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昱雯 肖萍
摘 要:余姚方言的“捉”可以一分為二:“捉1”和“捉2”?!白?”用作動詞,“捉2”主要用作介詞,表示“給予”“被動”“處置”“對象”“連同”“目的”等意義。論文討論了介詞“捉2”的意義、用法及其相關(guān)句式。
關(guān)鍵詞:余姚方言介詞捉語法化
余姚方言的“捉”字有兩個讀音,一個念[tso?5],用作動詞;一個念[ts??5]。前者意義實在,具有詞匯意義,比如:~儂給你|~漏修理漏雨屋面,我們稱它為“捉1”。后者意義虛化,只有語法意義,我們稱它為“捉2”。普通話表示“抓;握”或“使人或物落入自己的手中”的意義在余姚方言中一般用“抲”①表達,比如:~泥鰍|~蚱捕蟬|老鷹~小雞|~牢|~勒一只小狗②。此外,普通話的“捉弄、捉迷藏”,在余姚方言相應(yīng)的說法是“調(diào)排、盤貓”。本文只討論介詞“捉2”的意義、用法及相關(guān)句式。
在余姚方言中,“捉2”使用頻率很高,用法較為復(fù)雜。具體說來,“捉2”有六種語法意義③,下面分別討論。
一、“捉2”的分布及意義類型
(一)“給予”義
引進所給予的對象,相當于普通話的“給”,例如:我~弟弟一張電影票|我~妹妹一朵頭花|我~小狗喂骨頭|教師節(jié)小朋友~老師送鮮花|我馱起一塊米糕~小朋友吃|我~儂一塊肥皂,儂去汏汏手。④
(二)“被動”義
表示某種遭遇,相當于普通話的“被”,例如:今日我~朋友調(diào)排勒一記|我葛衣裳~鉛絲鉤勒一記|我葛書包~雨淋得溚溚滴|小朋友~渠拉姆媽拷勒一頓|我~渠絆勒一跌,摜得我屁股痛殺。
(三)“處置”義
引進所處置的對象,相當于普通話的“拿”,例如:渠~老人出氣|儂~渠一眼也沒辦法。
(四)“對象”義
引進所面對的對象,相當于普通話的“對”,例如:渠~儂好,勿~我好|渠~屋里人好,待朋友勿好|我~朋友講,儂做錯事體啷哉|醫(yī)生~病人講,要按時吃藥。
(五)“連同”義
引進動作的對象,相當于普通話的“跟;同;和”,這一意義用作連詞為常,多表示并列關(guān)系。例如:后日子我~朋友講好大家去爬山(介詞,以下是連詞)|我~儂大家去看電影好?|我~同學(xué)兩個人去游泳|我~姆媽大家到阿姨家里去玩|我~阿哥大家去爬山|因為路線勿認得,我~阿哥大家去。
(六)“目的”義
引進行為的對象,相當于普通話的“為”,例如:~儂做事體|明朝謳阿哥來~儂幫忙|我飯~儂燒好啷哉|太陽介好,我~儂澆澆花,曬曬被頭|領(lǐng)導(dǎo)~員工發(fā)勒1000塊福利|我~小人做衣服|媽媽~寶寶織毛衣|我~兒子穿衣服,穿好啷哉。
二、與“捉2”有關(guān)的歧義句式
一般來說,余姚方言的“捉2”字句什么時候表示給予,什么時候表示處置,什么時候表示被動,界限是比較清楚的。但在以下兩種句式中存在歧義。
(一)“捉+N1+V勒+N2”式
在該句式中,N1是人稱代詞或指人的名詞,N2是名詞或名詞短語。該句式既可以表示給予句也可以表示被動句。例如:
捉渠買勒五斤楊梅|捉渠吃勒一串葡萄|捉渠做勒一只蛋糕|捉渠畫勒一幅圖畫。
其中,“捉渠買勒五斤楊梅”既可以理解成“(我)給他買五斤楊梅了”,也可以理解成“被他買去了五斤楊梅”。
造成歧義的原因是該句式中的“捉”既可以表示給與,也可以表示被動。以下兩種句式不存在歧義。第一種是“捉+N1+V勒+N2+去”式,該句式中的“捉”,表示給與。例如:“捉渠買勒五斤楊梅去”,表示“(我)給他買五斤楊梅去了”,主語可以是“我”或別人;第二種是“N2+捉+N1+V仔+去+啷哉”式,該句式中的“捉”,表示被動。該句式中的“啷哉”是余姚方言中常說常用富有地方特色的語氣詞,也可說成“哉”。例如:“五斤楊梅捉渠買仔去啷哉”表示“被他買去了五斤楊梅”。
(二)“覅+捉+N1+N2+VP”式
在該句式中,N1是N2的領(lǐng)屬者。該句式既可以表示處置句也可以表示被動句。例如:
覅捉人家窗門開開|覅捉人家碗盞摜破|覅捉人家衣裳弄破|覅捉人家花摘凡。
其中,“覅捉人家窗門開開”既可以理解成“不要把人家的窗戶打開”,也可以理解成“不要被別人把窗戶打開”。
