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盧姓的來源與遷徙

2012-04-29 06:17:30任崇岳
尋根 2012年2期
關(guān)鍵詞:盧氏齊國

任崇岳

盧姓在全國各地多有分布。但起源于何時何地?學(xué)者們的見解并不一致。從現(xiàn)有的文獻(xiàn)資料來看,盧姓有4個來源。

一是起于河南盧氏縣。

周平王遷都洛邑,是為東周。與此同時,邊裔的戎狄也乘機(jī)內(nèi)徙,與中原諸夏雜居。當(dāng)時中原內(nèi)地,幾乎到處都有戎狄,就是周王所居住的成周洛邑周圍也布滿了戎狄之人?!秶Z·鄭語》記載洛邑四方各國的分布情況是:“當(dāng)成周者,南有荊蠻、申、呂、應(yīng)、馳、陳、蔡、隋、唐;北有衛(wèi)、燕、狄、鮮虞、潞、洛、泉、徐、蒲;西有虞、虢、晉、隗、霍、楊、魏、芮;東有齊、魯、曹、宋、滕、薛、鄒、莒,是非王之支子母北甥舅也,則皆蠻、荊、戎、狄之人也。”其中狄、鮮虞、潞、洛、泉、徐、蒲、隗都是赤狄、白狄或其他諸狄,莒為東邊之夷,荊為南邊之蠻,他們與華夏諸國都曾活動于黃河流域。公元前645年前后,周襄王欲伐鄭,娶戎狄女為后,與戎狄聯(lián)兵攻鄭,但在打敗了鄭國后,襄王卻廢黜了狄后。狄后憤懣不已,便與襄王后的母親惠后商議,欲立惠后之子子帶,遂引戎狄之兵逐周襄王,立子帶為天子。于是戎狄之兵進(jìn)入洛邑周圍,“或居于陸渾,東至于衛(wèi),侵盜暴虐,中國疾之”(《史記·匈奴列傳》)。陸渾在今河南嵩縣一帶,春秋時的衛(wèi)國在今河南滑縣一帶。后來晉文公打敗戎狄,殺了子帶,才把周襄公迎回洛邑。陸渾戎原居瓜州,后遷伊川,再擴(kuò)展至嵩縣一帶。與陸渾戎同時遷往中原的還有陰戎?!逗鬂h書·西羌傳》云:“允姓戎遷于渭,東及轅。在河南山北者,號曰陰戎。陰戎之種,遂以滋廣?!蔽技唇耜兾魑己尤朦S河處,轅即轅山,在今河南偃師東南,與鞏義、登封兩市交界。這就清楚地表明,春秋時陰戎也已遷入中原地區(qū),與周人錯雜而居。陰戎所居的河南山北是指陜西商縣以東至河南嵩縣、陜縣一帶?!吨袊鴼v史地名辭典》云:“今河南盧氏縣東北古有陰地城,為當(dāng)時屯戍之所?!庇纱丝梢?,盧氏縣即春秋時陰戎居住之地。戰(zhàn)國時晉楚爭霸,晉文公欲修霸業(yè),于是賄賂戎狄,從陰地經(jīng)過,以匡扶王室。秦穆公得到戎人由余的輔佐,遂霸西戎,開地千里。晉悼公時又派魏絳聯(lián)絡(luò)陸渾戎、陰戎,重修霸業(yè)?!笆菚r楚晉強(qiáng)盛,威服諸戎,陸渾、伊洛陰戎事晉而蠻氏從楚。后陸渾叛晉,晉令荀吳滅之……周貞王八年(前461年),秦厲公滅大荔,取其地,趙亦滅代戎,即北戎也。韓、魏復(fù)共稍并伊、洛、陰戎、滅之,其遺脫者皆逃走,西逾隴,自是中國無戎寇?!保ā逗鬂h書·西羌傳》)陰戎因居住在盧氏邑,故又稱盧戎。盧氏這塊土地上很早便有人居住,比如尊盧氏部落便居于此,但人數(shù)不多,陰戎大批遷入后,成了盧氏的主要居民。陰戎被韓、魏擊敗,一部分遷入、隴(今陜西、甘肅一帶),大多數(shù)仍留居盧氏,后來融入華夏族之中。這一支陰戎人以盧為姓,這就是今日盧姓的第一個來源。

