判,妥善處理善后工作,明確責任,依法處理善后。無論是調(diào)解、協(xié)商,還是訴訟,都要做到有理有據(jù),過錯與責任相一致,靠證據(jù)來證明,靠事實來說話,靠法律下結(jié)論,要堅持依法處理原則。依法處理是當今社會處理一切事務必須遵守的原則,也是做到客觀公正,維護當事人各方合法權益的根本保證。一旦通過協(xié)商或是訴訟,明確學校責任,確定賠償數(shù)額,高校就應當及時支付賠償款項,如果學校無責任,學校也可以在自己能夠承受的范圍內(nèi)給予學生或?qū)W生家長一定的經(jīng)濟補償[12]。

5. 建立學生保險制度,形成保障機制。為使學生在校學習期間遭受傷害事故后,本人或其家長能得到一定的經(jīng)濟補償,同時也能減輕學校的經(jīng)濟負擔,可以根據(jù)保險的有關規(guī)定和學校的實際情況,每年為學生辦理大學生保險,要與社會保險部門共同研究制定符合大學生傷害事故特點的保險品種和理賠程序,確保經(jīng)濟賠償?shù)募皶r到位,以達到花小錢辦大事的效果。同時,有條件的學校要積極爭取建立學生傷害事故救濟基金,積極為受傷害的學生家庭爭取在公平原則下的社會救濟,進一步彰顯社會主義的人道原則。

6. 依靠公安和政府部門,建立善后處置機制。公安部門在學生傷害事故的處置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在實踐中,有的家長為了向?qū)W校索要不合理的巨額賠償,采取一些非法行為,聚集群體無理鬧事,破壞學校的穩(wěn)定,以此來向?qū)W校施加壓力,對這樣的行為,就要靠公安部門維護學校的穩(wěn)定和權益。同時,要注意依靠學生家鄉(xiāng)的地方黨委政府,請地方黨委政府派出工作組,幫助做好無理鬧事的學生家屬群體的工作,地方黨委政府工作組介入?yún)f(xié)調(diào)工作,有利于維護學校的穩(wěn)定。

參考文獻

[@1@] 靖 橋,劉根生.淺議高校體育運動傷害事故的司法責任認定和賠償機制[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10(8):34-37.

[@2@] 馮瑞琳,孫淑云,霍艷梅.論高校學生傷害事故的預防及處理機制[J].河北建筑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3(4):82-84.

[@3@] 陳光紹.高校學生傷害事故案件中學校責任問題研究[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10(4):118-121.

[@4@] 朱孟強.我國高等學校與大學法律關系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2006:13.

[@5@] 陳珠琳.略論高校學生傷害事故及其防范[J].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19(6):89-93.

[@6@] 謝玉軍.高校學生意外事故責任研究[J].新西部:下半月,2007(16):109.

[@7@] 劉云兵.高校學生人身傷害事故的處理與防范[J].河南機電高等??茖W校學報,2006,14(4):84-87.

[@8@] 馬志忠.高校學生傷害事故的責任分析與處理[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18(5):41-45.

[@9@] 韓先滿.大學生意外傷害事故預防與處理[J].高校講臺,2007(34):201-202.

[10] 李元芳.高校學生傷害事故的類型及處理原則與預防對策[J].高教論壇,2003(8):151-153.

[11] 梁 棟,魏 宏.淺論高校學生傷害事故的防范[J].引進與咨詢,2006(4):26-27.

[12] 李 菁.高校學生人身傷害事故的法律思考[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2008:35-42.

(責任編輯 馬雙雙)

Legal Analysis of the Accidents Injuring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ir Prevention and Handling

獵HEN Shan1, CHEN Shao瞤ing2

(1. Youth League Committee, Fuzhou University; 2. Party Committee, Fuzhou University, Fuzhou 350108, China)

Abstract: The student瞚njuring accident is clearly defined in “Measures for Handling Student瞚njuring Accidents”, Decree N0. 2 promulgat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here exist three types of leg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niversity and its students. The first legal relationship is formed through teaching activities. The second one is the external administrative legal relationship. And the third one is the internal administrative legal defined in China餾 administrative law. The responsibility for student瞚njuring accidents should be identified by the principle of responsibility for faults and the principle of fairness, and it should be shouldered by the school, others involved, the student or his/her parents or by all parties concerned. In order to prevent and handle such accidents, systems should be established for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afety and for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and a responsibility system for management of colleges educational facilities and a precautionary system for handling student瞚njuring accidents should also be built up. Besides, the mechanism for handling such accidents should be improved so as to make timely and effective response to the accidents. And the life瞗irst principle should be strictly followed and an operating mechanism for swift response should be formed to reduce the damage as much as possible.

Key words: student瞚njuring accident; legal definition; identification of responsibility; prevention and handling

云龙县| 栾川县| 呈贡县| 马公市| 舟曲县| 盐津县| 绥化市| 绥江县| 西丰县| 紫金县| 巴马| 双鸭山市| 合江县| 海兴县| 怀化市| 开阳县| 横山县| 滦南县| 梅河口市| 茂名市| 大足县| 柳江县| 神农架林区| 甘肃省| 三台县| 普定县| 海阳市| 福清市| 饶河县| 娱乐| 内江市| 驻马店市| 太仆寺旗| 马公市| 新密市| 蒲城县| 翼城县| 驻马店市| 蒙山县| 嘉鱼县| 克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