造成歧義的原因是該句式中的“捉”既可以表示處置,也可以表示被動。以下兩種句式不存在歧義。第一種是“覅+捉+N1+葛+N2+VP”式,該句式中的“捉”,表示處置。“葛”相當于普通話的結(jié)構(gòu)助詞“的”。例如:“覅捉人家葛窗門開開”,表示“不要把人家的窗戶打開”;第二種是“覅+謳+N1+葛+N2+VP”式,該句式中的“謳”,意思是“叫”,表示被動。例如:“覅謳人家窗門開開”表示“不要被別人把窗戶打開”。
三、“捉2”的語法化
我們知道,漢語的介詞基本來自動詞?!白健庇蓜釉~虛化為介詞,也經(jīng)歷了語法化的過程。
“捉”,《說文解字》的解釋是:“搤也,從手足聲。一曰握也。”這是“捉”的本義。《左傳》有一例指的就是“捉”的這一意義:公子歂犬、華仲前驅(qū),叔孫將沐,聞君至,喜,捉發(fā)走出,前驅(qū)射而殺之。以下諸例反映了“捉”字在古代文獻中不同句法結(jié)構(gòu)中的變化:
(1)我不相犯,何為見捉。(《佛說阿彌陀經(jīng)》)
(2)乃多作勁木白棒,選異力精卒五千人為先登,盡捉掊彼山賊。(《抱樸子》)
(3)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殺佗。(陳壽《三國志》)
(4)老母捉熊喻。(《百喻經(jīng)》)
(5)告家人,合十余人,持刀捉火,自來視之,不知所在。(《搜神后記》)
(6)此人買姜畢,捉書負姜,騎杖閉目,須臾已還到吳,廚下切鲙適了。(《搜神后記》)
例(1)中的“捉”單獨使用,無后附成分。例(2)中的“捉”置于動詞“掊”之前。例(3)中的“捉”置于動詞“追”之后。例(4)中的“捉”直接帶賓語。例(5)動詞短語“持刀”與“捉火”構(gòu)成連謂短語。例(6)中的“捉”帶賓語后與動詞短語“負姜”構(gòu)成連謂短語。
蔣冀聘(1997)指出:“當兩個動詞短語連用,語義重心落在第二個動詞上,則第一個動詞的詞義有可能虛化,虛化到一定程度,會導(dǎo)致詞類發(fā)生變化,這就是所謂語法化”。如:
(7)不敢復(fù)近思曠傍,伊便能捉杖打人,不易。(《世說新語》)
這是一個有爭議的例子。馬貝加(2002)認為這是“捉”作為表示工具義的介詞使用的最早用例,出現(xiàn)于六朝時期,認為“捉”由“握、持”義的動詞虛化而來。⑤蔣冀聘(2003)認為“捉杖”不是“打人”的方式,語義重心不落在“打”上,認為“捉”“打”表示動詞連續(xù)關(guān)系,先“捉杖”后“打人”,語義無輕重,“捉”未虛化。并舉例說,在“上險捉藤攀”中,“捉藤”是“攀”的方式,“捉”字虛化,成了介詞。
四、“捉2”在漢語方言中的種種表現(xiàn)
關(guān)于介詞“捉”的意義和用法,《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現(xiàn)代漢語方言大詞典》(江蘇教育出版社)均未提及,贛語吳城方言中有所表現(xiàn),此外,還有幾篇論文討論過這一問題,下面舉例說明。
(一)贛語
鄱陽湖區(qū)吳城方言作為介詞的“捉”有兩種用法。第一種是引進動作處置的對象,相當于“把、拿、對”。主要用于“捉+N受事+V”格式。例如:渠捉老王個手咬之一口他對著老王的手咬了一口|渠捉我鍛之一餐他把我罵了一頓|看染捉我郎個辦看你把我怎么處置|莫動不動就捉人家開刀不要動輒拿別人下手|染就只曉得捉我出氣你只知道拿我發(fā)泄心中的怨恨|屋里老鼠多死之,俺人硬是捉渠無整家里老鼠很多,我們實在拿它沒辦法。第二種是引進動作的施事對象,相當于“讓、使”。主要用于“捉+N施事+V”格式(其中N是人稱代詞或指人的名詞,V是表示消極意味的形容詞或不及物動詞)。例如:爾莫捉我為難你不要讓我為難|箇場事有滴子捉渠夾頸這件事有點兒使他處于兩難境地,無所適從|改回又要捉爾吃虧這次又要讓你吃虧|渠是隻好善懦個人,俺人不要老是捉人家上當他是個很善良的人,我們不應(yīng)該總是讓他吃虧。
(二)江淮官話
安慶方言的“捉”用作介詞,表示處置:例如:大華昨個捉他老婆罵了一頓|你有本事和他吵,不要捉人家出氣。
(三)湘語
湖南寧鄉(xiāng)偕樂橋話的“捉”用作介詞,也表示處置?!白健焙蟪8街~“噠”。例如:捉噠沙發(fā)上的衣服折好把沙發(fā)上的衣服疊好|他捉噠電腦搞爛噠他把電腦弄壞了|捉噠那條街都尋到噠也冒看見么子花店把那條街都找遍了也沒看見什么花店|看電影捉噠眼睛都看近噠看電影把眼睛看近視了。