第二支盧姓起源于山東的長清,形成于春秋初期的齊國。姜尚因輔佐周武王姬發(fā)滅商而立大功,西周初年被封于營丘,建立齊國。至齊文公時,他有個兒子叫高,高的孫子在齊國當(dāng)正卿,其食邑在盧(今山東濟(jì)南市長清區(qū)西南),子孫遂以封邑為氏,姓盧。《新唐書·宰相世系》云:“盧氏出自姜姓。齊文公子高,高孫為齊正卿,謚曰敬仲,食采于盧,濟(jì)北盧縣是也,后因以為氏。”這是盧姓的第二個來源。

第三支盧姓起源于湖北襄陽,形成于商朝末年的盧國?!渡袝ぶ軙つ潦钠分兴涊d的跟隨周武王伐紂的庸、蜀、盧、彭、濮等8個南方小國中的盧國,在今湖北襄陽市西南。《后漢書》卷三十二《郡國志·南郡》有“中盧戎也”。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十一襄州“義清縣”條說:“本漢中盧縣地也,西魏于此置義清縣,后因之。中盧故縣在今縣北二十里,本春秋盧戎之國。”中盧既在唐代義清縣北二十里處,按其方位,當(dāng)在今湖北襄陽市西。此盧戎非盧氏邑的盧戎,盧氏邑盧戎是因其遷入盧氏縣而得名,襄陽的盧戎則是因戎人建立的盧國而得名,雙方均稱盧戎只是巧合,并非一回事。《左傳》記載,魯桓公十三年(前699年)楚國大將屈瑕伐羅國,“及鄢,亂次以濟(jì),遂無次,且不設(shè)備。及羅,羅與盧戎兩軍之。大敗之”。這里說的是春秋時羅國與盧戎國聯(lián)軍打敗了驕橫的楚國軍隊(duì)。春秋時的羅國在今湖北宜城西南,盧戎在今湖北襄陽西,兩國相距數(shù)十里,均屬今湖北襄陽市管轄。楚國欲稱霸南方并問鼎中原,必須翦滅周圍的蠻夷小國,羅與盧戎兩國均是彈丸之地的小國。盧國后來亡于楚國,但何時滅亡,史無明文,據(jù)何浩先生在《楚滅國研究》一書中說,當(dāng)在公元前698年至前691年之間。盧國滅亡后,那里的百姓以國為氏,姓盧。這是盧姓的第三個來源。

第四支是少數(shù)民族中的盧姓。最早的是鮮卑族中的一支改稱盧姓。據(jù)《魏書·官氏志》記載,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都洛陽后,為了推進(jìn)漢化,將鮮卑姓中的吐伏盧氏、莫蘆氏分別改稱盧氏、蘆氏,后來蘆也改為盧了。魏晉南北朝之后,鮮卑人消失于史乘之上,這一支盧姓鮮卑人融入了漢民族之中,如今已成了漢族。壯族中也有盧姓。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的武鳴、隆安、扶綏、崇左、田東、河池、環(huán)江等縣市的壯族均姓盧。廣西的壯族有1500萬人,100多個姓,盧姓排在第十九位,也稱得上是大姓。蒙古族中也有盧姓。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蒙古人由統(tǒng)治民族變成了被統(tǒng)治民族,朱元璋起初主張“蒙漢各從其俗”,禁止蒙古人改用漢姓、漢名,后來又改變主意,賜蒙古人漢族姓名,好實(shí)現(xiàn)民族同化。但大量賜蒙古人漢名漢姓,是在明成祖永樂年間。朱棣曾說:“華夷一家,朕奉天命為天子,天之所覆,地之所載,皆朕赤子,豈有彼此?”(《明成祖實(shí)錄》卷三十)又對兵部尚書劉俊說,各衛(wèi)韃靼人多姓名相同,宜賜姓加以區(qū)別。命兵部編置勘合,給賜姓氏。于是一個叫伯不花的蒙古士兵便改名為盧榮,從此,他的子孫皆以盧為姓。這一支盧姓蒙古人人數(shù)不多,天長日久,便融合到漢族中去了。

