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嫻
摘要:分析了《工程材料與熱處理》課程及其教學對象的特點,并結合教學實踐經驗,就如何提高《工程材料與熱處理》課程的課堂教學效果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工程材料與熱處理》課程;教學方法;教學實效
《工程材料與熱處理》既是技校理論教學課程中一門與生產實踐聯(lián)系比較密切的專業(yè)基礎課,又是一門技術性實用性很強的專業(yè)技術課。該課程概念多而繁雜,理論抽象,涉及面廣,難度較大。但是《工程材料與熱處理》這門課不受學生歡迎,不是學生的主觀情緒造成的,實事求是地說,材料性的知識本身帶有“雜、散、亂”的特點,很多材料的力學性能(特別是合金材料)各具特色,記憶時沒有可以依憑的規(guī)律,彼此間容易混淆,使得課程本身變得枯燥。同時,從我校的生源來看,大多數都是初中畢業(yè)之后走進我校的,沒有金屬材料與熱處理這方面的基礎知識,所以,對于《工程材料與熱處理》這門課程的學習會有一定的困難。因此,如何在面對學生基礎差、興趣不高的情況下,充分發(fā)揮教師的教學主動性,找出合適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成了當下教師必須解決的實際問題。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經驗,就如何提高該課程的教學實效進行探討。
一、以學生耳熟能詳的諺語導入新課,由現象探究本質
(1)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諺語,大多是勞動人們在生活、生產中的經驗總結,這些俗語簡練而形象化,貼近學生實際,很容易被學生所理解和接受。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找一些與本課程相關的俗語在課堂上進行探討,來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如教學《純金屬的結晶》時,可聯(lián)系到人們常說的“恨鐵不成鋼”這句俗語。現實生活中,這句話常表示家長對孩子的失望情懷,同學們對這句俗話非常熟悉,讓他們想一想為什么要把鐵煉成鋼呢?鋼要比鐵好在哪?又要通過什么方法把鐵煉成鋼呢?經過學生共同討論后得出結論,鋼比鐵更加具備優(yōu)良的綜合力學性能。如用鐵鑄造成的劍,雖說也算是鋒利,但要想達到“斬金斷玉”是不可能的,而鋼則不然。北宋著名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里敘述了磁州百煉鋼的過程,就是連續(xù)燒鍛百余次,至斤兩不減為止。這個過程實際上就是脫碳、去雜質的過程,只有這樣才能夠煉成性能更優(yōu)異的鋼。通過這個事例,可以更好地讓學生明白煉鋼的原理,學生從中也明白了要想把現在的自己的“鐵”變成“鋼”,需要努力學習,并百般錘煉。諺語的使用,既可以在美的意境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又可以“一石激起千層浪”,收到寓教于樂之效。
(2)講述鐵碳合金相圖應用時,教師可先問為何要“趁熱打鐵”,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再向學生講解把鋼加熱到1 000℃~1 250℃時,此時鋼組織為單相奧氏體、塑性好等知識,并可由此實質內容作適當引申,以提醒學生把握良好的學習機會和好的人生機遇。
二、采取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吸引學生
傳統(tǒng)的教師講、學生邊聽邊記的教學方法,學生只是機械地記憶,像木偶一樣,教師指到哪,學生轉到哪,不會越雷池半步。這樣的教學方法不能夠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枯燥、沉悶的課堂氣氛,更容易使學生昏昏欲睡,課堂教學效果肯定不好。所以,教師應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愛學、樂學。
(1)教師引用學生身邊發(fā)生的事例,更容易引發(fā)學生情感的共鳴,促進學習的積極性。例如,用酒精燈加熱彈簧鋼絲的實驗,引出回火等。
(2)“神舟七號”發(fā)射成功后,吸引了全國乃至世界各國的關注,這是我國航天史上首次的太空行走,成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中又一個里程碑。教師可以和學生談談工程材料與熱處理在神舟飛船建造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使他們認識到該門課程在現代科技中的不可估量的作用,從而產生一定要學好的心理。
(3)課后可以讓學生分組完成一些簡單、實用的實驗。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拓寬了學生的課外知識,也為學好《工程材料與熱處理》這門課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多媒體在教學中的運用,能夠強化課堂教學效果
在《工程材料與熱處理》教學中,有很多實驗受到條件、設備等限制,不能現場操作,讓學生完全理解和掌握有一定的難度,這時運用多媒體,就可以改變這一切。教師利用多媒體可視性強的特點,把不易在實驗室中進行的實驗通過多媒體形象直觀地展現出來,能使學生仿佛置身于實驗室中,學習到更加貼近生產實踐中的東西。如正火、回火、淬火等熱處理工藝,若僅憑掛圖或用陳述性表達,都無法取得滿意的教學效果。而通過使用多媒體,就可以把實驗完完全全地展示在學生面前,使其一目了然,既學懂了知識,又不會因為現場實驗而具有危險性。
四、采用項目教學法,增進學練結合
項目教學法是典型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它強調學生是學習過程中的主體,要改變過去以教師為中心,一切向教師看齊的做法。它主張以學生為學習活動主體,教師指導為輔,改變以往教師臺上講,學生只顧埋頭苦記的教學模式,創(chuàng)造了學生主動參與、全心身投入的教學氛圍。項目教學法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他們既學習了理論知識,掌握了實踐技能,又提高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數控專業(yè)在做鋼材的熱處理實驗時,從實驗方案的確定、熱處理工藝的制定、實際的操作和實驗結果的分析等全部由學生自己來完成,指導教師只是指導和組織學生去分析和總結。這樣,不僅能充分發(fā)揮和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而且能使學生了解實際的生產過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重教學法的科學性,還要講究授課的藝術性。因此,教師除了要提高自身業(yè)務素質和專業(yè)水平外,還要創(chuàng)立自己的教學風格,從而優(yōu)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經驗告訴我們,教學任務的完成,教學質量的提高,應依靠多種因素、多種方法的綜合作用。而選擇教學方法,核心問題是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教與學在教學的動態(tài)發(fā)展中得以平衡,最終使預定的教學目標與教學的實際效果相一致。
參考文獻:
[1]于晗,孫鋼.金屬材料及熱處理[M].北京:冶金工業(yè)出版社,2008. [2]王英杰.金屬材料及熱處理[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7.
(瓦房店市職業(yè)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