湖南益陽方言“捉噠”相當于普通話的“把”,是處置式的標志,主要用法有二:其一是表示一種已然的事實,是一種完成態(tài),常常是對一種出乎意料的情況或一種不好的事情進行描述。例如:貓捉噠魚吃咖噠|我捉噠墨水瓶子打翻噠|他媽媽捉噠他罵咖一餐|牛捉噠禾吃咖噠。其二是表示將要發(fā)生的事情,常用于一個句子的后一部分,表示人的主觀意識,多用于大人對小孩的呵斥。例如:你再不聽話,捉噠你把咖你要再不聽話,就將你送給別人|你再哭,捉噠你打一餐死的。
五、結(jié)語
通過以上縱橫比較,我們發(fā)現(xiàn)無論古代漢語還是現(xiàn)代方言,“捉”字作為介詞多是用作處置式的標志。相比較而言,余姚方言的處置句“捉”字用例很少,上述兩例“渠~老人出氣|儂~渠一眼也沒辦法”中的“捉”表示引進動作處置的對象,也可譯作“對”。余姚方言處置句的陳述語氣可用“把”字,例如:我嘸沒把衣裳馱仔來我沒有把衣服取回來|渠力道大,會把我一把抓起來他能夠把我一把抓起來。但給人的感覺“比較文氣”,估計是受了北方官話的影響。祈使語氣、疑問語氣中的“把”字常常省略。例如:儂門關(guān)好你把門關(guān)上|噎本書馱起來把這本書收起來|衣裳汏清爽把衣裳洗干凈|儂送仔渠去勿啦你把他送去不(送去)?
我們認為,“[ts??5]”是“[tso?5]”語法化的結(jié)果,余姚方言讀作“[ts??5]”的介詞是“捉”。理由如下:從意義上來說,作為動詞的“捉[tso?5]”可以表達“給與”的意義,比如:捉儂給你。作為介詞的“[ts??5]”,也經(jīng)常表達“給予”義,比如:捉儂吃給你吃。詞匯意義有虛化趨勢。這與普通話的“在”兼屬動詞和介詞屬于同類的情形。從語音上來說,[ts??5]”韻母央化,是“[tso?5]”的弱化形式。
徐宇紅(2007)認為,作為介詞使用的“捉”字及其相關(guān)句式在吳方言中已經(jīng)消失。趙元任先生說“言有易,言無難”,指的是在沒有深入調(diào)查研究前,不要輕易下結(jié)論說某地沒有某語言事實,余姚方言的“捉”字及其相關(guān)句式就印證了這句話。
(本文為寧波大學(xué)SRIP項目“浙東寧波方言比較研究[編號:20110503]”;寧波大學(xué)科研基金“余姚方言研究”學(xué)科項目[編號:xkw11034。)
注釋:
①據(jù)寧波大學(xué)教師阮詠梅告知,在溫嶺方言中,“捉”“抲”都是動詞,表示“抓”的意思。
②在余姚方言中,名詞性賓語常常提前,作為話題出現(xiàn),“~勒一只小狗?!币部烧f成“小狗~勒一只來?!?/p>
③據(jù)王福堂先生書面告知,紹興方言也具有“捉2”的上述用法。
④寧波方言的“撥”字句不僅表示被動,還可以表給與和處置。
⑤馬貝加認為,“捉”字用為表示處置者的介詞,唐代始見,例如:幾許難部宰,捉此用為心。(王梵志《慎事罪不生》)
參考文獻:
[1]蔣冀聘,吳福祥.近代漢語綱要[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2]馬貝加.近代漢語介詞[M].北京:中華書局,2002.
[3]蔣冀聘.論明代吳漢語的介詞“捉”[J].古漢語研究,2003,(2).
[4]許寶華.漢語方言大詞典[M].北京:中華書局,1999.
[5]李榮.現(xiàn)代漢語方言大詞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6]夏俐萍.益陽方言的處置式[J].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xué)院學(xué)報(綜合版),2002,(1).
[7]徐宇紅.“捉”的語法化演變歷程[J].南通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7,(2).
[8]阮桂君.寧波方言語法研究[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9.
[9]肖萍.余姚方言志[M].杭州:浙江大學(xué)出版社,2011.
(呂昱雯 肖萍浙江寧波 寧波大學(xué)人文與傳媒學(xué)院中文系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