綜觀盧姓的四個來源,除了山東長清的盧姓是純粹漢族血統(tǒng)外,另外三支皆是戎蠻,即西方和南方邊陲的少數(shù)民族。除了壯族中的盧姓,其余的均成了漢族。可以說,盧姓的發(fā)展史就是我國歷史上民族融合的縮影。

盧姓人口雖然不多,但分布在全國各地。四支盧姓中播遷最早的當(dāng)是山東這一支。周惠王五年(前672年)因陳國內(nèi)亂而逃到齊國的公子完,他的六世孫田乞在齊景公時為大夫,后任齊國相,專齊政。其子田常繼任后,繼續(xù)把持齊國國政。田常的曾孫田和把齊康公放逐到海上,自立為君,從而把姜姓齊國變?yōu)樘镄正R國,后來周安王正式承認(rèn)田姓齊國為諸侯,史稱“田氏代齊”。盧姓族人認(rèn)為田氏代齊威脅到了自己的安全,紛紛離開齊國,尋找安身立命之地,于是河北、甘肅、陜西、江蘇、寧夏等地便遷入了盧姓居民。秦始皇增召燕人盧敖為博士,讓他往東海求神仙之藥,敖亡而不返。他曾隱居于盧山(今山東諸城市內(nèi)),其后裔卜居于涿水之上,成為范陽涿(河北涿州市)人。后來范陽盧姓瓜瓞綿衍,世代簪纓,成為名門望族,特別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盧姓與崔、王、謝三姓是煊赫一時的四大姓。因此盧姓以范陽為郡望。

福建的盧姓是唐朝初年遷入的。清朝同治年間修的《福建通志·盧如今傳》記載:“盧如今,光州固始人,領(lǐng)本州島司戶參軍,始建屯營于云霄修竹里,與陳元光、許天正謀拓山林,置州漳水之北后嶺南。流寇掠境,元光戰(zhàn)歿,如今率兵討之,群盜悉潰,漳以保全。卒葬于連山?!薄杜_灣通史·氏族篇》引《漳州府志》亦云:“固始人盧如今隨陳元光開漳,子孫散處龍溪之墨場及長泰等地,是盧氏唐初即已入閩矣。”唐朝末年隨王審知入閩的也有盧姓。石獅永寧鎮(zhèn)《沙美盧氏族譜》載,沙美村盧氏源出河北范陽,唐末盧天錫隨王審知自河南光州固始縣入閩,最初卜居于西北山區(qū),而后逐漸向東南遷徙,其后裔散居于永定、平和、清流等地。《范陽盧氏族譜》稱,唐僖宗廣明元年(880年)盧、盧皓由固始隨王審知入閩,后裔分布八閩各地。2000年出版的福建省《平潭縣志》也說:“五代時,盧皓、林甲自河南光州隨王審知入閩,隱居于平潭小練島。后二姓繁盛,遂為福州巨族。”寧化的盧姓是北宋末年由江西寧都遷入的。這支盧姓的祖先是唐僖宗時曾任防御使的盧稠的后裔。《盧姓族譜》載:“稠公生子三:長希一,次延冒,三孟堅(jiān)”,“孟堅(jiān)公生太常寺卿館延,館延生世顯,世顯生三六。三六公自虔化(今江西寧都)遷居寧化石壁鄉(xiāng),生子文寶。文寶生天祿,天祿公之子曰縣尹,季宋時筮仕閩省同安”。據(jù)考證,盧館延是五代時梁朝人。自盧三六從江西遷入福建寧化后,又過了四代,到盧縣尹時遷往同安。后來又遷入安溪、永安乃至廣東、江西。三六郎的后裔枝繁葉茂,許多人成為各宗系門派的始祖。三六郎的曾孫盧衍宗是臺灣“衍宗公派”盧氏家族的一世祖,衍宗的堂兄弟盧縣尹是寧化縣盧姓的始祖。盧縣尹的堂弟盧勝保是福建永定縣古竹鄉(xiāng)太平里“寶勝公派”的一世祖。

廣東的謝姓系宋末元初由福建寧化遷入梅縣的。梅縣《盧氏族譜》稱:三六郎又名盧處信,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舉人,自虞化遷居寧化石壁,傳四世始外遷。于是同安、安溪、永定乃至廣東、江西皆有了盧姓。盧衍宗是三六郎的曾孫,系臺灣盧氏家族信奉的“唐山”一世祖。三六郎的第十六世孫盧天佑,宋度宗咸淳七年(1271年)由寧化遷居永定陳東鄉(xiāng)。天佑之侄千四郎由寧化遷居廣東梅縣,后裔瓜瓞綿綿,分衍至潮州、大埔、連平、韶州、翁源、英德、惠州、河源、龍州、上杭、漳州、南靖及江西長寧等地。

臺灣的盧姓是明朝末年由福建遷入的。據(jù)連橫先生的《臺灣通史》一書論述,最早入臺的盧姓人叫盧若騰,字閑之,號牧洲,福建同安金門人。崇禎十二年(1639年)進(jìn)士。其時農(nóng)民起義,天下不靖,崇禎帝起用新進(jìn)士30人觀政兵部,盧若騰也在其中。當(dāng)時率兵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軍的楊嗣昌玩兵不進(jìn),若騰上疏劾之,崇禎帝下旨切責(zé),盧若騰不畏強(qiáng)御的精神,受到了天下人的贊揚(yáng)。他還3次上疏彈劾定西侯蔣維祿,朝中大臣討厭他辦事過于認(rèn)真,在崇禎帝面前進(jìn)讒,于是若騰被貶往浙江做地方官。臨行時又彈劾宦官田國興諸不法事,崇禎帝準(zhǔn)奏,將田國興下于獄中。盧若騰至浙江,“潔己愛民,興利除弊,勢豪屏跡,莫敢逞。蕩平劇寇胡乘龍等,閭里晏然,浙人建祠祀之”。 南明永歷十八年(1661年)三月,盧若騰與沈期同舟入臺,至澎湖,因病而卒。臨終,命人題其墓曰“有明自許先生盧公之墓”,葬于太武山南,其墓至今猶存。若騰的子孫先居澎湖,后來繁衍臺灣全省。康熙年間又有個叫盧云廣的人入墾臺北,盧氏人口漸多,在臺灣姓氏中排第39位。

作者單位:河南省社會科學(xué)院

猜你喜歡
盧氏齊國
Modeling and dynamics of double Hindmarsh–Rose neuron with memristor-based magnetic coupling and time delay?
開封盧氏雞特種養(yǎng)殖助力脫貧致富
盧氏近30年來降水變化特征分析
河南科技(2020年32期)2020-12-29 12:08:16
老馬識途
盧氏連翹生產(chǎn)現(xiàn)狀與產(chǎn)業(yè)轉(zhuǎn)型升級
納蘭容若與盧氏:人生若只如初見
人民周刊(2018年21期)2018-12-24 09:51:50
王妃沒盧氏墀嘉姆贊對吐蕃禪宗的歷史貢獻(xiàn)探討
齊國強(qiáng) 作品
秉筆直書
略論古齊國的治國之道
朔州市| 盈江县| 清徐县| 桃园市| 贵德县| 渝北区| 浮梁县| 蛟河市| 资溪县| 冕宁县| 延川县| 鄂温| 阿合奇县| 法库县| 六安市| 绵竹市| 潜江市| 夏津县| 博白县| 大新县| 略阳县| 汉阴县| 英山县| 万荣县| 乌苏市| 修武县| 都兰县| 嘉善县| 皮山县| 嘉祥县| 满洲里市| 哈密市| 沂南县| 凯里市| 秀山| 临猗县| 徐汇区| 阿尔山市| 兴安盟| 同心县| 夹江县|